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南方人对于家庭宗族的认同观念比北方人要强?

小叮当的四维空间袋


这么简单的问题被说的上升到1000年以前,脑洞大的很!

先不说观点,驳斥一下南方受战争少数民族影响小的观点!

汉族本身就是一个民族融合而成的庞大民族,明,以回汉等都是汉族,北方宗族观念在清也是十分强大的,满人受到汉化也是十分彻底。看清朝祭祀就知道,满人也是有宗族的,何况我汉人!

清剧大宅门,乔家大院,都是描写清末的社会现状,更能反映社会现实,宗祠都是有的,一姓一家。自然宗祠也非常多!

还有就是另一个非常让人感到恶心的观点,五胡乱华,和衣冠南渡的观念,总有小人在兴风作浪。讲损失人口!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人口损失是太平天国运动,清人口总计3亿。而太平天国,人口损失达一个多亿,而且都是在江南地区,江南地区人口骤减6-7成,南方尚且能恢复宗族体系,可见战争对宗族影响不大!

南北方宗族差异是在建国后形成的!政治因素,大于其他所有因素!

北方少数民族少,而且分散,建国后破除四旧,北方汉人众多,没有少数民族聚居区域的那么多民族政策,祠堂寺庙能拆的都拆了,这种制度有两代人下来自然也不会在建什么祠堂。

我的一个同学,他家就是建国前的本地最大的地主,之前的地区地图上还有他家的标注“姜家大院”但是祠堂还是没了,老一辈人,过年还有将宗谱供起来的习惯,现在年轻人自然是没有了!

南方尤其是和少数民族混居地区,因为民族政策,对宗祠没有过于严格的拆除破坏,而中原主要汉族地区,包括江浙沪一带的宗祠都非常少(应该算南方地区吧,广东以北都是北方我也没啥说的了)。广东广西云贵反而多,说白了就是破四旧时,一旦涉及少数民族,就相对宽松很多。少数民族保护了地方的宗祠!


东北神哥李打油


在中国,做个南方人,有时是很诡异的事情。诡异在哪,就在宗族的认同观念问题上。

比如,以出生地划分籍贯来论,我是正宗的南方人。是岭南人,是广东人,在广东出生,在广东成长,虽然有近10来年在福建生活,可到底还是属于“南方”范畴吧。

但是,诡异的是,自我懂事起,我的家族、我的亲友、我的老师们,就不忘“谆谆教诲”我:我是北方人,我们这一片数十万人都是北方人。北方哪里,北方河南!为什么如此,因为我们刘氏大家族,整整数万人,是600多年前,从河南被迫迁徙而来。

说这是子虚乌有吧,可又言之凿凿:“老家”河南哪里,具体方位,可明确定位到某地区、某村落;南下具体时间,可以详细到某年某月;至于具体迁移路线,明明白白,某某古道都清清楚楚。

我后来一直呆在湖北,陕西、河南一代北方省份更是频频走动,但确实很少发现这种极端顽固的宗族性坚持。

最为恐怖的是,这一切溯源有由,不大像虚构,更不类瞎说。

证据在哪,在周边一座座祠堂,一栋栋老建筑,一句句老人的口耳相传,一份份族谱等文献材料。 过去古人说,“国有史、族有谱、家有乘”,在中国南方很多地域、家族乃至家庭,都不是稀奇事

这一些观念,在我理解,其实就是宗族认同。在广东、福建、江西等南方省份,有上亿南方人各自凝聚为一个息息相关的团体,同姓同宗聚居,坚持共同守护的文化、习俗、信仰。

甚至,坚持认为自己都是“北方人”,是“中原人士”——我小的时候,当地还土葬,最重要的一道程序,就是“过黄河”,意思就是死了要回到北方故土。那送行悼歌,真是悲抑沉痛到惨惨兮兮,至今难忘。

至少在广东南方,那种几万人全部同姓的聚族而居、那种以宗祠为中心的围寨或土楼住户格局、那种仰赖内部通婚、血缘关系组建起来的熟人社会、那种至今还有乡约家规 ,需要定期回祖宅到祖坟祭拜的习俗;

