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急!醫用防護服,為什麼如此之少?


著急!醫用防護服,為什麼如此之少?

武漢肺炎肆虐,隨著西藏報告出現首個病例,最後一片淨土淪陷,自此全國山河一片紅。隨著病例人數持續上升,病毒防控嚴峻,口罩、防護服、護目鏡等防護用品連連告急。


著急!醫用防護服,為什麼如此之少?


和2000多萬的口罩產能相比,醫用防護服全國每天4萬的產能簡直是滄海一粟,再考慮到春節因素,按40%產能算的話,1.2萬套的量,根本就是杯水車薪。


著急!醫用防護服,為什麼如此之少?

為什麼全國醫用防護服的產能會如此之少,別說湖北省,估計連武漢都難以保障?


先來看一下醫用防護服基本情況:


醫療機構的防護服主要是隔離衣、一次性防護服、手術衣三種。

隔離衣用於醫護人員探視病房(ICU)、進入手術室等區域使用。

手術衣則是經嚴格無菌消毒、在專門手術室進行患者侵入性治療時使用。

一次性防護服,就是這次肺炎疫情中最缺的醫用防護服,主要用於接觸甲類或按甲類傳染病管理的傳染病患者時所穿的一次性防護用品,防止醫護人員被感染。

著急!醫用防護服,為什麼如此之少?

中國在2003年非典之後,出臺了醫用一次性防護服技術要求GB 19082-2003,之後在2009年進行修正GB 19082-2009,目前醫院所使用的防護服需符合這兩個標準之一,相應的生產廠家的產品也必須符合國標,才能拿到各省藥監局的註冊證。


以下是全國40家符合中國標準的產能許可的企業,主要產能集中在素有“衛材之鄉”的河南長恆縣和“中國最大的無紡布基地”的湖北仙桃市,口罩的主要產能也集中在這裡。

著急!醫用防護服,為什麼如此之少?


工信部副部長王江平提到,國內部分企業生產供出口的防護服,每天約能生產5萬套防護服,但由於缺乏中國標準許可,無法直接使用。


那麼國內標準和出口的國際標準差距在哪裡?


GB 19082-2009主要對液體阻隔功能(抗滲水性、透溼量、抗合成血液穿透性、表面抗溼性)、阻燃性能和抗靜電性,對斷裂強度、斷裂伸長率、過濾效率等均有要求。


現在主流的國際標準為歐盟的EN14126-2003、美國FDA的AAMI PB70-2012。


根據武漢市新冠肺炎指揮部應急保障組發佈的《關於急需防控物資產品標準及生產企業推薦名單的公告》顯示, 國際的EN14126-2003,AAMI PB70-2012標準的產品能夠被使用,和國標GB 19082-2009對應。

著急!醫用防護服,為什麼如此之少?

其實海外的防護服測試標準早於我國,成熟度和完善性更好。

著急!醫用防護服,為什麼如此之少?

反倒是我國的一次性防護服測試標準落後,才會導致我國生產的高端防護服只能先經國外權威機構檢測再返銷國內,出現出口產能高於國內產能的局面。


以尚榮醫療為例,子公司合肥普爾德醫療擬向武漢捐贈的1萬套防護服,價值量差不多在200萬左右,單價在200元上下。


而杜邦按照GB 19082-2009標準生產 TYVEK 800 或 TYVEK 醫用一次性防護服價格在60-70左右。

著急!醫用防護服,為什麼如此之少?

另一方面,目前,美國醫用防護服市場中一次性防護服使用比例大於90%,歐洲也接近70%,在中國,除了部分特殊要求的手術衣和防護服外,大部分手術以及隔離病房均使用全棉材質的防護服,一件手術防護服一般可使用30-40次。


手術感控類產品包括手術單、手術衣和手術包,這其中也包括醫用防護服。

著急!醫用防護服,為什麼如此之少?

傳統的手術感控類產品均為重複使用的棉布製品。一次性使用型產品均使用無紡布作為材料,因為其具有過濾性高、術後感染率低、消毒滅菌方便、易於材料複合等特點。


這類產品在北美的滲透率早已經超過90%,美國和加拿大醫療和手術市場每年都要消耗30萬噸以上的醫用無紡布。


而根據振德醫療的招股書,以2016年手術人次4791萬人次,結合單次手術使用一次性手術感控產品的平均費用計算,我國一次性手術感控產品現有市場容量為117億,按照現有5%的市場滲透率看,國內一年的市場銷售額不足6億。


著急!醫用防護服,為什麼如此之少?

當我們為醫護人員馳援而感動,對最美逆行者心生敬意之時,可曾為那些連防護服都沒有的白衣天使而憂心忡忡,如果他們倒下了,還有誰能夠保護我們,遠離病毒,遠離苦難。


著急!醫用防護服,為什麼如此之少?

當我們熱衷於5G、半導體投資,高喊創新藥研發致勝之時,可曾想到醫院在手術感控這樣基礎的醫療器械領域,和國外差距如此之大,國內企業無奈轉向出口。


2003年非典肆虐之時,我們意識到防護服的重要。今天面對新冠肺炎,我們的防護服依然杯水車薪。也許只有血和淚的教訓,才能換回政策和產業的成熟。


真誠地向所有醫護人員致敬,他們負責保護世界,而我們理應保護他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