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為當代年輕人需要認真學習國學(古漢語)嗎?為什麼?

半閒日記


我認為當代年輕人應該學習國學(古漢語)。國學是中華燦爛文化之根,古典文獻作品是古漢語表達的。不學習古漢語,就學不進古代經典著作,也就不懂國學。中國人世世代代要繼承和發揚古典國學之精神,讓中華文化更加發揚光大,就既要學習現代漢語,也要學習古代漢語,才能創造更加輝煌的中華文化。


羅先生A


首先要明確國學的概念

1.現代意義上國學界定為是以先秦經典及諸子百家學說為根基,它涵蓋了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道學、宋明理學、明清實學和同時期的先秦詩賦、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與明清小說並歷代史學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學術體系。

2.中國歷史上原先“國學”的含義。原是指以“國子監”為首的官學,自 “西學東漸”後相對西學而言,清朝中葉以來泛指“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學術”,以區別外來文化。

3.國學與古漢語是包含關係,換句話說國學主要體現在古漢語上,又不僅限於古漢語,樓主把國學概念狹義理解為古漢語也未嘗不可。

再次,要澄清一種錯誤觀念,國學無用論。常有學生報怨文言文(古漢語)難學,坊間流傳學生有三怕:一怕寫作文,差不多學生,提到作文腦袋就大了;二怕周樹人,魯迅的作品很深奧,結合語境,闡述含義,讓學生抓狂;三怕文言文,記的太多,實詞、虛詞,翻譯,篇章給構。生活中又很少用,感覺學習了沒啥用,須知無用之用是大用。但高考又要考古漢語的閱讀和翻譯,分值還不低,現在新編教材還加大的古漢語的權重。所以強迫自己學,事實上,當今語文教學必須重視文言文。學古漢浯,弘揚傳統文化,勢在必行。

最後闡述一下為什麼要學古漢語呢?

1.古漢語內容豐富,包含經史子集,唐詩宋詩,明清小說等,博大精深,包羅萬象,是打開中國古代文化寶庫的鑰匙。文言文是以文字記錄先秦到清代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典籍:古聖先賢的思想智慧,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和思維方式,時代的更迭變遷。中小學所選課文,都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經典。它記錄著三千多年曆史發展,洋溢濃郁人文氣息。讀文言就像喝肉湯,營養就溶入湯裡面,讓人在不知不覺中受到傳統文化影響。

2.讀古漢語可以增加人文底蘊,適當引經據典,有助於增強文章書卷氣,文采斐然。多讀文言文,可以增加語感,提高詞彙儲備量,課文都是文質兼美的經典,讀來琅琅上口,較之現代文最大特點就是詞語單言節化非常簡煉,比如《狼》寫屠夫進退兩難的尷尬境地,用了三個字,屠大窘,一個窘字,意味全出,言簡意豐,學文言簡潔表達,竭力用最少文字承載相同的信息量。

3.讀古漢語可提高寫作水平。“天下文章一大抄”,作文是有規律可循的,文無定法,貴在得法,學文言文可提高作文佈局謀篇和遣詞造句的能力,鳳頭、豬肚、豹尾的總分總結局構,“放之四海而皆準”,屢試不爽。學文言文中,自然而然就學到文章章法,比如《核舟記》按空間佈局,整體上總分總結構。學《孟子》,體會議論文的以理服人的論述;學莊子的散文,體會汪洋恣肆,想落天外的文風,領悟寓言背後的哲理;學李白“西風夕照,漢家宮闕”體悟雄壯氣象;學蘇洵策論《六國論》,一氣呵成、縱橫捭闔的雄辯。特別是學蘇東坡的《赤壁賦》高超技巧,體悟主客問答的方式探討宇宙規律的構思,“以文為賦”的創新筆法,語言既有賦體的詩的特質與情韻,又有散文的筆調,行文如風行水上,自然流暢,句子式駢散結合,合轍押韻,琅琅上口,語言淺顯而文采斐然,營造了虛實相生似真實幻的朦朧意境。

