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圖、黃道周、倪雲璐在明代書法史上,其實是殊途同歸的

審視明代書壇,張瑞圖、黃道周、倪元璐也是引入注目的草書大家,他們既沒有受董派書風的影響,也沒有和王鐸等人一樣著意於大草書法那種固有的大起大落,不可端倪之態,而是在二者的“夾縫”中頑強地體現出自己的風格,為草書創作開闢了更廣闊的天地,從創造的角度而言,他們在書法史上是值得大書一筆的。

張瑞圖、黃道周、倪雲璐在明代書法史上,其實是殊途同歸的

張瑞圖的草書,最使人驚奇的是用筆的方折被極意地誇張,正如清人梁巘說的:“張二水書,圓處悉作方勢,有折無轉,於古法為一變。”這種筆法在草書創作中是前所未有的。折筆偏鋒,直入平出,轉折分明,歷代書家津津樂道的草書“使轉”筆法在張瑞圖筆下竟如此地被“扭曲”,而又如此地給人們以從未有過的審美愉悅,確實可嘆為觀止。在這種筆法的統領下,張瑞圖又在字的形態上多取橫勢,急牽怒裹,形成縱橫鋪排,大小錯雜的格局,字與字之間的緊密相依和行距的疏朗閒徐形成鮮明的疏密、黑白對比。這樣,一種特有的形式美感展現在我們眼前;長槍大戟般磅礴的氣勢和蕭散淡泊的精神相安相融,嫻熟的筆法和生拙的結體互為梁合在黑白二色中,顯得奇逸空靈。這種形式美感蘊含著巨大的創新精神,在明代書壇異軍突起。總括張瑞圖的書法風格,則謂“奇逸方嚴”可矣。

張瑞圖、黃道周、倪雲璐在明代書法史上,其實是殊途同歸的

清人秦祖永評及黃道周書法,說:“行草筆意離奇超妙,深得二王神髓。”從黃道周的草書作品看,所謂“離奇超妙”無非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黃道周的草書創作融合了不少章草成分,取法高古有逸氣;二是在形式處理上,既特重結字的欹側俯仰又使字與字之間連綿茂結,縱斂結合,而且和張瑞圖一樣,把行間空掃著意突出,追求茂密之中的平和超妙。在筆法上,黃道周方圓兼用,力求雄健和流便的結合,線條的生辣和行筆的剛勁,致使其書作既充分體現了草書創作的痛快淋漓,又力避董氏以來書壇的柔媚之風,達到了古拙樸茂、放逸倜儻的審美效果,黃道周草書創作對當代書壇影響甚大,究其原因,蓋在於此。

張瑞圖、黃道周、倪雲璐在明代書法史上,其實是殊途同歸的

比黃道周稍後的倪元璐,和黃道周相交甚篤,從其書法創作中,我們也容易發現兩人神理頗為相通,如果用恰切的語言來表達,也許“剛直、放逸”正代表他們創作的共同精神,但是,倪元璐又同樣是一個極有個性的書家,“寓剛健於婀娜之中,行清勁於婉麗之內,雖外曜鋒芒,而筋骨內含。”賞析倪元璐的作品,我們更多的是感受到其中的灑脫恣縱,磊落高邁。在藝術語言的運用上,倪元璐可謂得心應手,筆意的頓挫自如,線條的擒縱由心,結體的形隨意生,黑白處理的貌不經意,都很自然地展露出“新理異態”(康有為語),從倪元璐的草書作品表面看,似乎不衫不履,支離粗疏,有些字也幾不可識,但透過嫻熟的用筆、奇拙的體態,疏朗的布白,乃至挾風奔馬般的行氣,人們都很容易為其中融合的疏宕雅緻、秀逸靈動又不失剛健雄渾的風韻所陶醉。秦祖永雲:“元璐書法、靈秀神妙,行草尤其超逸。”可謂一語中的。

張瑞圖、黃道周、倪雲璐在明代書法史上,其實是殊途同歸的

張、黃、倪三人的創作雖各有其獨特的風格,但在對三人創作的對比觀照中,我們卻可以驚喜地發現三位大家竟有許多相融相通之處,也許是他們幾乎先後同處一個時代,而且互相影響,以至於殊途同歸。


首先,三人的草書創作在追求“逸”態,表現“逸”趣上是相一致的,張瑞圖的奇逸,黃道周的放逸,倪元璐的超逸,從審美範疇上說,無疑是相通的。張瑞圖晚年的蕭散淡泊心境直接影響他的創作,而黃道周、倪元璐作為忠臣義士,在案務繁忙之餘遣興騁懷,也希望得到一定的閒徐優遊的情致,所以,書法創作在某種意義上說,都成了他們實現靈魂休憩的手段。而從書法發展的角度看,在晉人尚韻、宋人尚意的前提下,要在書法史上標新立異,居一席之地,則非要從精神上迥異於前人,所以,構成文人心理狀態的重要方面——逸氣,被他們以特有的形式有意無意地表現了出來,也可以說是時勢使然。

張瑞圖、黃道周、倪雲璐在明代書法史上,其實是殊途同歸的

在書法的形式語言的運用上,他們同樣有驚人的相似之處。結字的因勢成形,奇拙多異態;字間縝密和行間疏朗的鮮明對比;草書體態的橫向伸展等,在他們的筆下都是共有的特點。三人在處理草字結體上皆形隨意成,貌不經意而字意縝密,而且在前人重縱勢的束縛下,掙脫出來,著意於字形的橫向處理,造成一種新的草書體勢;古拙、蕭散而又不失流便、奇宕。這種追求和後來傅山提倡的“四寧四毋”相暗合,體現了書法審美風尚的轉變,其意義是極為深遠的。在章法形式的運用上,三人在把傳統化為己用,以傳統為創新的借鑑上,令人歎服。字距稍密,行間疏朗,是五代楊凝式《韭花帖》中最具有特點的章法形式,在董其昌創造的啟迪下,三人再將此移植到草書創作中,不僅打破了草書(特別是大草)創作中傳統的“雨加雪”章法,而且對突出結字的橫勢,創造空靈的意境,表現創作的逸趣更起了明顯的促進作用。在書法的藝術性已被充分認識甚至表現的明代,要做到這些,確實,非才、力、膽、識四者俱備不能至也。

張瑞圖、黃道周、倪雲璐在明代書法史上,其實是殊途同歸的

明代草書的創作是一筆豐富的遺產。以前曾有不少論者認為明代書法衰微,是帖學籠罩的一代,所謂“江河日下,不足觀者矣”。這是片面的,這種片面的認識和長期以來書法史論家不能正視張瑞圖、王鐸等人的價值有關,傳統的“以人論書”觀點影響了人們對明代書壇特別是明中葉後書壇的客觀認識和評價。


同時,董其昌書風以其靡弱、妍媚統治書壇幾百年,也確實掩蓋了其他人的成就。就事實而言,和唐楷書、宋行書的大盛大榮一樣,明代草書也自是書史奇觀,其中包含的雄強、浪漫、奇崛、閒淡等審美內容,大大拓寬了書法審美的範疇,是值得後世認真重視和深入研究總結的。

張瑞圖、黃道周、倪雲璐在明代書法史上,其實是殊途同歸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