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书协创始人之一“遭遇冷眼”,杨再春书法为何风光不再?你怎么看?

用户64325649


杨氏书法名天下,奈何风光不再春。


记得张瑞敏说过,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这句话用在书法界好像也适用。书法作为一项艺术,其发展一定是遵循着普遍规律的。这个规律就是,每一个流行的艺术,都只是一个时代的流行,而不可能是永远的流行。

但是 ,我要说的是,杨再春老师的书法水平还是非常高的,当今时代,能够达到这种水准的书法家少之又少。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所谓的丑书,都是由所谓的大师级书法家所书,但是和杨老师的水平相比,根本不是一个层次。

杨老师的字,各种风格都有,这体现了其书法功底。我特别喜欢杨老师的草书,龙飞凤舞,有韵律,洒脱而飘逸,布局也很优美。作为书法爱好者,我要多学习。


苏雷读书


杨再春的书法曾经确实风靡一时,尤其是九十年代的时候,他的字帖、光盘很受书法爱着爱者欢迎,我是2004年开始学习的书法,当时课堂上还使用了杨再春的光盘作为教学材料,我还依然记得他讲的内容,讲的是书法书写中容易出现的毛病,比如“鼠尾”、“蜂腰”等等,光盘好像叫《书法病院》。

他们这一批老书法家其实还有刘炳森、启功先生等等,都曾经非常的火热,他们首创书协、举办比赛、策划展览,和那个时代一样,充满着激情和梦想,几十年过去了,书协成熟了、社会进步了、经济也发展了,但是他们渐渐的离我们远去了,提到他们的人也越来越少了,不管书法水平如何,那一代人的创业的激情和信念真的是值得我们赞叹的。


之所以大家不再提起这些老书法家,我觉得主要有三个原因:

1、首先我觉得这个和整个社会的审美取向有关系,受到西方艺术的影响,现在书法爱好者的审美取向也发生着改变,好新、猎奇、追求变化是当今的书法爱好者常挂在嘴边的。

2、整体书法水平的提高,随着各种各样的书法培训班、书法院、画院、大学的书法专业的成立,越来越多的人接触到了书法,书法老师走向职业化、专业化,整体的书法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人们的欣赏品味也发生了变化,加上网络的兴起,知道的书法家也越来越多,了解的古代的书法家也很多,书法的审美开始朝多元化方向发展。



3、这些书法家年龄大了,有的已经去世了,参加的社会活动少了,在公众的曝光率也低了,慢慢也就淡出公众的视野了。


不二斋


关于这个问题,我谈谈我个人的一些看法。欢迎大家共同参与讨论。

说起杨再春,喜爱书法的朋友大概不会陌生,因为杨再春是中书协的创始人之一,而且他本人的书法还是比较受欢迎的,甚至可以说是风靡一时。但是,为什么说杨再春书法风光不在?我想这里面还是有原因的,我们就来一一分析一下。



1.“墨人”书法家

看过杨再春以前的书法视频的,想必都会对他印象深刻,他讲课时面带笑容,看上去很和蔼,亲切。杨再春身材魁梧,皮肤黝黑,又整天与笔墨为伴,所以“墨人”就成为了他的笔名,由此看来,书法家的一些故事总是那么有趣。


2.“杨氏”书法曾风靡一时

杨再春也是较早的在中央电视台开办书法讲座的书法家,而且他也是享有特殊津贴的书法专家,行家评论他的书法是:其书法“凝重中有飞动,庄严中寓活泼”,“重笔如山石坠地,轻盈如燕子点水”。这可以说是很高的评价了,杨再春对汉隶,魏碑,二王行草都有研究,而他最著名的也就是他的草书,看他写得草书,一气呵成,酣畅淋漓,那种感觉,仿佛就让你徜徉在书法的海洋里。杨再春的书法,普遍用墨比较重,其实用墨也是一个书家的特点,有些书家就喜欢用浓墨,笔笔送到,而有的书法家就喜欢用淡墨,喜欢出现飞白的效果,使整篇书法看上去瘦硬劲挺。这都可以表现出书家的个人风格和书法特点。


