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老人李济生

出生于1917年的李济生,已近103岁了。他是巴金最小的弟弟,也是巴金亲朋好友中年岁最大的在世者。

百岁老人李济生

图为1977年春天,巴金在家里接待(从右起)柯灵、王西彦、张乐平、孔罗荪、师陀、巴金的胞弟李济生也在座。

李济生原名李尧集,号济生,笔名纪申。他四岁即由母亲开蒙识字,六岁进私塾,后进新式学校读高小、初中和高中。在学校里与爱好文学的同学,共读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等名家作品。虽然同学们都知道他是巴金弟弟,但他从不张扬炫耀,怕有趋附之嫌。为了减轻家庭负担,他早早报考“铁饭碗”的邮政局。三个月不到,他厌其工作单调,瞒着家人辞职,与同学一起去昆明进入西南联大读书。困难的家境无法维持他的学业,不久即考入四川一家银行,从三等行员做起,总算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

1935年,吴朗西和伍禅在上海创办文化生活出版社,敦请正旅居日本的巴金早日回国,全面主持编务工作。巴金即刻回沪,开始担任不领工资的总编辑一职。1942年成都成立出版社分处,找不到合适人来主管业务,巴金请李济生出任分处经理,济生临危受命,不负信任,挑起了这副重担。辞去工作了三年的银行职位,济生全身心投身到出版行业,把该处的业务做得颇有起色。他的工作让总处刮目相看,遂作出新的决定,让他去广西,担任该社新成立的桂林分处经理。不料,第二年八月湘桂战事再起,达官富商抢先逃难,一时桂林大乱,交通为之全部中断。出版社除部分纸型外,住房及办公用品等悉数毁于大火,损失惨重。李济生随总处逃难回四川重庆,任职总处会计。

抗战胜利后,巴金率部分出版社人员先回出版重镇上海,请李济生留守重庆。李济生果然不辱使命,按照巴金的要求,妥善处理好重庆分处的各项事宜,坚持到重庆解放,配合总处结束分处的相关业务。

1950年李济生回到上海,任职总处业务专员。此时,文化生活出版社已是困难重重,举步维艰。在李济生觉得无所事事之际,得到平明出版社的热忱邀请,担任其社外编辑,为平明出版社编稿校稿,恪尽职守。1954年,他随文化生活出版社“公私合营”,进入新文艺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前身),任外国文学编辑室编辑。在这个岗位上,他默默无闻、敬业勤勉达半个多世纪,“竭尽薄力把名家作品推荐给广大读者,不论是外国的还是中国的,书名累累无法一一列举。却因之结识了不少作家、译者、读者,得到他们的嘉许,这就是给我的最高奖励了”。他编辑了十卷本《张天翼文集》,七卷本《沙汀文集》,老作家们生前都十分满意。接着又编选五十多万字的《巴金六十年文选》,荣获全国图书“金钥匙”大奖。1986年李济生被评为编审,正式退休。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因编辑成就突出,被批准为上海文史馆馆员。他说:“我一生主要是做编辑工作,为他人做嫁衣裳,虽然生活清苦一些,却乐在其中,安之若素,这都是受了巴金的影响。”

李济生前面有六个姐姐,可惜四个早逝,李济生见过的三姐李琼如,出嫁后的悲惨遭遇,被巴金写进了小说。与李济生同母所生六姐李瑞珏,是巴金最疼爱的小妹,解放初在巴金创办的平明出版社做财务,后在新文艺出版社、辞书出版社工作,一直与巴金家人生活在一起,终生未婚,1995年病逝。大哥李尧枚聪明能干,放弃赴德留学深造机会,早早挑起家庭重担。却因家道中落服药自尽。李济生曾写过纪念文章《我记忆中的大哥》。二哥李尧林燕京大学高材生,后任教南开中学,黄裳、黄宗江都出自其门下,也因体弱多病,抗战胜利后不久病逝上海。三哥李芾甘即著名作家巴金。四哥李采臣是平明出版社经理,巴金的得力助手。上世纪50年代发配宁夏,后从事新闻出版工作,任自治区民进副主委、政协常委。以94岁高龄,终老于工作生活了六十余年的宁夏银川市。

退休后的李济生,有了更为充裕的时间,而他却把全部精力和宝贵光阴,都用于编巴金的书,率先编辑出版了巴金的专集《没有神》《巴金书话》《巴金七十年文选》等。对李济生来说,他对巴金有最为深切的了解和体悟。他开始谈巴金,写巴金,笔耕不辍,将一生中接触到的巴金,倾注在涓涓不断的笔墨中。他以纪申为笔名,在报纸、杂志上撰写了大量反映巴金思想、生活、创作的文章,情真意切地回忆关于巴金的往事,如《巴金与孩子》《巴金与川戏》《巴金的情与趣》《病中巴金》等,还先后出版了《记巴金及其他》《一个纯洁的灵魂》等回忆性文集,使国内外读者通过这些形象生动、史料丰富、感情真挚的文字,获得巴金更多鲜为人知的信息。

今年,是巴金先生诞辰116周年。李济生虽然无法用笔写巴金,无法用言语谈巴金了,但我知道,他对巴金的热爱,浓浓的兄弟之情,都深埋在他的心底,那么淳厚,那么炽烈。(朱国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