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日科舉的不同之處入手,談日本貢舉製為何快速消亡

前言

不可否認,日本是一個善於學習的國家,而中國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一直是日本模仿的對象,特別是隋唐時期,日本對中國的各色制度律令,文化等都加以借鑑吸收,並形成了有日本特色的文化,但科舉制度作為中國古代選拔人才的先進制度,在被日本引入後,卻只是曇花一現,便湮沒在了歷史洪流中。

從中日科舉的不同之處入手,談日本貢舉製為何快速消亡

那麼為什麼中國科舉制度能歷經千年長盛不衰,而日本的科舉制度為什麼只維持了短短300年,便如此快速的消亡在歷史長河中呢,筆者認為這與兩國的社會環境以及政權架構的不同所決定的,本文將從中日科舉制度的不同之處來探討日本科舉因何而夭折。

中國古代人才選拔制度的創舉——科舉

中國科舉制度自隋朝開創以來,替代了盛行多年的察舉制,打通了底層人民入仕為官的通道,打破了世家大族對官場的壟斷,深具開創意義,而後世封建王朝的大力推行,也使科舉制度得到完善和發展,從而為歷朝歷代提供了大量的人才,也使當時的平民有了“早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抱負。

當然科舉制度也有其時代侷限性,但在當時還是比較先進的人才選拔制度,它加強了中國封建王朝的統治,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門閥世家能左右官員入仕升遷的弊病,使朝廷能夠直接通過考試的形式來選拔人才,由於效果不錯,因此之後也引得東亞各國紛紛效仿。

隋文帝開皇七年制,諸州歲貢三人……開皇十八年,又詔:“京官五品以上及總管、刺史,並以志行修謹、清平幹濟二科舉人。”——《通典》


從中日科舉的不同之處入手,談日本貢舉製為何快速消亡

一.日本科舉制度的由來

日本作為中國曾經的藩屬國,對中國文化頂禮膜拜,而隨著兩國文化交流的開展,日本對中國文化的吸收也是有目共睹的,像木屐,和服,花道,茶道等對日本影響深遠,流傳至今。而作為當時先進的人才選拔制度—科舉制度,自然而然,也是日本學習的內容之一。

日本經過大化改新後,正式邁入封建社會,公元701年,日本大寶元年頒佈了《大寶令》,開始試行仿照科舉制度的貢舉制,其科目與科舉制也大同小異。

而之後日本參照中國《永徽令》而制定的《養老律令》的頒佈更是標誌著日本成為了一個律令制國家,而正是養老律令的頒佈,明確了日本貢舉制的正式實行。這裡也需要釋疑一下,這《養老律令》的名字很讓人出戏,此養老非彼養老,而是日本當時奈良時代女天皇元正天皇的年號。而《養老律令》明確規定對於貢舉及第者,會授予官職,加以錄用。

“凡貢人,皆本部長官貢送太政官,若無長官,次官貢,其人隨朝集使赴集。至日,皆引見辦官,即付式部。已經貢送,而有事故不及試者,後年聽試。其大學舉人,具狀申太政官,與諸國貢人同試。試訖得第者,奏聞留式部;不第者,各還本色。”——《養老律令》


從中日科舉的不同之處入手,談日本貢舉製為何快速消亡

二,日本科舉制度的盛行

日本在實行貢舉制後,對日本的社會發展及文化環境產生了深遠影響,寫作漢詩成了當時日本貴族階級的潮流,日本貴族在貢舉制的推動下,使貴族子弟得以大力學習文化知識,提升了整個貴族階級的文化程度,其中也產生了大量的優秀作品,如《懷風藻》,《萬葉集》等。

當然也生成了一批與貢舉考試息息相關的詩作,如描寫金榜題名的“窮途泣血紀兼秋,今日歡娛說盡不?仙桂一枝攀月裡,儒風四葉壓人頭”和描寫名落孫山的詩句:被病無才頻落第,明時獨自滯殷憂,生動的體現了當時日本貢舉考生對考試結果深切的心理體會。也側面的表現了當時的貢舉制對日本的巨大影響。

