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时期为什么出现长期割据局面?不仅是藩镇,至少有这五个原因

梁、唐、晋、汉、周(史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这一时代,一般被史学家称之为五代王朝。从长江流域到珠江流域又分别建立

吴、南唐、吴越、闻、南汉、楚、荆南、前蜀、后蜀,连同河东地区的北汉,共有十国。除此之外,刘守光在河北北部建的燕国,李茂贞在风称岐王,沿边各族所建渤海国、契丹国、大理国等,还未包括在内。如果全部算上,又何止十国!

五代十国的时期,是从开平元年(907年)朱全忠建立后梁,到显德七年(960年)后周王朝灭亡的这五十四年。在这个时期,没有出现过一次大统一的局面。先是后梁、后晋两家的战争,之后又有后周、北汉两国的争战。当时南北各地许多政权并存,社会很不稳定。


五代时期为什么出现长期割据局面?不仅是藩镇,至少有这五个原因


国与国之间的征战不休不必讲了,就连各国内部也不太平。当时五代十国的内部,大部分仍然保存着唐朝后期的藩镇体制,节度使管辖数州,蓄养重兵,俨然以国中之国而自居

所以说五代时期,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只是其一,而各国内部藩镇林立,更是五代十国的另一个显著特点,为什么会出现这个局面?原因是很多的,主要有五个原因

原因之一:武人执政,战争频繁

五代十国的开国者,原先都是各地区的节度使。他们通过战争,打败了自己的对手,登上帝王的宝座。朱全忠、李存勖、石敬瑭、刘知远、郭威、王建、孟知样、杨行密、钱缪、王审知、刘隐、马殷、高季兴等人无一例外。

这些人的出身,其中有游手好闲的流民,也有沙陀贵族或沙陀军人,甚至还有家奴、木工、士卒、农民、盐贩、流浪孤儿等等。他们中间不少人都是目不识丁,只知道骑马射箭,挥刀舞剑的武夫。


五代时期为什么出现长期割据局面?不仅是藩镇,至少有这五个原因


这些人一旦当上了君主,虽然也重用前朝或本朝士人,像敬期、郭崇韬、桑维翰、王朴、严可求、骆知祥、宋齐丘、梁震、冯清等人,为他们出谋划策,但是比起和这些君主一起起家的军队将帅、侍卫亲军都指挥使等武将时,这些士人就难有作为。其实士人的地位,在当时,是非常低的,举几个简单的例子。

后汉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史弘肇,就曾经公然叫嚣,说什么建立政权,戡定祸乱,只需要长枪大剑,耍弄笔杆的文人没有用!

石敬瑭时期,桑维翰充当谋主,出任枢密使、宰相。大将杨光远讨平魏博范延光后,回朝面奏桑维翰专权。石敬瑭就不得不把桑维翰贬为相州节度使,以此来安慰军中大将。后来契丹军队攻占汴州,军将张彦泽阴谋掠夺家财,又将桑维翰杀死。

李崧曾事后唐、后晋两朝,官至宰相兼枢密使。后汉高祖刘知远进入开封,将李崧房屋赐予揽有军权的宰臣苏逢吉,其家人有些不满,李崧害怕受牵累,连忙将房产契卷送与苏逢吉。苏逢吉仍不甘心,竟以谋反罪将李崧处死。

朝中的宰相,都是如此轻易的遭到武夫们的攻讦以至杀害,朝廷内外其他文官的处境就可想而知。

唐朝后期,除河朔地区外,各地节度使、刺史一般任命进士出身的官员担任。五代时期这种情况就比较少见,担任节度使基本上都是武夫,可以说是真正的武夫当国

"藩侯郡牧,多以勋授"。

这种现象已经成为各国的普遍事实,翻阅五代史书,随处可见这样的事例,我们简单来看几个较为典型的事例。

华温琪早年参加黄巢起义军,失败后到处流浪,后来投奔朱温,担任后梁的开道指挥使,然后因战功升任绛、棣、齐、晋四州刺史、定昌军节度使。唐庄宗灭亡后梁,华温琪却没有因此遭殃,手中掌握有军队,反而又被后唐封为顺义、镇国军节度使。

