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遙的《人生》之歌:當愛情與理想幻滅後,高加林最終的命運走向

合上路遙的《人生》,腦海中漸漸浮現出一幅畫卷。

這是一片廣漠無垠的黃土高原,高原連綿起伏千溝萬壑,蒼茫而又恢宏,恢弘之下還隱藏著一絲悽然與悲壯。這是陝北信天游的傳唱之地,千百年來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陝北人民,塑造出了具有獨特魅力的高原文化,傳唱出一首首動人的歌謠。

今天我所解讀的《人生》就是歌謠中的一個音符,它歌唱了人們對理想生活的追求,對愛情的歌頌和嚮往,亦歌唱了生活的苦難和厄運。這部作品最難能可貴的是,作者給予每個人物的包容和同情。

無論是高加林劉巧珍,抑或黃亞萍李克南,他們之間沒有對與錯,沒有罪與罰。這四個年輕人最後的悲劇命運,恰恰是由時代的不幸所造就的。

路遙的《人生》之歌:當愛情與理想幻滅後,高加林最終的命運走向

小說全文不帶絲毫的批判或審視,它只是用樸實,甚至有些粗糙的語言講述了一個關於生活的故事。生活就像是一條淳淳流淌的河,即使我們跌倒了,手上沾滿鮮血痛的錐心刻骨,可還是要爬起來面向前方的風和雨。這也是路遙先生想要傳達給當代青年的生活至理:一個人無論經受多少苦難,始終要記得向前看,永遠不要放棄對足下土地的熱愛以及對待生活的熱枕。

01、甜蜜的歌:愛情是生活前進的源泉與動力

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人歌頌愛情,愛是冰與火的碰撞,是兩性之間的自然吸引,也是作家筆下永恆的生命。英國作家勃朗特曾寫“愛情是真實的,是持久的,是我們所知道的最甜也最苦的東西”,法國學者薩爾丹也曾言道“愛是無意識的善意,是一種自我的徹底忘卻”。

在這些抒寫愛情的文學創作裡,有人含蓄有人張揚,但很少有作家能將張揚與含蓄融合起來,結成含羞怒放的花朵。這一點在路遙寫就的《人生》裡得以圓滿,成為一幅並蒂開花的水墨畫,而畫裡的主角就是農村姑娘劉巧珍。

巧珍這個人物的塑造是異常可愛的,儘管她沒上過學不識字,可她勤勞善良,漂亮聰慧,幾乎擁有一切精神上的美好品德。這也是為什麼在《人生》里人們往往最同情巧珍的命運,恰恰就是因為她身上的可愛人格。

在巧珍的身上,最出彩的是她對高加林的愛:從發現高加林沒考上大學時的興奮,到高加林變成公幹教師的難過,再到高加林從教師轉為農民的悸動。作者將一個農村姑娘的戀愛心路寫得極動人,巧珍對高加林的愛是深藏不露的含蓄,是執著堅定的瘋狂,也是甜蜜和濃烈的。

路遙的《人生》之歌:當愛情與理想幻滅後,高加林最終的命運走向

對於巧珍來說,與高加林的結合是她對理想婚姻的嚮往。她不願意嫁給目不識丁的農夫,她不喜歡淺薄,狹隘,守舊的農村世界,她渴望高加林身上擁有的東西,知識分子,高雅,思想深邃。從這一點來說,巧珍雖然是一個農村女孩,但她的內心是渴望城市文明的。

是巧珍的內在美吸引了高加林,對於當時被城市遺棄的高加林來說,還有誰會比巧珍更適合他呢?當巧珍透漏愛意給高加林時,他的震撼與幸福感遠大於城市給予他的痛擊。在高加林陷入仕途的迷茫時,是巧珍拯救了高加林,緩解了他內心的苦悶與痛楚。巧珍的愛讓高加林接受了命運殘酷的安排,重新燃起對生活的希望。

然而,命運是多麼造化弄人。就在高加林坦然接受成為一個農村人時,一個去城市的機會又主動擺在他的面前。是去是留不再是一個簡單的選擇題,這關乎高加林的命運,更關乎巧珍的命運,更顯現出巧珍精神上的奉獻精神,她沒有干涉高加林的決定,甚至主動鼓勵戀人去城市追求理想。

巧珍這個農村姑娘,儘管她沒有知識學問,可她的善良與奉獻精神是偉大的,就像德善老漢所說“巧珍有著一顆金子般的心”,是的,她寧願自己忍受分離的苦痛,放棄自身的幸福也要成全愛人的事業。

