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十八路诸侯谁的官职大?为什么?

乡野小董


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是三国最著名的桥段之一,公元190年,关东各豪强地主集团汇集了十八支军队(史称“关东联军”),推举袁绍为盟主,分路逼攻洛阳。当然历史上参战的远没有十八路,我就结合演义兼顾历史,说一下这著名的十八路诸侯吧!当然官职以当时举兵时候的官职为准。

第一路: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

袁术,字公路,东汉末年军阀,大司空袁逢嫡次子,太仆袁基、冀州牧袁绍异母弟。举孝廉出身,拜为河南尹、虎贲中郎将。董卓进京后,拜为后将军,畏祸出奔南阳郡。初公元190年,联合袁绍、曹操等关东诸侯,联兵讨伐董卓。

第二路:冀州刺史韩馥

韩馥,字文节,东汉末年的诸侯,冀州牧。韩馥担任过东汉的御史中丞,之后被董卓派为冀州牧;在各诸侯起兵讨伐董卓时,韩馥也是其中之一的参与者。

第三路:豫州刺史孔伷

孔伷字公绪,东汉末年诸侯,公元189年,孔伷被董卓任命为豫州刺史,之后成为起兵讨董卓的地方势力之一。

第四路,兖州刺史刘岱

刘岱,字公山,,汉室宗亲刘舆之子,刘繇之兄,汉末群雄之一,官至侍中、兖州刺史,起兵讨董卓的地方势力之一。

第五路,河内郡太守王匡

王匡,字公节,东汉末年的地方军阀。官至河内郡太守,起初,在大将军何进底下,担任大将军府掾。何进被杀后,受拜为河内郡太守。董卓执政时,与各地群雄,同时起兵来讨伐董卓。

第六路,陈留太守张邈

张邈,字孟卓,东汉末年陈留太守,汉末群雄之一,曾参与讨伐董卓。

第七路,东郡太守乔瑁

桥瑁,字元伟,曾任兖州刺史,后为东郡太守。公元190年,假作京城三公书信,发檄文传至各镇诸侯,同袁术等起兵讨董卓,推袁绍为盟主。

第八路,山阳太守袁遗

袁遗,字伯业。袁绍堂兄。任山阳太守,参与征讨董卓联盟。

第九路,济北相鲍信

鲍信,字允诚,东汉末年济北相,讨伐董卓的诸路人马之一。

第十路,北海太守孔融

孔融,字文举。东汉末年北海太守,之后成为起兵讨董卓的地方势力之一。

第十一路, 广陵太守张超

张超 ,字子并,东汉末年广陵太守,之后成为起兵讨董卓的地方势力之一。

第十二路,徐州刺史陶谦

陶谦,字恭祖。汉末群雄之一,徐州黄巾变乱,陶谦被朝廷任为徐州刺史,后参与征讨董卓联盟。

第十三路,西凉太守马腾

马腾,字寿成。东汉末年割据凉州一带的军阀,时为西凉太守,后参与征讨董卓联盟。

第十四路,北平太守公孙瓒

公孙瓒,字伯圭,时任北平太守,讨伐董卓时,公孙瓒也参予其中,并接纳刘备成为部将,同往会盟。

第十五路,上党太守张杨

张杨,字稚叔,汉末群雄之一,割据河内,时为上党太守,后参与征讨董卓联盟。

第十六路,长沙太守孙坚

孙坚,字文台,东汉军阀,孙吴政权的奠基人之一,时任长沙太守,讨伐董卓的诸路人马之一。

第十七路,渤海太守袁绍

袁绍,字本初,东汉末年军阀,汉末群雄之一。司空袁逢之子,袁绍时任渤海太守,袁绍官位不大,但是声望很高,所以被推举为讨伐董卓的盟主。

第十八路,典军校尉曹操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曹魏政权的奠基人。但是曹操是典军校尉,参与了讨伐董卓的战争。

十八路诸侯谁的官位最高?

十八路诸侯官位不一,当中有太守、有刺史、有校尉,也有“相”,首先把相和校尉可以先排除掉了,太守只掌管一郡之地所以再把太守排除了,官位最大的就是那些刺史了。

陶谦、刘岱、韩馥、孔伷这四个州刺史是这里面最大的地方诸侯了,但是还有一个人我们不能忽略,就是南阳太守袁术,袁术虽然只是太守,但是还有后将军这个封号,后将军是四方将军之一,位比九卿,位在刺史之上

所以这十八路诸侯官位最大的就是后将军袁术,下来就是陶谦、刘岱、韩馥、孔伷这四个刺史了。


我家的猫叫皮蛋


十八路诸侯的说法来自于《三国演义》,正史上讨伐董卓的时候肯定是没有这么多诸侯的。这些所谓的诸侯名义上是讨伐国贼董卓,但更多的却是各怀鬼胎,为了保存实力以及希望能从讨伐董卓的战争中分一杯羹,大多都是出工不出力,真正打过董卓的也就孙坚和曹操(顺便说一句,华雄就是孙坚斩的),最终讨董也是草草收场。这里小祁就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这十八路诸侯!

