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俄羅斯在政治軍事上厲害,經濟卻是一塌糊塗?

盧金潮


蘇聯經濟曾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許多俄羅斯人的記憶裡只有長長的隊伍和商店裡空蕩蕩的貨物架。雖然商品物價很便宜,但是一直短缺。為什麼會有這種情況呢?蘇聯時期幾乎沒有市場經濟,都是計劃經濟。所有的東西都按計劃進行生產:釘子、衣服、衛生紙、牛奶、汽車等等。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國家是怎麼做到一切到按照計劃進行的呢?

如果要用一個詞來解釋蘇聯經濟的概念,那就是“國家計劃”,國家計劃決定了這個國家所有工廠和企業的生產情況和數量。例如,負責運輸工程的部長每天早上都會收到一份報告,說明需要製造多少個鐵軌,並採取一切必要的措施確保在月底之前完成計劃。工廠和車間工人也是如此計劃。國家計劃的問題在於,它不是以實際人民的需要為基礎的,而是以蘇聯官僚對應該生產什麼的看法為基礎的。此外,它沒有考慮到人們的需求不時地發生變化。

工業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但蘇聯總憂慮新戰爭的發生。這意味著國內生產總值的大部分都放在了重工業,例如國防、鋼鐵和任何有利於贏得戰爭的東西,輕工業嚴重落後,蘇聯人民的物質水平無法得到保障。

試著算一下蘇聯公民可能需要多少襪子、靴子、肥皂?蘇聯政府無法計算。早在1920年,經濟學家路德維希·馮·米塞斯就說:“哪裡有計劃經濟,哪裡就會有赤字。”蘇聯根本不存在以市場為基礎的供求調節模式,商品價格都是固定的。當時蘇聯人民都湧去莫斯科購物,是因為莫斯科商品比較齊全。

1939年,內務人民委員會報告說,成千上萬的人民聚集在莫斯科的百貨商店附近:4月14日清晨,聚集在商店附近的顧客總數為3萬人;4月16日至17日夜間,這一數字為4.38萬人。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20世紀80年代,附近城市的人們乘坐所謂的“香腸”火車前往莫斯科,在首都購買香腸,因為其他地方沒有。造成這種混亂的原因是,到20世紀80年代末,蘇聯已經生產了大約2500萬種產品,但當時沒有人知道如何從一箇中心計劃生產和分配。

當時蘇聯人民並不缺錢,但購買的商品有限。事實上,蘇聯人民賺的錢比花錢多,但因為計劃經濟有錢也買不來商品。只有14%的商品是在商店出售的,其餘86%是通過受控制的經濟分配的。例如,要合法購買一輛汽車,你必須花上7、8年的時間排隊,而且不是人人都可以購買。

與此同時,企業本身也不會破產,第一部破產法早在1932年就被廢除了。相反,政府部門從利潤豐厚的企業中重新分配資金給經營低迷的企業。這種做法似乎摧毀了所有的主動性,但別無選擇,因為沒有人想陷入工業困境。

當一切都崩潰的時候,該國的政治領導人是否意識到了所有這些缺陷?是的。這個國家需要外部貸款和外匯。此外,由於資源有限,他們不能允許競爭。在1987年,消費品只佔全國總產出的24%,其他一切都被前所未有的軍事化吃掉了。20世紀60年代中期,人們首次意識到這個體系正在分崩離析。蘇聯部長理事會主席阿列克謝·科西金提倡改革,國民收入增加了42%。但這引起了部分官僚特權階層的不滿和抵制,勃列日涅夫冷言冷語地說:“改什麼,把工作做好就行了。”結果科西金的助手被撤職。

最終,市場改革的反對者佔了上風,一切如往昔。1973年,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成立,它決定在一年內將油價上漲四倍。蘇聯開始從石油中獲得收入,由於1967年至1968年在西伯利亞發現的油田,蘇聯體系得以繼續生存。如果沒有石油價格的上漲,維持脆弱的經濟基礎、國內外不利的經濟環境,蘇聯體系早就在70年代徹底崩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