路遙的《人生》之歌:當愛情與理想幻滅後,高加林最終的命運走向

高加林的離開讓巧珍的夢破滅了,她不再鼓起勇氣追求幸福,萬般無奈的接受了命運,將自己的未來交付給一個她不愛的男人。巧珍與馬栓的結合是無奈也是宿命,她的痛苦與苦悶是絕望也是新生的塑造。我們有理由相信,痛苦絕不會擊倒這個農村姑娘,她會在這片黃土地上頑強的生活下去,因為巧珍代表了農村姑娘的堅強與美好,她會從土地中吸取養分,絕不會輕易倒下。

這就是《人生》裡的愛情之歌,儘管結局不盡如人意,可我們不能否認戀愛曾經給主人公們帶來的幸福和改變。愛情是一種奢侈的精神食糧,無論是在悠久的故事裡,還是現代社會的進程中,曾經體驗和擁有過就是一種幸福:因此愛情可能會逝去,可我們從中汲取的精神力量卻是永久的。

02、殘酷的歌:兩個隱喻揭示了理想破滅的悲劇

小說主人公高加林的命運也頗為忐忑,從城市到鄉村,從鄉村再到城市,一輪又一輪的生活風暴席捲著他,彷彿在跟他開著天大的玩笑。 高加林曾一度想逃避,可家庭的重擔迫使他一遍又一遍席捲重來,經受生活的殘酷。在小說全文裡,有兩個隱喻非常形象的揭示了高加林理想的破滅,一個是巧珍的紅頭巾,另一個是在書中反覆出現的橋的意象。

小說裡高加林對橋的感情很微妙,一方面橋對於高加林來說是城市與農村的交界處,是命運的變節和跨越,另一方面橋也意味著他對愛情的割捨,對新舊世界分離。

路遙的《人生》之歌:當愛情與理想幻滅後,高加林最終的命運走向

小說中第一次寫到橋,是劉巧珍幫高加林賣饅頭,這時候的橋是愛情的啟蒙和象徵。就如上文所寫,當巧珍具有奉獻精神的愛與高加林的現實中的“失意”碰撞時,這中間的橋搭載了兩人對愛情的嚮往,然而這座橋的構建有一個前提:就是高加林的身份變化,所以橋的本身是不穩定的,其中就蘊含著兩人的愛情悲劇。

第二次寫到橋是在高加林已經成為記者後,巧珍來城市裡看他。這時候在高加林的身邊出現了另一個女性黃亞萍,黃亞萍是一個典型的知識分子,她有文化,思想敏捷,關心國家大事,能夠與高加林碰撞出精神上的火花。當巧珍來到他的宿舍,對他說出許多“鄉下”般的話語時,高加林才漸漸意識到,巧珍身上缺乏掌握現代氣息的可能性,他與巧珍的結合是不能長久的。

後來在送巧珍回家的過程中,他們又一次經過大馬河橋,高加林在橋上給巧珍戴上了一條紅頭巾。這時候他痛苦的發現,紅頭巾只是他投射在巧珍身上的幻想。高加林是愛巧珍的,可他對巧珍的愛並不純粹,他用紅頭巾賦予了巧珍一個不真實的藝術形象,多次將理想配偶的幻想附加到她的身上,而這樣的幻想最終走向破滅。

路遙的《人生》之歌:當愛情與理想幻滅後,高加林最終的命運走向

其實,高加林和巧珍本質上是同一類人,他們都希望自己的伴侶有思想有文化,是浪漫的,是充滿藝術氣息的。只不過巧珍的幻想只能建立在高加林理想的破滅中,這就從根本上否決了他們在一起的可能性。尤其是當一位真正浪漫的,富有文藝氣息的女性黃亞萍出現了,這樣的現實因素也會讓高加林與巧珍的戀愛關係化為泡影。

小說第三次寫到大馬河橋時非常戲劇化,這時候巧珍頭上戴的紅頭巾與橋得以交融,這交融的背後是巧珍與高加林共同的幻滅。當高加林對巧珍說出要斷絕關係的話時,作者雖然沒有直接譴責高加林,可通過描寫巧珍的悲傷和恨嫁,間接地襯托了高加林的無情。高加林的頭在巧珍面前,在整個世界面前,深深地低下了。然而此時他丟掉的不僅是良心,還有一份珍貴的愛情。

一個人可以追求美好的生活,可絕然不能忘記生你養你的根,高加林對城市的追求是一種慾望,而這種慾望最終卻害了他。

路遙的《人生》之歌:當愛情與理想幻滅後,高加林最終的命運走向

當走後門的事件被揭穿,黃亞萍理所應當地離開他,高加林又恢復赤條條的一個人。在小說最後的結局裡,高加林拎著行李一步步走回養育他的黃土地上,他內心的苦悶痛楚,對於仕途的迷惘和情感上的破裂已經到達極點。在深沉的苦痛中高加林逐漸得知了真相:他的悲劇是他自己造成的,他為了虛榮而拋棄了生活的原則,才落得今天的下場。

