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思考:學校文化建設應遵循的22條原則

[紅順視點]:微思考:學校文化建設應遵循的22條原則


微思考:學校文化建設應遵循的22條原則


​我們河南民辦教育共同體專家團隊己為幾十所學校論證、策劃、設計了整套、系統學校文化方案,在上述多元實踐基礎上,我們又閱讀了許多專家、學者關於學校文化建設論著,在此基礎上,我們整理、概括出了學校文化建設應遵循的22條原則。

​1、地域性原則

​地域文化是根,區域文化是主杆,學校文化是肢。學校文化要從地域、區域歷史、人物等文化積澱中汲取豐厚營養;學校的文化一定要與所在區域文化特徵兼容匹配,不能與此主基調相沖突。

2、內生為主原則

花重金一味外包給文化傳媒公司所設計與實施的所謂高大上文化體系,多數中看不中用,因不接地氣,沒有長久生命力。只有走從上到下的頂層設計為輔,由下到上層層提煉概括的內生長為主路徑,師生才樂於接受,才能落地、踐行、導引。

3、個性化(獨特性)原則

文化是一個學校的生活個性,管理個性,習慣個性,追求個性,審美個性的的綜合體現,是教育傾向性的精神載體。

各校有各校生存之道,有各自辦學風格、獨特個性,因此學校提煉、概括出的文化一定要具有多樣性、差異性,一定要彰顯學校文化唯一性特色。

4、主題化原則

學校文化猶如一本書,文化主題一定要高度概括,一定要聚焦。文化表述要簡約化,文化主題能用一個詞、一句話表達出來。文化不僅有“形”,還要能找到“魂”。

正如褚清源先生所述:校園文化的碎片化,讓文化變得支離破碎,讓文化缺少了整體的美感。固然,校園文化是由每一處景觀疊加起來的,但是,每一處亮點景觀加起來等於什麼,共同指向於什麼,昭示著校園文化的品質。無論你的校園文化有多少處景點和景觀,都要有一個魂貫穿始終。形散而神聚,是衡量校園文化的一條重要標準。

5、學段性原則

小學、中學、大學因學段不同,學校文化表述形式、語言風格、話語體系也應不同;尤其是主題選擇也有較大差異,要突出學段特點:有學者認為:小學——童話的、自然的、生活的,要突出童話的;初中——自然的、生命的、自主的,要突出生命與自主。

6、物像、意原統整原則

校園環境文化與校園理念文化要有機整合,實現物象、意象有機統一。即把校園景點賦予文化的內涵,把理念文化物象化、景象化、意象化。

校園環境文化與校園理念文化的有機整合可以從以下三個途徑來實現:原有的校園景觀中融合、嫁接、移植校園理念文化;校園精神文化、制度文化通過校園景觀這個物化載體呈現;基於學校積澱的學校精神、核心價值觀需求出發,創造性的開發校園景觀並創生新的校園理念文化。

7、鏈條化原則

文化表述忌碎片性、不成體系,文化的表述要完整、系統,能構成鏈條。沿循理念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環境文化進行邏輯推演。把學校孤立的文化景點,變成景觀,構成一個相互關聯的文化生態鏈。

8、真實與自然原則

真實性體現在學校文化不是舶來品,學校文化與校情、生情匹配,是師生共同提煉、認可、踐行的,能起到為學校發展助力作用。

自然性體現在,不要刻意花巨資打造人造景觀,而要順天成自然景觀,對自然景觀重新解讀或賦予新的內涵或進行新的解讀。

自然的、真實的、適合自己學校的才是最好的。

9、故事化原則

重視發現、尋找、挖掘、整理與校園文化有關故事。沒有故事的校園文化是蒼白的,是生硬的。好的校園應該是故事校園。用故事的方式承載文化、留存文化、傳播文化,校園文化便會因故事而柔軟,因故事而傳播久遠。