4.學古漢語,還能夠增長曆史文化知識。文學史就是中國歷史的最生動寫照,從中瞭解的古人生活的狀況,詩文的創作時代背景。讀“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傳承中國士人的家國情懷,悲天憫人的濟世思想,從而有助提升綜合的人文素養,養浩然之氣,育正義之風。

5.可以改造人生軌跡,成就未來。學文言文最直接的好處,為高考語文提分,增加考好大學的砝碼,比如當年用古白話寫的故事新編《赤兔之死》,巧妙體現誠信的話題,獲得滿分。高考閱試老師青睞有文史功底的學生習作。退一步,即使不參加高考,也可能改變命運。比如詩詞大會冠軍雷海為,由外賣小哥華麗轉身為國學培訓班專職教師。還有很多自媒體寫手,也許得益於一定文言文根底。今天早上本人寫了一篇美文《春日宅學天地闊》結尾寫道:宅學家中,只恨白晝太短。漫步古今文學長廊,唐風宋雨,明月清風,撲面而來,“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錢塘美景映入眼簾,感受到“亂石穿空,驚濤拍岸”的磅礴氣勢,流連於《紅樓夢》大觀園奇石異花,吟詠“黃河之水天上來……”頓覺宇宙之浩瀚,天地之廣闊。一路書香,一路芬芳,舞文弄墨,不負春光。字裡行間無形中體現出文風受到了文言文的濡染。

四、增添生活審美情趣。生活除了苟且還有詩和遠方。文言文大都是文質兼美的範文,文約意豐,含蓄蘊藉,耳濡目染,會受到美的薰陶。身處逆境,學會自我排解,把“黑雲壓城城欲推”的困窘,過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詩意,文化可以給人營造一個精神家園,棲居靈魂。這次疫情日本在援助的醫藥物質上寫的詩“青山一道同煙雨,明月何曾是兩鄉”,“山川異域,風月同天”,一方面可以感受日本人民的友好和人文關懷,另一方面也能感受國學的魅力,影響到日本文化,莘莘學子,難道還有理由不認真、主動學習文言文嗎?

6.培養人的氣質,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歲月從不敗美人”,古漢語可以提升人的氣質,言談舉止中透出儒雅之氣,君子之風。央視王牌主持董卿,時常口吐蓮花,金句迭出,舉手投足間一種淑女風範,散發出東方知識女性的獨特魅力。

結論:通過學習古漢語來傳承國學,弘楊傳統文化,領會國粹的精神實質,內化為人生價觀和核心素質,不僅有用,而且讓人終身受益,為年青人的成長髮展打下沉實基礎。






胡林平a


您的意思是國學中的古漢語嗎?

國學是在民國出現的概念,是面對西方思潮東漸入華的時代背景下由原生文化抵抗產生的新概念,之前是沒有國學一說的,國學好像是個大麻袋,只要是傳統文化及副產品都統統裝入裡面,太多太雜,良莠不分,確實有必要就傳承什麼怎樣傳承進行討論。

一.傳承什麼?傳統的東西自然要進行甄別揚棄,自2000年以來,國學由興轉衰,這和100多年前國學有抵抗到落寞,有著相似的命運,絕對值得思考為什麼? 首先就要弄清我們的傳統文化的優缺點各自在什麼地方,才能回答其中的深層次原因。如果你說的國學裡面就是儒釋道及詩詞文字一類的東西的話,那時間和實踐已經明明白白的給出了答案,我們1949年的偉大建國和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巨大成就,都不是靠這些。換句話說,如果非要扯上關係的話,他們給了我們一些思考方式,思維方式,現實是殘酷的,僅僅有思維方式的獲得,是遠遠不夠成事的,需要清晰的邏輯,嚴格的規則和最重要的,第一生產力科技,現代文明的進步來不得半點馬虎,1就是1,2就是2,生產出來的東西優質就是優質,差勁就是差勁,而明白大道理與大原則只是基礎。