(讨伐董卓十八路诸侯)

第一路,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

袁术(生年不详-199),字公路,今河南商水人。袁术和袁绍是同父异母的兄弟,都是司空袁逢的亲儿子,只是袁术是嫡出,袁绍是庶出,而且因为袁绍被过继给了伯父袁成,因此史书多称他们二人为堂兄弟。

袁术举孝廉出身,历任河南尹、虎贲中郎将,后来董卓入京以后为了拉拢“四世三公”的袁术,表袁术为后将军。别看将军带个后字,就以为不咋地,其实这个董卓给的后将军恰恰是十八路诸侯中的最高官职!后将军仅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将军,位列第六,秩中二千石,也就是月俸一百八十斛!


(袁术影视形象)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袁术率先僭越称帝,这使得他成为了众矢之的,先后被吕布和曹操击败。建安四年(公元199年),众叛亲离、走投无路的袁术吐血而死!

第二路、冀州刺史韩馥

韩馥,字文节,今河南禹县人。韩馥是袁氏门生,担任过御史中丞,后来也是被董卓任命为冀州牧。后来韩馥在袁绍的进攻下投靠了张邈,最后因为害怕而自杀了!

第三路、豫州刺史孔伷

孔伷,字公绪,今河南开封人。他也是被董卓任命的官员,为豫州刺史!在反董之后病死。

第四路、兖州刺史刘岱

刘岱,字公山,今山东福山人。刘岱与其他诸侯不一样,他是汉室宗亲,先后担任过侍中、兖州刺史。后来他在攻打黄巾军时兵败被杀。

第五路、河内太守王匡

王匡,字公节,今山东泰安人。王匡早年跟随大将军何进,何进死后,被朝廷任命为河内太守。

第六路、陈留太守张邈

张邈,字孟卓。年少时家里比较富裕,且爱结交朋友。他初任骑都尉,后升为陈留太守。在讨伐董卓失败后先后跟随曹操、吕布、刘备,最后在投奔袁术的路上被部下所杀。

(张邈漫画形象)

第七路、东郡太守乔瑁

乔瑁,字元伟。初任兖州刺史,后迁为东郡太守。《三国演义》中说是曹操矫诏号召天下英雄讨伐董卓,但是实际上这个人是乔瑁(真实历史上叫桥瑁)假借三公的名义要求各州郡出兵讨伐董卓的!后为刘岱所杀。

第八路、山阳太守袁遗

袁遗,字伯业。他是袁绍的堂兄,当然也是出于汝南袁氏!初为长安令,后任山阳太守。最后被自己的士兵所杀。

第九路、济北相鲍信

鲍信,字允诚。初任后军校尉,后任济北相。后在攻打黄巾军时被黄巾军所杀。

第十路、北海太守孔融

孔融,字文举,从小就学习的孔融让梨的故事中的孔融就是他。他年轻时多次辞官不仕,后来曾先后出任过中军候、虎贲中郎将、议郎,最后逃到北海郡为相。后因为触怒曹操而在55岁时被曹操所杀。


(孔融影视形象)

真实历史上此时的孔融此时担任的应该是北海相,当时北海国境内黄巾军猖獗,而孔融作为北海相也一直疲于应付黄巾军,根本无暇前去讨伐董卓!

第十一路、广陵太守张超

张超字孟高,是陈留太守张邈的弟弟。最终被曹操所杀。

第十二路、徐州刺史陶谦

陶谦,字恭祖。他举孝廉入仕,历任舒、卢二县的县令,后升迁为幽州刺史、议郎,黄巾之乱后,被任命为徐州刺史。公元194年,六十三岁的陶谦病死。


(陶谦影视形象)

真实历史上陶谦非但没有举兵讨伐董卓,反而还派遣使者去给朝廷进贡。陶谦和其他地方势力对待朝廷截然不同的态度因此赢得了董卓的好感,陶谦因此被朝廷加封为安东将军、徐州牧,而且还封了侯爵-溧阳侯!

第十三路、西凉太守马腾

马腾,字寿成,东汉伏波将军马援的后代。马腾初任军从事,逐渐升迁到偏将军。但是后来马腾联合韩遂等人占据凉州,反抗朝廷。直到公元192年才和韩遂一起进长安,被朝廷任命为征西将军。公元212年,马腾和两个儿子均被曹操杀死,并被夷灭三族!

因为当时的马腾属于叛军,所以也不可能举兵伐董!