沙陀人安叔千,不通文字,但立有军功,后唐拜为寿州刺史,以及振武、静难、横海、安国、建雄等军节度使。

王进虽没有战功,但是却有另外一件本事,就是他走路飞快,从太原到洛阳往返,仅用五六天时间,这项技能在当时可以说是神技了,可以用于情报的传递,所以就特别受到后唐、汉、周几朝皇帝的赏识,授任禁军将领以及汝、郑二州防御使、相州节度使。


五代时期为什么出现长期割据局面?不仅是藩镇,至少有这五个原因


当时不只是北方,南方各国也大多是武将专权,杨行密平定准南后,诸州长吏多用武夫。王建建立前蜀国,其统治集团的主要成员都是跟随他从许州(今河南许昌)起兵的军事将领,如晋晖、张劼、王宗俦、王宗弼、王宗涤、王宗侃等人,都分别官至中书令、马步军都指挥使、节度使、刺史等。马殷统治湖南的核心骨干,都是同他一道由河南进入湖南的旧部同僚,如蔡州人许德勋任内外马步军都指挥使,许州人王环任水军指挥使,汝南(今属河南驻马店)人姚彦章为长直指挥使,察州人范攻充岳州刺史。

五代十国时期,唯一不用武将作为地方刺史的,

只有南汉国,而是任命士人充当。但是南汉远离中原与江准各国,所以并没有多大的政治影响。

五代十国的局面就是那些帝王,依靠手中掌握的军队,通过战争,战胜对手,或者赶走原来的帝王,从而登上皇位。所以他们之间,存在的只是尔虞我诈,根本就没有什么信任而言!

"江南山东,各有割据,斗力则人各有力,用兵则人各有兵"。

五代十国的战争的形式,基本上可以分为五种不同情况:

各国相互兼并或谋求统一全国的战争,

各国中央政权与地方藩镇的战争,

各国最高统治集团内部纂夺权力的战争,

契丹入侵中原的战争,

起义战争。

五代十国时期,各种战争相互交织,错综复杂,五十多年间从未停止。这些战争的主要战场在大河南北广阔平原地区,其次在江淮以南一带。既有进攻镇州(今河北正定)、幽州(今北京市西南)、潞州(今山西长治)、河中、寿州(今安徽寿县)等重要城市的攻坚战,也有华北平原旷野的遭遇战,还有南方河川地区的水上作战。


五代时期为什么出现长期割据局面?不仅是藩镇,至少有这五个原因


各国主要依靠步兵、骑兵进行战斗,江准地区及珠江流域水师交战的规模也相当可观。几万或几十万人同时参战,规模庞大。战争的结果固然造成不少地区人员大量伤亡,社会经济严重破坏,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是通过战争,也逐步打破了唐末以来各地军阀势均力敌的僵持局面,败者为寇,胜者为王,为最后宋的统一,提供了机会。

原因之二:枢密使职权的扩大

五代十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武夫当国,武人可以随意废立皇帝的局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枢密使的职权被无限扩大。枢密使最初是设置于唐代宗永泰年间(765~766年),刚开始多是以宦官担任,负责向皇帝进奏表章,又将皇帝意图传递给宰相,起上报下达的作用。

唐朝末期宦官专权,

两枢密使和统领左右神策军的两护军中尉,号称"四贵",威逼宰相,甚至废立皇帝,权势极大。后来朱全忠诛杀宦官,以心腹重臣蒋玄晖为枢密使,不久蒋被杀,遂罢枢密使。

后梁时期,朱温改枢密院为崇政院,不再任用宦官,以亲信大臣敬翔为崇政院使。后梁祟政院的任务不多,地位也不是太高,它所起的作用,无非是皇帝的顾问而已。

"备顾问,参谋议,于禁中承上旨,宣于宰相而行之"。

这个职责和唐朝最初的枢密使的职责相同。敬翔为人又深沉稳重,有谋略,所以深得朱温的特别信赖。因此后梁朝廷的军谋民政全部由敬翔负责处理。"宰相受成命,行制敕,讲典故,治文事而已。"


