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军经常是“友军有难不动如山”,明朝不亡才是没天理


一只能被称为战无不胜的帝国军队,并不是单靠某只单一的,战斗力特别强悍的队伍就能撑起来的,而是需要无数支功能不同职能不同的队伍配合来达成的。是要无数支军队协同作战才能做到的。关于这一点,不光是古代的将领深有体会,哪怕就是现象的我们,就是玩游戏的宅男也是懂的。不信你试玩下朝代游戏一品官老爷或者麻雀飞青天,没有多兵种协同作战,说真的你想混得开那真心难。而如果一只帝国的军队之间再也不能很好的协同作战了,那么这只军队也就不会有"战无不胜"的名头了。

明军经常是“友军有难不动如山”,明朝不亡才是没天理

比如说明末的明军就是如此。在1619年以前,明朝的军队基本还是处于无敌的状态,此时的明军无论是对内作战,比如打宁夏之役,播州之役,还是对外用兵,比如打朝鲜战役,甚至在海上打荷兰人,葡萄牙人,那都是百战百胜的,甚至在辽东地区,努尔哈赤还得把自己当成二孙子。可是到了1619年时,曾经无敌于天下的明军好像一夜之间就变得无能了,先是在萨尔浒一战中败北,然后又先后丢了沈阳辽阳,到了最后甚至军力都退回到了山海关上了。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明军战力如此急转直下的情况发生的呢?

明军经常是“友军有难不动如山”,明朝不亡才是没天理

小编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也做出了很多努力,甚至从经济,政治上入手也没找到称心如意的答案,一直到小编把问题延伸到了明朝军队上的时候,小编才算是找到了答案。而明朝军事力量突然一夜之间急转直下的答案就是:南北派系相互倾轧,都相互看不起。而这一切的一切,其实早已有迹象可循了,明嘉靖年间明朝朝局混乱,南有倭寇北有蒙古,明朝为了能更好的区分守卫边疆,就以南方以戚家军为首对倭寇作战,北就以辽东铁骑为首打击蒙古收拾女真人。而当时的蒙古和女真被打怕了因此北境基本无事,所以军事配给上,明廷就有点重南轻北。

明军经常是“友军有难不动如山”,明朝不亡才是没天理

如此一来,北方明军就只能喝西北风,搞的李成梁都不得不动用私兵辽东铁骑来做事,也正是因为如此,明朝北军在军阀道路上越走越远,而南方军的爱国之心依旧不减,理念的不同导致了政见不同,明军也因此开始内部分裂,就此埋下了祸根。而在朝鲜作战时,南北军第一次合并一处合作作战,可由于争功问题,双方矛盾进一步激化。于是就爆发了后来的"万历二十三年蓟州兵变",这一次兵变,北军直接骗杀了3300多名戚家军。就此后明朝南军和北军矛盾开始公开化。

明军经常是“友军有难不动如山”,明朝不亡才是没天理

到了萨尔浒一战,四路大军中,北军有一路,是李如柏率领的,剩下三路都属南军。结果李如柏故意拖拖拉拉,等到三路大军都死绝了,他才磨磨蹭蹭的又回去了,有人说是因为他迷路了,对此我不同意,这压根就是派系思想作祟。而萨尔浒一战之后,更过分的还在后头,本来只要保证辽阳沈阳,努尔哈赤还是翻不起大浪的,在沈阳被攻时,有两路人民赶去支援,一路是由白杆军和戚家军组成的南军一万人,一路是以辽东军组成的北军三万人,南军先到,努尔哈赤拼了老命差点干不过南军,此时哪怕有几千外援突然背后给后金来一刀努尔哈赤估计就躺那里起不来了。

明军经常是“友军有难不动如山”,明朝不亡才是没天理

可是北军在距离南军被围之地20里外,打死了清军300侦查骚扰小队后就开始撤退。结果3万人马在撤退过程中还被皇太极几千人马干掉了他们几千人。是辽东军不能打吗?并不是,而是他们觉得被围的是南军,死了就死了,无关紧要。除了这一次外,还有卢象升战死沙场那次也是如此,卢象升被围,派人跟人跟距离自己五里之外的,有一万多人的北军关宁铁骑求救时,但他们竟然就这么坐视不理。真可谓是"友军有难不动如山"。也正是因为派系偏见,当这帮人投降清军之后,南下打击抗清军民也是最为卖力的。因此说都这样了,明朝不亡真没天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