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桂林恭城古村落系列之神奇秘境——九板桥(完结篇)白米仙等

文学作品说明

为了收集恭城古村落历史资料,让子孙后代对自己家乡有更深入的了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2017年12月起至2018年3月,作者对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嘉会镇九板村古村落进行了实地采访,反复核对写稿。今得以付梓,尤感欣慰!在采访过程中得到镇领导及村干部和村民们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感谢!由于时间仓促,文中难免有所不足,欢迎读者指正。

作者


编者提示:中篇幅历史文化类文学作品《神奇秘境——九板桥》总长约10000字,前面已刊登连载了四期,现在是最后一期,敬请关注。合作授权出版请联系0773-6995348。

神奇秘境——九板桥(连载五)完结篇

(作者 郑智敏)

让人神往的白米仙传说


(接第四期←点击可阅读)从九板村穿樟树林而过进去一两公里的白燕村村道边有个天然的溶洞叫白米岩,这是一个喀斯特地貌的岩洞。在村中远远望去,其侧面像一只鲨鱼刚越出海面露出牙的样子。走到近边,可见位于山下半部悬崖底的洞口呈扁口形,其地理坐标是:北纬25°0'13'',东经110°54'9'',海拔约240米。洞口坐西朝东北,正对着燕子山风景区的“蜜蜂顶”高峰。当地老百姓亦称呼这个山洞叫“白米仙岩”。

广西桂林恭城古村落系列之神奇秘境——九板桥(完结篇)白米仙等

(白米岩)

步行穿过几块田地,经过徒手攀爬山壁,便可来到洞口。洞口长约50米,向上望去,白米山垂直近两百米的悬崖峭壁很是险峻,有同行笑谈“这要是在桂林阳朔县,早就开发成攀岩运动的胜地了。”友人告诉我们,他去过山顶。从山顶往下看,直接看到山脚,看到山脚汗毛都竖起,可见石崖是悬空的超高落差。

洞口这里有人为构筑的石墙,石墙是用黄泥浆砌,这里是1944年当地村民为躲避侵华日军而修筑的防御工事。当年,在灌阳县驻扎有一股日军部队,时不时骚扰恭城民众。加上民国34年(1945年)6月3日,国军第二十军第一六九师师长曹玉珩部与日军步兵第三十四联队(联队:相当于团级)第三大队在龙虎关对峙,日军短暂驻扎在恭城境内。老百姓为躲避日军,纷纷深入原始森林或地下岩洞“坚壁清野”。但日军入县境期间,群众被杀害420人,失踪680人,损失牲畜9470头。

沿着乱石,崎岖下到洞中,看到钟乳石甚多。可惜早年有人开挖钟乳石,被破坏了一部分。好在当地村民联合起来,及时赶走盗采乱挖的人,幸好尚有不少钟乳石被保护下来。洞口底部地面像绿毯一样,长满了地藓、苔藓,以及一些蕨类植物。

洞里是一大厅,很宽,占地面积大约近3亩。钟乳石林立:有的像蘑菇,有的像瀑布,有的像笋子,有的呈云朵状在地上,有的如褶皱的包子倒挂在岩壁……。进入洞里深处,看到有一个貌似桂林象鼻山的有穿孔的钟乳石,在这座钟乳石地面,有一个约十平方米储水的小水潭。天热的时候,时有村民在这里洗冷水澡。

广西桂林恭城古村落系列之神奇秘境——九板桥(完结篇)白米仙等

(白米岩内的小水潭)

为了安全,我们只深入洞内三百米左右便不再前行。

从洞中走出洞口,两旁石壁上长满了钟乳石,造型是千奇百怪,特别是洞口的钟乳石,几乎撑起了整个岩口,“撑口岩”样子也是蛮奇特的。

在洞口,发现这里的石头表面是褐色的,但石质是白色的方解石,可以做腻子粉或者水磨石点缀的原料,一般称为“米石”。“白米岩”之称想必也与这里的石材有一定关系吧!

当然,更精彩的故事来自于带路的那位村民,他姓余,名锡林。坐在洞口的石头上,老余深深吸了一口烟,向笔者娓娓道来:古时候,当时南蛮地界战乱纷争加上天气长期干旱,民不聊生,大批灾民无家可归,逃往深山老林。一批十余人的难民家族在深山中发现了一个有白石头的天然溶洞,洞中有水且宽敞平整,于是族长决定在这洞中暂时居住下来了。

白天,男人们出洞打猎,女人们则在洞中带娃守家,饥一餐饱一顿日子倒也能暂时安定下来。长期的打猎使得附近的野生动物资源也越来越少,其中一位年长者身为族长,他为此现状焦虑不安。某天他坐在水边发呆,突然对面岩壁上突然传来声音:请问老人家你为何如此,有什么心事说出来,我倒是可以帮帮你。