五代时期为什么出现长期割据局面?不仅是藩镇,至少有这五个原因


后唐时期,李存勖又改崇政院为枢密院,设枢密使,由士人、宦官相互充任。唐庄宗先以佐命功臣郭崇韬、宦官张居翰为枢密使,对掌机务。张居翰深怕招惹是非,不敢过问政事,一切军政事务都由郭崇韬处理。宰相豆卢革、韦说也都听命于郭崇韬,不敢有任何异议。郭崇韬不仅参决军政机要,调动军旅,还亲自统兵讨伐前蜀,开创五代时期枢密使领兵出征的先例。此时的枢密使的权力,已然是比起唐朝初期和后梁时期枢密使的权力可是大多了。《旧五代史》对这一时期的枢密使职务是这样评价的:

"处机密之任,事无大小,皆以参决,其势倾动天下。"

后来郭崇韬与唐庄宗先后被杀,继任的唐明宗不再信任宦官,用亲信大臣安重诲任枢密使

。此时枢密使的权势已然更加膨胀了,史书中记载了安重诲的两件事,就足以证明当时枢密使的权力究竟有多大了。

事件之一:宰相任圆与安重诲有矛盾,忿而辞职,退居磁州(今河北磁县),安重诲竟伪造圣旨,杀死任園。

事件之二:安重诲与唐明宗养子、河中节度使李从珂不和,又私自发布枢密使文书,指使河中牙内指挥使杨彦温拒绝李从珂进入河中。事情败露后,安重诲不顾唐明宗的反对,派遣军队攻打河中,杀死杨彦温以灭口。

后晋天福四年(939年),晋高祖石敬瑭鉴于后唐枢密使安重诲专权擅政,侵犯了皇帝的权力,决定废除枢密院,所管政务归中书省办理。四年后,经宰相冯道几次奏请,又恢复枢密院,此后一直延续到后周灭亡。


五代时期为什么出现长期割据局面?不仅是藩镇,至少有这五个原因


后汉刘知远建国后,以杨邠、郭威为枢密使。宰相李涛奏请说,现在关西动乱不安,杨、郭二枢密使应当出镇外地,平息动乱,枢密使职务可由宰臣苏逢吉、苏禹珪担任。后汉皇太后对此十分不满,于是中书省发布诏命:南衙各司奏请政事,全部由杨邠裁决;领兵作战,出讨关西三镇,则由郭威兼任统帅。

我们从上面的诏命可以看出,到了后汉时期,枢密使的权力已经大到了由过去的专门主管军事,变成了民政、军政一把抓了,而当时的宰相窦贞固、苏逢吉和苏禹珪只有拱手听命的份。

我们同时也可以看出,枢密使的职务,在北汉时期,又明显地分成政事、军务二项,而二枢密使则是各司其职。

郭威建立后周,仍以邺都起兵的佐命功臣王峻为枢密使,随后还几次派王峻统兵征战;但是同时又以

文臣范质、郑仁诲为枢密副使,并深得郭威的信任。

郭威诛杀王峻之后,周世宗柴荣先后以文臣郑仁诲、魏仁浦、王朴为枢密使,范质为参知枢密院事,这就逐步解除了枢密使的直接统兵权。

后周这些文臣出身的枢密使专掌军机而不统兵的事实,到了北宋时代,就形成了以文官出任枢密使的制度。

五代枢密使的权力不断增大,枢密院的机构也就不断的相应扩展。后梁时期曾设置判官或副使1人,开平二年(908年)又置崇政直学士2员,选拔有从政经验、文学才能的人士担任。后来逐渐增多,分为枢密使、知枢密院事(或参知枢密院事)、枢密副使、枢密直学士、枢密承旨、枢密副承旨、主事、令史等,成为直接隶属于皇帝的庞大官僚机构。


