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意味着青春时代的结束——读渡边淳一《男人这东西》有感

结婚意味着青春时代的结束——读渡边淳一《男人这东西》有感

婚姻并不只是一对相爱男女的结合。他们相互间扮演着父亲、母亲或朋友的角色,各自展现出孩子般天真幼稚的一面,如此等等都是婚姻的组成部分。

结婚,意味着青春时代的结束。至少在男人们的内心里,或多或少都抱有这种想法。

从新婚开始,青春——那灿烂的时期将成为过去,一切将被家庭这一框框所束缚,凡事都不能像以前那样随意自在。

在某个朋友即将结婚时,男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感到些许的伤感和同情,“唉,这家伙,看样子好日子也要结束了。”

仅从以上例子或许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男人们只在乎自身的快乐。

其实反过来说,男人觉得结婚后再也不能随意游玩这种想法本身就是男人们重视家庭心理的一种反映。

男人能够远离结婚、保持彻底自由的时期,屈指算来大致不过是自踏出校门至三十岁之间的这几年光阴罢了。在此时期内,许多男人认为恋爱与结婚是两件无特定联系的事情,因此他们不把结婚作为恋爱的最后阶段。


对二十岁刚出头,尚未意识到结婚一事的男子来说,最合适的伴侣是能够在一起愉快地消磨时光的女子。所谓“在一起愉快地消磨时光”,包括轻松地交谈、欢快地交游、共享相同的兴趣爱好以及和谐的性生活。

这种场合,让男人敬而远之的是动不动就提出要结婚、竭力要把对方拉入家庭的女子。当男人还想保持单身尽情玩乐时,她们却已早早地开始设想构筑爱巢,盼望早日成婚。

女人会通过“我们今后怎么办”,“某某人已结婚了”,以及“家里人让我去相亲”之类的话语,委婉地向男方提出结婚要求。

男人若对此不置可否,女人们立刻会急躁不安,责问男人“难道你只是逢场作戏!”这类女子最让男人头痛,且最具杀伤力。

还有一些女子会说,“既然彼此相爱,希望组织家庭不是顺理成章的吗?”乍看也有一定的道理。

想必看过《旅情》这部在电影史上享有盛誉的电影的人不在少数。影片中,奥黛莉赫本扮演美国一家公司的女秘书。女主人公利用暑假来到意大利的威尼斯。她认识了一名经营古董店的中年男子,两人双双坠入情网。但是好景不长,假期结束后,女主人公不得不踏上归途。在影片的最后,中年男子捧着白色栀子花在站台上尾随列车奔跑,女秘书在车中透过车窗含泪回望,两人的特写镜头交错穿插,演绎了一出动人的离别场面、催人泪下。

为写一篇关于这部电影的散文,我去意大利作了一次专题访问。我向一名当地船夫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假设你是电影中的男主人公,如果女主人公无法忘记你,再次回到你身边要求和你生活在一起,你会怎么办?”

船夫耸耸肩回答道:“两人在一起已度过了一个美好的夏天,难道这还不够吗?如果没有遇上我,等待她的只能是一个无聊寂寞的假期;而正因为有了我,彼此才会有如此美好愉快的回忆,这一点我想她也应该明白的。”

对这名船夫的话,恐怕有不少男性内心抱有同感。

相形之下,将结婚与恋爱视作两码事的女人很少。女性往往将结婚理解为恋爱发展的必然结果。这种想法的差异或许就是造成男女间摩擦不断的一个重要因素。

所以当女方要求结婚时,男人们往往会如此辩驳:“我是说过喜欢你,可我没说过要和你结婚呀!”以此作为脱身之由。可女性并不接受这一套。必要时,她们会去向上司求援,或向朋友们哭诉,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来促使愿望得以实现。

尤其是在女方怀孕的情况下,男人更是插翅难飞,最终会被女方逼迫着乖乖就范。

这样看来,虽然女性表面上对恋爱表现得不怎么主动,实际上与男人相比,在交往中女性往往更为积极地使用着各种手法。

总而言之,越是认真的女性,越是容易将恋爱和结婚连在一起。这样一来,男女双方很自然地会产生争执。


简而言之,在男人心目中,恋爱和运动、赌博的情形差不多。

男人们除了想和女友约会以外,还想去旅行、滑雪、喝酒,这些愿望同样强烈。

另一方面,女性一旦谈恋爱,恋爱便成为她的一切。恋爱即是她的全部生命。同运动等娱乐相比,恋爱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其它的事物根本无法与之相提并论。

曾有一段时期,几乎每个男人都十分热衷于麻将,为此他们常常同恋人发生争执。男人们一旦玩起麻将便彻夜不归。于是恋人必定怒气冲冲地责问道,“我和麻将,究竟哪个重要?”

