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分9.2《天生有罪》:认识身份和刻板印象

豆瓣评分9.2《天生有罪》:认识身份和刻板印象

TREVOR NOAH

《天生有罪》是特雷弗·诺亚的自传,讲述了主人翁诺亚在南非种族隔离下出生,贫民窟里成长,最后走上脱口秀喜剧表演的故事。


作者特雷弗·诺亚(Trevor Noah)是美国脱口秀节目《每日秀》的节目主持人。诺亚以自己独特的喜剧风格,在国际上收获了大批粉丝,在中国被观众亲切称为“崔那娃”。


在本书中,有人聚焦贫民窟孩子与命运抗争的成长历程;有人聚焦大背景下,南非种族隔离的人性泯灭,后种族时期,黑人种族内部的争斗暴力;有人聚焦伟大母亲如何培养出思想自由的乐天派孩子。


比尔盖茨2017年推荐书单上写到“事实上,诺亚的母亲是这本树立真正的英雄…她给儿子最好的礼物,就是让他学会独立思考,通过自己的角度看待世界”。


然而诺亚生活在贫民窟,跟其他黑人小孩儿一样,他的身份是与犯罪、暴力和仇恨相关的社会底层人士。这一切似乎注定他会走上一条黑暗的不归路。然而,凭借乐观、幽默和坚强的人生智慧,诺亚摆脱了暴力和贫穷的束缚,从南非的贫民窟走向了世界的舞台,身份也随之改变。


本文从几个方面带读者多方位认识身份的维度,身份单一维度背后的危险,以及如何摆脱消极的影响。


1. 身份的多维度


《身份的危机》对身份一词下了定义:


身份指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狭义上指个人在团体中法定或职业的地位(如已婚、中尉等)。而广义上指个人在他人眼中的价值和重要性。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每个人在不同的环境中都拥有不同的身份,这些身份源自我们的背景、社会联系以及社会活动。


有些身份是可以选择的,职业、兴趣、经历;有些身份是不可选择的,如国籍、出生;有些身份介于两者之间,例如种族,肤色是先天定的,但是对特定肤色人种的刻板印象却是外界强加。


在同一时间维度上,人的身份可以是多维度的,他可以同时是经济学家、亚洲人、基督教徒。在不同的时间维度上,人还可以加入不同的兴趣群体,获得不同的身份,例如写作爱好者、运动爱好者等等。


我们有太多可以同时归属的类别,这也就是身份的多维度。《天生有罪》的作者诺亚,他同时是混血儿、多语言持有者、母亲的儿子等等。


2.身份的单一维度


《身份与暴力》一书指出:社会归属具有多个维度,但是某些情况下,人们会假定只存在一种单一的社会归属。这就是身份的单一维度。


例如,人被划分为工人与非工人。这就是身份的单一维度。历史上的希特勒把人类分为犹太人和非犹太人,就是一个依据身份的单一维度把人分类的做法。身份的单一维度就是在某种情况下,人们只看到别人唯一的一种身份。


《Us&Them,the science of Identity》(《我们和他们:身份的科学认知》)一书指出:人是一种群居动物,所有的群居动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对内团结,对外仇视。在很多情况下,为了保持内部的团结,人们会刻意地对外仇视。


南非的种族隔离便是利用了身份标签的单一维度,把人分为白人和非白人,把黑人分为各种不同的部落,然后让他们相互隔离。


3. 身份背后的刻板印象?


《态度改变与社会影响》一书指出:从社会认知的角度来看,刻板印象是一种认知结构,其中包括我们对某一社会群体的了解、信念和期望(例如,Hamilton & Sherman,1994);也有一种观点认为刻板印象是群体标签所带来的心理感受和思维方式。


非洲裔美国人、律师、家庭主妇、同性恋者、年轻人,这些都是每个人的一种身份。而当人们觉得律师能言善辩、有攻击性,非洲裔美国人就是贫穷、没有受过教育、有犯罪倾向时,这就是刻板印象。


在南非,对黑人的刻板印象贫穷、没有受过教育、有犯罪倾向,犯罪之后就被重罚。而白人就代表高大的社会形象,犯罪之后,警察会相近办法为白人开脱。


4.身份的单一维度加上消极的刻板印象带来潜在危机


《身份与暴力》一书指出,坚持人类身份毫无选择的单一性,加上下意识的消极刻板印象,不仅会大大削减我们丰富的人性,而且也使这个世界处于一种一触即发的状况。


当时的南非各个部落之间,原本就已经冲突不变,各个种族之间被贴上单一标签之后,矛盾进一步激化,整个社会都笼罩在一片黑暗之中。


希特勒把人类分为犹太人和非犹太人,认为犹太人都是放高利贷行为不端的奸商,于是有了犹太人屠杀事件。


诺亚也好,所有的南非人也好,还是犹太人也好,他们都成了单一身份维度和刻板印象的受害者。


5.如何摆脱身份标签的负面的影响


1)认识到自己会有刻板印象


《态度改变与社会影响》一书指出:身份标签、刻板印象是没有办法完全回避的,但是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拒绝承认自己有刻板印象。


2)认识身份是一个成长变化的概念


诺亚的故事也告诉我,平民窟的穷孩子也可以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作者塔拉的故事也告诉我们,垃圾堆里捡破烂的小孩儿,可以成为哈佛大学的博士。


天生有罪》一书也让读者反思,人最后的身份以及身份背后的成就,是基因、环境还是自己的选择决定的。


而哲学家阿德勒目的论给出了答案是:是自己的选择,人的追求,这也是心理学所说的动因。


2)多维度认识身份


《身份与暴力》一书指出, 历史与背景并不是看待我们自身以及我们所归属的群体的唯一方式。我们有太多可以同时归属的类别。


生活中我们总是会有意无意地使用身份的单一维度去理解这个世界,但是身份的维度应该体现一种多元的包容文化。


认识身份具有普遍的多重性,一种身份的重要与否不必抹杀掉他种身份的重要性。以开放和包容的态度,看待身份的多个维度,充分意识到单一身份可能被负面利用的事实,用思辨的思维看待这个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