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河西走廊,中國何以成為中國


秦漢是中國最尚武的一段時期,但受限於落後的通訊、交通技術,中國的領土一直被侷限於黃河、長江流域。

向北是不適於農作物生長的凍土與高原、向東向南都是茫茫大海,面對這些難以逾越的天塹、障礙,漢人只能將拓張國土的野望瞥向西方。

沒有河西走廊,中國何以成為中國

為了探索西方,自漢武帝時期開始,一塊名為“河西走廊”的地理區域開始頻繁登上中華歷史的舞臺。

漢匈之間的“楚河漢界”

京師猶人之腹心也,宣、大項背也,延、寧肢體也,甘肅踵足也

雖然在唐代之後,河西走廊被形容為北京和長安的自保用的肢體,可在漢之前長一段時間裡,整條河西走廊都是中原王朝眼中的不毛之地。即使周武王將其也劃在禹貢九州之內,但它卻因東周的無作為而長期被大月氏和匈奴輪流佔據。

沒有河西走廊,中國何以成為中國

“河西走廊”這個名字是因地處黃河以西從而得名,東西長約1200千米,南北寬約100~200千米。雖然沒啥特產、土地也很貧瘠,但卻因地緣優勢成了歷史書上的常客。

從河西走廊向北可以阻斷蒙古高原的遊牧民族南下,向南則又能截斷青藏高原與西域的聯絡。可查於明代的《九邊圖考》中:

夾以一線之路,孤懸兩千裡,西控西域,南隔羌戎,北遮胡虜

早在東周末年,秦國為了安定後方好與六國開戰,在統一天下之初就短暫的控制了河西平原,這是中國人第一次將河西納入中國領土。然而秦朝短短14年的國祚遠不足將河西走廊徹底漢化,因為無關可守,秦亡後的諸侯對河西一直保持著可有可無的態度。

沒有河西走廊,中國何以成為中國

秦朝北擊匈奴,南征百越

中原王朝不看重不代表就沒人要,一旁剛剛完成統一,正急於擴張的匈奴可對著河套平原及河西走廊虎視眈眈。

匈奴帝國的崛起很大一部分歸功於冒頓。

說來也巧,他和秦二世胡亥一同在公元前209年殺父而自立。鳴鏑弒父、一箭雙鵰這兩成語便是出自他弒父的過程,能把弒父演出文藝色彩並流傳千古的,縱觀古今也就他一人。

為了奪取河套地區,匈奴頻繁騷擾漢帝國的邊疆,兩者間的直接衝突還引發了著名的“白馬之圍”。

雲晉之安危關乎天下

關乎全陝之動靜,系夫三晉之安危。雲晉之安危關乎天下之治亂。——《肅鎮志》

白馬之圍後,漢匈兩家雖然通過和親政策簽訂長期的和平條約,但兩家之間的明爭暗鬥從未停止。匈奴為了控制漢帝國的對外聯絡,特意將休圖、渾邪、折蘭等附屬於匈奴帝國的西域邦國安插在河西走廊,借他們的手來給漢朝製造麻煩。

沒有河西走廊,中國何以成為中國

昭君出塞圖

沒有了河西走廊作為戰爭緩衝區,匈奴的兵鋒隨時隨地威脅著長安,乃至整個華北平原。在漢文帝十四年時,匈奴則抓住七國之亂的尾聲,集結軍隊14萬,從河西向東南進發,直逼長安城。

沒有河西走廊,中國何以成為中國

公元前154年西漢匈奴形勢

關鍵這還是漢文帝即位以來的第三次,也就是說短短十四年間,匈奴對漢帝國發動了3次的大規模入侵。這是在這種居危思安的思想下,漢朝廷開始謀劃著一場重奪河西走廊的計劃。

迫於能力有限,漢帝國對匈奴的防禦戰一直持續到漢武帝太初三年。

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也就是漢武帝執政的第二年,這個年輕的皇帝穩住了自家陣營,便開始尋找對匈奴轉守為攻的辦法。最終在東方朔等人的提議下,通過瓦解河西走廊其他部落之間聯盟的外交戰略正式實行,史稱“斷匈右臂”。

沒有河西走廊,中國何以成為中國

雖然面對生死難測的西域,群臣斐然,可成功後的榮耀與地位,總有人願意鋌而走險。於是,剛剛年滿25歲的張騫便被寄以厚望,開始了長達13年的西行之路。

漢帝國的反擊戰

出生貴族世家的張騫當時可能有些年少輕狂,浩浩湯湯地掛著漢帝國的儀仗旗就試圖穿過漢匈之間的緩衝區。其結果顯而易見,剛出玉門關不久,張騫就被匈奴俘虜了。

在經歷多年的軟禁之後,張騫逃出匈奴控制,隻身繼續西行。在他38歲的那年,張騫結束自己對西域的遊歷,並將自己的所聞所見整合成集,為漢帝國的西進計劃提供了第一手的地緣資料。