第十四路、北平太守公孙瓒

公孙瓒,字伯圭。公孙瓒也是举孝廉出身,初任辽东属国长史,历任涿县县令、骑都尉、中郎将降虏校尉。

公元189年,公孙瓒被朝廷封为奋武将军、蓟侯。之后公孙瓒因为打破黄巾军而名声大噪,后来公孙瓒因为和袁绍争斗中失败而引火自焚。



(公孙瓒漫画形象)

在历史上,公孙瓒当时因为以奋武将军的身份防守北方少数民族,因此也没有参加伐董之战。

第十五路、上党太守张杨

张杨,字稚叔。张杨虽然参加了伐董联盟,但是他当时并不是上党太守,而是在伐董联盟解散以后才被董卓封为河内太守。而且此时的张杨漂泊不定,手下也仅有数千人,是否能够作为一路诸侯还需商榷!

第十六路、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

孙坚,字文台,著名军事家孙武的后代。孙坚是真正的猛将,诸侯之中唯有孙坚斩杀华雄、大破董卓,亲率大军攻破洛阳。在所有讨伐董卓的诸侯中,孙坚所率领的军队也是唯一一支多次与董卓军队正面交锋且能取得大胜的!但是当时其他诸侯只为争夺地盘,无暇攻打董卓,浪费了孙坚的一番努力!


(孙坚影视形象)

虽然孙坚作战勇猛,但是孙坚是否作为一路诸侯也有待商榷。因为当时孙坚是在一定程度上是依附于袁术的。但是无论如何,孙坚都是这些诸侯中最为勇猛之人!


第十七路、祁乡侯渤海太守袁绍

袁绍,字本初。虽然出身名门,但是因为是庶出,所以年少的袁绍过的并不容易,而且就因为这也一直被嫡出的袁术所看不起。袁绍在二十岁前就做到了濮阳县令,后来依附大将军何进。公元188年,袁绍被任命为中军校尉。

(袁绍影视形象)

董卓入京以后,面对董卓的专横跋扈,袁绍极为愤怒,为此曾当面指责董卓。后袁绍因不肯与董卓合作,不得已逃出京城。而董卓为了安抚袁绍,就任命袁绍为渤海太守、邟乡侯。讨董联盟解散以后,袁绍就致力于扩张地盘,他先占领冀州,又先后占领青州、并州和幽州,成为了汉末势力最大的诸侯。然而后来在与曹操争雄北方的时候失败,于公元202年病死。

第十八路、典军校尉曹操

曹操,字孟德。同样是举孝廉入仕。在曹操名声大噪之前,曹操的官场生涯也是比较坎坷,数次被罢官降职,又数次被启用。公元188年,曹操被任命为“西园八校尉”之一的典军校尉。在董卓入京后,曹操同样不与董卓合作从而逃出京城。

袁绍讨伐董卓时,曹操以代理奋武将军参加了联军。诸侯联军惧怕董卓而不敢出兵,唯有曹操独自率兵和董卓决战,最后因为实力悬殊而大败而归。

此后曹操击败黄巾军,获降兵三十万人,他收编这些人的精锐,组成青州兵,而这成了之后曹操纵横天下的根本力量!他先后击败袁术、吕布、张绣、袁绍、刘表、张鲁、马腾等人,统一了北方,成为了当时最大的势力。只是在他想击败孙权、进而统一中国时在赤壁一败涂地,从此失去了统一全国的力量与机会。


(曹操影视形象)

公元220年,六十六岁的曹操病逝。

在这所谓的十八路诸侯中,出现了刺史、太守和相三种主要官职,下面分别介绍一下这三个官职并加以比较。

东汉时期的官员等级称秩,以“石”区分,而另以斛计算各级的俸禄米谷!东汉将官员等级共分为秩万石、秩中二千石、秩二千石、秩比二千石、秩千石、秩比千石、秩六百石、秩比六百石、秩四百石、秩比四百石、秩三百石、秩比三百石、秩二百石、秩比二百石、秩一百石共十六级!

东汉将全国除京师以外的地区划分为十二个州,每个州的长官即为刺史(或州牧),秩二千石,也即月奉一百五十斛。刺史和州牧经过多次更改,但都是一州的最高长官,只是州牧兼领军政、因此权力更大!

在州以下又设郡国(东汉是郡县和封国并存制),郡的最高长官即为太守,秩二千石,和刺史一样!封国的最高长官名义上是国王,而相则是封国实际主持政务的人,秩二千石,类似于郡的太守!

因此这三个官职在等级上是一致的,都是秩二千石,只是在管辖范围上有所区别。而袁术的后将军则位比九卿,秩中二千石,是这十八路诸侯中最大的官职!