10、課程化原則

學校文化建設不僅僅侷限於傳統的綠化、美化層面;也不能單純把學校建成公園,一定要考慮景觀的顯性、隱性的育人價值,即學校景觀設計要實現課程化意蘊。校園景觀設計從綠化美化走向課程化,從文化景點走向文化生態景觀、文化景觀鏈,達到人與環境融為一體的美的意境。藉助主題公園,研發生態景觀課程、學科單項、綜合探究主題,把校園變成一本大自然、科學的教科書、實驗室。讓學生從“百草園"走向“三味書屋",再從“三味書屋"走向“百草園",即從生活走向學科,再從學科走向生活。

11、動靜結合原則

校園文化中有些內容比如辦學願景、目標、宗旨及三風一訓、校徽等可能較長時間是固定的,但內涵也需要與時俱進解讀。有些內容比如作息時間表、校園景觀課程、年度人物等需要年、季節更換;有的內容比如心情樹、黑板報、學習生活園地、宣傳貯窗等需要週日更換。若宣傳貯窗、學習生活園地、觀察課程、活動遊戲等長久不更新,創意、設計、裝飾在好,也不認為該校有文化。

學校文化是常新的,是動態發展的,是有階段性的,不同的發展階段需要不同的校園文化。

12、立體開發原則

立體開發有兩層含義。

一是校園文化建設無死角,當前尤其要關注場館文化、功能室文化開發,如學科教室文化建設,藝術、特色教室文化建設,當然也包括與之匹配的個性化主題走廊文化建設,還有一個是學校圖書館成為課題研究、學科結合新場所的文化建設。另外樓道教室文化從標語式走向實物展臺、互動體驗式,從平面走向立體。比如樓道中嵌入牆體中便於觀察的標本、化石;比如設計在樓道牆上的一些科學小實驗;教室裡花草、作品實物展臺等。

二是校園文化建設視域是立體的,當前尤其不可忽視地面文化、天花板文化的開發。

13、預設與生成並重原則

校園文化需要校長和專家的頂層設計,需要創生和創意,但更需要倡導師生在共同的生活中去發現和捕捉那些有意義、有故事的點滴,如此,校園文化便有探究性、實踐性、互動性、生成性和開放性。

​如果預設過廢,學校文化變會僵化,缺少靈動;若一味強調生成,學校文化就缺少積澱,無法形成校內秩序、規則。

​可見,預設與生成屬於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不是非此即彼的二元對立關係,而是亦此亦彼的辯證協同關係。矛盾雙方始終存在著一種張力與動態平衡點,隨著前提、階段、環境、主體的不同,矛盾主次方面也是互相轉化的。比如新建學校文化以預設為主,而發展到瓶頸階段學校就應以創生新文化為主。

​14、程序性思維也稱文化建模原則

程序性思維有兩層含義,一是學校文化建設要遵循一定流程。河南民辦教育共同體專家組成員夏書芳提煉基本流程如下:召開有代表性座談會尋找學校文化主題;找出與主題相關的一組關鍵詞:提煉核心理念,並對內涵解讀:以核心理念為公理,推演出學校精神文化(學校宗旨、學校目標、學校願景)及校訓、校微、校花等精神文化符號名片;將精神文化抽象內容藉助意像用文化景觀呈現;將精神文化要求借助匹配組組、制度、課程、活動文化來確立相應實施方案;統籌、斟酌完成規範四大文化方案系統;全程監理文化案實施、運做。

二是學校文化建設也需要建模。河南民辦教育共同體專家組成員鄭冠生提出如下建模思路:主題一一支柱一一基石;辦學理念的梳理,校本化課程體系構建,課程化校園文化建構;理念表述,物質呈現,指讀引領,行為落地。

15、形行合一原則

學校文化的"形"與“行“就是虛與實的關係。

學校文化的形指的是:有一套依據辦學歷史、地域特色挖掘、提煉、提升,經過專家論證並得到師生認可的文化表達系統,通俗說就是文本基本成形。

學校文化的行指的是文化效果、文化作用。指的是師生為人處事甚至言行遵循的內隱規矩、規則,即學校的潛規則,是道德考量。指的是師生踐行對教育、學校、課程、課堂的實踐解讀。師生、生生在校園、課堂真實關係就是行為文化。學校文化不是說出來的,是做出來的,是從活動、行為表現出來的。真正學校文化是寫在師生臉上的;學校文化是落實在師生的行為上的;學校文化是彌滿在校園裡的;學校文化是滲透在師生血液裡的;學校文化是可以影響人一輩子的。

當前學校文化要“形”更要“行"!

