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清宫太监打板子,能把豆腐里面打碎,外面完好,是真的吗?

竹乔乔


这是真事,不过不仅仅是清朝打板子有这种手法,明代也有相关的记载。打板子也就是古时候的杖刑,从东汉时期起被被作为一种刑罚,此后一直沿用到清末时期。打板子看似很简单,其实里面颇有讲究,无论是板子的材质还是行刑的手法。每个历史时期杖刑所用的板子材质有所不同,从起初的木板到后来的荆条,到了清朝时期杖刑改用竹板行刑。而行刑手法则更值得交流。

明清时期杖刑手平常会专门训练打板子的手法,主要往两个方面训练,一是,把犯人的皮肉打的血肉模糊,但不伤及筋骨;二是,只把犯人打到皮肉红肿,但皮肤内部受伤严重。行刑手能将打板子做到上述两种境界才算是比较厉害的。练就了此等手法后,行刑手不仅可以根据上头的指示完成各种打法,而且犯人家属为了减轻犯人的伤痛,也会以钱财赠行刑手。所以这些行刑手平日里会专门去练习打板子手法的,在他们看来,这也是一条财路。

而练习杖刑打法的方法则有多种,有以豆腐为道具练习的,也有用皮革做成人的模样, 然后在里面藏砖头或纸张,以此来练就下手的力度。总之,无论用哪一种方式训练,最终的目的就是要达到上文说的那两种效果。

清代文学家方苞以及较近年代的法学家沈家本等人都有过关于打板子的记载,他们或以亲眼所见或以文献研究证实了明代东厂、锦衣卫,清代宫廷及刑部所用的打板子确实很讲究手法。


历史守望者


打板子的高手完全可以做到的。

笞刑和杖刑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打板子“,打板子这是一门技术活,古代一些打板子的高手完全可以做到打豆腐表面不破,而里面尽碎的情况。

明朝的《历代刑法考》这本书里面就有对杖刑的描述,明朝恶名昭著的暴力侦察机构锦衣卫就是用刑的一把好手,里面对于杖刑的训练也是极其规范的。



锦衣卫在进行杖刑的训练时,通常会制作两个皮质的假人,一个假人在屁股这个位置放一个板砖,这个就是外重内轻的手法,也就是会造成一种打豆腐,豆腐不破而里面尽碎的效果。而另一个假人就是放置一个纸包,用以练习外轻内重的手法。


而且不要小看这个杖刑,在古代很多时候杖刑都是会出人命的,由此也催发出了一个潜在行贿的地下行业。

所以我们一般在电视剧里面也可以看到一般要遭受杖刑的人都会去贿赂这个打板子的人,一般来说,给过钱的大多都是皮肉之苦,并不伤及根本,而家境贫苦的人没钱贿赂他们一般就要吃苦头了,往往在遭受杖刑后基本不是死了,就是半残之身。


这个历史很正


我是水煮汗青,我来回答。

杖刑,我们俗称“打板子”,这是古代刑罚史上最悠久的一种,使用的刑具有竹板和荆条。历史上执行这种刑罚的人一般是衙役,清朝李伯元在他的小说《活地狱》里写了这么一段:

皂录(衙役、捕快)用小板子打人都会预先练习,开始用一块豆腐摆在地下,拿小板子打上去,只准听到响声,不能把豆腐打烂。他们练习完以后,豆腐看上去还是完整的,但里面已经烂了。

这就是关于“杖刑”练习的描写,当然这只是小说,我认为这样练习的可能性不大。

古代杖刑在实施的时候确实会存在不公平现象,比如犯人家属给钱了,打板子的人就会装装样子,挥板子时候很大力气,但落下很轻,打完后犯人不会有什么伤;如果犯人没有给钱,那每一板子都是实实地落在身上,几十板下来伤筋断骨都是常有的。