3.书法讲座也引起很多争议

我也看过很多杨再春讲解书法的视频,在他的书法视频里内容很多,讲到了很多东西,包括了很多书法家的字体,但是我看到在有一次的书法讲座里,杨再春讲到了欧体,并且做了示范,我看下方的评论,几乎没有一个说好的,看他讲解的欧体,确实没有欧体的面目,反而多了一些他自己学习的汉隶,魏碑的味道,虽然说,欧阳询的《九成宫》是有一些隶书的笔意,但是几乎看不出,只是有一点笔意在里面,整个字体还是规矩的楷书,整个书体还是楷书的章法布局和结构。从这里看来,我得一个书家虽然要广泛涉猎,但是能够精通一两种书体就很不错了,因为中国书法史上,每一种字体都是一座高山,一片大海。想要吃透是没那么容易的。因为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书家自身擅长哪种书体的问题,比如说杨再春,他可能擅长的就是魏碑,行草书一类,如果遇到像欧楷这一类纯正的楷书,恐怕效果就不那么好了。


3.杨再春书法为何风光不再?

年纪大一点的书法爱好者可能知道,杨再春在八九十年代的书法盛名。他在潜心研究书法的同时,还热心书法教育事业,主编了很多书法教育论著,他身体力行地传播着书法文化,培养着书法人才,在1976年,他就和范曾,刘炳森,苏士澍一起创立了“北京书学研究会”,这就是中书协的前身了。

并且杨再春积极倡导“笔墨当随时代”。至于为什么说,杨再春的书法风光不在了呢?我觉得这也是一个很正常的问题,这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他的书法已经留在那里了,只是随着人的年老,不再进行一些活动,也就自然没有多少人去关注了,尤其是在现在的网络时代,只有在网络上频频出现的才会被记住,就像如今这么红火的“田楷”,假如没有了网络,又会有几人知道呢?还有曾经的“硬笔书法第一人”,随着庞中华近几年的淡出,他的书法又让多少人提起了呢?


然而,这也不是“身谢道衰”,这是一个长江后浪推前浪的过程,在这些老一辈书法家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后,又会有一批年青的书法家出现,因为中国的书法是会延续不断的,只要有这个前提在,老一辈书家的“风光不再”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以上就是我个人的一些看法。对此,你的观点是什么呢?欢迎大家留言,感谢关注,我是铁匠读文史!


存希斋书法


我的第一本字帖是杨再春的。那时,杨再春、江鸟(沈鸿根)丶聂卫平等都是神一般的人,是各领域时代英雄。


再后来,学了一段时间的书法后,回头再看他的字时,确实觉得还是差了一些。

但这并不影响庞中华、沈鸿根、江鸟们的历史作用,在那个渴望知识的年代,正是他们的字帖,为千百万人打开了书法之门。

应该说,在组建中国书协之初,由于人才的不足,一些热心出力出汗,做了不少工作,我们不能对他们有太多苛求,不能期望他们一个个都是王羲之、颜真卿再世。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千年兰亭


书,匠心独运




力作斯文人


本来就芝麻大的,也能扩大到五大洲四大洋去。

杨再春先生是八九十年代涌现出来的书法名家。

与其说他的书法出名,不如说他1990年就在中央电视台的《书法病院》上登台讲座更出名。

我们大批书法爱好者,在九十年代初,还处于发育成长阶段,很多60、70后正当书法初学阶段,急需有较好的老师指点迷津。

杨再春先生就是为满足广大书法爱好者的这些文化需求应运而生的。

作为书法教育普及者,我们真的非常感谢他,在一个书法学习非常饥饿的时代,他给大家提供了丰富的学习食粮,这些食粮不是大鱼大肉,但是可以果腹,使千千万万的书法爱好者,能够有学习下去的勇气,能够有坚持的信心。我想,这已经足够了。

相信大家对杨再春先生精彩的书法电视讲座是非 满意的,也是记忆犹新的。

那么,说到杨再春先生的书法,这就与他的出名有关系了。

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也是中国书画市场兴起的开始,然后一年比一年升温,杨再春的书法作品,当然也会大量上市的。

