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上坟要不要带孩子一起去,为什么?

杠精老H


过年上坟如果孩子当时没有问题或病痛之类的,建议一定要去。

特别是已过世的爷爷奶奶姥姥辈之类的。

为什么呢?或许可以说是传承吧。

就我自己及身边的经历,近些年,其实很多小孩子或大人对上坟而言,都没有小的时候那样人多、重视了。

如果家里小孩小时见过那已经去世的长辈,或多或少还是有些记忆的,去上坟就相当于是在世的人之间串门一样,我们总得有时去看看他们,加深亲情、有个从前的念想。

如果小孩幼时没见过那去世的亲近的长辈,那建议更要去了,大人需要给他介绍咱有这样一号人,他是谁、怎样,现在去世了,他的家就在这里。

如果孩子对自己的爷奶一辈姓甚名谁、安葬地等在哪儿都不清楚,我想那也是蛮可悲的一件事。

还记得寻梦环游记里的那句话吗?

“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

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再没有一个人记得你。”


正向人生


上坟不带孩子去,等于白去。

因为上坟扫墓无外乎两种意义:

一是祭拜祖先,怀念逝去的亲人,是承前。

二是教育后代,使他们知道自己的来路,产生家族归属感,是启后。

追忆亲人和教育后代比较,后者的意义显然更大一些。

毕竟一个家族的未来,要靠后来的孩子们。

先说个我自己的例子。

在我们北方,一般过年上坟,是去请自家的祖先回来过年,叫做“请爷爷奶奶”,照旧的风俗,只有家里的男丁可以参加。

我家我爸没有兄弟,我爸又只有我们姊妹俩闺女。好在我家比较开通,不怎么计较死理儿。我长大懂事以后,过年“请爷爷奶奶”,都是爸爸带着我这个长女去。

过程其实很简单,爸爸也不特别说什么。但是在我心里,那个时刻是非常庄严、非常神圣的。

因为它给了我一种前所未有的身份感,让我真切地体会到,我是这个家族的一份子,我是在代表我的家族,与逝去的祖先进行某种联结。

这种经历,这种心灵上的启发,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非常珍贵的。

它让我增加了对于家族的感情和责任,套用一句话,真的好像一瞬间长大了。

再来说说祭祀这件事。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祭祀祖先的传统,祭祀文化可以说是传统文化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往大了说,祭祀关乎国家社稷、礼义道统。

孔子非常重视祭祀,认为祭祀是治理国家的四件大事之一。

往小了说,祭祀关乎每个家族的传承。

孔子说,“祭如在”。就是告诉我们,祭祀祖先要心怀敬意,要真诚。这就是我们一直说的“心诚则灵”。

这种诚敬之心,不只在于我们对逝去亲人的情感,还在于,我们对于到底有没有前世今生、对于人生来路与归途、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

所以,上坟扫墓这件事,有机会还是尽量带孩子去。

对于孩子来说,这是一种非常珍贵的经历。


果仁家


正月十五我带五岁儿子去上坟,去的时候蹦蹦跳跳,下山时滑倒两次。回到家十几分钟后说头晕,还吐。难受的没吃饭躺床上也不睡觉。一个劲的难受。心疼儿子,去了村里会看事的二嫂家,烧上香查了查。上来就问我是不是孩子摔倒了,我说是摔倒了两次。然后说没事,赶紧买点纸到大路口烧烧,在床前烧六个元宝念叨念叨。按照她说的,我一一做了。第二天孩子睡醒就活蹦乱跳的了。


无奈215860735


我来说说这个话题,过年上坟,应该带孩子去。通过这个事情,可以让孩子从小就能接受到一个缅怀先辈,不忘祖先,懂得感恩,孝敬父母的良好教育。在他(她)们幼小的心灵上,就牢牢的烙下了忘不掉的印痕。


教育孩子,不仅要从小抓起,而且是从许多方面、许多小事、一点一滴都要注意的,有的时候,实践一次,比用嘴巴讲道理讲理论要捷快的多。

我的童年,记得很小,就跟着父辈们去老坟地上坟,那时父辈们多达十几人,我们孩子辈也一大群,记得每次到墓地后,大人们给我们指着一个一个坟头说:这个坟是那个爷爷的,那个坟是那个奶奶的。十几个坟头都要齐齐讲一遍,烧完纸,上完香,大人们就发给娃娃们吃带去奉献先人的油炸麻花………