另外还有流传了一个说法,那就是犯人家属要找关系,有时候是直接找县老爷,所以衙役打人的时候就要看老爷如何发令。我们看古代电视剧,县老爷审案要动刑的时候通常会扔下一根签子,而老爷拿签子的位置就表示要用多重的刑:如果拿签头,表示重打;如果拿签中间,表示只伤皮肉不伤筋骨;如果拿签子底下,表示轻轻表示一下就可以了。

县老爷拿签子的传说是否真实我们很难查证,但是说明了一点,那就是杖刑在执行时是有轻重之分。那么衙役要完成这样的任务,他们是否需要练习呢?其实是不需要的,打人用到几成力基本上大家都可以控制,至于挥板重落板轻,公堂上也没人在意你这些。用豆腐练习打板子,这个脑洞开得有点大了。

豆腐是很嫩的,打板子的人不管如何控制力,只要超过了豆腐的承受,豆腐就会碎裂。如今打板子这个刑罚被传得越来越神奇,有人说打板子技术好的,打完后表皮看起来没事,但实际已经有严重内伤,这完全是违背力学原理啊!

任何物体在受到打击的时候,力量传递都是一层层下去的,就像木工干活,锤打凿,凿打木,木压地,不可能一锤子下去这股力量完全跳过了凿和木,直接在地面砸出一个大坑,这种情况只有武侠电影里才会出现。

结束语

古代打板子真不是什么技术活,那时候一般使用竹板比较多,至于我们电视上看的大木棍、水火无情棍这些都比较夸张,因为杖刑不是死刑,只是让犯人吃到苦头而不是要他们的命。如果用超重的刑具来打,那杖刑也就被纳入死刑行列了。

日本古代也有杖刑,他们打的方式又不一样,我们是用竹板扁的一面打,他们是用竹板边打!一板子下去就是皮开肉绽,就像被刀子割了一般。


水煮汗青


这事十有八九是真的,因为从理论上是完全可以做到的。这就相当于人受外伤和内伤的区别,比如摔了一跤,磕在了石头上,看着出血很多,其实就是外伤,内脏不会有问题。假如是塌方被埋压,虽然外表不会有破损啥的,但这种情况大多内脏会受损伤,如果不及时救治就会出危险。

如题,清宫打板子也是同样的道理。打板子也就是杖刑,隋唐以来的五刑之一。杖作为刑种最早始于汉,可分为荆条或竹板。


杖刑一般是去衣受刑,简言之,就是脱掉衣服直接抽打屁股。不但让受刑人受皮肉之苦,而且还有凌辱之意味。

打板子看似最仁慈最简单的刑罚,实则不是这样,轻重全然掌握在行刑的人手里。行刑人依主子的意愿,可以做到皮肉模糊,但内里没事,最多休息几天就好了。

也可以做到内里受伤致残,休息好长时间才能保命,直至被活活打死。

明朝的锦衣卫里有专门培训行刑人的机构。他们对杖刑也深有研究,平常练习时放两个橡皮人,一种是在橡皮人的屁股上先放上砖块儿,砖块上放几张纸,一种是在橡皮人的屁股上先放上易碎的东西,在上面再放上砖块儿。


练习技巧和掌握力度。如果打碎砖块儿而纸不破,或打碎砖块,而下面易碎的东西不破,这就算是练成了。

如果下面的砖碎而纸不破,这就是此题所说豆腐里面全部震碎,而外面完好无损。相反,如果把易碎的东西垫在砖下面,练出来的就是把人打得皮开肉绽,而内里一点不受伤害。

清朝使用杖刑沿袭了明朝的这种练习方法,而且更讲究技巧。所以要打到何种程度,全在行刑人手里掌握。

清朝很多小太监挨板子,那只是出了丁点小失误,别看打的呲牙咧嘴,其实就是让他们受点皮肉之苦,长记性。顶多休息几天就无大碍了。清朝最后一个太监孙耀廷他就曾挨过板子,而且他把这个经历写进了他的书里,说当时还让左腿搭右腿,这样人身体就会鼓劲儿,打起来会更疼。但不至于要命。