小祁说历史


东汉末年参与讨伐董卓的诸侯,并没有十八路之多。根据《三国志》和《后汉书》的相关记载,当时参与讨伐董卓的州郡长官应该只有十一家。分别是:

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

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

河内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

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

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

广陵太守张超(陈留太守张邈之弟);

在正式名单中,没有曹操和孙坚。


曹操因为当时被通缉,职务被撸了,只能是附属在陈留太守张邈名下参加会盟。

孙坚因为当时也被通缉了(因杀荆州刺史王叡而被通缉),长沙太守一职被撸,而且他参加讨董的时间也晚,所以正式会盟名单当中也没他。(孙坚参加讨董战争时,酸枣盟军已经解散了。他整整晚去了九个月)

当然,加上曹操、孙坚也无妨。

曹操会盟时,袁绍表举他为“行奋武将军”。

孙坚会盟时,袁术表举他为“行破虏将军”。

两人都有临时代理职务,而且两人也都有兵马助战,事实上是一路诸侯。加上他俩,就是十三家。

PS:“行”的意思是代理,曹操和孙坚当时的奋武将军和破虏将军都属于诸侯自封,并不是朝廷正式任命的。

至于所谓的十八路诸侯,这只是演义小说杜撰的产物。罗贯中在以上十三家之外,额外又加上了五路:北海太守孔融、徐州刺史陶谦、西凉太守马腾、北平太守公孙瓒以及上党太守张杨。


在这几个人中,陶谦没参加任何行动,公孙瓒在幽州打匈奴人,马腾在造反,孔融在镇压黄巾军。这四位都没参加会盟。

当时只有上党太守张扬真正参加了讨伐董卓这一事件,但是张扬也没有参加十三路反董诸侯的会盟。因为他跟袁绍抢地盘失利,与联军闹掰,后来又转而投靠了董卓。

值得一提的是,张扬还是当时第一个站出来号召群雄讨伐董卓的人。结果他前脚号召大家反董,后脚就投靠了董卓。从他的行事作风便可看出,联军其实都是稀烂货。

另外还有一点要说清楚的是,历史上的群雄会盟,并不如《三国演义》中的那样,关东十八路诸侯合兵于洛阳城外,共同出兵讨董卓。真实历史上,讨董联军是各自起兵,比如袁绍在河内,袁术、孙坚在荆州南阳郡的鲁阳县,曹操、张邈等人在酸枣,韩馥和孔伷分别在邺城和颍川。

他们并没有会合于一处。

没有会合,也就意味这些诸侯,打起旗号反董的人很多,但是真正出兵跟董卓开战的人并不多。大家都在观望,想让别人跟董卓打个两败俱伤了,他们再去捡便宜。

至于这些人谁的官职最高,其实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陈寿对此已经有排序了。

初平元年春正月,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同时俱起兵,众各数万,推绍为盟主。太祖行奋武将军。《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袁术因为是后将军,所以陈寿把他排到了联军的第一位;韩馥因为是州牧,所以被排到了第二位;孔伷、刘岱二位因为是刺史,所以被排到了三四位;剩下的王匡、张邈等人都是太守或国相(相当于太守),所以排序就靠后了。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有两个疑问。

①,袁术的后将军职务有这么高级吗?甚至比州牧都要高?

②,既然袁术职务这么高,为何大家都拥立袁绍做盟主呢?

这两个问题,逐一来说。


东汉官员的等级,从高到底,分别是:

万石、中二千石、真二千石、二千石、比二千石、千石、比千石、六百石、四百石、比四百石、三百石、比三百石、二百石、百石以及斗食和佐史。

其中,袁术的后将军属于“中二千石”,也就是工资级别的第二级,每个月领180斛粮食的工资。而韩馥的州牧属于“二千石”,也就是第四级,每个月领120斛粮食。

所以这一对比,差距就出来了。虽然,州牧的实际权力要大于后将军,但实际权力是实际权力,政治地位是政治地位,这是两码子事,不能混为一谈了。

后将军和州牧若在站在一起,一定是后将军站在高位。这是规矩。

袁绍估计也懂这个规矩,也知道自己渤海太守级别太低了,担任盟主不太合适。所以他就自封为车骑将军,压了袁术一头,以方便自己统领诸侯。(车骑将军比前后左右四方将军高一级)

绍自号车骑将军,主盟。——《三国志·袁绍传》

PS:所谓“二千石”、“真二千石”、“中二千石”的区别,就在于工资打不打折。“二千石”虽然名义上称为两千石,但是发工资的时候要打七二折,朝廷仅实发1440石俸禄。而“中两千石”是不用打折的,可实领2160石。后将军与九卿一样,都是“中两千石”。州牧与郡守一样,都是“两千石”。




