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硬分幣版別詳解,收藏!

本文轉自現代錢幣網

作者雪客

本文把早期硬分幣定義為1978年及以前發行的流通硬幣。目前公認的中國現代流通硬分幣版別劃分為“平版”“凸版”,除了這兩大版別的劃分,還有“混合版”、565(56年5分硬幣,下面同理可得)“大小星版”的細分版別,有的藏家把565“小星版”又分為“細字小星版”和“粗字小星版”,但在收藏界還有不同意見。筆者查閱了兩個造幣廠的廠志,閱讀了一些專家的文章和書籍,並對資料進行了初步的梳理和分析,得出一些粗淺的結論供大家探討。詳細內容如下:

一、流通硬分幣的材質變化

自建國流通硬分幣發行以來,先後進行了四次的材質變更,情況如下:

1、鋁銅合金(含銅0.5%)。1955年1月14日,經國務院批准,開始生產鋁質硬分幣。該鋁質分幣含鋁99.5%、銅0.5%(注:上海造幣廠資料含銅1.5%)。

2、鋁鎂合金(含鎂1%、錳0.2%)。1956年8月,從1956年號起用新合金,

增強了產品的耐腐蝕性

3、鋁鎂合金(含鎂5%、錳0.4%)。1958年1月,根據蘇聯專家建議,合金成分改為含鎂5%的鋁鎂合金,提高了硬度、強度、耐磨性,從1958年版分幣起用。

4、鋁鎂合金(含鎂1.5%、錳0.4%)。1981年,合金成分改為含鎂1.5%的鋁鎂合金。

鋁質硬分幣材質的四次變化,不僅增加收藏的趣味性,也為我們進行細分版別的判定提供了基礎資料。

二、早期硬分幣的生產

按照“平版”和“凸版”的劃分,1971年以前發行的所有硬幣均是“平版”。從上海和瀋陽兩個造幣廠資料得知,很多年號的硬分幣都是兩個造幣廠共同生產的。具體早期硬分幣的生產情況如下:

1、伍分硬幣的生產情況

在1978年以前,伍分硬幣只有5個年號生產發行,其中565硬分幣(56年5分硬幣)由兩個造幣廠共同生產,其它四個年號均由上海造幣廠生產,詳見下表:

早期硬分幣版別詳解,收藏!


2、貳分硬幣生產情況

在五六十年代,貳分硬幣主要由兩個造幣廠共同生產,只有562和632這兩個年號是由一個造幣廠生產。進入七十年代,早期貳分硬幣全部由瀋陽造幣廠生產。詳見下表:

早期硬分幣版別詳解,收藏!


3、 壹分硬幣生產情況

1955年至1978年,共有17個年號的壹分硬幣生產,生產具體情況如下:

早期硬分幣版別詳解,收藏!


從以上兩個造幣廠早期硬分幣生產情況可知,早期硬分幣一直是兩個造幣廠共同生產,但為什麼1971年以前生產的硬幣只有一種“平版”的版別,原因是兩個造幣廠共用硬分幣的原模和進行了產品一致性的統一。《上海造幣廠志》記載:“1954年分幣生產時,自己不能設計製作原模,均用瀋陽造幣廠二原模翻壓印模。經過不斷研製和充實設計人員後,1965年製成壹分幣標準銅型和原模。1969年均由廠自制分幣原模。”17頁“大事記”1957年記載:“印製管理局批覆:為保證上海造幣廠、瀋陽造幣廠、西安印鈔分廠正背印模的統一和出廠產品的一致性,確定以上海造幣廠報局樣品為準。”

三、“565”硬分幣版別研究

很多藏家把565硬幣分為細字大星版、細字小星版和粗字小星版共三個版別,為什麼早期硬分幣中只有565硬幣出現這種情況,根據有關實物和造幣廠資料初步推測認為,565粗字小星版為上海造幣廠上世紀五十年代生產的,“565”細字大星版是由上海造幣廠上世紀六十年代末生產的,而565細字小星版由瀋陽造幣廠上世紀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生產的。具體分析如下:

1、565粗字小星版

將565粗字小星版與555和575兩枚分幣進行對比發現,三個年號的分幣有共同特徵,一是年號都是粗體字;二是硬分幣背面的麥芒也為粗麥芒(見下面第一幅圖片);三是565分幣與555分幣表面共同擁有發暗的光澤,而575分幣變成明亮的光澤,這正是1956年6月分幣材質由鋁銅變為鋁鎂的反映;四是三枚分幣正面“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字特徵相同。五是粗字小星版是背面是粗麥芒,而細字大星版和細字小星版背面的麥芒都是尖細的(見下面第二幅圖片)。因此判定565粗字小星版為1956年生產的鋁銅材質的硬分幣。

早期硬分幣版別詳解,收藏!


早期硬分幣版別詳解,收藏!