虽然男子略感内疚,却不愿因此放弃麻将。对男人来说,本来运动、赌博和恋人同等重要。不过,如果照直说,难免会更加激怒女方,被迫无奈之余,只能用一句“当然是你喽”来搪塞。

假若女友还紧逼一句,“既然这样,从今以后就再也不要玩麻将”,那么男人对女友如此不近人情的态度会感到失望。几次下来,男人们自然会厌倦起处处拘束自己的女友,准备伺机逃离她的束缚了。

无论怎样喜爱自己的女友,男人终归有属于自己的梦想。

譬如驾驶帆船去航海一个月,或和同性朋友们去打几天高尔夫球。他们渴望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被任何人打扰。过了一段与女友不见面的日子后,男人又会急切地想见女友。

从这个意义上,说男人是种任意性很大的生物确实切中“要害”。男人的任意性便是在考虑事情时容易只从自身角度出发,女性若同男友生活过一段日子后,便会对此有较深了解。

这种性情的男人结婚后,其表现一般不会有所改变。他并不是故意忽视家庭或忘记了它的存在,只是对他来说,还有同家庭一样重要的事情在等着他去做。

用一句话来概括他们的真实想法,便是“我迟早会回来的,所以现在你不要啰嗦”。

正如男人只从自身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女性也总是立足于女性的立场来思考事物。

例如有的女性表示她们欣赏具有浪漫气息和冒险精神的男人,可一旦自己的恋人或丈夫提出要去驾驶帆船航海三个月,恐怕她的脸上会立刻布满阴云。于是男人不得不回答来自女性的“帆船和我,哪个重要?”之类的质问。既然如此,女性当初最好不要口口声声说欣赏具有浪漫情调的男子。

还有的女性会恳求道,“那就带上我一起去吧。”对此绝大多数的男子一律会斩钉截铁地加以拒绝:“No!”

这不是因为讨厌女友同往,而是由于不管工作也好,赌博也好,帆船也好,凡是男人热衷的活动,皆是在以男人为主的社会里进行的。如果带上女友或妻子,不仅有可能打乱男性世界的秩序,更有可能影响到他与同性朋友之间的友情。

男人异常珍惜这种友情,在他们心目中友情占据的地位远远超过同样的东西在女性心目中的地位。

理由很简单,男人如果失去友情便意味着脱离男性社会,最终成为一匹独行狼。作为男人这是谁也不愿意遇上的下场。


结婚意味着青春时代的结束——读渡边淳一《男人这东西》有感

男人也有“适龄期”。在日本社会里,如果男人尚未成婚,在很多情况下不会受到信赖。企业一般也不会重用未婚男子。

有一段时期,出租汽车公司在招聘司机时,是以对方是否已婚来作为录用标准的。他们认为有家室的人肩负着作为父亲和丈夫的责任,凡事谨慎小心不容易出交通事故。而且养家糊口的人有家庭的拖累一般不会突然辞职不干,于是企业的人事会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

另一方面,男子年近三十还不成家,家里人便会催促他;倘若他年近四十岁仍是独身,周围的人很可能作出如下猜测,“这个男人是不是讨厌女人?”“没准是同性恋者,”甚至有人认为他“大概性方面有什么缺陷吧?”

于是能够顽强抵挡来自各方压力,坚持独身生活的男子过了三十岁以后,大部分便自然而然地产生“是不是该成家了”的想法。

三十岁左右的这个年龄段,也是男人精神上发生重要转折的时期。

在此年龄段之前的男人,涉世不深,凡事过于自信。经常对长辈及前辈的言行横挑鼻子竖挑眼、满怀激情地纵谈国家大事。然而几年过去,当他认识到了社会的结构和自己的地位后,方才逐渐意识到自己实际上只不过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小卒。他开始认识到社会并不像自己当初想象得那么简单美好了。

女性踏入社会后,由于工作上的失误而变得情绪低沉的例子也不少,但总的来说,整个社会对男性的要求更为严格,所以男性承受的压力更大。

在踏入社会的最初的四、五年内,男人经常可以和同期毕业的校友及同期进入公司的伙伴们一起喝酒,发牢骚、藉以消除疲劳。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相互间逐渐产生了地位差距。特别是三十岁过后,仕途有望者与平庸之辈会截然分成两个集团。能够无拘无束地相处的朋友是越来越少了。

于是男人自然而然地将依赖的重心转向女性,希望找到坚实可靠的生活伴侣。如果此时身边恰好有这样一位合适的女性,男人会毫不犹豫地决定跟她结婚。

换言之,男人之所以打算结婚,不仅仅因为他喜爱对方,除此之外,还有着各种各样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因素在起作用。

因此当听到男友提出“结婚吧!”之类的要求时,女子最好不要简单地将它理解为男友对自己的爱意已经升华,而应该多设想一些其它方面的因素,才不致于到时候大失所望。


结婚意味着青春时代的结束——读渡边淳一《男人这东西》有感

那么,进入具体考虑结婚阶段的男性一般会选择哪种女性作为结婚对象呢?

