26萬公斤“遠嫁”縉雲的生薑“回孃家”

“自己的種姜不夠,有了縉雲的種姜,明年的生薑種植就不愁了。”前兩天,新豐鎮的姜農費正觀領到了1萬公斤來自縉雲的種姜。領到種姜後,他把這些生薑在室內妥善儲存,等到明年1月烘姜催芽,再進行大棚大田種植。

11月初,南湖區生薑技術協會帶領新豐的生薑種植大戶來到縉雲縣,在實地選種和種姜對接的同時,迎接一批南繁生薑“回孃家”。“從今年10月30日起,我們從縉雲先後分10批調過來26萬公斤種姜,比去年增加了10萬公斤,解決了明年新豐鎮種姜不足的燃眉之急。”國家級高級農藝師姚金林說。這幾天,新豐當地的姜農們紛紛領到了來自縉雲的種姜。

生薑種植作為新豐的一張金名片,因受天氣影響,這兩年新豐生薑種植面積有所減少,但得益於生薑種植模式的改變,姜農們的收益並不少。“露地生薑種植面積逐漸減少,大棚生薑種植面積在不斷增加,開發一棚二膜、二棚三膜模式不僅可以增加生薑抵禦災害天氣的能力,還能延長嫩姜供應期,讓姜農有更高收益。”姚金林告訴記者。

目前新豐有生薑種植戶1832戶,種植面積10360畝。今年8月,因受到超強颱風“利奇馬”影響,連續的大風大雨,使新豐生薑“受傷”嚴重,只留下40畝本地姜種,這樣一來,田裡留作明年的種姜嚴重緊缺。幸而,新豐鎮從9年前開始就與麗水縉雲有了良好的合作關係,建立異地生薑繁種基地,在年初把催好芽的新豐生薑原種送去縉雲基地,經過4至10月的種植生長後,到11月初再把種姜運回來。姚金林介紹,由於麗水縉雲具有山坡高、沙壤土等獨特的地理優勢、優越的生態環境及日夜溫差大的氣候條件,引回新豐種植的姜種姜瘟等疾病發生率大大降低,且畝均產量有所提高,實現了產量和品質的雙豐收。

在麗水縉雲設基地,每年從那裡調運種姜回新豐,也是南湖區“山海協作”的重要內容之一。為了滿足日益增長的種姜需求,今年縉雲縣在原有吳嶺村、新建村2個生薑種植基地的基礎上,新開闢了東渡鎮隘頭村生薑基地,擴大生薑繁種面積。目前,縉雲當地生薑種植面積約500畝,除了為新豐輸送種姜的同時,也開始為義烏、嵊州、平湖、嘉善等地輸送種姜,成為當地姜農發家致富的新路。

近年來,新豐鎮為確保引進姜種的可靠性,鎮農辦特別組織種植大戶到縉雲多個鄉鎮實地考察那裡的生薑習性和麵積,並和當地組織、農戶瞭解情況、當面洽談,在新豐鎮農技專家的指導下,縉雲也發展出了全新產業,當地姜農也因此收穫頗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