2、細字小星版

《瀋陽造幣廠志》101頁記載,“1955年1月14日,經中國人民銀行批准,印製管理局正式下達生產鋁分幣的命令,批准1955年號的壹分幣投產。----1955年,生產壹分幣,1957年,貳分幣投產。到1965年下半年中國人民銀行決定暫時停止生產硬分幣。1969年,恢復分幣生產,並首次生產伍分幣。---”從硬分幣實物和造幣廠資料看,均沒發現1969年伍分硬幣,而1974年以前瀋陽造幣廠生產的伍分硬幣只有565硬幣,因此推測瀋陽造幣廠1969年首次生產的伍分硬幣是565硬幣,也就是細字小星版。可以觀察到“565”細字小星版與瀋陽造幣廠生產的其它年號的伍分硬幣特徵相似,“共”延續早期瀋陽造幣廠原模的“細弧長”撇,起筆在“共”字左邊豎的左側;“民”字中上面“口”與下面的“橫”空間較大,詳見下面565細字小星版局部特寫圖。

早期硬分幣版別詳解,收藏!


3、細字大星版

《上海造幣廠志》“大事記”22頁1969年記載,“接印製管理局通知,恢復分幣生產。廠即全面準備,當年復產,完成伍分幣0.347億枚。”筆者推測,565分幣是當時恢復生產硬幣中的唯一年號。上海造幣廠1969年有能力製作分幣原模,而565年號的硬幣就是上海造幣廠自制原模的試製產品。主要修改有:一是將“共”字撇的位置向左進行移動,“共”字的“撇”和“捺”兩筆都進行了加長,“民”字中上面“口”與下面的“橫”空間變小。將565細字大星版與後面上海造幣廠生產的伍分硬幣進行比較,發現“共”字的“撇”和“捺”兩筆又發生了變化,但“民”字的特徵一致。

四、兩個造幣廠硬分幣的版別區分

1955年硬分幣生產時,兩個造幣廠是共用的原模,但到1969年,上海造幣廠有能力自制原模後,兩個廠生產的硬分幣模具開始發生一些變化,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中的“共”字和“民”字的細微區別,將早期硬分幣細分版別分為三個階段進行闡述。

1、共用原模階段(1955-1964)

在這個階段,兩個造幣廠使用的硬分幣鑄造模具相同,因此這個階段生產的硬分幣都是“平版”硬分幣。

早期硬分幣版別詳解,收藏!


2、過渡階段(1969-1972)

1969年,硬分幣重新生產,上海造幣廠重新制作了伍分硬幣的原模,也許是上海造幣廠的雕刻師看著“共”字“撇”的位置偏左很不舒服,重新制模時將565分幣圖案進行局部修改。

早期硬分幣版別詳解,收藏!


過渡階段出現了另一枚硬分幣就是721分幣,該幣是俗稱“混合版”的硬幣,主要特徵是麥芒和飄帶時平行的,而“分”字的勾是凸起的拐角勾。因混合了“平版”和“凸版”的特徵,所以稱為“混合版”,這種版別隻有721和781兩種分幣,均是上海造幣廠生產的。從721分幣的正面“共”和“民”兩字的特徵可以看出,其與共用原模階段的早期硬分幣特徵相同。

早期硬分幣版別詳解,收藏!


3 、變化階段(1973--至今)

上世紀七十年代初,上海造幣廠在試製成功的基礎上,又重新修改圖案製作了硬分幣的原模。分幣正面在565細字大星版的基礎上,圖案進行的主要修改有:“共”字的“撇”和“捺”兩筆變短變直,而且“撇”的起筆又向左移動,位於“共”字左側“豎”的中間靠右位置;“民”字中上面的扁“口”與下面的“橫”空間變小;分幣的背面在721混合版的基礎上,圖案進行的主要修改是左右麥穗第二個麥芒尖部穿過飄帶並“凸”出到飄帶之上;565細字大星版分幣正面和721混合版分幣的背面結合,修改後形成了今天大家公認的硬分幣“凸版”,詳見下面凸版825局部特寫圖。

早期硬分幣版別詳解,收藏!


但瀋陽造幣廠一直沿用了上世紀五十年代的原模,細微的變化是“共”字“撇”變細,弧度變大,詳見下面平版865局部特寫。

早期硬分幣版別詳解,收藏!


781分幣也是“混合版”,但781分幣屬於上海造幣廠重新制作原模後生產的,721與781分幣背面特徵相同,但兩個年號分幣正面細節特徵有很多區別。下面兩幅圖片,上方圖片為781“民”和“共”兩字的特寫圖;下方為721和781兩種分幣正面全圖(左側圖為721分幣,右側圖為781分幣)。

早期硬分幣版別詳解,收藏!


早期硬分幣版別詳解,收藏!


綜上所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早期硬分幣是由兩個造幣廠共用相同原模生產的,所以硬分幣的區別很小。565粗字小星版是鋁銅材質的早期產品;1969年恢復生產時,瀋陽造幣廠生產了首枚伍分硬幣—565細字小星版;1969年至1972年過渡階段,上海造幣廠自制原模生產了試驗性的品種—565細字大星版;還生產了“混合版”的721硬分幣。上世紀七十年代,上海造幣廠重新制作原模生產了以後年份的“凸版”硬分幣,瀋陽造幣廠一直沿用五十年代原模生產“平版”硬分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