今天,社会在翻天复地变化着,时代在日新月异,突飞猛进发展着。尘世间的人情世故也在悄悄发生着变化,但我们教育下一代,走好人生路,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却丝亳不能变!
、华夏五千年文明,孕育了这个民族一代一代走了过来,也会一代一代走下去。


风雨人生3293


在我国有上坟扫墓的习俗,若非清明,便是重阳,此所谓春秋两祭,对于上坟这件事,每个地方有不同的习俗。

我们这里上坟的习俗一次是在清明左右,一次是在过世长辈的周年时候,还有就是过年时,去坟地请老人回家过年。

请老人回家过年,这算不上是上坟,就连老人周年那次也算不上上坟,因为这两次都只是烧纸钱,不添坟。真正算得上是上坟的,只有清明那一次。

我们这里,在清明时去上坟,儿女可以去,孙子辈的那一代人,孙子、外孙可以去,孙女和外孙女不成年不能去。

我从小在外婆这边长大,也在这里生活,外婆外公去世后,我们去上坟的人有我大舅、二舅、我妈、我还有我表弟,我两个表妹就从来没去过。长辈的说法是,女孩子属阴,容易遭惹不干净的东西,所以未成年或者没有婚配的女子不让去上坟。而男孩子就没这方面的忌讳,男子阳气旺盛,不怕遭惹那些不干净的东西,除非这个男孩子身体特别孱弱,才不能去。

虽然也听说过别的地方,小孩子去上坟容易生病,容易被脏东西影响的说法,但是在我身上就从来没有发生过这种情况,而且我也没有在现实中见过这种情况。

我想那些小孩子去上坟会生病,主要是因为小孩子心智不成熟,在坟地里容易害怕,心里留下了阴影,所以回去后才会生病,就像是小孩子玩火容易得癔症是一个道理。


驿城异客忆乡人


这个当然要带的,大年初一上坟祭奠祖先,我老家的规矩只能男的去。我会带我儿子去,不过等他大一点了。儿子现在胆小年龄也小,初一上坟鞭炮烟花很多的,所以等他大点了就带他去!祖辈流传下来的传统不能丢。这是规矩!


吃菜不喝粥


过年上坟要不要带孩子一起去,为什么?

在我们北方的农村有年节上坟祭祖的习俗,大年三十这天要上坟请神,请祖宗回家过年,正月十五元宵节也要上坟,清明和十月朝就更不用说了,上坟的时候不是所有的人都去,有的人能去,有的人不能去。


一般的习俗是男的去,女的不去,未婚的去,怀孕都不能去,至于孩子能不能去,要看具体多大了。特别小的孩子最好就不要去了,因为一方面用老人们的话说,祖宗们看到家里添的新子孙会比较亲近,小孩子容易害病。另一方面上坟时要鸣放鞭炮,容易吓着小孩,所以孩子可以不用去。女的一般不去,农村人常说女孩儿是“外姓人”,迟早有一天要嫁人去到别人家,那时候就不是本家人了,所以不能请娘家祖宗,上坟也就没有意义了,如果家里没有儿子的,可以让女儿去上坟。


小男孩儿在十多岁以后基本就应该跟着大人去上坟了,尤其是在过年这样大的节日里,上坟祭祖是对祖先最基本的尊重,是对家族家风最基本的传承,铭记历史,不忘祖先才能代代相传,越过越好。不过有时候也会出现怪事,我们家邻居有个小男孩在10岁那年,过年跟着他的叔叔大爷去上坟,本来小男孩想在家里玩不爱动弹,是被妈妈逼着去上坟请神的,回到家后就感觉不舒服,过了没几天就得了一场重病,好容易从生死边上救回来了,从那以后再也没有跟着大人去上坟,如今小男孩已长成了大小伙子,家里人也很纠结,是否该让他跟着大人们去上坟了,可是生病的阴影一直还存在。


当然,没有人说生病就是与上坟有关,但是在农村一直有这样的说法,就是老祖宗们稀罕谁,就会“缠着”谁,太小的孩子就不需要上坟了,毕竟还有父辈们在,长大一些还是应该按传统习俗上坟祭祖的。


一品小十六


有必要,哪怕几年去一次,也要让孩子跟着。

上坟祭奠祖先,不仅只为了表达自己内心中对先人的怀念,还应该让自己的后代都得什么是孝道。几张黄纸、几张冥币,几分钟便可化为乌有,没有任何意义。而这种形式所带给世人的思想,却有着重要的意义。

你就像我们上坟祭奠,孩子在旁边看着,他知道这是在祭奠祖先,怀念长辈,这种行为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这种行为能够让孩子知道,孝顺的重要性,也相当于是认证亲情的形式。

