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往昔:建國初期臨朐縣首個手工業生產合作社的誕生

作者馬勝全

建國初期,在我國手工業社會主義改造過程中成立的手工業生產合作社,是個體手工業勞動者按照自主自願的原則組織起來的社會主義性質的集體經濟組織。


憶往昔:建國初期臨朐縣首個手工業生產合作社的誕生

其特點是:

生產資料歸社員集體所有,社員參加集體生產勞動,生產實行民主管理;

社員入社自願、退社自由;

合作社獨立核算,自負盈虧,在國家計劃和上級聯社的指導下,根據市場需求靈活進行生產經營活動;

合作社實行按勞分配,其利潤按照規定繳納所得稅後,餘額的一部分用作合作事業基金,其他用於合作社生產發展基金、福利基金和獎勵基金。

憶往昔:建國初期臨朐縣首個手工業生產合作社的誕生

1952年3月,臨朐縣9名個體手工業者在縣城北關(今城關街道)西坦村外街成立了全縣第一個手工業生產合作社——臨朐縣信記紅爐手工業生產合作社(以下簡稱信記紅爐社)。臨朐縣檔案館保管的相關檔案資料,真實、具體地記錄了該社的建立和發展過程。


憶往昔:建國初期臨朐縣首個手工業生產合作社的誕生


建社初期克服重重困難
信記紅爐社的建立。新中國成立之初,臨朐縣各項事業百廢待興,隨著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的成立和農業生產的發展,一家一戶的手工業作坊生產模式已不能適應當前工業農業生產發展的要求,迫切需要建立高層次的工業生產合作組織。1952年3月,臨朐較有影響的9名鐵工名匠創建成立了“臨朐縣信記紅爐業生產合作社”。合作社設立董事會、監事,社址在縣城北關西坦村外街,佔地面積500平方米。

建社初期,雖然條件十分艱苦,但是大家克服無資金、無設備、無廠房等諸多困難,積極創造條件,努力開展生產活動。

一是採取“集”和“貸”相結合的辦法,解決生產資金。規定凡是入社人員既是社員也是股民,參與入股集資和年終分紅,金額一律為33元(其中股金30元,手續費3元);同時,報請上級批准,向銀行貸款200萬元(舊人民幣)。


憶往昔:建國初期臨朐縣首個手工業生產合作社的誕生

二是採用“制”和“湊”的辦法,解決生產設備。“制”就是因陋就簡,自己製造生產設備;“湊”就是發動社員把家中原有的一些生產工具,如大錘、鉗、鑽、風箱等湊集起來,拿到社裡集體使用。

三是自己蓋房,解決生產車間問題。社員自己動手蓋起兩間茅草房屋當辦公室,用竹竿撐起9間大棚作為生產車間。

在此基礎上,信記紅爐社購買了一擔破鐵瓢作原料,兩擔煙煤作燃料,進行了第一次生產活動。從此開始了以維修為主、製造為輔的鋤、鐮、鍁、钁等小農具的生產。投產當年,實現工業總產值5萬餘元。


憶往昔:建國初期臨朐縣首個手工業生產合作社的誕生

信記紅爐社的發展壯大
信記紅爐社的發展。為了擴大生產規模,1955年,信記紅爐社新上了簡易皮帶車床、蒸汽機等設備,人員增加到50多人,開始生產雙輪雙鏵犁、解放式水車、手搖水車、玉米脫粒機、壓瓦機等,年生產鐵製農機具23500餘件,年終實現工業生產總值9.8萬元。

在生產中,為了提高工作效率,大家開動腦筋,想辦法、出點子,不斷改進作業方法。如在化鐵時,用自制的大風箱綁上扁擔,由4人集體推拉,既減輕了勞動強度,又加大了風力,提高了生產效率;後來又用毛驢拉風葫蘆代替人工抽拉風箱。


憶往昔:建國初期臨朐縣首個手工業生產合作社的誕生

1956年,為了加強黨對企業的領導,充分發揮企業中黨組織的戰鬥堡壘和黨員的模範帶頭作用,信記紅爐社建立了全縣第一個企業黨支部,設一室三組,即黨支部辦公室、紅爐組、車工組、鉗工組,人員增加到100餘人,擁有機床和電器設備7臺,廠區佔地面積達7800平方米,年產各種農機具31200件,產值達23萬元。


憶往昔:建國初期臨朐縣首個手工業生產合作社的誕生

到1958年,隨著國民經濟的全面躍進,信記紅爐社得到較快發展,規模進一步擴大,人員猛增至800餘人,有較大型生產設備11臺,產品向高檔次發展,開始生產製造簡易機床、水輪泵、龍門刨等,至年底實現工業總產值59萬餘元,比建社初期增長了近12倍。同年,經上級批准,信記紅爐社更名為臨朐縣農業機械廠,並由集體所有制轉為全民所有制,至此,信記紅爐社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


憶往昔:建國初期臨朐縣首個手工業生產合作社的誕生

新時期的農民合作社

全稱為農民專業合作社,是在農村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同類農產品的生產經營者或者同類農業生產經營服務的提供者、利用者,自願聯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經濟組織。

農民專業合作社以其成員為主要服務對象,提供農業生產資料的購買,農產品的銷售、加工、運輸、貯藏以及與農業生產經營有關的技術、信息等服務。


憶往昔:建國初期臨朐縣首個手工業生產合作社的誕生

農民專業合作社在農村流通領域撮合成交或直接組織農產品交易,迎合了農業、農村和農民(三農)的發展需求,在廠商和農民,城市和農村之間築起金色的經濟橋樑。它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也是推動農民走向市場經濟的重要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