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碚歷史丨重慶地區最早的博物館誕生地


北碚歷史丨重慶地區最早的博物館誕生地

據統計,重慶現有的經登記的博物館已有百座以上,重慶也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百館之城”。從無到有,從十到百,重慶的文博事業飛速發展著,但當回望來路,站在今天百館之城的土地追尋這裡文博場館最初的身影時,我們發現:重慶地區最早博物館的誕生地不是其他,正是北碚。

要問北碚為什麼成為首創之地,民國時期嘉陵江三峽地區轟轟烈烈的鄉村建設事業和領導者盧作孚的社會教育觀能給我們答案。


北碚歷史丨重慶地區最早的博物館誕生地

北碚博物館動物園全景(現為北北公園火焰山)

時間回到1930年3月9日,這一天,嘉陵江三峽鄉村建設的指揮部——峽防團務局在北碚火焰山籌辦了一個教育機構——峽區博物館。這座博物館利用北碚東嶽廟舊有殿宇500多平方米略加改建,9月落成,於雙十節開館,陳列有動物、植物、西藏風物、衛生、煤炭等物種並對外展出。此外,博物館附設有飼養良種家禽家畜的動物園。各類物種在火焰山被收集、畜養、展出、解說,並接受明天數不盡遊客好奇的目光,這正是北碚乃至重慶博物館事業的開始。

1930年9月,博物館被納入盧作孚的另一重要科研機構——中國西部科學院,,分陳列所及動物園兩個部分,得到了更強大的研究力量支撐。其後,博物館劃歸實驗區署管理,改名為民眾博物館,最終併入民眾教育館。

北碚歷史丨重慶地區最早的博物館誕生地

北碚歷史丨重慶地區最早的博物館誕生地

中國西部科學博物館舊址(30年代)

盧作孚的社會教育事業是其鄉村建設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在盧作孚的社會教育觀中有博物館的設立方針:針對當地教育不普及的現狀,把定位放在普通大眾的層面上,在展示內容上貼近民眾的需求與興趣,在展示形式上淺顯易懂,在展示方法上寓教於樂——以館園結合的模式深化傳播效果,增進教育印象。

對此盧作孚曾記錄“在公園內添設嘉陵江科學館一所……以備一般人士參觀研究。”“最近該苑所有陳列標本,力加一度刷新,每種標本均有簡要說明籤附之,遊人一望而知為何物何地所產,何時所出,作何用途等等情形。更以動物園新到幾種活物,如豹子、馬熊,是更足以引起參觀者遊興,所以日來參觀人數愈形加多。”“在公園裡有一個博物館,一個動物園。每天下午集中了無數本地和嘉陵江上下過此停宿的人們在那裡遊玩”……

北碚歷史丨重慶地區最早的博物館誕生地

盧作孚《鄉村建設》封面

這樣的理念可以溯源自1929年盧作孚在《鄉村建設》中指出的“鄉村第一重要的建設事業是教育。因為一切事業都需要人去建設,人是需要教育培成的,所以努力建設事業的第一步是應努力教育事業。”此後他又把教育事業分為兩類:一是學校教育,二是社會教育。學校教育的內涵不難理解,所謂的“社會教育”意指整個社會是一個教育體系,社會的各項事業,尤其是模範事業是可供人們學習的楷模,而博物館這樣的實體場館則正是體系中的要點。

在今天看起來雖然平常,但在當時卻是聞所未聞的博物館成功在北碚落成,其機構的存續設立和理念的推行還得益於博物館始終有的一支穩定隊伍:

1930年秋成立後,博物館聘黃子裳主辦;

1933年,博物館職員有主任黃子裳、技師唐成德、助員高孟先、郭卓甫、周承烈;

1936年,博物館設主任1人、管理員1人、館丁1人,主任由江巴壁合組峽防團務局政治股黃子裳兼任,管理員為葉蘊輥;

1931年,盧作孚為謀解決博物館、動物園、公園、農林研究所等方面的諸多問題還主持召開中國西部科學院院務會議。

人、事、物並舉,博物館成為了貼近社會生活並便於實施社會教育的場域,它普及於人們日常出入的市場、普及於鄉村市井的人家,給予人觀看、給予人學習,更在“輔助人們,指導人們改良家庭的生活,職業的生活,遊戲的生活,個人飲食起居的生活,解決社會當前的問題”上起到一定作用。

20世紀30年代是中國博物館發展的第一個高峰,博物館作為社會教育的重要載體,開始承載教育民眾、灌輸知識、轉變世風、改良社會的職能。

盧作孚先進的社會教育觀和大膽實踐讓北碚率先得到了這一教化:事實上,1930年創建於重慶北碚的峽區博物館以及同年併入中國西部科學院為其附設的公共博物館不是別的,正是重慶地區最早出現的博物館。在邊遠之地卻有先進的社會教育機構,這不可不謂是一項創舉。


以史為鑑,但,不以史論今!

書寫北碚情懷!

書寫你心中的北碚!


北碚歷史丨重慶地區最早的博物館誕生地

出 品 | 劉懿鋒

排 版 | 狙擊哥

策 劃 | 高晨露

講述人文故事 | 寫意生活印象

揭秘城市性格 | 鐫刻時代瞬間

新時代 | 新青年 | 新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