站在坟前,我们知道自己从何处来,最后又将去往何处。一座小小的坟,能够让后代子孙明白,该如何对待长辈,该如何孝顺父母。会让孩子对亲情有更深刻的感悟。

现在生活在大城市的孩子,很多都不知道什么是亲情,什么是孝顺。他们从小生活在父母的宠爱之中,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每天接触的都是游戏,补习班。像这样的生活怎么能够让孩子懂得孝顺呢。

让孩子跟着上坟烧纸,也许真的就让孩子知道了该如何对待父母,让他知道自己是谁的后人。父母在坟前对逝者的种种思念,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有很多老人说自己的孩子不孝顺,那就该想想自己怎么做的,有没有给孩子做好表率。我一直相信,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父母的行为对孩子的人生起着非常大的作用。

过年的时候带孩子去上坟吧,烧些纸钱,缅怀逝去的亲人,让“情”与“孝”在子子孙孙中延续下来,让孩子知道自己从何处来,要到何处去。


書影记


我是青海省海东市人,土族,我们每年清明节、过年都是特意带孩子去上坟,为的就是给先人看一下我们一家老小都来了,一是以示尊重,二是教育孩子不要忘祖。

我们不但过年带孩子上坟,还在孩子出生满月的时候也要抱着孩子去拜祖,感谢祖宗保佑再添新人,告慰祖上,并祈求祖上保佑健康平安。

所以,过年带不带孩子去上坟,实际上就是一个习俗,没有什么阴气重、三岁前的小孩子眼睛不干净等等说法。

我们这里倒是不抱着小孩子去寺庙,老人们有各种各样的说辞。不过在我看来,寺庙的神像确实太吓人啦而已。


志说青海


我过路的,说说。

中华民族有很多优良的传统,都有它产生的现实意义。有的传统做法用现在的眼光看就是迷信,确实也没有它存在的意义了;有的仍然需要继承和发展。

就说上坟烧纸,无论怎么说,烧纸钱、烧纸马、烧纸房等,没有一点直接、实在的意义。人死了死了,哪里还有阴间,死去的亲人哪里还会得到阳间的钱物?

古人编造了一个阴间,设定了一个清明节,很多现实意义通过这个迷信平台得到了实现。

祭祀中复杂的行为多半是给别人看的,当然有的对自己也有意义。比如:母亲去世了,为了不忘母恩,怀念母亲的恩德。平时大家也许很忙,清明节大家都回去上坟烧纸,自己也回去上坟烧纸,到了坟前,你自然想起了母亲的音容笑貌,想起了母亲对自己养育的点点滴滴。没有这个节日,你可能只忙于追求自我价值,多年都无暇想起这些。

说是给别人看的,主要还是邻居或自己的子女吧?人家都上坟烧纸,你去是迎合传统,你不去,可能会被邻居视为不孝,但是你与死者没有真情,完全可以不去;做给自己孩子看的,烧纸时讲述死者的恩德,回忆过去的生活,无疑是教育孩子不忘家族历史的最好的方法。

传统必须要继承和发展。比如烧纸,有的地方不让女孩上坟,这就是封建糟粕了。旧社会很多礼仪是在以男性为中心的情况下设置的。现在有不少独生子女,本身就是女孩怎么办?难道就真“断了香火”?这应该也不是古人设定迷信平台的目的。

还有,我们家乡有个传统,母亲去世,长子首先要披麻戴孝去跪请舅舅前来参加丧礼。舅舅不到场,是不允许将母亲盖上蒙面纸的,其他仪式也不能举行。

古代,妇女出嫁离家十里都难得回娘家一趟,一是小脚行动不不便,二是通信不畅,三是交通不便。母亲去世了,披麻戴孝去跪请舅舅前来参加丧礼,一是表达对母亲娘家人的尊重,二是让母亲娘家人来“验尸”。即让舅舅看看,母亲不是被打死或其他原因害死的。舅舅看完尸体后才能盖上蒙面纸。

如今女人不裹小脚了,交通、通信都发达了,嫁出门的女子在婆家受了丁点委屈,一个电话就能通报娘家了,甚至现场视频直播。回娘家再也不需要找人用独轮车“嘎吱嘎吱”地推回去,或骑个毛驴了。再说,独生子女也多了,母亲去世了,子女悲伤的同时,还要筹划丧事,再苛求长子披麻戴孝去跪请舅舅前来参加丧礼,就有点过分了,也实在没有必要。类似的传统得遗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