如果真要惹怒了主子,只需一个眼神,小命儿就有可能丧在这看似简单的打板子上。


说史听涛


“杖刑”在历史上非常悠久,属于“五刑”中,相对较轻的一种刑罚。所以“打板子”经历几千年的流传,那绝对是一门技术活。


所以不要怀疑打板子可以达到“皮肉完好无损,里面骨头尽碎”的技术。这本质上靠的就是腕力功夫,要的就是内伤。

这是符合现代物理力学原理的。“用力大但接触时间短”和“用力小但接触时间长”,理论的可以造成相同的“冲量”。

但是相同“冲量”到了屁股上,可以变成两种表现,一个种就是“皮肉完好无损,里面骨头尽碎”;一种就是“皮破肉烂,但不伤筋骨”。

所以在古代打板子,那是技术活,有些人一练就是一辈子。

就像剃头匠出师之前,拿个冬瓜学着剔瓜皮上面的绒毛。

打板子的也要勤学苦练,从学站姿开始,到学抡板子,再到打砖头,最后练垫着豆腐打砖头练和隔着豆腐打砖头,一直等到豆腐完好无损,砖头粉碎,那就可以出师了。


这就和练切墩的厨子可以在猪尿泡上(现在改用气球了)切肉丝才能出师,是一样的。

所以哪行哪业都一样,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有些人当学徒几十年,一辈子就靠一门手艺讨生活,平时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有些活被琢磨透了。

都是打板子,大人喊“给我往重了打。”音调不一样,打法也就不一样。

有些看起来,惨不忍睹,皮开肉绽,血肉模糊。结果回去受几天罪,金创药一上,没几天皮肉结痂长好了,又能下床活蹦乱跳了。


有些看起来,没什么伤痕,皮不破,肉不烂。但实际上这人已经动不了了,骨头都已经断了,命好的躺个大半年,还能一瘸一拐爬起来。命不好的回家没几天,一命呜呼了。

清宫戏里那些太监们,别说打板子,就连皇子请安,哪块砖头磕头响,都被他们做成了生意,全有门道。




炒米视角


确实是可以做到!关于练打杖的分寸主要在于控制打杖的速度,尽量的让棍棒跟豆腐接触的时间越短,用现代物理计算动量守恒公式ft=mv,其中m是棍棒的重量,v是棍棒接触豆腐时的速度,t是接触豆腐的时间,而f则是作用在豆腐上的力,通过计算得知,当棍棒的重量与速度不变的情况下,接触豆腐的时间越短,对豆腐造成的作用力就会越大。也就是刚刚接触豆腐皮就立马刹车的那种情况威力最大,这才会造成豆腐表皮无事,豆腐内部碎掉。

打仗也是一门技术活,因为这个一个很得罪人的事,如果拿捏不住分寸很可能吃不了兜着走。当时执行打杖的都是下人(大部分是太监),被打杖的都是主子。她们之所以被打往往是因为宫斗。而宫斗这种事根本就也不知道结局如何,谁知道明天会不会翻身。所以打杖的人也是非常专业的,他们能根据跟被行刑者的关系亲疏来控制下杖的力度。

比如,跟他们关系好的人行刑者就会下杖的时候下压一下,尽量增加棍棒跟屁股接触的时间(但又不要碰到骨头),这样的话同样挨一杖的话就比较不会痛,因为作用力时间长,作用力小;

跟他们关系不好的人行刑者就会下杖的时候往上稍微收尾一下,尽量打在表皮面,这样棍棒跟屁股接触时间短,往往作用力非常大,直接肌肉坏死也不是不可能;

而碰到那种死对头或者有人授意他们下死手,这时候他们下棍的时候就会往骨头上招呼,打伤筋骨很可能造成永久性瘫痪。比如尾椎骨或者盆骨粉碎性骨折,可以直接造成被行刑者瘫痪。