五代时期为什么出现长期割据局面?不仅是藩镇,至少有这五个原因


南方诸国也设有枢密使。前蜀如同后唐一样,兼用宦官、士人为枢密使。前蜀高祖王建先以所宠爱的舞童唐道袭,任枢密使,掌管机要。王建养子王宗佶就因此而看不起唐道袭,直呼其名,反而遭到唐道袭的诬告谋反而被杀。

后梁贞明四年(前蜀天汉二年,918年),王建病重,认为前蜀老将大臣多是跟随自己从许昌起兵的同僚,幼主王衍难以控,特用亲信宦官宋光嗣为枢密使,专掌国家大事,宰相王错、庾传素唯命是从。可见南方的那些割据政权中,枢密使的权力也是很大的。

"事无大小,一以委之,府库金帛恣其所取不问"。

后蜀孟昶认为枢密使权力太大,难以制服,就勒令枢密使王处回退休,派王昭远为通奏使、知枢密院事,这就使得枢密使的权势更加的扩大。

综上所述,五代十国时期,枢密使的权力之大,和唐代时期有着本质的区别,五代时期枢密使的权力独特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枢密使兼任宰相、藩帅,其他宰相却屈居其下,听其指使;其次,枢密使主管军政大事,参与军事机密与军队调遣,甚至领兵征战。之所以会出现这些情况,是因为五代十国加强中央集权、军事活动增多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原因之三:各国之间的内讧和自相残杀

五代十国时期,虽然只有五十四年,但是它历来被史学家普遍认为是封建时代最为黑暗的时期之一。五代十国期间,各国内讧迭起,兄弟诛戮之事,层出不穷,后梁、后唐、楚、闽等国尤为突出。

清.赵翼:"古来乱之极,未有如五代者"。

梁太祖朱温晚年没有确立太子,乾化二年(912年)病重时准备传位于养子朱友文,并以亲生儿子朱友珪为莱州刺史。朱友珪立即潜入左龙虎军,与统军韩勍一起领禁兵入官内,杀死朱温,自称皇帝,命弟友贞为开封尹、东都留守,就地杀死朱友文。后梁军政大臣不服,人心惶惶。北面都招讨使杨师厚杀死魏博牙将潘晏,擅自进入魏州。河中节度使朱友谦不从朝命,弃梁归晋。元老重臣敬翔称疾不问政事。均王朱友贞又秘密联络驸马都尉赵岩、侍卫亲军都指挥使袁象先、北面都招讨使杨师厚,再次发动政变,杀死朱友珪,取了政权。

自相残杀的宫廷流血冲突,加速了后梁的灭亡。


五代时期为什么出现长期割据局面?不仅是藩镇,至少有这五个原因


自相残杀的例子不仅仅局限于后梁,灭亡后梁的后唐庄宗李存勖,到晚年也是落得与朱温同样的下场。同光四年(926年),洛阳发生兵变,唐庄宗被杀。唐明宗李嗣源也拒绝确立太子,第二子从荣、第三子从厚相继发动兵变,用武力抢夺帝位。天福元年(936年),李嗣源的女婿、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得到契丹的援助,进军洛阳、开封,建立后晋政权。

后唐王朝在一系列内乱中遂告结束。

北方如此,南方这样的事情也有。闽国统治集团内部相争,也上演了一幕幕骨肉残杀的丑剧。闽王王审知于同光三年(925年)病死,子延翰继位,其弟王延钩与王审知养子、建州刺史王延禀联合起来攻入福州,杀王延翰。王延禀推延钧为主,自己返回建州。长兴二年(931年),王延禀又进攻福州,兵败被杀。清泰二年(闽国永和元年,935年),王延钓病重,子王继鹏与皇城使李倣引兵进入宫内,杀死王延钓,王继鹏称帝,改名王昶。此后,闽国宫廷内部残杀更加激烈。天福四年(闽国水隆元年,939年),拱宸、控鹤军将朱文进、连重遇发起兵变,杀死王昶,立王审知之子王延羲(后更名为曦)为帝。开运元年(闽国天德二年,944年),朱文进、连重遇又杀死王延羲。朱文进当上了闵主,连重遇统管六军,在福州的王氏家族50余人全被杀死。不久,连重遇又杀朱文进,投降于建州的王延政。南唐李琭见福建大乱,出兵灭亡了闽国。