小說結尾高加林看似什麼都失去了,可小說的結局並不是人生的結局。主人公有知識有文化,有對生活的堅韌心態和果敢,又添了一分對生活的敬畏之心,只要以後不要將自己的命運寄託在別人的身上,終歸能夠重新站起來開闢一片新的天地。

03、未知的歌:當愛情與理想幻滅後,高加林最終的命運走向

路遙曾說“故事可以虛構,生活不可以虛構”,這句話完美的映襯在這本《人生》之上,作者在小說的最後一章寫“並非結局”,這四個字顯示了小說結局的開放性。

回到書中來看,高加林最後回到農村後,發現真正心愛的姑娘已經結婚,他所追求的“城市文明”也已經淪為泡影,這時候他應該怎麼辦?路遙老先生用生命最後的幾年,寫就了一部百萬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以此回答讀者的困惑。

路遙先生在《平凡的世界》裡創作了兩個人物:一個是孫少平,一個是孫少安。

這兩個人物明顯地延續了高加林身上的困局:有關農村與城市之間的矛盾,先進文明與落後封建的矛盾,還有愛情與現實之間的矛盾。作者借用孫氏兄弟在命運上的選擇,告訴了讀者一個答案:關於高加林最後的人生進程,到底該怎麼走才能實現自己的價值?

路遙的《人生》之歌:當愛情與理想幻滅後,高加林最終的命運走向

首先我們來看孫少安,孫少安的內裡有一股倔強的生命力,這種向上的精神迫使他渴望讀書,渴望知識改變命運,渴望更大的世界。然而,儘管他的成績是縣城最好的那一位,家裡的極度貧寒只能讓他止步。

在這裡孫少安沒有選擇的機會,作為家中的大哥他有責任和義務去幫助家庭擺脫貧困,最終他克服了愛情與生存上的困難,通過自己的勤勞肯思考,以及如同“牛”一樣的幹勁,讓生活越來越好。孫少安依靠知識和勇敢拼搏的創新精神在農村新辦磚廠,最終取得成功,證明了自己的價值。

作者給我們的留下的另一個答案是孫少平。在《平凡的世界》裡,孫少平各種明線和暗線都是高加林身上的延續,同樣是高中畢業農村教書,同樣遇到城市女孩,同樣面對城市與鄉村的抉擇……那麼孫少平是怎麼做的?在教書夢破滅後他選擇走出去,去了一個更大的城市謀生,他憑藉自身的努力在煤礦謀得一份工人職業,最終在這個地方紮了根。

從孫氏兄弟的選擇上,我們可以看到作者意圖告訴我們的答案:當高加林回到農村後,他應該不要妄想於通過愛情,婚姻,關係等等這些不定因素改變自己的命運。高加林應當懂得一條成功法則:天不救人人自救,相信知識是能改變命運的。擺在高加林面前的有兩條路:一個是走出去,一個是走進來。

路遙的《人生》之歌:當愛情與理想幻滅後,高加林最終的命運走向

走出去意味著像孫少平一樣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城市奮鬥,去見更浩瀚的世界,這一種是不丟掉自己的信仰,去外界證明自己的價值。走進來則意味著將信仰深埋心底,迴歸到土地中尋找新的突破口活出人生的意義。

這也是作者意圖描寫人生的苦難來告訴讀者:無論我們處於人生的哪一個方向,哪怕陷入兩難的境地,其實都有選擇的權利。因為人生沒有所謂的絕境一說,只要不放棄對生活的熱愛,無論是走出去還是走進來,選擇了哪一步,哪一步就能開出燦爛的花。

04、結語

看完小說後,我又看了電影版的《人生》,影視化的人物顯得更為飽滿。巧珍頭上的紅頭巾,高加林的一身藍色上衣,黃亞萍的一頭短髮,讓《人生》這個作品愈加鮮明,再加上電影中信天游歌謠的強大渲染力,讓我對書中幾個人物的悲歡離合更能感同身受。

奇怪的是,無論是書籍還是電影,它的主基調無疑是蒼涼悲哀的,可當我看完後內心卻並不感到悲慼,反而內心激盪不已,升起一股說不清楚地精神力量。

當我回過頭一一看這些人物時,才發現書中的每個人其實都很想改變生活,無論是高加林拋棄了劉巧珍,抑或黃亞萍拋棄了李克男,他們各自的選擇並沒有對錯之分,兩者都是朝氣勃勃的生命,天然地嚮往外面世界的美好和無限可能。

全書中所透露出來的仁慈和善意如此震懾人心,這也許就是《人生》這本書的魅力所在:它沒有裝飾這個世界,只是把最真實的一面放到讀者面前,讓我們在這個秘密花園裡探究生命的意義,讓生命的價值得到最重要的體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