优己


打板子是自古以来的一种肉刑,叫做杖刑。这种刑法据说是当初肉刑中轻的了。在汉文帝废止肉刑的时候,还把它保留了下来。但是,在当时还是有受刑者被打死打残的现象。于是汉文帝又做了一些规定,以保护受刑者的生命安全。

这样,杖刑就成为皇帝的仁政流传了下来。可是,在中国的历史上,死在杖刑的人数并不比死在刑场上的人少,这就看行刑者的意愿了。

我们看很多的文学作品中,都能看到关于打板子的叙述。比如清代的文学家方苞写的《狱中杂记》中就明确的记载了打板子的真实情况。文章中写道:

余同逮以木讯者三人:一人予三十金,骨微伤,病间月;一人倍之,伤肤,兼旬愈;一人六倍,即夕行步如平常。

在这里我们看到,对受刑者的区别对待,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勒索财物。给的钱多,就打得轻,给的钱少,就打得重。

当时,有一种打法,是以杖的位置来决定的。如果你给了钱,那么行刑者就会拿捏住分寸。他会把杖头击打在身体旁边的地上或刑具上,这样,虽然声音很响,但是由于有东西把杖的力量分担了,打在身上的力量并不大。

另外,行刑者也要看指挥者的眼色行事。比如在明朝时候经常会出现廷杖的情况。这个时候,掌管行刑的锦衣卫就掌握着那些大臣的生命。如果指挥者说“用力打”,那么行刑者会打得比较轻,留下受刑者一条命。如果指挥者说“用心打”,那么行刑者会下手很重,很快就会把受刑者打死。

我们可以看到,在现实的情况下,大多数的情况都是行刑者以轻代重,他们按照情况掌握分寸。可是,我们也经常看到一种传说,那就是说会打板子的人能练成一种绝技,那就是,用布或者纸盖在豆腐上,豆腐被杖打烂了,而外面的布或者纸却完好无损。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首先,我们看这种技术是不是能够练成。其实,现在有很多杂技都能够表现这个现象。那就是以布或者纸作为传导物,尽量扩大受力面积,减少压强。这样能够保证布和纸不受破坏,但是力量通过布和纸传到豆腐上。豆腐当然不可能承受这种力量,肯定会被打烂的。这是在理论上可行的。

可是,这种技术练成了有什么实用价值呢?我们知道,在行杖刑的时候,都是要将受刑者受刑部位的衣服扒掉的。这不是专门为了侮辱受刑者,而是当时的需要。如果不去除衣服,打烂的血肉就会跟衣服沾染在一起,会引起受刑者发炎生病。在那个医疗条件不发达的年代,受刑者很可能会丧命。

在这种情况下,行刑者掌握了上面说的打豆腐的绝技也无法施展。在那么多监刑的和看热闹的人的眼皮子底下,杖刑后受刑者毫无伤痕,不是给自己找事吗?

如果说,行刑者是为了钱放过受刑者,他要练的技术应该恰恰相反。那就是表面上血肉横飞,实际上却不伤筋动骨。那用前面的杖头击地的技术就可以了。

如果说行刑者是想暗害受刑者,表面上没伤,实际上受了严重的暗伤。那么他肯定害怕受刑者的势力,不敢明目张胆的迫害受刑者。那么,受刑者回去后暗伤发作,一定会追查到行刑者身上,受刑者的势力是不会放过行刑者的。做无利可图还危害自己的事,行刑者不是自找麻烦吗?