南方楚国的内讧也是相当激烈,楚王马殷诸子10余人都觊觎王位。

长子马希振看破红尘,弃官当道士。马殷于长兴元年(930年)死后,子希声、希范先后嗣位。后晋天福十二年(947年)马希范死,国内分成两派,都指挥使张少敌拟立武平节度使马希尊(马希范长弟),而长直都指挥使刘彦瑫等人借口马希范遗命,拥立马希广为王。马希尊不服,几次上表后汉朝廷,请赐王爵,并要求与马希广分治湖南,遭到后汉朝廷的拒绝。乾祐三年(南唐保大八年,950年),马希萼称臣于南唐,请求支援,然后攻入长沙,杀马希广而自立为王。后来马希尊又与同母弟马希崇争斗不休,为南唐灭亡楚国,提供了可乘之机。

五代十国的统治集团内讧迭起,既增加了国家的祸乱程度,也加速了各国政权的更迭兴亡。

原因之四:小人干政

为什么说是小人干政?那是因为对干政的人,无法下准确的定义。可以这样说,在五代时期,只要是皇帝身边的人,都有机会干一下政的。他们中间有宦官,有外戚,还有伶人。


五代时期为什么出现长期割据局面?不仅是藩镇,至少有这五个原因


唐朝后期,宦官集团既掌握着中央禁军神策军,又控制了枢密院,其权力凌驾于皇帝、宰相之上,危害极大。朱温在灭亡唐朝的过程中,大批宦官遭到诛杀。建国以后,又以崇政院取代枢密院,派亲信军将统领禁军,宦官势力深受限制。但梁末帝执政又重用外戚

赵岩、张汉鼎、张汉杰一伙人控制禁军,参谋机要他们仰仗权势,"天下之贿,半入其门",朝政日益腐败。

后唐庄宗进入洛阳后,宦官势力死灰复燃。宫中宦官与伶人相勾结,严重干预朝政。河南县令罗贯为人刚正不阿,拒不接受宦官、伶人的请托,被诬陷致死。郭崇韬挺身而出,坚决为罗贯辩护,引起宦官、伶人的切齿痛恨,最后也被宦官李从袭、向延嗣、马彦珪等人迫害致死。

河中节度使朱友谦拒绝宦官、伶人的勒索,早已引起他们的不满。郭崇韬死后,朱友谦不顾个人安危,亲自入朝洛阳,要求揭发宦官的罪行。伶人景进恶人先告状,又诬陷朱友谦与郭崇韬一起密谋造反。唐庄宗听信谗言,将郭祟韬朱友谦等人的全家统统系害。伶人郭门高(后改名郭从谦)因演戏得到唐庄宗的宠爱,升为禁军将领,后来在洛阳兵变中杀死唐庄宗。后唐明宗执政,虽然前期也励精图治,减少了宮人、伶人,诛杀宦官,但延至晚年,

王淑妃与宣徽使孟汉琼、枢密使冯赟(以上二人皆宦官)等纠集在一起,操纵国家大事,杀死了重臣安重诲及秦王李从荣。后唐末帝时期,外戚刘延皓官至枢密使、天雄节度使,依仗姐姐刘皇后的权势,胡作非为,掠人田宅、财货,克扣兵士土粮饷,激起魏州兵乱。

后晋出帝石重贵纳叔母冯氏为后。冯后兄冯玉立即身价抬高十倍,由盐铁判官提升为枢密使、宰相,"军国大务,一决于玉。"凡刺史以上官员的任命,其他宰相都不敢过问,由冯玉一人决定。冯玉收受贿赂,资产巨万。