实际上男性并不那么看重外貌。长相虽普通些,但只要肯做家务、脾气好、又真心实意地爱自己,这样的女性才是男人的首选对象。当然在此基础上如能有美丽的容貌便是锦上添花了。不过普通男子大都有自知之明,不会过于奢求。

特别是在未婚妻能否与自己双亲和谐相处、能否认真地照顾家庭这些方面,男人的想法往往是很保守的。男人觉得:即使不顾父母的反对与某女性结婚了,以后夹在父母与妻子之间,日子也不好过。

另外,在公司职员中,流行着“贤妻成事”的说法。有一位八面玲珑的女性作妻子,十分有利于个人发展。

上司的一句“你妻子人挺不错嘛”之类的赞誉之词,不仅仅是夸奖其妻子,还暗含着肯定身为丈夫的其本人的意味。出于种种考虑,男人在选择妻子时普遍认为:长相普通但有教养的女子显然要远远胜过那些仅在外表上吸引人的女子。

冷静想来,对结婚抱有相当现实的想法的女性不也是很多吗?有不少女性在恋爱时选择花花公子型的男人,一旦结婚,便非常现实地注重对方的收入、家境及本人的发展前途等诸多因素。

所以单方面地指责男性恐怕有失公允。


另外,男人认为夫妇之间不需要太热烈的爱情,否则一旦激情降温,裂缝便随即产生。这对那些憧憬着热烈、甜蜜的家庭生活的女性或许是一种亵渎。男人所向往的家庭,是一种能够彻底放松身心,失意时能得到抚慰的场所。

女性则无法跳过恋爱这一阶段。即便是相亲结婚,也有很多女性宣称:相亲只不过是个契机,双方最终还是要经过恋爱产生爱意后,才能共同跨入婚姻大门。

由此可见:与男性相比,女性异常看重双方之间的爱意,并且希望看到自己的人生会随着结婚而发生戏剧性的变化。

正因为如此,即使在婚姻尘埃落定后女人也会动摇不定,她们中的有些人常常会有如此想法:“今后真的要同这人生活在一起吗”,“这个选择到底正确吗?”

值得强调的一点是,大部分男人对于自己妻子的美貌、高贵的门庭家世都抱自豪的态度,然而假若妻子的知识水平及教养超过自己,他们却往往不愿意予以承认。

面对着学历高、能力优秀的女性,男人们往往会提心吊胆。担心同她们生活在一起后,由于妻子的社交面及社交能力远远居上,自己就很难在家庭中占据一席之地。另外这样的妻子在社会上容易受其他男人注意,这样她便很有可能将其他男人同自己丈夫做比较,使男人时常陷入一种危机感。

在男人的内心深处,仍然隐藏着一种妻子身上带有母亲色彩的希冀。他们希望妻子能像母亲那样无条件地接受自己的一切,在一旁无私地支持自己。

在女性看来这纯粹是男性单方面的任性要求。实际上每个男人或多或少都有这种任性的想法。对此,女性不免会作出如下反应:“开什么玩笑,我又不是你妈。”

这或许说得没错,但仔细想来,做妻子的有时不也会向自己的丈夫或恋人寻求一种近似父爱或友情的东西吗?

结婚意味着青春时代的结束——读渡边淳一《男人这东西》有感

两人有缘终成眷属后,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即是婆媳关系。

此时,首先必须认识到的一点便是:婆媳关系难以协调是很正常的现象。

虽然多数母亲尽量去接受新媳妇,但内心深处总有儿子被夺去了的强烈感觉,对儿子和儿媳,通过性爱结合在一起这一事实也抱有嫉妒情绪。无论是多么有修养的母亲,在这一点上无一例外。

另外,做儿媳的则十分在意丈夫与婆婆之间的纽带关系。这种纽带越是牢固,做儿媳的便越是强烈地渴望切断它,以使丈夫的心思都能集中在自己一个人身上。因为做妻子的总是认为对丈夫来说自己应该是最重要的人。