換句話說,中國傳統文化的優點是“大道至簡”,宇宙間的規律、人世間的微妙都蘊含在古人凝結的智慧中;但缺點也非常明顯,就是“重道而輕術”,操作性太差,是中國傳統文化內在缺陷。“李約瑟難題“不知道你清楚不清楚,就是問創造瞭如此燦爛文明的中國人,為什麼在近代沒有發展出科學?李約瑟本人給出的答案是中國人不擅長對數字進行管理,我給出的答案就是中國傳統文化“重道而輕術”,而“術”是絕不可輕的,它應該提高到和“道”同等級別的重視。如果還認為中國文化已經牛到全宇宙無敵的話,那可以問問自己為什麼2000多年這麼牛逼的文化,連一個電燈泡和暖水瓶都做不出來嗎?

當然,當中國人接受了科學啟蒙之後,中華民族就顯示出了強大的創造力和生命力,但那已絕非傳統文化一己之力,已經是東西方互補之後(這和中學文體西學為用是有本質區別,不在本文討論範圍內)的新類型文化。

所以我個人的意見,所謂國學的傳承要傳承哪些東西呢?一是詩詞,即語言文字方面的藝術,這是中國人獨有的瑰寶,也是世界人民的財富,絕不可丟棄。二是中醫,這是中國傳統文化裡面唯一道術相濟的科學,是完全不同於西方體系科學的科學。三就是傳統文化的各種體例字詞的研究,這個不需要全民去學,只需要一些專門的人才或者是真心喜歡的人群去做專門的研究就可以了。

其他則全是一些道理和原則,其實具備初中文化就能夠了解學習,當然可能需要用一生去體會,但並不能全其用。

二·怎麼傳承?上面我已經說了一些,對於詩詞,其實屬於藝術範疇,他們帶給我們無與倫比的美感,這是不懂漢語的人無法享受到的藝術之美,應該全民普及,就是說年輕人需要去學;

其次是中醫,這隻需要有志之士和有興趣,有志向的年輕人去參與去繼承,中醫難度之高是超過不懂中醫的人想象的,所以說這個完全沒有必要綁架年輕人,非要讓年輕人必須瞭解;

再者就是包含“題主所說的古漢語”在內的傳統文化系統化研究傳承,這個和中醫一樣,需要專門的人才去繼承和發揚就好了,沒有必要讓所有當代的年輕人都去了解和學習。

其他東西呢,比如儒釋道,就把他們看作是一種泛文化來學習和了解就可以了,比如佛家的好多術語已經滲透到普通人使用的語言中了,比如“剎那、一生一世、因果“等等等等不勝枚舉,那就直接把它當成文化來傳承下去就可以了,至於把它當成一種義務式的東西,全民綁架式的學習,就近乎迂腐了。





八風吹一一老獸


部分需要。

當代年輕人需要做的事情太多了,需要傳承的文化遺產太多了。

作為當代年輕人我認為應當進行合理的分工,讓一部分合適的人去認真學習對應的文化內容。

如果鬍子眉毛一把抓,那些對我們年輕人“寄予厚望”的群體,只會再來批評我們邯鄲學步、貪心不足蛇吞象等等。

繼承國學是我們年輕人應該做的,但不應該成為全體年輕人的負擔。

有人守望,有人飛翔;有人傳承,有人開拓。



賴床的國寶


首先對於這個問題答案肯定是需要的。

簡言之:學習國學(古漢語),關乎自知。

古漢語,是閱讀古代典籍,瞭解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語言工具;如果我們不能掌握使用這種工具,我們就無法瞭解自己的文化,就無法自知。然而自知對於一個人、一個民族與國家的發展都至關重要。

①自知才能自信。

我們一直在談,要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然而,我們何以自尊、自信、自豪?