再说第二个问题,为什么大家都捧袁绍,却不捧袁术。

这其中的缘由,有两方面原因。

第一,袁绍早年通过对自己的炒作,已是名满天下之人。董卓进京后,他又适时得跟董卓死磕,横刀长揖而去,闹得天下人皆知。

董卓呼绍,议欲废帝,立陈留王。是时绍叔父隗为太傅,绍伪许之,曰:"此大事,出当与太傅议。"卓曰:"刘氏种不足复遗。"绍不应,横刀长揖而去。——《三国志·袁绍传》



再加上他四世三公的出身,威望巨大。所以东郡太守桥瑁发布矫诏,通知各州郡搞事情后,袁绍自然而然就被推举为了盟主。

他做盟主,也算是世人对他实力和威望的一种认可。

相比于袁绍,袁术跟他最大的差距就是威望不够,炒作不够,天下认识他的人远没有认识袁绍的多。

当然,袁术并不这么认为,他认为袁绍当盟主是对自己最大的侮辱。所以讨董战争开始后,他与孙坚单独行动,并未与袁绍和酸枣盟军有任何互动。后来更是因为这件事,跟袁绍闹了很长一段时间矛盾。

第二,袁绍的盟主是酸枣盟军抬举的。袁术距离枣盟军太远,袁绍较近,所以大家就顺势推举了袁绍。

讨董联军中,势力最大的一拨是曹操等人组成的酸枣盟军。这帮人地位都不高,最高的人也只是兖州刺史刘岱。剩下的人都只是太守、国相一级的地方中级官员。这些人讨伐董卓,声望不够,必须要有袁绍或袁术这样的人撑场面才行。

当时袁术在荆州鲁阳,袁绍在河内,盟军在兖州酸枣。看地图就知道了,酸枣盟军与袁绍形成互动,明显比袁术要方便。

事实上,当时也确实是如此。酸枣盟军举旗会盟后,袁绍很快就有了反应,而袁术那边则晚了很多。他在鲁阳待了九个月,一直都没有行动,直到孙坚率军抵达南阳后,两人才一拍即合,开始讨伐董卓。但这个时候已经第二年的事情了。


Mer86


后将军袁术最高。

袁术因为嫡子身份,得到叔叔袁隗重视,之前已经担任过河南尹,虎贲中郎将这样的重要职务。董卓进京之后,为了拉拢袁家,正式以朝廷名义任命袁术为后将军。



后将军,中二千石,待遇最高。同时,后将军也是天下第五军职,仅次于车骑、骠骑、卫将军、前将军(大将军非常设将军)。



至于袁绍,正式的官职只有渤海太守。诸侯会盟推荐为行车骑将军,也就是自封的大汉朝代理陆军总司令。


四川達州


自然是袁术,当时是后将军,袁术曾做过河南尹,这个官职很大,还做过虎贲中郎将。至于袁绍和曹操都曾是校尉,西园校尉。尽管袁绍做了祁乡侯渤海太守,还是没有袁术的官职大。至于其他人大都是州牧或者刺史。

后将军属于名号将军。很大。位置在大将军、骠骑将军之后,属于左右前后之列。


李治亚文史博客


讨董十八路诸侯是《演义》的说法,历史上根本没有十八路。总体说来,演义出于抬高刘备的想法,把根本没有参加过讨董的刘备,以及和刘备关系好的诸侯们都抬进了讨董中。

一、首先说明以下几个问题

1、陶谦、马腾、公孙瓒、孔融等人都没有讨董,那时还在公孙瓒帐下的刘备就更不可能讨董了。陶谦、马腾不但不讨董,甚至还和董卓掌控的朝廷保持的良好关系,陶谦向董卓的朝廷进贡,马腾和董卓结盟。公孙瓒没有参加盟会,表面扬言讨董,实则南下和冀州韩馥争夺地盘。孔融被黄巾余部围着,自顾还不暇,根本无力讨董。至于刘备,此时在公孙瓒手下混日子,谈何讨董?

2、为什么演义里上面这些人都讨董了?因为《三国演义》核心思想是尊刘的,于是但凡和刘备关系好的诸侯,都给上了荣誉榜。

3、其余的诸侯,应该大多参加过讨董,主体是兖州的官员。譬如刘岱、张邈、桥瑁、袁遗、鲍信等人,都是兖州的官员,张邈之弟张超、张邈好友曹操等人,此时也都在兖州。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讨董原本就是兖州官员发起的。

4、讨董真的是曹操最先发起的吗?这点恐怕连贬曹的《三国演义》都给搞错了,因为做为胜利者的曹魏政权很可能连最初历史事实也给掩盖了。星火辰认为,讨董最先是张邈、张超兄弟号召的,发端者是张超的僚佐臧洪。曹操行奋武将军这个官号,根本不是朝廷的任命,而是他自称的,他甚至连盟书都没有上。当时的曹操,应该是附属张邈麾下的。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后来曹操在袁绍推荐下当了兖州刺史,张邈会如此不服气,还接受了陈宫引吕布入兖州反曹的建议。