學校文化在形與行上有如下類型:有形無行。只有一套完善文化文本,根本不去做,不去執行。形與行兩張皮:師生在校園真實生活狀態與師生言行與說的根本是兩碼事,說的與真實做的根本不相符,即說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形的表象部分在行。僅僅選擇一些文化載體把理念文化呈現出來,做的是文化符號構成系統、文化載體;僅僅關注環境文化。需要持續抓的最本質的精神文化、行為文化沒有抓或沒有成效!形滯後影響行。學校文化固化,影響、制約了師生創新行動。形行合一成型,成品牌。依形而行,行中提練形,形行合一,以文化人,人育文化。

16、眾籌(股東)原則

師生不僅是學校文化的受益者,也是學校文化的建設者,應當把文化的創造權交付師生,讓師生有“我在場″感覺;學校文化的形成過程成為校長和師生共同參與的一種“集體敘事”。一方面,師生用心閱讀校園文化的景象與意象,在多元視角閱讀中理解學校文化;並且對學校精神的提煉做到與時俱進,隨著學校發展賦予新的內涵,並給予新的解讀。 另一方面,對學校文化進行文化股份制改造,領導、老師、學生都入股校園文化。通過“徵集校訓、校歌、校徽(校標)的釋文;給校訓、校歌、校徽(校標)找理由”、“ 讓師生為學校畫像、評選自己心目中最喜歡的校園去處、寫校園中的景物”等形式,每一個師生都成為了學校文化的作者,作為作者的他們,也理所當然地成為學校真正的股東,認同感、歸屬感、想象力自然也就有了。這時校訓、校歌、校徽(校標)不再是抽象的圖案、符號,她已內化為學校每一個學生的生命動力;這時校訓不是寫在紙上,校歌不是唱在嘴上,校標不是停留在圖案上,而是走進了師生的心田裡。


微思考:學校文化建設應遵循的22條原則


17、學生立場(讓學生消費)原則

許多學校文化缺少學生立場,主要表現在:為領導看、參觀的人看的多,發自內心讓學生看的少;靠口號、標語傳播文化的多,靠故事傳播、積澱的文化少;用成人語言表述文化多,用兒童語言表述文化少;立意在告知性文化多,立意在體驗性文化少;有意義的文化多,有意思的文化少;鼓勵成才的文化多,激歷成長、成人的文化少。

中國教師報褚清源先生認為,建設校園文化的目的是用來消費的,這正像一本書需要對自己的讀者群進行定位一樣,校園文化建設同樣需要對自己的消費者進行定位。校園文化的第一消費者是學生,是為學生服務的。無論你的校園文化有多麼豐富的用意,都不能偏離了核心消費群體的需求。

學生喜歡是校園文化建設的第一標準,一定要樹立學生是文化第一消費者立場:讓學生說話,為學生說話,用兒童語言說學生能聽懂的話。

18、生長性原則

對學校文化的增容、更新、解讀即文化長長;對其細化為細胞落實、改進即為紮根。

學校文化生長有三個走向,向上、向外、向內生長。向上生長就是聚焦文化本真,構造一個求真的知識世界,一個向善的人際世界,一個優美的心靈世界。向外生長就是文化傳播幅射,文化的開放性,讓新文化反哺學校創新發展。向內生長就是拉長學校文化鏈條:學校文化一一教學文化一一課堂文化一一教室文化一一學生文化;伸展文化細胞細枝未稍,利於吸收更多營養。提煉課堂的價值取向,讓學校文化中的辦學理念落地於課堂;依據學校價值追求,提煉課堂的精神內核;基於學校辦學理念,形成特色的教學(課堂)文化。每一堂課都是生命成長的微單元,讓學校的核心價值理念在課程課堂中體現出核心能量。