沒有河西走廊,中國何以成為中國

司馬遷的《史記》中,稱之為“鑿空西域”。可以說,這是中國可以在聯合國上宣稱“新疆自古以來屬於中國”的資本,漢魏唐明等朝對西域的控制也正是建立在此基礎之下。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這是張騫回國的第五年,漢帝國大致已經完成了對西域的研究。

驃騎將軍霍去病在張騫的指引下,率領萬餘人的騎兵隊直插隴山以西,兵銳勢不可擋,一直殺到“漠南無王庭”,其後短短7年就將河西走廊正式納入中國的版圖之下。

沒有河西走廊,中國何以成為中國

在之前對匈奴的作戰中,也包括先秦蒙恬、王賁等人,他們打贏匈奴後都一直會陷入“兵馬奔馳,殆無虛日”的窘境。

吸取先人的教訓,漢武帝在打下河西之後,隨即設立酒泉、武威、張掖、敦煌這河西四郡。為了能夠將這四郡同化,使其成為中國的固有領土,用以給對匈作戰中的士兵提供物資,漢武帝又匆匆“塞卒六十萬人戊田”,說白了就是移民六十萬去河西種田。

沒有河西走廊,中國何以成為中國

河西州郡

這也是中國首次進行“西部大開發”。

坐穩河西

欲保關中,先固隴右;欲保隴右,先固河西;欲固河西,必斥西域。兵糧有備,則河西安。河西安,則關陝安,而中原安矣——明·楊一清·《關中奏議》

在對河西走廊“遷民以實之”後,整個河西四郡不再是關中的包袱,它可以自己養活自己。只要關內可以源源不竭的提供兵源,它屹然成了鞏固漢帝國西北邊疆的重鎮,並藉以形成了合而圍之的有利地形夾擊匈奴。

與此同時,通過河西走廊漢帝國首次打開絲綢之路,通往歐洲,向著西域各國拋出橄欖枝,利用外交將匈奴東山再起的可能性扼殺在搖籃之中。

沒有河西走廊,中國何以成為中國

除了地緣,漢代還利用河西走廊獨特的氣候環境開闢了漢王朝最大的馬場山丹軍馬場

讀過《三國演義》肯定忘不了名震古今的西涼鐵騎和虎豹騎,而這兩支騎兵隊均是出自河西四郡。在漢代的西部大開發後,位於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之間的河西地區,很快就擴建至329萬公頃,其規模世間罕見。

沒有河西走廊,中國何以成為中國

正有了山丹軍馬場為漢帝國源源不斷的輸送戰馬,漢武帝才能在其執政期間首次完成了“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壯舉。匈奴在漢帝國的打擊下分裂成了南北兩派,此後徹底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

至漢元帝時期,陳湯出任西域副校尉,並在執政期間脅迫西域都護甘延壽出兵,攻殺與西漢王朝相對抗的匈奴郅支單于。將漢帝國在西域的威望推至最高峰。

失而復得

強漢和盛唐結束之後,兩宋徹底丟掉了河西平原。

朱元璋於1368年在南京登基稱帝,同年,大將徐達率兵北伐,攻佔元大都。元順帝逃往北方草原,統帥擴廓帖木兒(即王保保)則從山西逃往甘肅,也就是之前的河西走廊。

沒有河西走廊,中國何以成為中國

1372年馮勝西征

洪武五年(1372年),明將馮勝被拜為徵西將軍,從南京領兵進剿甘肅境內。馮勝西征軍一直打到瓜州(今甘肅安西)、沙州(今甘肅敦煌)才凱旋而歸。

朱元璋本以為這是一個開始,誰知子孫不爭氣,這一開始卻成了明廷在西北的疆域的定格。朱棣死後,明朝的那些個皇帝更是沒一個願意繼續向西擴張,在甘肅修起高高的嘉峪關,並築起九邊之一的“甘肅鎮”,就圖個守成。雖然新疆(西域)在名義上歸屬明朝管制,但明修築甘肅鎮的意思就是因為新疆不是實質上的領土,用現代術語只能算是“佔領區”或是“租界管制區”。

沒有河西走廊,中國何以成為中國

嘉峪關

此時到也要慶幸後來的清朝,若不是清朝,中國的領土真的只能定格在甘肅嘉峪關邊上,甘肅、西藏和新疆則也不會被牢牢鎖在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