5、盟主袁绍此时在河内郡,他弟弟袁术此时在南阳,孙坚和袁术结盟着,他们很可能都没有到过盟会现场。盟会现场在哪里?在兖州地界内,而后来被曹操痛骂的每日饮酒高会、无心讨董的列位诸侯,正是驻扎在酸枣的兖州诸将,他们甚至讨董没出州界。曹操被徐荣打败后,便跑到河内郡去投奔袁绍。因此,演义中演曹操在盟帐中骂袁绍,这是很成问题的。

6、真正讨董的只有孙坚、曹操吗?和董卓军直接交锋的,按照演义中表述的,只有孙坚和曹操,三国志中还有王匡。事实上,王匡是袁家故吏,相当于袁军。由此可见,三国原本的事实,已经在后来曹魏的历史记载中被掩盖过一次了。

二、说明了以上问题,再说十八路诸侯谁的官职大

因为三国的历史在原本的历史记载中被遮掩过一次,《三国演义》再刻意改动一次,失实就更远了。朋友们需要知道,三国演义中的有些官爵,原本就有问题,对证不了历史,因此此处只是大概言之。

1、演义中袁术、马腾、公孙瓒、张杨的官职都大有问题。袁术只是占据南阳,根本没有当过什么南阳太守。马腾这个西凉太守是怎么来的?东汉有西凉郡吗?汉末的马腾最初是东汉朝廷的造反者,即便他和董卓结盟获得朝廷的任命,也不该是这么一个不伦不类的官职。对照公孙瓒的传记,北平太守也属于演义生造的。至于张杨,只是在上党活动过,此时还到了河内活动,被袁绍招抚,上党太守也是强加上去的。

2、总体来说,曹操的行奋武将军,是个自称的官号,又是杂牌将军,可以忽略不计。马腾、公孙瓒、张杨的官职生造得大多不妥,可以不比。然而,需要说明的是,虽然那时候马腾、公孙瓒、张杨等人官职不大明确,但是他们确实是有实力的诸侯,因为手下都兵力强大,在一方有很大影响。至于当时的曹操,虽然有一点兵,但真是寄人篱下。

3、剩下的诸侯,应该以袁术的后将军、韩馥的冀州牧官职为大,但剩下那些人的官职也比他们小不了多少。袁术的后将军,排位只是在九卿之后,应该是中二千石的高官。韩馥的冀州牧,本来来源于冀州刺史,但是汉灵帝实行州牧制后,把州牧也抬到了中二千石。因此,袁术、韩馥二人的官职应该是相当的。从实力上论,袁术、韩馥也差不多,韩馥虽然是冀州一州之主,看起来比袁术一个南阳牛逼得多,但是袁术的南阳那是帝乡,在东汉应该有特区的性质,而且人口极为繁盛,比韩馥不差。至于剩下的刺史、太守、国相(诸侯国)之类的,都是二千石的官员,比他们官职只小一点点。只是吧,汉末的刺史,似乎已经有一州之长的意思,看似比只管理郡国的太守、国相要大。最初,刺史只是汉廷临时派往地方的监察官,只是个六百石的小官,但是到了汉末,这种情况已经不一样了。


星火辰


所谓的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只不过是三国演义中的小说家言。


在三国演义当中,这十八路诸侯聚盟曹操是主要牵头者。剧情是曹操先假传圣旨,讨伐董卓,然后袁绍袁术等人纷纷响应。等十八路诸侯聚齐之后,在一起开会商量,共同推举袁绍为盟主,由此开始了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的大戏。这个情节大家都很熟悉了。

如果说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曹操是牵头者,袁绍是盟主,是不是曹操或者袁绍就是官职最大?

其实三国演义里也说了不是,三国演义把十八路诸侯全列在了一起,并且以第一、第二、第三一直到第十八等顺序排序。

排名第一位的是后将军袁术。

操发檄文去后,各镇诸侯皆起兵相应:第一镇,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第二镇,冀州刺史韩馥。……第十七镇,祁乡侯渤海太守袁绍。-《三国演义》


通过这个情节,我们可以看出,罗贯中对于历史还原还是很清楚的。

因为在《三国志》里记载,当时并没有十八路诸侯,而是十一路诸侯。这十一路诸侯之中,曹操也是以奋武将军的职位勉强名列诸侯。

初平元年春正月,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fù)、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渤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同时俱起兵,众各数万,推绍为盟主。太祖行奋武将军。