三,日本科舉制度的消亡

而由於當時科舉制度在中日兩國面臨的是不同的社會環境及政權結構,因此中國科舉制與日本貢舉制也最終也走向了截然不同的兩條道路。中國的科舉制度由於符合當時的國情,得到了大力優化發展,從創立之初到1905年取消,走過了1300多年的歷程。

而日本的貢舉制度剛由於8世紀後,日本階級分化日益嚴重,土地私有化也愈演愈烈。平民大量流亡,動搖了天皇的統治,而隨著武士階級的崛起,更是加速了貢舉制在日本的消亡。原因在於,各方領主為了加強自己的統治,都大力從身邊親信中選取人才,而隨著這種模式的大力發展,必然使流行一時的貢舉制走向了滅亡。

而作為日本國子監的大學寮也慢慢的被貴族把持,各項科目均被各世家大族壟斷,如中原氏把持了明經道,坂上氏掌控了明法道,其餘各科也無一例外。而由貴族紛紛開創被稱為“大學別曹”的私立學校,更是使貢舉制名存實亡。

從中日科舉的不同之處入手,談日本貢舉製為何快速消亡

四,日本貢舉制與中國科舉的不同之處

(一)中日科舉形之不同

而日本的貢舉制雖然是中國唐朝科舉的模仿之作,但在內容上還是有所不同的。唐朝科舉有唐朝初期科舉制設立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明書、明算等五十多科,而日本貢舉則設立秀才、明經、進士、明法,醫,針為主要科目。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出日本不是盲目的照搬照抄,還是有針對自己國情加以修改。

(二)中日科舉質之不同

而中日科舉其最大的不同,不在其內容的變更,而是其性質的不同。中國科舉的實行其主要目的在於跳出世家大族對從政人才的壟斷,加強中央集權,使廣大的平民人才通過科舉入仕,服務皇家,特別是殿試的實行更是對讓最高統治者直接對人才考核把關。

而日本之所以引入科舉,之目的也在於此,為了能加強天皇的統治。但由於社會環境及民眾基礎的不同,導致了結果的不同。中國自春秋開始,平民也能受到文化教育,從而在實行科舉時,民眾的接受度還是相對較高的,其人員基數還是比較龐大。

而反觀日本,由於轉入封建社會較晚,民眾沒有接受文化的基礎,而當時的日本極其注重出身和血統,所以貢舉制其本質還是為世家大族服務的工具。

“凡大學生,取五位以上子孫,及東西史部子為之。若八位以上子,情願者聽。國學生,取郡司子弟為之。並取年十三以上,十六以下,聰伶者為之。”——《養老律令》

而正是因為中日兩國的科舉與貢舉面臨不同的社會環境以及政權架構,因此也走向了截然不同的結局。


從中日科舉的不同之處入手,談日本貢舉製為何快速消亡

日本貢舉制會消亡的原因分析

  1. 日本實行貢舉制的初衷在於鞏固天皇的統治,但由於日本貴族觀念太過深入人心,以至貢舉制淪為貴族階級內部的人才選擇制度,與其初衷南轅北轍。
  2. 隨著天皇統治的日益衰落,像藤原氏等豪族更是自己開設私人學校,使大學寮失去了原有的權威性。而武家階級的崛起,各方勢力為了快速壯大,都從自家親信中挑選人才,也使貢舉制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壤。
  3. 而日本在經歷了多年的發展,自身也形成了一定的特色文化,而其“家學”與“國風文化”的興起,也在一定程度上減弱了對中國文化的模仿力度。
從中日科舉的不同之處入手,談日本貢舉製為何快速消亡

結語:中國的科舉制度打破了原先世家大族對人才的壟斷,大大的加強了封建王朝的集權,而科舉的實行使原先無出人頭地可能的平民百姓了有了得以入仕為官的希望。而在中國科舉史上確實不乏能人異士,為社會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而反觀日本,由於其社會結構的不同,雖也盛行一時,但貢舉制度最終由於受到日本的貴族血統論的限制,天皇的沒落以及武家階層的崛起的影響,最終早早的落幕。

《大寶令》

《養老律令》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