那种出门在外先问辈分的规矩、比如隔个村都可能懵逼的方言等等,不出省外对照,还真会以为天下四海都是如此。我一位好友,家是顺德的,是所谓长房长子,去年结婚,就听他诉苦,说是给村中的各路长辈磕头,直磕到腿发软。

南方很多地区,那些格外强大的宗族势力,似乎确实是北方较为少有的。北方人不是没有群落,但更加各自为政吧。

但是,需要承认的是,南方不少地域,这种深厚宗族的认同观念,形成的原因并一定是“高大上”的,它的结果也不一定就是好事。

这种南北对比起来的分野,我自己粗粗以为,要因大体都归为三种吧:

一个,确实是生存需要,没有办法,只能抱团,一致对外,才能讨生活。宗族关系下,共同利益、共同奋斗才是最大诉求。

南方很多地域,比如在广东,三大民系,广府客家潮汕,都没说自己是岭南土著的,都自称祖上是北方而来。

这些先祖,或为饥荒,或为避乱,是千辛万苦跨越千里流离南下的。当初逃难,就不是单枪比马,而是家族集体性搬迁,这一路筚路蓝缕,不宗族化如何可以呢?等到落脚,宗族间又有先来后到的,资源又那么短缺,民系之间、宗族之间那是常常械斗的,你说不紧紧团结能成吗?

所以呢,实质上,村落越闭塞的地方,宗族化观念就越成正比呈现。近30年来,广东普遍经济好转,社会逐步现代化,农村逐步城市化,那种宗族观是不是实质也跟着淡了太多——这些年勤修祠堂族谱不过就是应激重新强调而已。

其二,南方属于正统中原文化外缘,过去史书称之为“蛮夷之地”,越是这样越是在文化寻根上要更加重视,显示自身“华夏子孙”的合法性与正当性。

历史上的南方,在文化、渊源上是一直存有自卑感的。因为这种不自信,更加需要以宗族追根的形式,去追溯自身文化种源上的“中原身份“,乃至标榜自身是“南下衣冠”的后代。不然,总不能说自己是蛮夷之后吧!

祠堂、族谱、习惯,在这种驱动下,就有了作为确认“证据”的必要,就有了作为传承仪式的意义。自己家族,自己祖先,通过文字、建筑、习俗,亦或是其它形式传承下来 ,代代流传,形成仪式感。

这也是为什么,在南方,那么强调宗族性,却不会走上地域分离主义的原因。这种观念,是与中华主流始终并行不悖的正朔观的一个变种,而不是类似魁北克、或加泰罗尼亚一样的分离思想。

其三,需要说明的是,中国文化,不分南北,本身就是异常强调宗族的。儒家的宗族郡望、血缘结合观念,那是深入每一个人心得。

如今的北方如果相较下比南边单薄,那也并非北方观念上稀缺这套,而是说中原数千年来都是战乱交频之地,人口杂居较重,加上历代的思想肃清最严,宗族性早已被凌迟殆尽了。

换句话说,如今的北方,宗族观念较单,那不是自然的选择,而是多灾多难的结果。了。南方也不是更爱祖先,而是鞭长莫及。千百年来,北方这块大地,什么五胡乱华,什么突厥匈奴,什么蒙古满清,什么日寇军阀,那是不间断地骚扰、破坏、婚配,人命都难保,吃饭都困难,如何才顾得上什么宗族呢!