其实三国志里面的这个顺序,已经非常明显的是按照官职高低排序。


后将军是朝廷中央重臣,官职最大,所以后将军袁术排名第一。

然后是冀州牧韩馥(fù)、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汉代的官职是一州负责人叫州牧或者刺史,州牧在黄巾之乱后权力稍高于刺史。但无论州牧还是州刺史,都是一州军政负责人,担得起诸侯二字了。

州牧刺史之后才算是各地的太守,这又低一级了。

可以看到三国志里面讨伐董卓的十一路诸侯,四世三公的袁家就占了三路,分别是:后将军袁术,渤海太守袁绍,山阳太守袁遗。

这个时候的袁家真是尽显豪门本色啊,可惜,可惜。


以史为鉴


东汉末年,各路诸侯逐鹿中原,与其说是尽最后一点臣子之心,倒不如说各怀鬼胎来的贴切,那么在这些诸侯中谁的官职大些,今天不妨一起分析下。

先弄清楚(讨伐董卓)诸侯的数量

初平元年春正月,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一]豫州刺史孔伷、[二]兖州刺史刘岱、[三]河内太守王匡、[四]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五]山阳太守袁遗、[六]济北相鲍信[七]同时俱起兵,觽各数万,推绍为盟主。太祖行奋武将军。

这是《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关于诸侯的概述,可以清楚的数得出不是所谓的十八路诸侯,加上曹操也才十一路而已,至于十八路诸侯的由来,是《三国演义》里面的说法,演义里面的陶谦,公孙瓒等,在三国志中算得上是一方诸侯,只是并没有题主所的提及的名单当中,因为此二人不在讨伐董卓之列,所以真正参与讨伐董卓的诸侯应该在十三家(包括长沙太守孙坚)。

东汉诸侯的官职有哪些?

来看看参加讨伐董卓的这些诸侯都是什么身份?后将军、冀州牧、豫州刺史、兖州刺史、河内太守、济北相、奋武将军等,听上去个个都是牛人,那么他们究竟谁更牛些?(见下图),可见刺史与州牧应该是相当的,而郡下面有太守,而相呢,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丞相,只是分封诸侯国的相,只不过相较于其他的级别,这里的相级别已经很高了,他的俸禄2千石,与州牧相当。由此可见这些诸侯当中官职最大是后将军袁术。


农夫说历史


“十八路诸侯讨董”是《三国演义》中虚构的故事,在小说中的第五回出现。话说曹操刺杀董卓失败后,为了不让董卓清算,他赶紧逃出洛阳,前往陈留。到达陈留后,曹操立即假传皇帝诏书于各州郡,号召各州郡官员起兵勤王,共同讨伐奸臣董卓。很快,冀州刺史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东郡太守乔瑁、山阳太守袁遗等十八路诸侯纷纷起兵响应,率领着麾下将士云集洛阳附近。



“各自安营下寨,连接二百余里”可谓是声势浩大,一时间洛阳郊外喊声遍地,旌旗招展,好不热闹。当然这场看似声势浩大的战役,因诸侯之间互相明争暗斗,相互之间都想置对方于死地,因此结局就是草草收场,毫无所获,反而是让洛阳这座天子之都在熊熊大火中付之一炬。当然这场战役虽然最终是以虎头蛇尾的结局而告终,但它却是《三国演义》中最不可缺少的一环,有了这个战役,三国的故事才能接着写下去。

在这场战役中关羽、张飞、刘备、孙坚、曹操、袁绍、袁术等日后非常重要的人物纷纷亮相,其中“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等精彩情节,更是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然与真正的历史相比,《三国演义》中“十八路诸侯讨董”的这一情节是半真半假,真实与虚构同时存在。

  1. 真正历史上号召诸侯讨董的不是曹操,而是桥瑁,《英雄记》载:“东郡太守桥瑁诈作京师三公移书与州郡,陈(董)卓罪恶,云见逼迫,无以自救,企望义兵,解国患难”。
  2. 华雄不是关羽所杀,而是孙坚,《资治通鉴.卷第六十》载:“轸与布不相得,坚出击,大破之,枭其都督华雄”。
  3. “三英战吕布”是《三国演义》虚构的一个情节,为民间创作,史无所载。
  4. 历史上参与讨伐董卓的诸侯,并无“十八路”之多。据《三国志.武帝纪》所载,除曹操率先响应桥瑁的号召外,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等10家诸侯都相继响应起兵。同时据《后汉书.袁绍传》、《三国志.孙破虏传》所载,当时除以上十一家诸侯,还有广陵太守张超、长沙太守孙坚也相继起兵,因此当时讨伐董卓的诸侯实际上只有十三家,而非十八家。
  5. 此次诸侯讨伐董卓一战,盟主非袁绍,而是广陵功曹臧洪。
  6. 诸侯讨董时,各路诸侯并不是在洛阳外围汇合,而是驻扎在不同的地方。袁绍、王匡屯兵河内,孔伷屯兵颍川,韩馥屯兵邺县,袁术屯兵南阳,张邈、刘岱、桥瑁、袁遗屯兵酸枣。
因此诸侯讨董一事虽然在历史上真正发生过,但却不是“十八路诸侯”,而是“十三路诸侯”。不过题主问的既然是“十八路诸侯谁的官职大”,那我这里就完全根据《三国演义》中所提及的十八路诸侯来进行比较吧!