19、定期年檢與能級進化原則

依據學校辦學的核心理念及學校文化的成熟度,學校文化有的需要刪除,有的需要完善、優化,有的需要增容、更新,即學校文化也需要年檢,隨著理性反思、年檢,學校文化要實現能級進化。

20、傳承與創新性相統一原則

學校文化是需要積澱的,是需要傳承的。如記錄並留下一個個班級故事和文化;開展畢業班校旗、班旗交接儀式;回放、延續讀書節、藝術節、科技節、女孩節等節日活動;連續出版校報、校刊;教室、宿舍以屆編號,每一屆、每一個學生都有一個唯一學校編號手牌;關注、放大名班主任特創建色教室、宿舍傳承學弟妹影響;校史館,用校史,寫校史。

學校文化除了傳承一面,還有創新一面。在文化比較成熟、一味提倡傳承的學校,試想啥事都依內隱規距辦,就不利於創新;與學校主流文化不相容次文化就會受排斥,這樣學校就缺少生機與活力。當前急需重枸互聯網背景下學校文化新生態:快節迭代文化;快樂文化;簡單文化;主人公文化;創客文化。

21、導向性原則

學校文化建設要重視文化導向性,從下列摘錄中可感知文化諸多價值。

學校文化是學校的基因,是學校的DNA;學校文化還是一所學校的靈魂,是一所學校凝聚力和活力的源泉;學校文化是一所學校的生存方式,是支撐學校存在、發展的根基和動力。

優良的學校文化,對人的內在深層次心理結構的完善、潛能的開發、個性的塑造、心理健康、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文明素養的提升等有其強大的功能,是學生個性和諧發展的內驅力,親和劑,是學校文明建設的主要途徑。

學校文化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每一位教師的思維和行動,學校文化一旦形成,將對辦學行為和教師的教學行為產生導向、內聚、激勵和約束作用。

良好的學校文化能陶冶師生的人格和靈魂,使其形成積極向上的思想觀念、行為方式和價值觀取向。

22、"化育"原則

利用現有環境文化從教化、學化、習化、育化,實現環境育人;還要發現本校學生禮儀行為習慣等薄弱項特意創設環境景觀,來化療育人。

先徵集、觀察孩子們在該年齡段成長中所存在問題,藉助校園文化療愈功能診治。

先發現問題,再設計活動、景點、規則潛移默化影響改變其行為,我們稱之為化育。利用鞦韆培養孩子規則意識、等侍意識;利用不找零無營業員售貨部培養孩子自律意識和愛心意識。開展無人監考、校園義工日等也屬此類創意。

這些原則可以作為學校文化建設指南,也可以作為評判一所學校文化的標尺。

(本文為民辦教育共同體專家組集體智慧結晶,同時也借鑑、吸納一些專家學者觀點,在此一併致謝!)


微思考:學校文化建設應遵循的22條原則


作者:王紅順(四川集思教育研究院顧問)


鏈接:https://www.jianshu.com/p/0b9451319f2e
來源:簡書
編輯排版:微信公眾號四川教育資訊網絡搜索公眾號《四川教育資訊》加關注,分享教育觀點,傳播教育理念,發佈教育信息,規劃教育人生,免費教你填報高考志願!

如果你認可我寫的東西,那請給我點贊,關注我!

每段生命真的很簡單,無需費盡心思的去生活。

生平三願:

一願家人平安,父母俱在,膝前承歡顏,燈下問安暖。

二願歲月靜好,生活越平淡,內心越絢爛,縱然一生雲水漂泊,亦可淡若清風,自在安寧。

三願初心依舊,願歷經歲月的我們,少一些浮躁,多一份淡定。雖漸漸老去,但保留初心,簡單而活,找到無憂歲月的那份天真與純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