更何况,北方历代都是天子脚下,宗族势力历代都被视为威胁力量,一直被肃清,如何敢放肆,如何敢团结?南方是山高皇帝远,更多这个自由罢了。所以,北方很多地方,历史上,祖坟早就被平了,至于祠堂也早拆完,家里供奉祖先牌位的习惯,也早给扫除了。

北方宗族的文化脉络,是历史原因给强制铲除的。而南方,如广东,就像梁启超讲过的,“民族与他地绝异,言语异,风习异,性质异”,反倒更要寻根,更亟需抱团一块。想起来挺吊诡的,可情理上又是水到渠成之事。





怪蜀黍的


宗族观念南北差异,我就有很深的体会。

我是湖南人,老公河南人。过年去他们家,居然不用去他的堂叔伯家走动的,第一次去他家,我知道他家还有个二奶奶在,就想着要买点东西去看望,他居然说不用去,又不是亲爷爷奶奶。这在我们湖南是很不可思议的,我们那边,平时我们回老家,哪怕不是过年过节,堂的爷爷叔伯辈的都一定要买东西去探望并给一两百块钱的。其实我觉得宗族观念的强弱对一个地方的家风有很大影响,我老公那边不重视宗族,他们那边的人情就很淡薄,而且虐待老人,不赡养老人的情况很多,也没人管。我们那边如果有这样的事,家族里有声望的长辈一定会出来主持公道的。所以我们那边极少有不孝老人的事情,至少明面上没有。所以还是需要有一些宗族观念社会才会和谐。


yinyan31510984


我是地道的南方女人,我在浙江温州长大现在福建生活,让我来说说浙江福建的宗族习俗吧。在我们浙江温州和福建这一带几乎每个姓氏都有自己的宗祠,每个村里都有宗祠的存在,而且是最漂亮的建筑。做生意赚了钱的,头等大事就是为宗祠添砖加瓦。宗祠都有族谱,每几年就要登记一次祖谱,类似人口普查,每个人出生都要写进祖谱,死了都要进祠堂。男孩有传宗接代的使命,必须延续家谱,女孩出嫁就入夫家家谱,不在本来祖谱延续。如果男孩没有结婚生孩子也必须在本家过继一个孩子延续血脉,否则就是断子绝孙对不起祖宗,如果家里只有女儿没有儿子,那么就要找上门女婿,延续香火。否则也同样算没有后代。所以,这边人以前就比较重男轻女了。总之大家都能在厚厚的祖谱里知道自己哪里来,非常有归属感的。每个宗祠还基本都有基金会,设立基金奖励考上名牌大学的学生,也帮助生活确实困难的本家人。


jr若水


我家地处华北平原,一马平川,躲都没地方躲的地方,因为战乱频繁原著民都不知道割过几茬了,现在生活的居民绝大多数都是后来迁过来的,战乱时期能保住命就不错了还有多少人知道祖籍宗族。拿我家来说,我太爷爷年轻的时候在老家有祖产,在我家这边自己置了一份产业,两份产业四个儿子平分,两个儿子在老家两个儿子在我家这里,我爷爷他们这一辈年纪大了就不怎么走动了,我爸爸这一辈不知道多少年才回一次老家,到我这里我都30了从来没有回去过,我们又没有族谱,老家没有回去过,也没有认识的人,没有感情。这么算下来四代人百八十年过去了,年轻一代对祖籍宗族完全没有概念,更不要说更早迁过来的居民了


刘小影85720951


对这个事很多年,我就和人们讲起过,说过好几十次甚至好几百次,和我在一起的,他们都知道我说过这样的话,越是富的地方,越是发达的地方越信神越有信仰,南方人对家庭宗教观念都很强,男人女人都不怕吃苦。越是穷的地方越没有信仰,怕吃苦,家庭宗教观念也很差,甚至有的人不很懂。我也没弄明白,都是学中国文化,为什么差距这么大呢?


李广众66866


因为北方尤其是东北,汉族人基本都是闯关东过去的。比如我家就是山东的,在我爷爷的爷爷的父亲时候来东北的。而南方人基本都是不动的,风俗习俗不容易变化。要是现在南方的年轻人独自去一个地方生活,估计风俗也没了。


Man139876657


北方人表示不赞同。虽然我们姓在我们村不是第一大姓,但现在我们家族是我们村最大的家族了。我的爷爷是爷爷辈里最年长的,大年初一,我们村同姓都要去我爷爷家拜年。我爷爷就是我们家族的大家长。同样说到我们市,大多数同姓与我们同属一族,在长辈的字辈上可以明显看出你属于哪一支。