因此,行刑者练这个打豆腐的技术在现实中毫无用处。但是,在理论上,这种技术是可以成立的,估计是那些行刑者用来练习行刑的力度和准头的。旁人看了,就记录下来,流传到现在了。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历史笑春风


俗话说得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每一行只要把东西弄深了,都能弄出绝活出来。这不宫里的太监打板子的时候都能够打出一个绝活出来,据说能够把人打的外面简直看不出来,里面却是受了极严重的内伤。



在电视剧里面看到皇帝发火的时候,都会把自己手上的臣子处以杖刑。杖刑这种刑罚实际上非常的可怕,据说有很多大臣都被杖刑而死。当然在宫中这种刑法也是经常使用的,宫中有很多太监或者宫女,他们如果不受规矩的话,有可能就会被处以杖刑,有时候这些奴才触怒了皇帝,也有可能被皇帝直接处理杖刑,这个时候他们都非常的害怕。



因为宫中实杖刑的那些太监可谓都是这方面的高手,他们都经过专门的训练,有的都打了几十年的板子,完全可以做到把人打的生不如死。这个时候要看皇帝的心情,或者是他们所犯的事情大小,如果犯的事比较大,或者是皇帝相当的恼怒,那么他们就小命难保了。当然如果有人贿赂太监,或者是被罚的人,地位非常的尊贵,他们也不敢下重手,这个时候掌管杖刑的太监完全可以做到把人打在表面非常的惨,但里面事实上并没有太大的伤害。



他们这种功夫可谓是一直传承下来,并且经过长时间的训练,他们刚开始训练的时候是用砖头训练。就是在砖头上布一层纸,在上面打,把砖头打碎了,纸却不能够出现问题。久而久之,他们的功夫晋升之后,就可以用豆腐代替砖头,从而实现能够把豆腐打碎,而外面的纸却不成问题。总之这绝对是一门技术活,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才能够有成效。



我是平安读历史,期待您的关注与点评!


平安读历史


题主的说法似乎有些过了,就算是神仙也很难说打一块豆腐将里面打碎了,外表却完好无损。

但,总的来说这个比喻还是十分的恰当的,清宫太监打板子,可以说是一门高深的学问。所谓的打板子可以说名义上并非死刑却又与死刑无异,因为它真的会打死人的,

一顿板子下来,而这个受刑的人就好比“一块豆腐一样,外面完好无损,可是里面却已经全部被打碎了”,这便是打板子的技术。

所谓的打板子,其实就是古代的杖刑,这是一种起源于东汉时期的沿用至清末时期的一种刑罚。虽说在各个历史时期杖刑所使用的板子外形、材质上各有所不同,如东汉时期的木板、再到后来的荆条、明清时期的竹板。但,唯一不变和不断进步的便是行刑手法。

就以清朝为例,清宫中负责仗刑的太监可以将犯人打的血肉模糊,但不伤及筋骨;又可以将犯人打到仅仅只是皮肉红肿,但却伤筋动骨。

也就是说,受刑者在施刑者不同手段的打法下,他们的命运是截然不同的,轻则躺几个月,重则残疾、一命呜呼。

至于他们为何能有这一身本事,还要从他们日常的练习说起,他们在石头或砖头的上面放一层纸来练习,然后要通过上方的纸张将下方的石头、砖块打碎,当然了前提必须是不能将纸张损坏,等到什么时候达成了,这才可以正式上岗。

关于这些,我们也可以在清代文学家方苞及近代法学家沈家本等人的记载,可以看出清宫对打板子的手法确实讲究。

最后用我们现代的知识来解释就是骨骼方面的受损程度,说白了外表不管伤势看起来不管有多严重,只要骨头和经络没有受损,这些都不是事。他们要真给经络打出点问题,基本下半辈子就只能在床上渡过了,或者直接一命呜呼了。


像素说


杖刑与鞭刑、徒刑、流刑、死刑统称为五刑。杖刑是一种惩罚人的措施,看似这种惩罚不严重,但被打者往往是屁股开花,血肉模糊,数月都下不了床。被打严重的,甚至会因此丢了性命。

