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碚歷史丨老北碚街名更改中的愛憎


北碚歷史丨老北碚街名更改中的愛憎
北碚歷史丨老北碚街名更改中的愛憎

今天的北碚

街道是城市上下交通的血脈,在一座城市的血脈中川流不息的,不只是行人與車輛,更有說不盡的市井生活和歷史故事,街名則是這一切的沉澱。

與北碚新城的“雲泉路”“雲清路”等各種從縉雲山衍生而來的名字不同,在老城,街名多為遼寧路、吉林巷、南京路等。範圍不大的北碚老城,在以祖國各省市名稱充當街名的指引下,彷彿囊括大半個中國。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佈置和選擇?北碚的近代史會給我們答案。

和其他地方相似,據考證,近代以來,北碚的居民也是用鄰近的標誌性物來稱謂街道:位於獅子樓附近的,稱為獅子樓街;街道毗鄰關廟、王爺廟的叫關廟街、王爺廟街;有條街有株南木樹和一口水井,被稱為南木井街;會龍橋一帶便叫會龍橋路……

北碚歷史丨老北碚街名更改中的愛憎

民國時期北碚市街

在盧作孚治理市容市貌之後,隨著名叫“九口缸”的大尿缸的撤除、長屋簷的鋸掉和汙水溝的掏清,街道變得寬敞整潔。因為狹窄、雜亂與腐臭的舊物象不復存在,人們開始用“和睦路”“白雲路”“人和路”作為街名來表達対新生活的祝願,北碚也逐漸具備了現代城市的雛形

時局動盪,戰火燃起。隨著日本侵略者的鐵蹄進犯河山,國家的城市也一座座地被佔領。面對侵略,大後方的北碚人民和輾轉而來的各地名流同仇敵愾,除了派出志願軍和書寫抗戰文藝作品來支援抗戰,更又一次改變了街名,以之表達對淪陷地區的哀痛之情和對日寇的憎恨。

北碚歷史丨老北碚街名更改中的愛憎

改造前的上海路


北碚歷史丨老北碚街名更改中的愛憎

改造前的廣州路

東三省失陷後,改清合路為遼寧路,改西山路為吉林巷,又把歇馬路改為黑龍江路;七七事變的消息傳來,盧子英立即將東山路改名為盧溝橋路;北平淪陷,文華路得名北平路,寇據天津,人和路變作天津路,上海失守,改金佛路為上海路,南京撤退,南京路成了以前均合路的新名……

今日北碚濱江城區就是俗稱的老北碚,當時那裡約有20條街道,以淪陷區地名而改的就有15條。每一條路,都滿含北碚人民對失地的思念;每一條街,都記載下日寇的累累罪行。

今日,信步在由“大半個中國”構成的街道上,彷彿踏進了歷史的領域,看它們名稱如舊,我們須知山河破碎的痛苦不可忘卻,也應對家國生髮出更多的熱愛。


以史為鑑,但,不以史論今!

書寫北碚情懷!

書寫你心中的北碚!

北碚歷史丨老北碚街名更改中的愛憎

出 品 | 劉懿鋒

排 版 | 狙擊哥

策 劃 | 高晨露

講述人文故事 | 寫意生活印象

揭秘城市性格 | 鐫刻時代瞬間

新時代 | 新青年 | 新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