王王王王王啊


我是一个生活在北方的南方人,据我的了解,北方人的宗族认同观念确实没有南方人强。在南方,如果两个萍水相逢的人相遇,在得知对方和自己是一个姓时,可能都会攀谈一番,问一问对方是祖籍何地,是不是与自己同宗,若是,可能就此结交为家族中人,日后相互联系。在北方,同姓人之间,也不过是同姓而已,没几个人会对对方的籍贯和祖宗的来源有什么好奇,最多说个“五百年前是一家”,其实,即使是相同的姓氏,五百年前还真不一定是一家。南方人的宗族观念为什么比北方人要强?这是民族迁徙、融合的程度不同,所造成的族群文化差异。

自古以来,地处北方的中原,就是华夏民族的聚居地,是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农耕文明讲究休养生息,互帮互助,共谋发展,因此形成了聚族而居的特点,而中原以外的游牧文化则是征服虐夺,强加于人的争霸思维。两种不同文明和不同思维也就导致了族群观念的不同。

在古代,中原因气候温和,物产丰富,一直受到游牧民族窥视。游牧民族在蒙古高原或东北大地相互征伐统一后,形成气候,便将触角伸到中原,先是抢劫人畜,粮草,以供温饱、泄欲,后得寸进尺,直接侵占地盘,夺去政权,奴役汉人。在一次次的游牧民族入侵中,中原及华北地区便成了华夷争霸的战场,也成了民族融合温床。

在中国历史上,导致民族大迁徙和大融合的历史大事件,就有西晋“五胡乱华”,唐代“安史之乱”,北宋“靖康之变”,以及后来的蒙元、满清等两朝,这些大事件的发生,不但改变了族群文化,也改变了族群观念,族群观念的不同,也就导致了宗族观念的不同。

在““五胡乱华”、“安史之乱”、“靖康之变”等历史节点上,中原很多汉人,为保族群安全,逃避外族奴役,举族南迁,他们在心理上有一种被外族驱逐的心态,于是保留了本族群的文化基因,也就形成了后来的家庭宗族观念。而在几次历史事件中没有逃避的汉人,为了生存,他们选择了臣服或融入,并和游牧民族打成一片,久而久之,曾经族群观念便慢慢淡化了。

特别是宋代,整个宋朝先是受到辽的劫虐,金的吊打,蒙元的践踏,而明朝之后,满清的统治,首先受到冲击的当属中原及华北。在这些历史节点上,中原及华北几乎被游牧民族所融合,族群基因多元化,从而导致了人们宗族观念的弱化。一个最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元初大将张弘范,其祖上为北宋汉人,其父为金国统治时期汉人,张弘范则成为元初的大将,亲手消灭了南宋。至于西北地区,自古就是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游牧部族发祥地,因商贸的发达,民族众多,民族融合更早,族群基因更为复杂,族群观念也比南方还要淡化。

其实,从辛亥革命的爆发,孙中山提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中,我们就能感受到南方汉人始终保留着一颗中原赤字之心。他们北望中原,心系华夏,随时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这就是一种深植于血脉中的文化基因,虽是沧海变桑田,却一代传一代,生生不息,永不变节。因此,有了族群观念的强弱对比,就有了宗族观念强弱之分。


若愚趣谈


至于客家,特别是江西福建广东的客家人,更加是源自中原,因战乱原因迁入南方的汉人!当年的南方,多山少平原,到处都是猛兽烟瘴。这些汉人只能结伴而居,聚落成群,筚路蓝缕,开荒耕作。同时也带来了中原的农耕文明,教化礼俗!这一南迁动作的延续了近两千年!

由于地处南方,东南有海,西有高原,北边有长江天坠,相对于北方,特别是黄河以北,所受的战乱少得多,没有像北方因为战争造成十室九空,千里无鸡鸣的后果。同时从中原带来的祠堂宗庙文化和文明,风俗习惯得以继承并延续至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