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碼通全國,這個可以有

誕生於2月11日的健康碼,打通區域內人員流動“瓶頸”,使復工復產更加精準、科學、有序,迅速普及全國。然而,群“碼”並起,背離健康碼初心,引起各地互認舉措,以打通復工復產“最後一公里”。至此,全國版健康碼呼之欲出,以促進全國健康碼數據互聯互通。

當前,全國各地進入“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復工復產”的疫情防控新階段,對返程流動人口的管理成為疫情防控的一項重點工作。各地紛紛推出便民舉措,利用大數據、移動互聯技術進行數字化防控疫情管理,在精準防控前提下用健康碼分類指導,加速推動人員有序返崗。

據瞭解,健康碼由浙江省杭州市2月11日在全國率先推出,以真實數據為基礎,由市民或者返工返崗人員通過自行網上申報,完成健康信息登記,經後臺審核後,即可生成屬於個人的二維碼;實施“綠、紅、黃”三色碼動態管理,綠碼者通行,紅碼者和黃碼者需要自我隔離並健康打卡,滿足條件後將轉為綠碼。

健康碼作為個人在當地出入通行的一個電子憑證,實現一次申報,當地通用,在一定區域內打通了人員流動“瓶頸”,使得復工復產更加精準、科學、有序,迅速在全國諸多省份和城市普及,北京“健康寶”、貴州健康碼、上海“隨申碼”、重慶“渝康碼”、天津健康碼等紛紛上線。

其中,騰訊防疫健康碼已落地全國近20個省級行政區,覆蓋300多個市縣;截至3月5日上線25天,累計亮碼突破10億次,覆蓋超過8億人口,累計訪問量43億,是服務用戶最多的健康碼。3月5日,騰訊牽頭起草的團體標準《防疫通行碼參考架構和技術指南》送審稿通過專家評審會審核,並正式報批。

健康碼省去了繁瑣的現場信息登記核對,減少開具證明帶來的交叉感染風險,大大提高疫情防控信息核查效率。然而,群“碼”並起,產生本地只認本地“碼”的新問題,彼此不能通用,甚至“碼上加碼”,重新申領耗費大量時間精力,給群眾、企業帶來無端困擾,浪費社會資源,反而背離其“初心”。

對此,各地開始積極推動健康碼互認,打通復工復產“最後一公里”。貴州健康碼與重慶“渝康碼”已實現“亮碼”互認,貴州、四川、湖南等勞務輸出大省正與廣東、浙江等勞務輸入省市建立健康信息互認機制,京津冀積極推動健康碼互通互認,長三角三省一市已建立長三角健康碼互認通用機制,得到國家衛健委肯定。

近一月運行,全國“一碼通行”的環境和條件逐漸趨於成熟,各地健康碼互認探索已積累了成功經驗。至此,全國版健康碼呼之欲出,以實現健康碼領域“全國一盤棋”,加速整合全國各地健康碼數據資源,推動健康人群迅速“復位”,促進經濟社會運行秩序快速恢復,同時避免重複研發的資源浪費,更精準地實現疫情防控。

如今,我國已展開全國“一碼通行”探索,首個全國性政務服務小程序“國家政務服務平臺”已在2月29日推出“防疫健康信息碼”。根據已制定的《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防疫健康信息碼接口標準》,該碼將會逐步對接廣東、上海等各地健康碼,在充分利用國家政務服務平臺共享的數據和信息碼服務基礎上,逐步實現各地區健康信息碼互信互認。

從本質上來說,各地健康碼實現了本地域內健康碼數據互聯互通,各地間健康碼互認實現了跨地域健康碼數據互聯互通,全國版健康碼將實現全國健康碼數據互聯互通,從而以健康碼數據的有序高效流通引領復工復產人員的有序高效“復位”,助力疫情防控科學精準、經濟社會發展快速恢復。健康碼數據也得以在互聯互通中,實現價值最大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