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今天(10日)上午在人民大會堂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黃旭華和中國科學院院士曾慶存分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隱“功”埋名三十年
父親直到去世也未能再見他一面
90多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黃旭華外表看起來樸實無華。
作為第一代攻擊型核潛艇和戰略導彈核潛艇總設計師,黃旭華彷彿將“驚濤駭浪”的功勳“深潛”在了人生的大海之中。
黃旭華說:
“從一開始參與研製核潛艇,我就知道這將是一輩子的事業。”
1926年,黃旭華出生在廣東汕尾。上小學時,正值抗戰時期,家鄉飽受日本飛機的轟炸。海邊少年就此立下報國之願。高中畢業後,黃旭華同時收到中央大學航空系和上海交通大學造船系錄取通知。在海邊長大的黃旭華選擇了造船。上世紀50年代後期,中央決定組織力量自主研製核潛艇。黃旭華有幸成為這一研製團隊人員之一。
執行任務前,黃旭華於1957年元旦回到闊別許久的老家。63歲的母親再三囑咐道:
“工作穩定了,要常回家看看。”
但是,此後30年時間,他的家人都不知道他在做什麼,父親直到去世也未能再見他一面。
1986年底,兩鬢斑白的黃旭華再次回到廣東老家,見到93歲的老母。他眼含淚花說:
“人們常說忠孝不能雙全,我說對國家的忠,就是對父母最大的孝。”
在核潛艇極限深潛試驗中,黃旭華親自上艇參與試驗,成為當時世界上核潛艇總設計師親自下水做深潛試驗的第一人。
正是憑著這樣的奉獻精神,黃旭華和團隊於1970年研製出我國第一艘核潛艇,1970年12月26日,當凝結了成千上萬研製人員心血的龐然大物順利下水,黃旭華禁不住熱淚長流。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的偉大誓言,新中國用了不到一代人的時間就實現了……
幾十年來,黃旭華言傳身教,培養和選拔出了一批又一批技術人才。他常用“三面鏡子”來勉勵年輕人:
一是放大鏡——跟蹤追尋有效線索;
二是顯微鏡——看清內容和實質性;
三是照妖鏡——去偽存真,為我所用。
作為中船重工第七一九研究所名譽所長,直到今天,90多歲的黃旭華仍然會準時出現在辦公室,為年輕一代答疑解惑、助威鼓勁……
這就是黃旭華!
做起科研來
“他腦袋是尖的,屁股是方的”
1935年曾慶存出生在廣東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曾慶存弟兄一邊勞動、一邊讀書,成績卻一直名列前茅。此後,兄弟倆因成績優異獲得了難得的公費讀書名額。
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急需氣象科學人才。1952年,曾慶存考入了北京大學物理系,服從國家需要,被分配學氣象專業。
20世紀50年代,即將畢業的曾慶存到中央氣象臺實習,看到氣象預報員們廢寢忘食地守候在天氣圖旁進行分析判斷和發佈天氣預報。但由於缺少精確計算,做天氣預報往往只能定性分析判斷,憑經驗做預報,心裡沒把握。
“那時我就下決心要研究客觀定量的數值天氣預報,提高天氣預報的準確性,增加人們戰勝自然災害的能力。”
1957年底至1961年初,曾慶存被選拔派遣至蘇聯科學院應用地球物理研究所作研究生。在蘇聯學習期間,他研究提出的“半隱式差分法”,成為世界上首個用原始方程直接進行實際天氣預報的方法,隨即被用於實際天氣預報業務,沿用至今。
曾慶存畢業回國後,集中精力研究大氣和地球流體力學以及數值天氣預報中的基礎理論問題。
曾慶存在數值天氣預報與地球流體力學的數學物理基礎理論研究中有開創性、系統性貢獻,並對數值天氣和氣候預測模式的研製與計算地球流體力學進行了開創性研究。
在中科院大氣物理所研究員趙思雄的眼中,曾慶存有著安貧樂道的精神:
“陳景潤是鞋兒破,曾慶存是帽兒破。對於吃喝穿戴這些,他從不去關注的。”
“做起科研來,他腦袋是尖的,屁股是方的,就像釘釘子一樣,專心鑽研到底”。
“對於科學研究,他著迷、痴迷,如痴如狂,他常說,餓著肚子推公式,越推越精神!”
地球系統模式是當今全球氣候和環境變化問題研究的制高點。曾慶存是建立我國地球系統模式的主要倡導者、領導者,並參與具體設計和研製。
曾慶存的科研工作碩果累累,熠熠生輝。
他先後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兩項,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兩項,何梁何利科學技術進步獎,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五項和傑出成就獎一項,2014年被美國氣象學會授予其最高榮譽——榮譽會員,2016年被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WMO)授予該組織的最高獎——國際氣象組織獎(IMO Prize)。
“科學家精神是什麼?為國,為民,為科學。”
曾慶存提出問題,並以身作則做出回答。
這就是曾慶存!
這是一個國家對科研工作者的最高禮讚
也是一個民族對科技追求的最佳註解
他們,是中國科技屆最亮的星!
閱讀更多 每日經濟新聞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