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辛村――魏巍小珠山,绵绵昆仑路

今天继续讲述《黄岛村庄系列》――青岛市黄岛区辛安办事处东南辛村

魏巍小珠山屹立西方,山脚下即是东南辛村。在古胶州与灵山卫之间的古道上,曾经筑起了宽阔的“海尔大道”,后易名为昆仑山路;南起积米崖,往北穿山越岭,跨过洋河特大桥,直通胶州,成为黄岛的交通要道,助力着青岛经济的发展。

东南辛村,坐落在小珠山东北角,西与西南辛村相连,东与东小庄村隔路相望,南至薛家小山2公里,北与德立沟村交界。村庄东西狭长。2006年,全村有256户、864口人,居民有赵、薛、冯、孙等姓,均属汉族。

据有关家谱记载,明朝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赵姓一家从赵家老庄(现附近陈家庄村)迁居村西北部,成为一支股。1620年,又迁来一家赵姓,住村东南部,成为另一支股。1760年,从辛安迁来另一家赵姓,成为第三支股。从此,赵姓三大支股在这里繁衍生息。1640年,薛姓从柳花泊迁来。1680年,冯姓从现胶南隐珠东山村迁来。1830年,孙姓从辛安东南庄村迁来;后又从即墨迁来孙姓一家。李姓从南下庄村迁来。代姓于18世纪从胶南山前赵家庙迁来。邓姓于19世纪从上庄村迁来。陈姓从现胶南灵山卫迁来。

东南辛村――魏巍小珠山,绵绵昆仑路

(繁忙的昆仑山路)

刚建村时,村名叫“前店子村”。清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以路为界分为两村,路东称南辛安上崖,路西称南辛安下崖。清宣统三年,因位于辛安村以南,统称“南辛安村”。1945年,南辛安上崖改名为东南辛安,南辛安下崖改名为西南辛安。“合作化”时期,东南辛安、西南辛安、赵家岭、德立沟四村合并,成立了高级红星社。1961年底,四村分开,各成为行政村。东南辛安村,后称东南辛村。

村前有一条自西向东的河流,本村位于河北岸。从河南岸至齐长城岭,自然形成了南高北低的半丘陵半平原地带。村后是平原地带,有一条南北狭长的“怪沟”(现已被浦项制铁公司征用)。1965年,一条6米宽由王台通往胶南的国防公路把东南、西南辛村隔开。在村南薛家小山东南面,有一条小沟叫岭前沟,地处辛安通往灵山卫的要道。但路窄沟深,行人来往极不方便。当年,下庄村人李延喜在柳花泊老君塔庙当道士时,到处奔波,募集银钱,于1923年在此处修建了一座石桥, 名“万古桥”, 大大方便了行人。1976年, 在桥 东边修筑了现在的昆仑山路。2001年, 昆仑山路拓宽改 造, 桥被整平。路面宽50米, 并进行了高质量的绿化, 也称“海尔大道”。

东南辛村――魏巍小珠山,绵绵昆仑路

(昆仑山路前身叫海尔大道)

解放前, 在村东大街北侧有一座关帝庙, 面积约5 平方米。庙里还有一棵大树, 树上挂着一口重约百余斤的铁钟。钟上记载了村里的执事人员和民族状况, 后被卖掉。1964年庙被拆除。

冯启进, 1912年生, 自幼游手好闲, 不务正业, 偷盗成习。后暗地里在小珠山当上了土匪头子, 敲诈勒索, 作恶多端。1930年, 入村打死打伤薛继昌等村民。1931年农历七月, 还率众土匪攻打刘王大庄, 被打瞎了 眼。后在青岛抓获, 于1934年被枪毙于胶州。

1975年, 村里对山、水、林、田、路进行统一规 划。新村东西大街宽12米、长300米, 南北大街宽10米, 南北巷道宽4米。村民住房每排为8间。1987年又作了新规划, 每排房子为16间, 居住4户, 每户占地面积160平方米左右。南北巷道宽5米, 东西巷道宽3米。

1993年, 在村北部又修通了一条6米宽的东西街, 建起 了一批新房。2000-2002年, 村里先后被征用土地502亩, 有力地支持了开发区建设。其中海尔工业园53. 2亩, 青岛金 盛华加工厂42. 5亩, 昆仑山路拓宽工程37. 3亩, 诚年药业22. 4亩, 牛牛电器25. 4亩, 山东科技大学107. 5亩, 佳 霖电子107. 5亩, 前湾港路西延工程9. 7亩, 临港工业区66. 1亩。2002年, 村里投资600多万元, 建设厂房8640平方米, 现已对外招商。

如今, 村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村有轿车8辆、面包车8辆、各种运输车33辆。有238户装上了电话, 有手机400部, 有彩电254台。有356人参加了社会养老保险, 家家吃上了自来水。对六十岁以上的老人, 村里每人每月补助20元。凡考入大专院校的学生, 村里 对每人一次性给予1000-2000元的补助。2006年, 全村经济总收入2471万元, 人均纯收入7455元。

后记,《黄岛村庄系列》中的文章,其内容资料来源于2006 年以前。涉及到的村庄,其面貌已发生深刻的变化,平房可能已拆除,人们或许已住进了楼房。但是,那些还没有拆迁改造的村庄,现在看来弥足珍贵,期待着读者朋友拿起笔、举起相机,把这段历史记忆下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