到了明朝,朱元璋比较喜欢杖刑这种刑罚,特别是对那些犯颜直谏的官员。而这些官员有的却以此为荣,因为这说明他是一个“诤臣”。之后,如果皇上转个弯来,说不定还会给他们升官加爵。

朱元璋时期,第一个被当场直接杖毙的是永嘉侯朱亮祖。朱亮祖是明朝初年开国功臣,在广东为官时,他勾结当地豪强,于是,朱元璋把朱亮祖及其长子杖毙。

万历朝首辅大臣朱国桢笔记《涌幢小品》记载,“成化以前,凡廷杖者,不去衣,用厚绵底衣重毡迭帊,示辱而已,然犹卧床数月,而后得愈;正德初年,逆瑾用事,恶廷臣,始去衣,遂有杖死者。”

上面的描述可以看出,在明朝被廷杖的人在成化之前,主要目的是羞辱对方,而且不但不用脱去裤子,还在裤子里面垫上厚厚的毡。但是从正德初年开始,就开始脱去裤子重重地打,于是就有打死人的事件已经发生了。

而且有时候廷杖还不只是打一个人,有时是一个集体的行为。明武宗时期,他打算南下游玩,结果140多名大臣一起劝诫,明武宗一生气,集体廷杖,当场打死了十几个人。

在嘉靖皇帝刚当上皇帝的时候,对他是否过继问题上,还是尊他自己的父亲为皇帝这个问题上,与大臣发生了激烈的争执,最后嘉靖一生气,廷杖了200余人,当场有十几人被打死,这就是“大礼议之争”案。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首词的作者就是明朝三大才子之首的杨慎,他的这首词因《三国演义》而脍炙人口,广为流传,而他本人却先后遭受过两次廷杖。

杨慎出生于官宦世家,24岁中进士,可谓是顺风顺水,春风得意。但他性格耿直,因朝堂之争被贬至边陲云南,真可谓“是非成败转头空”。

杨慎先被廷杖一次,受伤严重,但仅隔了十日,又被廷杖一次,几乎没了生命的气息,最后被充军云南。

清朝最后一个太监孙耀廷被打过,他因为打碎了师傅的一个碗而廷杖,下手的太监比较狠,他躺了几个月才能下地。

而珍妃也被打过,对她下令实施廷杖之刑的是慈禧。当时珍妃是被扒了裤子使劲打的,又是羞辱,又是狠力地打。作为一个皇妃,这也是没谁了。之后,珍妃又被打入冷宫。这完全是慈禧公报私仇,发泄对珍妃的不满。

《明朝那些事》中的廷杖分为三种:打、真打、往死里打。打就是意思一下,打上几十板,只是皮外伤,不伤筋骨。 真打就是表面尚完整,实则内伤。即使这样可能也要半条命。往死里打,就是能打死人的那种打。基本遭受这样的狠狠的打的人,能活着的机会就很小了。

所以对实施廷杖的人来说,要不断的练习才能在打人的时候想打什么结果,就能打出什么结果来。比如像打豆腐一样,里面打碎,外面完好。这种说法就是至少是真打,就是受内伤的那种。

据说,在打人之前,行刑的人要通过不断的练习,比如把宣纸铺在木头上打,练习多次之后,能打到宣纸不破,而木头发生裂缝。这也可谓是真打,打出内伤的那种。

还有一种练习的方法是,在豆腐外面包着牛皮纸,打到最后是牛皮纸烂了,豆腐不碎。这种就是意思意思的那种打,不是真打。

最后一种练习的方法是,在青砖外面包着软布打,打的结果是软布不烂,青砖碎了。这种打法就是类似于题主所说的那种,豆腐外面不碎,豆腐里面碎了,是真打。

所以说被实施廷杖的人,在施刑人不同的打法下,命运也不同。虽然廷杖看似不是多么厉害的刑罚,但是结果却是非常的悲惨。轻则躺几个月,重则落下残疾,最重的就一命呜呼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