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天才到底有多么牛掰

文人墨客中,很多都是才华横溢的,而且令世人惊叹,他们的智商和情商,以及他们的思维敏捷程度,还有他们的超强的记忆力,以及他们所付出的勤奋,都是很牛的。以下,我们可以举例子说明。

魏武帝曹操尝过曹娥碑下。杨修从碑上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魏武谓修

曰:“解否?”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

曰:“吾已得。”令修别记所知。修曰:“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

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齑臼,受辛也,于字为辤 (注:“辞”是

“辞”的繁体字,“辤”“辞”是异体字),所谓‘绝妙好辞’也。”魏武亦记之,与

修同。乃叹曰:“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

这个故事中的关键点当在“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其中的“色丝”和“齑臼”解释得不是很清楚。其实杨修解释的“色丝”,从构字的角度来说,指的是“色”字和绞丝旁组合,就是“绝”字;而“齑臼”的“齑”,指的是姜、蒜、韭菜等带有辛辣味的调味品,“臼”指的是用石头或木头制成、中部凹下的捣舂器具。“齑臼”的功用就是受纳那些辛辣调味品,也即“受辛”,而“受”和“辛”组合在一起就是汉字“辤”。

张松因公去见曹操,曹丞相见他人物猥琐、言语无礼,聊了没几句,就拂袖而去。

张松因此一肚子气,想要扳回一局。

曹操刚走,其手下杨修为证明丞相大才,将其所作《孟德新书》拿给张松看。

张松于朝堂之上,“从头至尾,看了一遍,共一十三篇,皆用兵之要法”。

随后,出现令人瞠目结舌的一幕——

松大笑曰:“此书吾蜀中三尺小童,亦能暗诵,何为‘新书’?此是战国时无名氏所作,曹丞相盗窃以为己能,止好瞒足下耳!”

修曰:“丞相秘藏之书,虽已成帙,未传于世。公言蜀中小儿暗诵如流,何相欺乎?”

松曰:“公如不信,吾试诵之。”遂 将《孟德新书》,从头至尾,朗诵一遍,并无一字差错。

还有初唐四杰的王勃,他的《滕王阁序》是在非常的条件下写成的,当时阎都督排宴,本想让其婿孟学士提序留记的,并已让他作了起草构思准备。为了夸其婿的文采,阎公在宴会上特把笔墨遍发给赴宴的每一个客人,他人俱不敢接受,唯有王勃岁数最小、职位最低,竟毫不推迟的接了下来,对此,阎公大怒,吩咐从人专门看他下笔,一句一句的报告给他。但十四岁的王勃却毫不理会,沉吟了一会,便欣然命笔了。

监事人报告第一句是“南昌故郡,洪都新府。”阎伯舆口气不爽地说:“这是老生常谈,不是什么稀罕。”

第二报说:“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听后沉吟不语。

又接连报下去:“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荆蛮而引瓯越。”……“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等到报到“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阎都督慌忙惊起,赞叹不已的说:“这真是天下的奇才呀,奇才,此文当永垂不朽。”于是请王勃上座赴宴,极欢而散。

武则天登基后改国号为周,李敬业起兵造反,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为李敬业写了一篇檄文,那就是名震天下的《为李敬业讨武曌檄》,使李敬业在极其短暂的时间内集聚了十万精兵,当武则天初观此文时,还嬉笑自若,当读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句时,惊问是谁写的,叹道:“有如此才,而使之沦落不偶,宰相之过也!”可见这篇檄文煽动力之强了。

唐代韩愈自幼读书为文,日记数千百言,他自叙“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如此“兀兀以穷年”。白居易达到了苦读苦记的程度,“二十已来,昼课赋、夜读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汉代扬雄:“能读千赋,则能为之”。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元代程端礼提出:“每大段(文章)内必分作细段,每细段必看读百遍,背读百遍,又通背读二三十遍。”颜真卿在《颜氏家训》中自叙:“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

  现代的许多名人也都在青少年时代通过大量的背诵,打下雄厚的文字根基。  

某天,钱钟书看到同事顾献梁埋头钻研一本外国文学批评史,随口说:以前我也读过这本书,不知道还记不记得其中的内容,你不妨抽出其中一段来考考我。顾氏挑了几段难念的来问,钱氏流利的背诵出来。顾氏每每谈起钱氏背书功夫,皆是赞不绝口。