除了瞭解我們的現當代發展歷程與成就外,還要了解我們的先輩曾經創造的燦爛文化和取得的舉世矚目的成就。

當我們瞭解到《老子》中樸素的辯證法思想、《墨子》中先進的光學理論、《學記》中至今仍然充滿理論與實踐意義的教育教學理論以及祖沖之超越時代的數學思想等等,那些祖先們榮耀也會照射進我們的心裡。


懂得曾經偉大,才會懂得為什麼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②自知才能進步。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人且自知,方是明智。“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瞭解自己和別人才能百戰百勝。

我們只有真正瞭解學習了國學(古漢語),才能在真正瞭解我們往日輝煌的同時,找到我們近現代落後於世界的根本原因。

學習國學(古漢語)並不是為了狹隘地侷限在自己的文化世界裡,反而是為了更好地瞭解自己,以其跟其他文明做對比,真正瞭解自己的長處和短板,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③解密中國方案的密碼

當今世界環境問題、地區戰爭、貿易爭端層出不窮,世界將何去何從?

中國不斷提出中國方案:我們主動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我們援助非洲的貧困地區,我們敞開國門舉辦世界進口博覽會,我們改革開放、先富帶動後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我們倡導“一帶一路”,我們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我們全民一心、眾志成城、抗擊疫情。

而這些中國方案的文化源頭都根植在我們的傳統文化裡:“水,並利萬物而不害”,“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德不配位必遭其殃”,“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而我們只有學習了國學(古漢語),我們才能懂得中國方案背後的文化精髓,才能真正懂得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復興,中國之所以能夠在世界舞臺上獲得越來越多的話語權並獲得越來越重要的世界地位的文化原動力。



墨悠然硬筆


我認為當代的年輕人仍然應該學習古漢語

現代的漢語是從古漢語演化而來的,漢語的字丶詞丶意都是如此,不學好古漢語就不能很好的理解和掌握現代漢語。

現在疫情期間,連看大門的保安老頭也變成了哲學家了,他們每天說的最多的幾個詞是:你是誰?你從哪裡來?你要到哪裡去?這是人類有史以來就在思考的哲學問題。

中國有史籍記載的歷史也有三千多年,什麼是中國?它從哪裡來?將要走向何處去?這也是我們每個人應該明白的,而打開這一疑問的鑰匙就是古漢語,過去的歷史都是古漢語寫成的,你不懂古漢語又怎麼讀得懂歷史?怎麼去了解中國幾千年燦爛的文化呢?

雖然我們現在一般能接觸到的文字性的東西都是現代漢語寫成的,但仍有許多東西保持了過去的原貌,尤其是成語,如果想在某一領域有所專長丶有所研究的話,更要藉助古漢語這一工具。

所以,現在的年輕人,認真學習古漢語是很有必要的,這也是我們中、小學教材裡一直有這方面內容的原因。


常樂54321


我認為每個年輕人都應該學習古漢語,因為我們的華夏文明就是用古漢語記錄的。如果不學習古漢語,就不能繼承和繁榮我們的華夏文明。一個沒有文化根基的民族,很難成為一個偉大的民族。我認為學習古漢語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從漢字入手。漢字是世界上唯一還在使用的象形文字,足可見漢字的生命力。學習古漢語不代表守舊。漢字的生命力正在於它的不斷髮展和變化。

第二,可以從漢詩文入手。中華民族是一個詩的國度。讀懂了漢詩文。也就讀懂了中國文化。

第三,可以從一些歷史書籍入手。這樣有利於我們把漢字和漢詩文的知識帶入到歷史當中。讓它鮮活起來,更容易瞭解我們文化發展的脈絡。











司文學舍


國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對中國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都有影響極大,對於傳承文明,增強民族凝聚力,以及中華民族的復興都起著重要作用。

“長襲宿收,風神凝遠,制行峻潔,望而知其為貴介公子”。國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對中國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都影響極大,對於傳承文明,增強民族凝聚力,以及中華民族的復興都起著重要作用。中國的國學思想,是中華民族共同的血脈和靈魂,是連接炎黃子孫的血脈之橋、心靈之橋。

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要想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必須具有自己獨特的文化,而中國的國學就具備這種獨一無二的特質。國學經典中蘊藏著中華五千年曆史智慧的精髓,構成了我們精神生活的客觀環境,維繫著中華文化之根。