综上所述,婆媳关系的实质使是围绕一个既是丈夫又是儿子的男人的“三角关系”。这种关系即便表面上看来和睦融洽,但是在其深处总是交错着诸多相互嫉妒的复杂心理。而且,婆媳之间由年龄产生的隔阂亦不容忽视。现实生活中,五十至六十岁的女性和二十多岁的女性能和睦相处的实在不多。

如此看来,要让婆媳双方和睦相处实非易事,因为两者之中必须有一方作出让步。以前媳妇作出低姿态予以忍让是天经地义的,然而时代不同了,现在如果双方都不相互礼让,那么两者关系有可能立即分崩离析。

处于婆媳二者之间的男人,对僵硬的婆媳关系有何感受?他们一般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呢?

简言之,他们唯一的愿望便是希望婆媳之间风平浪静。

考虑到这一点,在决定婚事前,特别是家中长子往往将候选对象能否与婆婆和平相处作为一条重要的择偶标准。然而,婚后的生活并不像想象得那么简单。很多情况下,男人会听到来自婆婆和媳妇双方的牢骚。婆婆会说:“都是你平时纵容她,所以她现在才那么飞扬跋扈。”媳妇则会抱怨:“妈妈在什么事上都不考虑我的情况,就随便决定了。”

此时,男人最大的愿望便是希望能够永远保持中立,哪一方都不得罪。

为此,对妻子他会说:“老妈的话不要放在心上,听过就算了。”对母亲则抚慰道:“我理解您的心情。她那边我会好好说她的,您不要大生气。”

这就是男人的狡猾之处。

最让男人头疼的是妻子提出的“你妈和我,究竟哪一个更重要?”的问题。男人一边说:“当然是你喽。”同样,如果母亲追问:“我和你媳妇,究竟谁重要?”男人们便会回答:“肯定是您,我和她没有血缘关系,和您才是血脉相通、骨肉相连。”男人如此宽慰双方,只求息事宁人。

新婚燕尔之际,大多数男性比较向着妻子。随着岁月流逝,逐渐又开始回到母亲身边。之所以这样,一方面是因为男性对妻子的性爱失去了新奇感和依赖感,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母亲年事渐高。

男人深知自身的世故之处,他以此方式周旋于婆媳之间,为求得片刻的安宁而煞费苦心。

婆媳之间的矛盾和纠纷极其折磨男人。以至于后来男人一旦感觉到妻子有可能向他开火,便连忙采取加班或同别人去喝酒等手段晚些回家。

从妻子的角度看,丈夫的这种做法实在不上台面,不过这也是做丈夫的因为没有解决能力不得已而为之的。

母亲和妻子产生纠纷后,丈夫一般是采取鸵鸟主义,一味低头扎在沙石里静等暴风雨消退。如果这样做问题还是不能得到解决的话,作为最后一招,男人们便会向自己的父亲求援,希望父亲劝慰一下母亲。倘若父亲早已去世,或父亲与母亲之间的关系本不融洽,这就难办了。

当然,偶尔婆媳之间也有相处得融洽的时候。

儿子在外面另有情人时,最有可能产生此类现象:这时对婆婆来说当前的敌人是儿子的情人,敌人的敌人便是盟友。

于是儿媳成了同一阵营的同志。婆婆一边规劝儿子、数落其情人的不是,另一边尽力抚慰伤心的儿媳,甚至有时还会拉着儿媳的手,向她道歉:“对不起,让你受委屈了。”儿媳此时亦感到孤立无援、十分痛苦,只能依靠婆婆。

双方互相表现出各自软弱的一面,同时她们又相互安慰,这样两者的关系自然会好转。

随着家庭中孩子数量越来越少,母亲花在抚育孩子方面的精力比以前增多,以至于很多孩子觉得做父母的必须无所不包。这样一来,这些孩子结婚后,很自然地对自己的妻子也会提出过多要求,希望她们能像自己母亲一样照顾自己。然而当今的女性已不同于她的前一代,她们自我意识强烈,凡事有自己的主见,并且坚持自己的生活方式,不愿意事事都围绕着丈夫转。

这种夫妇意识上的分歧,又成了新时期婆媳关系问题的一个诱导因素。

在处理婆媳两者关系之时,最好事先不要期望过高。

承认两者关系出现僵局属于正常,而且婆婆对媳妇抱有敌视心理亦是人之常情。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是意识的改变。人们应该对婆媳二者在思想观念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保持清醒的认识,她们相互之间不必过于接近。在此基础上,尽量站在对方立场上考虑问题,或许对关系的改善不无裨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