五代时期为什么出现长期割据局面?不仅是藩镇,至少有这五个原因


前蜀高祖王建后妃很多,徐贤妃、淑妃姊妹得宠,专房用事。徐贤妃与宦官唐文扆结成死党,由唐文扆掌管六军,杀死太子王元膺(张贵妃所生)。王建想以信王宗杰为太子,徐贤妃、唐文扆又买通宰相张格,立徐贤妃所生王衍为太子。后梁贞明四年(前蜀天汉二年,918年)王建病危,唐文扆派禁兵把守宫门,打算将追随王建的功臣宿将全部杀害。王建养子王宗弼抢先攻入官内,将唐文底贬官眉州(今四川眉山)。徐贤妃毒死王建后,王衍称帝,宦官宋光嗣任枢密使、判六军诸卫事,与宦官王廷绍、欧阳晃、李周辂、宋承蕰、田鲁俦一伙人朋比为奸,干预政事,骄纵贪暴。宦官王承休想当秦州藩帅,故意提出要到秦州选择美女献给皇上,王衍随即任命王承休为秦州节度使。王承休到秦州后,建造行宫,强取民间女子,引诱王術去秦州巡游。王衍还未到达秦州,后唐大军已进入西川,前蜀政权迅速灭亡。

南汉刘玢称帝,伙同宦官、伶人一起寻欢作乐,朝政腐败不堪。弟刘怅继位,重用宦官林延遇、宫人卢琼仙,专权内外,大肆屠杀。刘怅当政,愚蠢无比,认为朝臣各有家室子孙,不能尽忠于国,只有不能生儿育女的宦官可以信任。刘重用宦官龚澄枢、陈延寿、林延遇、宫人卢琼仙及女巫樊胡子。朝臣如希望得到重用,要同宦官一样,先阉身然后提拔。宦官与朝官尖锐对立尚书左丞钟允章几次奏请诛杀宦官,遭宦官许彦真诬告而被杀。宦官势力愈益嚣张,直至南汉灭亡。

原因之五:藩镇从跋扈走向没落

众所周知,五代十国是沿袭唐朝的政治、军事体制,在各地均设置有节度使,后梁设置有21个,前蜀则是10个,南唐有9个,其他各国也多少不一。节度使权力巨大,不但管辖一至几个州,而且还兼任所在州刺史,掌管本藩镇的军事、行政、经济大权,有权推荐州县官,召辟幕僚。

五代各国皇帝,都想采取措施加强中央权力,削弱节度使的职权,但是各国都有一些强藩巨镇,拚命反抗,窃地割据。各国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与藩镇分散权力的矛盾斗争,贯穿可五代十国的整个时期。

北方五代王朝藩镇势力大,动乱多;而南方九国的藩镇势力小,动乱少。但五代十国藩镇由跋扈逐步走向衰落是必然的趋势。五代藩镇的跋扈走向衰落的过程,其中位于河北地区的魏博节度使,最有典型意义。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它的兴衰过程。

魏博镇地处河北大平原南部,滨临黄河,人口众多,经济发展,唐中叶以后长期蓄养重兵数万,多次击退李唐王朝的进讨,割据一方。后梁建国前后,魏博节度使罗绍威、罗周翰被迫归附,后梁长期在这里屯驻重兵,将魏博牙兵诛杀殆尽,魏博镇局势一度比较平静。


五代时期为什么出现长期割据局面?不仅是藩镇,至少有这五个原因


梁国北面招讨使杨师厚,后来入魏州,赶走了节度使罗周翰,自称藩帅,召募牙兵数千人,重新恢复唐朝魏博镇占地割据的状态。贞明元年(915年),后粱魏博节度使杨师厚卒,梁末帝为削弱魏博藩镇势力,将该镇分割为二,设天雄、昭德二节度使,立即遭到魏博兵士的强烈反对,发动兵变,胁迫新上任的天雄节度使贺德伦投降河东。晋王李存助抓紧时机,进入魏州,杀死魏博军将张彦等八人,平息了动乱。魏博后来隶属于后唐。