他的作品一直没有进入拍会,但是在北京的画廊销售也很火,一度一平尺在一万的价格。

但是,现在传出杨再春的书法不再风光了,这确实是一个事实。杨再春先生自己也说,如果再看自己八九十年代,甚至2010年以前的作品,真的有些脸红。

杨再春先生能够大胆承认自己60岁以前的作品很不入眼,这是一种真诚。值得我们去敬佩他对艺术的尊重。

此外,即使在杨再春很火的时候,他也没有参与炒作自己,而是任其自然。

现在,潮水以落,我们看杨再春先生的书法,就会看得更清楚一些。

杨再春先生的书法,2010年以前的那些作品,我认为都没有学到家。

这里面的问题是,我们学习书法的科学系统是有问题的,反映在杨再春先生的身上,就是中国学习书法的一个系统问题。

这个问题是什么问题?就是我们对书法的研究没有在书法的笔法上去研究和奋斗,而是在“结构”和“线条”上找出路。

杨再春先生就是“书法线条的艺术”信仰者和推广者。他无处不讲书法的“线条之美”。

本来讲书法与线条也不是不能,而是,我们如何去研究书法的“线条”呢?

其实,书法的秘诀很简单:就是把书法的笔画,也就是笔法研究透彻就可以了。

为什么说书法的笔法很简单?因为一个笔画无非就是平平常常的起笔、行笔、收笔而已。如果我们把经典书法家的起笔、行笔、收笔学透彻了,那么,你的笔法也好,还是书法线条也好,都会自然流畅如行云流水的,也自然笔法遒劲有法的。

我们看看杨再春先生的书法作品,他的书法里,笔法经得起推敲的几乎就没有。如果书法没有笔法之美,犹如音乐没有节奏,那不是索然无味了吗?

由于杨再春先生的书法,没有建立起来系统扎实的书法基础语言即笔法的起笔行笔收笔之美,所以,随着大众书法水平和书法欣赏能力都提高,就会明显感到杨再春书法已经不入流了。

我们在品味书法艺术的时候,总要回到他的起点,即一笔一划上来。如果一笔一划都非常风流动人,那么,你怎么写都是非常生动的。

下面是米芾写的一个“数”字,你看看,他几乎就是涂抹出来的,但是,他的笔法精神,即起笔、行笔、收笔非常清楚。

这个字看起来写得很复杂,但是,你分析一下他的笔路,其实是非常简要的。但是,他的笔意变化在起笔、行笔、收笔之间非常丰富。疏密留白都恰到好处。

像米芾这样善于用笔,创造笔法艺术的精神,我们就要深入去研究。

我相信杨再春先生对笔法的研究没有这样深入。所以,他的笔法很难经得起推敲。这一点,绝对不是大众对杨再春先生投井下石,而是事实确实如此,包括杨再春自己也在批评自己,反省自己,我觉得这很好,也是一个双赢吧?一方面我们的书法爱好者大众有提高,一方面我们的先师杨再春先生也有所提高,从杨再春先生的书法认识观片,我们也看到了中国书法集体提高的一个过程。

那么,杨再春先生现在,也在继续探索书法,我认为他2010年以后的书法作品,还是向着传统重新在反思和学习,这一阶段他的书法倾向于赵孟頫的研究,相对以前的书法作品,确实是回归传统了,再也没有出现以前“大胆创新”的盲目了。

不过,要有很大的改变,看来已经没有可能了。因为他自己的书法理想,还没有吃透传统的精神。

赵孟頫在兰亭序十三跋,谈到《兰亭序》的好处时。就谈了两个问题,一个是笔法与结字问题,一个是书法的精神是什么?《兰亭序》的精神是什么。

至今,我认为也没有过时。他说,笔法为上。说王羲之的好处在于雄秀。

那么,笔法就是要锤炼起笔、行笔、收笔的节奏变化,把起笔、行笔、收笔的笔法,运用得恰到好处。

书法学习的一个炼狱的过程,无论如何锤炼,笔法的核心价值是不能改变的。

线条是书法的艺术,是一个书法学习的错误引导。杨再春对书法学习的过程,也证明了笔法和线条不是一回事。


千千千里马


说杨再春的书法风光不在并不十分确切。2012年3月杨再春被确诊为癌症,此后进行了化疗和治疗,不过对书法的活动并没有停止,还进行了环中国边境自驾游,拍了不少的图片并配自己的书法作品,出版的书法、摄影作品集。2017年还来了新疆,包括伊犁,我认识的一位本土知名画家还负责接待了杨再春先生。附图就是在新疆的活动剪影。