章太炎以国学大师之名享誉海内外,鲁迅、黄侃、钱玄同等人都曾对他执弟子礼。早年在台湾当记者时,有一次与同事李书闲聊,颇为自负地说,自己所读之书,百分之九十五可以背诵。李书不信,搬出自己所学的经书欲考倒章太炎。谁知章太炎不假思索,如数家珍地一一作答,甚至哪一句在哪一部书第几页都说得一点不差。  

鲁迅先生幼年读书时,背诵非常出色,能背诵《纲鉴》,后来他经常是整本书地背诵,无怪乎他写起文章来纵横驰骋,挥洒自如了。他对杜甫诗 极为偏爱。只要是杜甫的诗,你提个头,就能熟练地背诵出来。

  茅盾背诵《红楼梦》

  开明书店的主人章锡琛有一次曾对钱君匋和郑振铎说:“茅盾能背出一百二十回《红楼梦》来。”郑振铎不信。章锡琛说:“如不信,可以赌一桌酒,请君匋做证人。如果背出来,这桌酒由你出钱;背不出,由我出钱。是不是赌一下?”郑振铎被章锡琛这样一激,就说定赌一桌酒。

  一个星期六的晚上,在开明书店大家酒叙,席间有茅公、郑公、章公,还有周予同、夏丐尊、顾均正、徐调孚和钱君匋,以及两位女士。席间章锡琛请茅公背《红楼梦》,并由郑振铎指定一回,茅公果然应命滔滔不绝地背了出来,大家都十分惊讶。可见茅公深厚的古典文学的造诣。  

  巴金说:“我背得较熟的几部书中间有一部《古文观止》。这是200多篇散文的选集;从周代到明代,有传、有记、有赋、有论、有祭文。里面有一部分我背得出却讲不清楚,有一部分我不但懂而且喜欢,像《桃花源记》《祭十二郎文》《赤壁赋》《报刘一丈书》等等。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就能慢慢地体会到它们的好处,也就能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但是当时也只能说是似懂非懂。可是我有200多篇文章储蓄在脑子里面了。虽然我任何一篇都没有好好地研究过,但是这么多的具体的东西至少可以使我明白写文章并非神秘不可思议,它也是有条有理、顺着我们的思路连下来的。……我得感谢我那位强迫我硬背《古文观止》的私塾老师。这两百多篇古文可以说是我真正的启蒙老师。……读得多,即使记不住,也有好处。” 

  苏步青读小学,天天背诵《左传》、《唐诗三百首》,到毕业时,这两部书已能背诵如流,刚进中学老师不相信他能写出作文《读〈曹刿论战〉》,顺口举出一篇《子产不毁乡校》让他背,他一口气背完,说:“整部《左传》,我都可以背出来。”

  史学大师钱穆能背诵(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与《朱子章句集注》,《庄子》、《老子》、《史记》。  

  张恨水14岁前就能背诵《三字经》、《论语》、《孟子》、《左传》、《大学》、《中庸》、《诗经》、《书经》、《礼记》、《易经》、《千家诗》、《古文观止》。

  洪业庭训时,就能背诵一千四百多首杜甫诗和三百多首杜甫文,致使后来在美国写《杜甫传》巨著,全凭记忆所储存,不用去杜甫的诗文了。  

 熊十力十岁,父亲讲授《三字经》一天就背熟了,他能背诵很多书,后来他著书立说,案上仅文房四宝,而没有一本参考书。

  刘半农十一岁能背《长恨歌》、《琵琶行》。

  张寿康四岁时,字虽不识,却能背诵《千家诗》多篇,至八十年后,仍记忆犹新。

  钟敬文小学时代就诵读《唐人万首绝句》,出行时也必备此书,睡眠前放置枕边,有空暇就读。

  恽逸群所读私塾乃复式教育,在塾师与高班学生讲课时就专心旁听,因此他能将未读过的《幼学琼林》和《周易》一字不错的全部背出来。  

  大量的文学、史学家的成长也给予了我们深刻的启示,背诵能锻炼人的记忆能力。要想实现你的理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必须持之以恒的努力学习,才能逐渐的提高自己的水平和能力,只有知识才能让你改变自己的命运,只有知识才能让你现在巨人的肩膀上面,才有希望获得成功。

社会的竞争极其激烈,只有你自己比别人多付出,才能有更多的回报,在知识和智力上面的投资,是最正确的,也是最高效的。

你所不知道的天才到底有多么牛掰


你所不知道的天才到底有多么牛掰


你所不知道的天才到底有多么牛掰


你所不知道的天才到底有多么牛掰


你所不知道的天才到底有多么牛掰


你所不知道的天才到底有多么牛掰


你所不知道的天才到底有多么牛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