“國學”一詞,最早出自章太炎先生《國故論衡》及《國學概論》的演講,它以先秦經典和諸子學說為根基.涵蓋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和同時期的漢賦、六朝駢文、唐詩、宋詞、元曲與明清小說以及歷代史學等內容,形成了恢宏的“經”、“史”、“子”、“集”四大部分,其內涵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國學智慧涵蓋了“四書”、“五經”、老子、莊子、偈語、禪機、二十四史、唐詩、宋詞和四大古典名著,它是萬億卷帙的古代文獻,體現了中國人對於生命和世界的理解。國學體系以“儒”、“釋”、“道”三家學問為主幹,又分為文學、藝術、戲劇、音樂、武術、菜餚、民俗、婚喪和禮儀等支脈,為青少年汲取知識,瞭解民族傳統文化提供了一個便捷的渠道。

國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它對中國曆朝歷代的政治、經濟和軍事等方面影響頗深。對於傳承中華文明、增強民族凝聚力和民族的復興也起著重大的作用。作為炎黃子孫。每一個青少年都應該瞭解和熟悉國學,讓古人的思想和智慧時常充盈在心田,通過學習國學知識,提高自己的理解力,形成積極向上世界觀。

每一箇中國人都應該瞭解和熟悉國學,根據國學所倡導的精神指引,“正心”、“修身”、“齊家”,成為一個品質高尚、行為規矩的人,對國家和社會都能起到積極、正面的作用。推廣國學關係到民族素質的提高,關係到中國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國學的精髓是“天人合一”,體現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關係,這又是構建和-諧社會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讀國學經典 感受智慧之光

國學博大精深,自問知之甚少,原本以為“國學”只是年老學者們鑽在故紙堆裡埋首做的文章。經過這段時間的學習,我才明白國學幾千年來一直是我們中國人安居樂業,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我們中國文人的精神脊樑。我們中國之所以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文化綿延五千年而沒有中斷的國家,也是因為有了如此深厚的國學文化做支柱。這種文化一直貫穿中國的歷史發展,也一直貫穿於每一箇中國人的成長曆程。通過這次在線學習,讓我對國學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感受到國學中的不可言傳只可意會的經典理論,細細的反省一下,我感覺確實受益匪淺。


潯陽一客


首先咬文嚼字一下,現今的“國學”概念已經從“五四”之後發生了偏離。

國學,原指中國傳統文化思想學術體系。他是相對於“西學”而言的。而一切的傳統文化、思想及其衍生的學說和理論都可以歸結為“國學”,包含近現代和當代的一切與之相關的繼承、研究和發展。

現代統稱的“國學”只是狹義的泛指以先秦經典及諸子百家學說為根基,涵蓋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道學、宋明理學、明清實學和其所衍生的文化、學說及文學等內容。更有甚者,將三百千、弟子規等啟蒙讀物作為國學的代表,可笑亦可悲。

中國傳統文化其實早已根植於每一個國人的血脈之中。我們的一生都在經歷不斷的浸染,到最後的認同。她包羅萬象,並深刻的影響著我們,包括價值取向、審美觀念和道德標準等等。

我們系統的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其實是觸摸歷史,體味傳承,領略中華民族文化的衍生、變化、發展與建立的過程。是我們更好的瞭解自己的過程,也是不斷自省的過程。

傳統文化的很多方面具有現世指導意義。

我所謂的學習,並不一定要參加“國學講習班”之類的,現代的國學大師們對傳統文化的解讀往往充斥著強烈的個人主觀色彩,以期獨樹一幟;更有甚者,為奪人眼球往往語出驚人,令聞者瞠目結舌。

如不作深入研究,勤讀多思,慎始善終,足矣。


松葉文學主理


扎心了,老鐵。







你曾讀過的每一首詩都絕非無用,它會穿過你的血肉,融入你的骨髓,塑造你的氣質,改變你的容顏,浸染你的品質,提升你的修養,豐富你的德行。



關注公眾號:天天讀詩10分鐘,每天一首經典古詩詞,一起品味詩意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