后唐同光四年(926年),魏博指挥使杨仁最领兵戍守瓦桥(今河北雄县),期满返回。后唐政府认为魏州防务空虚,害怕闹事,要求成军暂留贝州(今河北清河西)。魏博效节指挥使赵在礼遂拥兵占领魏州。后唐朝廷派大将李嗣源出征,李嗣源又从魏州南下,夺取帝位。

后唐天成二年(927年),魏博军将龙晊率奉节军九指挥约三千五百人,入远成芦台军(今河北青县),不给器仗铠甲,魏博兵将严重不满。

后唐北面招讨使房知温将成兵及其家属数万人全部杀害。"魏之骄兵,于是而尽",当地割据势力又遭到严厉的打击。

清泰三年(936年),后唐屯驻魏州禁军将领张令昭作乱,赶走魏博节度使刘廷皓。后唐末帝命大将范延光讨乱,张令昭连同七个指挥使的禁兵被屠杀。魏博六州又归于范延光。

后晋、后汉时期,魏博节度使范延光、杜重威在后晋、后汉也是相继拥兵作乱,兵败后屈膝投降。后周朝经过各方面的改革,国家实力大增,魏博及其他藩镇都不敢再称兵作乱,才与中央朝廷的联系比较密切。

五代时期,魏博镇先后发生过六次军事动乱,地方割据势力嚣张至极,但结果都失败了。魏博骄兵连同他们的家属多次遭到大规模的屠杀。魏博节度使几乎全部由五代各王朝任命,而且大多由河朔地区以外的人士担任,任职时间比较短暂。他们来去匆匆,将不专兵,与当地地主豪强、藩镇军队很难形成利害相关的紧密联系。后来的节度使,主要是依靠朝廷的提拔来达到升官晋爵的目的。

到了后晋时期,魏博已分割为邺都、彰德、永清、镇宁四个藩镇,管辖地盘大大缩小。至此,从唐后期开始得魏博镇长期父死子袭、兄终弟及的现象,终于得到了改变,延续了将近二百年的魏博镇已走向衰落。

五代十国时期的其他地区的藩镇也大致相同。比如后晋成德节度使安重荣、山南东道节度使安从进、后汉河中节度使李守贞、风翔节度使王景崇、永兴节度使赵思绾等人,虽然割据称雄,骄横跋扈,不可一世,但最后都以失败而告终。


五代时期为什么出现长期割据局面?不仅是藩镇,至少有这五个原因


上面所讲的各国皇帝与藩镇之间,其实即使在藩镇内部,内讧也是屡见不鲜后梁夏州都指挥使高宗益杀节度使李彝昌,后唐灵武都指挥使许审环谋乱,云州步军指挥使桑迁攻打牙城,后晋延州兵士逐节度使周密。这些以下欺上的事例不一而足。这些藩镇之间的内讧虽然多,但是他们往往都势孤力薄,又没有外面的支援,所以都很快被平息下去,或者一时取胜后,后来又妥协,重新又臣服于皇帝。南方诸国中,湖南刘言、王達、周行逢、福建留从效等纷纷自立,吴国田、安仁义之乱,也都属于藩镇跋扈的行为。

所以五代诸朝,这对这些将骄兵悍的实际情况,从后梁开始就不断的扩大中央禁军,削减地方军队,派禁军屯驻全国一些军事重镇,分割藩镇地盘,不断调动藩帅,限制各藩镇举荐州、县官人数。这些措施对迫使藩镇势力衰落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这五点原因造成了五代时期的各国内政不修,内讧不断,武夫当国和不重视士人的选举提拔,又使的各国国君可以肆意妄为而不必励精图治,但是这在无意之间却达到了五代各国之间一个无意的默契,相互之间没有能力相互吞并,一直等到赵匡胤的出现,而这五点,也就是五代十国能够割据存在五十四年的具体原因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