紧接着岩壁上出现了一张英俊的脸,顿时洞内祥云轻涌,霞光泗射。族长知道遇见仙人了,赶紧双手合十把自己的顾虑一一告知。仙人听说后微微一笑说:这个事情我帮你吧,每日午时三刻你到这里来击壁三声我自会送你大白米三升,切记此乃天机,需以掌击。说完祥云即散,石壁也恢复了原状。

解决肚子温饱问题比天大。族长半信半疑,但心思着也许真的是菩萨显灵了。第二天午时三刻,族长带领族人来到石壁前烧香烧纸,磕头跪拜,随后族长在石壁上轻击了三掌。这时候石壁突然打开了一个小洞并有米粒相继落出,族人们赶紧把盛米工具接上,不多不少刚好三升,族人们大喜:咱们有米吃了……。

话说也是那个战乱年代,避入深山的另一批难民,住在对面叫“蜜蜂顶”的深山上。他们之前也住过白岩,但因条件艰苦而离开了白岩,当他们发现这族人在此居住了几年,很是纳闷,弄不懂该族人以何为生计。

他们于是派人与洞中族人接近,从侧面打听到洞中有个出米玄机。于是山上族人有意让到了出嫁年龄的本族姑娘嫁与洞中族人为婚。日子一长,山上族人已有一半到了洞中居住。人一多,洞中那点米完全不够吃了。

两族人于是大力开荒种田,由族长向仙人石壁求取到了谷种。“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两族人日子过的倒是安定。至此山上族人也全搬来洞外居住,形成了现今九板村(交椅村、界头村)、白燕村等古村落的原始雏形。

峰回路转。许多年后,一支战败的军队也来到了这里。他们烧杀抢掠无恶不做,赶走了原住族人,抓住一部分女人,很快占领了这个村庄。他们威逼拷打原住族人,获悉了山洞出米的秘密。

部队不耕耘粮食,村庄上留下的粮食也差不多吃完了,洞内那点米顶不了用。这时有士兵向为首的总兵建议把落米洞口加大。于是日夜捶凿把洞弄到原来的几倍宽。每日午时三刻大担的白米从洞内挑出,军队也得以继续驻扎。

两个月后,另一派系更强大的军队占领了这里,他们用火药的爆炸的方式来扩张出米洞口。可从此这洞再没落下大米,至于这支军队后来究竟如何了,没有再多的传说了,只知道“白米仙岩的传说”从此传开下来。

其实,早在十多年前来九板村亲戚家拜年,也曾听说过“白米仙岩传说”,当时传说的版本是:白米岩脚下有座古老的小寺庙,庙里住着长老、胖和尚和一个小和尚共三人。在庙后的白米岩有一个直径约一寸的石眼,由仙人开恩,每天定时定量出米。在粮食匮乏的朝代,他们靠这口石眼出米,每天吃一碗米,多也没有。经常不怎么够吃,胖和尚和小和尚饿得哇哇叫,总想多吃多占,但长老总是制止他们,叫他们别贪心,有米有粥吃就行了。有一天,长老到十多里外的集市赶集,胖和尚与小和尚偷偷商量,三个人一天吃一碗米,不够吃。怎么办?如果石眼宽些,就能出更多的米。于是,胖和尚与小和尚拿来工具把石眼凿宽。于是乎,上天惩罚贪心的人,石眼凿宽后,再也没有米出,贪心的和尚后来饿死了,寺庙也毁了。

以前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还曾经幻想去岩壁上找石眼。传说毕竟是传说,现在这洞还在,“青山依旧在,只是朱颜改。”每一个不寻常的地方都会有一道传说罢了。听村中长者说,出米眼在面向洞口的右下部分。其实是否真的有出米眼已不重要,但常成为当地长辈教育后代引用的典故。白米岩距离恭城县城约二十七公里,洞口离村道不远,对于旅游开发来说,此处还处在“待字深闺”中。

广西桂林恭城古村落系列之神奇秘境——九板桥(完结篇)白米仙等

(九板村)

此外,白米岩与白燕村名由来有关,以前白米岩里很多燕子在筑巢,“白燕”村名就此喊开了。在解放前及解放初期,白燕自然村隶属于九板乡。之后不久,九板作为一个生产队划归白燕大队,但上世纪60年代村民想改回“九板行政村”名称,但由于历史原因,虽然白燕村民委员会办公楼现驻地在九板自然村,但行政村名仍然是“白燕”。

从九板村一带进到共和村,周边有“小天门山”之称的塴眼山、猴子岩、罗汉肚洞、将军峰、燕子山、大小明源河等自然景观星罗棋布。如果有识之士开发出来,会是一个不错的旅游项目。(完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