就杨再春的书法,翰墨书道着实迷恋了几年,虽然没有学习过,但他出的书法字帖和书法教学光盘到是不少,包括硬笔书法字帖。从现在的眼光看,似乎杨再春的书法脱离了传统书法一脉相承的路子,虽然非常有新意但按照传统书法理论看,水平不高,线条形质内涵单薄,气韵不够质朴厚重,对传统书法的继承太少,经不起深入推敲,并且匠心和习气太重,同时还有一种似是而非的感觉。特别是和《淳化阁帖》以及二王一路书风比较,水平不高,继承的太少。或许你会认为他的书法有魏碑书法的继承元素,但和魏碑一路的书法来比较,仍然显得单薄贫乏,气息格调更谈不上。总体感觉,他是在画字,而不是传统书法那样的书写,似乎离传统越来越远,纯属一条荒野之路。

以上言语之代表翰墨书道个人的肤浅意见,欢迎批评矫正。🙏











翰墨书道


杨再春作为书协创始人之一,是著名书法家郑诵先弟子,这就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能够在北京书法界站住脚,创办书协之后,开始做电视讲座,开始声名鹊起。

所以,至今无论他的水平高低,都已经有了不可忽视的地位,毕竟书法行业讲究辈分。

杨再春近年来为何没那么火了?

原因应该有以下几点。

①书法风格的改变。

杨再春楷书底子最好,但是成名确是行草,行草书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因为展览需要和书风变革,很多老一辈名家都没能跟上,所以就成了“非主流”。

这个以前我说过,老一辈书法家的行草风格和九十年代末明显有区别,看1-5届国展就可以看出来。书风逐渐从浓厚的个人风格转向“守古”“创新”这两点,守古就是继承古人非常明显,创新就是流行书风,这两点不矛盾,在当时的国展作品中也有区别。比如沃兴华,就是先守古后创新。

第三届国展,个人风格比较浓。

第六届国展1995年,这种就比较入古。

然后七八九届都有流行书风和这种“守古”的作品。

这个时期有很多老书法家是入不了展的了,因为入展的标准变了,也因此同时电视讲座开始从名家变成中青年名家,比如沃兴华陈忠康等都是2000年左右登上荧幕。

一代新人换旧人。

②书法教育的大头在“网络”,不在电视。

至今为止,电视台书画频道依然有讲座,不过好讲座实在太少。从田蕴章录《每日一字》火遍大江南北就可以知道,当时的网络力量有多强,传统书法教育还停留在电视上。

与此同时,说个特逗的事。当田蕴章从网络书法教育火的时候,郭德纲也在那时候火遍大江南北,途径也是“网络”,把别人讲相声免费送票的习俗,硬生生给培养成“花钱听相声”,乃至今天专场最低“八百一张”。

我的天哪,明星演唱会能做到这个票价的人也不多吧。

二人都是天津人。

那些还停留在电视上,大赛上的人物,至今还没饭辙。《相声有新人》中有一堆青年,上过春晚,得过所有的相声大奖,但是也只能拿一天200块演出费。

时势造英雄,来晚了,就没了。

十年后的今天,所有人都在做“慕课”“网络教育”,有谁还那么出名呢?

今天的杨再春还在做《墨人说》,有几个人知道呢?

③癌症

杨再春先生得过癌症,好像下了病危通知,那时候是人生低谷,所以也就错过了很多可以做的事情。当时比较注重摄影一类的活动,毕竟游山玩水,放松心情。

后来走出阴霾,才有了《墨人说》。

总结一下,杨再春是不可能火的了,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时代。他的书法风格已经不再适合当今社会,但是不得不说的是,杨再春做书法教育依旧是大家,很多体会,加上人生的阅历侃侃而谈,于谈笑中学习进步。

很多人现在都反过来咬杨再春一口,说他行草误人。我很不能理解,都几十年过去了,是他真误人,还是这些人太愚昧?