《三国演义》中的十八路诸侯分别是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郡太守王匡、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乔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北海太守孔融、广陵太守张超、北平太守公孙瓒、上党太守张杨、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祁乡侯渤海太守袁绍、骁骑校尉曹操、西凉太守马腾、徐州刺史陶谦。

首先我们要知道东汉末年,地位上权力最大的官员就是一州之州牧,它掌控了一州的军政大权,而刺史虽也是一州长官,但地位显然要略低于州牧,因为在当时,初期能当州牧的都是资历较深的刺史。比如徐州刺史陶谦曾因“遣使间行致贡献”,所以得以“迁安东将军、徐州牧,封溧阳侯”,试想如果刺史地位要高于州牧,会将其用于奖赏吗?所以州牧的地位确是要高于刺史的。



同时东汉末年实行的是州郡制,州辖郡,而郡的最高长官就是太守,因此作为一州的最高官员刺史、州牧,他们地位显然是高于太守的。如此,在十八路诸侯中我们就可以先排除那些为刺史、太守的官员,因此剩下的就只有冀州牧韩馥。但是其实冀州牧韩馥还不是最大的,而是南阳太守袁术最大,因为袁术还有个官职,那就是后将军。


后将军,金印紫绶,位次于上卿,秩中二千石,掌典京师兵卫,或屯兵边境。而州牧却只是秩二千石的官员,因此袁术的官职显然是要大于韩馥的。如此十八路诸侯中官职最大的无疑是袁术的后将军。


澳古说历史


东汉末年,董卓恣意妄为,擅行废立,横行跋扈,各地官僚士大夫因此愤恨,最后形成反董卓联盟,关东各州郡共推袁绍为盟主,领车骑将军,讨伐董卓,主要包括兖州、豫州两路人马组成的酸枣联军,冀州河内联军,以及荆州鲁阳联军。

按《三国演义》的说法,有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其中包括: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冀州刺史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郡太守王匡、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乔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北海太守孔融、广陵太守张超、徐州刺史陶谦、西凉太守马腾、北平太守公孙瓒、上党太守张杨、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祁乡侯渤海太守袁绍,以及作檄文讨伐的曹操,另外,平原县令刘备虽不算十八路诸侯之一,却也跟随公孙瓒参与了讨伐行动。

在《后汉书·袁绍刘表列传上》中,则是如此描述反董卓联盟:

初平元年,绍遂以勃海起兵,与从弟后将军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孔伷、兗州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邈、广陵太守张超、河内太守王匡、山阳太守袁遗、东郡太守乔瑁、济北相鲍信等同时俱起,众各数万,以讨卓为名。绍与王匡屯河内,伷屯颍川,馥屯鄴,余军咸屯酸枣,约盟,遥推绍为盟主。绍自号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

在这其中并无提到孔融、张超、陶谦、马腾、公孙瓒、张杨、孙坚和刘备,但《后汉书·刘焉袁术吕布列传术》曾提到孙坚也参与讨伐董卓:“术又表坚领豫州刺史,使率荆、豫之卒,击破董卓于阳人”,而《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则记载了曹操也加入了反董卓联盟,当时“太祖行奋武将军”,在《英雄记》中则提到刘备也有参与讨伐董卓:“会灵帝崩,天下大乱,备亦起军从讨董卓”。

另外,《三国志·张杨传》有提及张杨也参与:“袁绍至河内,杨与绍合”。《三国志·魏书·吕布张邈臧洪传》则提及张超参与会盟,当时臧洪设坛宣誓时提到刘岱、孔伷、张邈、乔瑁、张超五人。

至于陶谦、马腾、公孙瓒、孔融四人,并无史书提及是否参与反董卓联盟,因此暂且认为他们当时只是旁观者,那么,讨伐董卓的各路诸侯中,究竟谁的官职最大?

从俸禄而言,车骑将军和前后左右将军都是秩中二千石,州牧、郡太守和杂号将军都是秩二千石,所以后将军袁术应可算最高,而袁绍虽自号车骑将军,但并未得到正式承认。而就爵位而言,当时孙坚是乌程侯,属于县侯,而袁绍是邟乡侯(并非演义所说的祁乡侯),只是乡侯,孙坚爵位最高。

以上是东汉末年讨伐董卓十八路诸侯官职分析,欢迎大家一起来讨论,更多精彩,敬请关注:六甲番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