一把双刃剑,有人用来披荆斩棘,有人用来砍自己。

最后替杨再春老师宣传一下《墨人说》,这节目我看过两集,真不错。




万堤方


杨再春不是中书协创始人之一,他只是搭上了中书协创始的顺风车。

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几乎看不到几本传统优秀的古代书法经典,书店里就几本模模糊糊,印刷质量极差的欧阳询,柳公权,颜真卿楷书字帖,也很少见到任何有关当代书法的资料,作品。更没有专业的书法教学,社会上学习书法的人也是少之又少。

杨再春,沈鸿根,庞中华等人,捷足先登,借助出版,电视推广的先机,曾经风靡一时,且追随者众。

三十年后的今天,书法资料的丰富,学科性的书法教育的基本普及,科学的书法理念的基本普及,让大多数喜欢书法的人们,真正认识到什么是优秀的传统书法。这些人的头上的光环一天天黯然失色,不再鲜亮。

这些连书法是什么,都没有搞清楚的人,向社会大量倾泻文化垃圾,泥沙泛滥,至今还余波荡漾。说他们为书法的传承发展做出了贡献的人,至今不绝如缕,说明中国书法的传承发展,仍然任重道远。

题主说:曾几何时,杨再春的书法作品可以说风靡一时,颇受大众喜爱。应该承认,杨再春的书法还是具备相当功底的,他先后师承于郑诵先、黄高汉和启功先生。刻苦研习汉隶、魏碑,广泛涉猎王羲之、王献之行草书以及黄庭坚、米芾、董其昌等诸家法帖。

师承谁,号称学了谁,只能说明他们除了夸海口,吹牛皮,证明不了什么。我们把他们的所谓作品和号称其所学,稍作比较,牛皮就会不吹自破。

杨再春书法为何风光不再?因为他所谓的书法,本质上就是手写钢笔俗体字,用毛笔写在宣纸上而已。我对他的所谓书法的定位,是老干部体的带头大哥,俗书的始作俑者。

学他的所谓书法,就象要从小学生那里学到博士论文怎么写一样荒唐。

关注“快乐书法营”,快快乐乐玩书法


快乐书法营


我是雨夜构想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杨再春先生书法造诣是有目共睹的。也曾经风靡一时。为何风光不在,并不是他的书法退步了。而是目下我们的眼界和欣赏水平在时代的发展中不断进步了。


虽说当今书法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可要想超越古人还要不断的学习。古之书法大成者那个不是穷尽一生之力研习。放眼当今社会,无不是少有成绩就开始以商业为目的办班,培训,讲座。。。等等诸如此类。失去了初心,助长了铜臭而已。在利益,名声,职位,各种诱惑之下没有几个人能幸免。

书法圈子也是如此,你收徒弟,我开班,你上电视,我讲座。我们不能不说这样做对书法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可反观这其中乱象也是触目惊心吧!我不在书法圈子里。对各种现象也不甚了解。可我知道有一利就有一弊的道理。不管是哪个圈子,哪个行业,只要是过度的被炒作,就会形成一种风气,谁的曝光率高谁就牛。不论是正面的负面的。只要曝就行。这样下去大把时间都花在了商业利益上。那还有时间正经钻研书法,怎么会有长足进步呢!



当今社会娱乐至死,你要是整点正经东西没人搭理。要是弄点扯淡的玩意那就不一样了,大批围观,大批效仿,大批粉丝。有流量就有名气吗。你没看那些所谓这个家,那个家,整出来那些玩意儿,什么射书,盲书,更有甚者,还有什么阴书,这都是些个啥玩意儿。不知所谓。说到底都是为了商业目的。挣钱而已。


为什么杨老师的书法没人关注了。要说杨老师书法那也是大师级别的,水平确实有,对与我这种书法白痴那简直就是高山仰止,纠其原因个人认为就是曝光率太低。缺乏运作,找个团队大力运作一下一样可以重回巅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