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孩子就是不爱学习,非得让他学他就装样子学,实际还是偷偷的玩,能否给点建议?

用户4853881524799


《孩子不爱学习》

一、这个要靠《父母》慢慢的陪养孩子的“习惯”才愿意学习的……!

二、《父母》要每天“安排”两个小时给孩子学习,如果……孩子自己还是不愿意学习的话。那就《父母》抽点时间多陪陪孩子学习吧!

三、但是……《父母》陪孩子学习的时候,第一:步《父母》要做到一个好榜样,一定要先放手机耐心用心的教小孩,小孩才能愿意真心的耐心用心学习的……!

四、不愿意学习的孩子,那就《父母》每天就安排两个小时给孩子学习就行了。只要《父母》耐心教孩子,孩子就也会慢慢的习惯用心耐心的学习的,但是……《父母》要把那两个小时分开给孩子学习。不能一下子逼孩子一下子就学两个小时,那样孩子感觉很累的就不想学习的……!

五、而且……不愿意学习的孩子,作为一对《父母》不了解孩子的。一下子就逼小孩学习两个小时这样孩子是不愿意学习的……!

六、而且……还会托时间也会找理由来玩,也坚持不到两天就不想学了,这个要靠《父母》会安排时间要把两个小时间分开的学白天一个小时晚上一个小时给孩子学习,《父母》要劝孩子耐心学习《父母》也要陪孩子学习一段时间。慢慢时间长孩子就自然懂很多了……!

七、这样孩子也习惯懂很多读写也很快了,孩子就“自然”就会爱上学习学懂很快懂也很多了之后,《父母》就慢慢锻炼孩子单独自己学习了,《父母》要鼓励孩子慢慢习惯自己天天开开心心的学习的了。


何雄辉


小橙妈妈话育儿的观点是:不要强制性的逼迫孩子学习。其实大部分的孩子都是不喜欢学习的,只有少部分的孩子是愿意主动的学习,毕竟孩子的天性还是爱玩,学习相对于玩来说是个比较枯燥无味的事情,而且学习还有硬性考核和来自同学的比拼。接下来我们就一一分析一下孩子为什么不愿意学习以及如何让孩子爱上学习。

一、孩子不愿意学习的原因有哪些呢

1.我们强制要求孩子学习

说说我们小时候第一天上学的时候家长说的话:“孩子呀,从今天起就要去学校上课了,我给你上学的钱都是我面朝黄土背朝天靠家里的那一亩三分地种庄稼,换来的钱,你可得好好上学呀。这样才能对的起我们的付出呀。只要你认认真真上学,考上高中,将来读重点大学,你就可以在大城市里找一份好的工作,就能在城里安个家,也就不用像我们这么辛苦。将来我们也能跟着你享享福,见见世面。你要是不好好学习,我就打断你的腿,浪费我们的一片苦心。“

第一天上学本来是高高兴兴的怀揣着美好的梦想去学校,结果就被家里的无限期望打压着,孩子心理想的是:原来我上学不是我个人的事情,家里人以后都要靠我养了。这个时候孩子的内心已经充满了抗拒和担忧,又怎么会主动学习呢。

2.来自家庭无休止的攀比

记得去年热播剧《小欢喜》林磊儿转学来到英子所在的学校,把之前每次考试都是第一名的英子给挤下去了,这些英子妈妈宋倩就着急了,毕竟之前很多家长都是在咨询她是怎么教女有方,得到很多家长的追捧和恭维。英子考试排名下降后就开始各种的焦虑,总想给英子在多出几道题目,多做几张试卷。

3.孩子没有掌握好的学子方法

为什么同在一个班级上课,同样的老师授课,有些同学就能一点就通,而有点同学就学起来很吃力呢?这无外乎就是每个学生的学习方法不一样,接受能力不同。只有掌握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起来才会有成就感。

4.孩子有厌学情绪

厌学是学生对学习的负面情绪表现,从心理学角度讲,厌学症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发展心理研究表明,学习活动是学龄儿童的主导活动,是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儿童获取知识和智慧的根本手段。然而,有关调查发现:我国有46%的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33%的学生对学习表现出明显的厌恶,真正对学习持积极态度的仅有21%。

二、分析了孩子不愿意学习的3个原因之外,我们更要好好的帮助孩子重新找回学习的乐趣,

那么我该怎么做呢

1.从小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不知道其他家庭是怎么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的,先说说我家的做法:由于我在孩子在出生到现在都是我在全职带,在女儿四个月的时候我就开始给她讲绘本了,当然刚开始都是比较简单的一些卡片,和那种儿童撕不烂的既可以当玩具也有图画的绘本。每天晚上固定的时间我给孩子讲绘本里的故事情结,加上自己的一些环境描述还是学一些动物的叫声。每次给孩子换新的绘本的时候,孩子总是显得比较高兴,就这样持续到了2岁,有时候她会自己在房间里自己看绘本。

其实孩子的学习兴趣都是需要家长帮助孩子培养的,不能说给你一个绘本,自己看吧,家长就在一旁玩手机,那孩子也不愿意呀。所以多一点耐心陪伴孩子。

2.学习是个漫长的过程,及时给予孩子正向反馈

正向反馈”简单的理解就是:当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取得比较的成绩或者进步的时候,我们要及时的给孩子正面的肯定,比如说:这个单元学习的比较扎实哦,单元考试进步不少,老师都表扬了呢,或者就算这次没有考好,我们不能心灰意冷,应该找找原因,是知识点不牢固吗?还是哪里犯了低级错误,我们一起总结。

其实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都是需要我们给孩子及时的正向肯定,让孩子有足够的信心。

3.不要把“学习好”当做是判定孩子的唯一标准

不能否认在学校里,学习好的同学总是那么几个,总有几个“学渣”,那这些孩子的学习怎么办呢,那我们就要灵活应用了,多方位发展,帮助孩子找到他喜欢学的东西。我的高中同学,他在班级里的文化课那是倒数,但是他的美术功底非常厉害,在美术艺术生里她的美术专业课每次都是第一名,在艺考的时候,美术专业课考了全省第二名过了重点艺术类大学的分数线,只要他的文化课考200多分就能妥妥的进他心仪的大学。条条大路通罗马,所以说灵活变通才是硬道理。

橙妈有话说:老话说的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很多家长苦恼孩子不爱学习,成绩下降的厉害,我们总是把眼光盯着孩子,却忘了自己的职责,养育孩子,不能只养孩子不教育、陪伴孩子,那孩子的成绩能好吗。


小橙妈妈话育儿


看到你家孩子,就想到当年的我了,我那时候也是不怎么爱学习,觉得学习没有意思,就想着玩,后来想了想其实就是自己对学习不感兴趣,这时候不能对孩子大骂,我耐心疏导,可以和孩子坐下来一起学,他有不会的问题了,你们俩一起解决,慢慢的培养的的自信心和对学习的兴趣最为重要


飘渺天空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

孩子不爱学习,一是没有找到兴趣点,也就没有内驱力。二是自制力差,控制不住自己。三是专注力差,不能集中精神。

第一种,现在很多孩子觉得学习是学给父母的,自己无所谓,不知道学习有什么用,对自己有什么意义。这是家长的家庭教育中的核心任务的缺失。给孩子吃饭会让他长大,给他思想会让他成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家长对孩子保护的太好,什么都不让他经历。没有经历,就没有体验。孩子经历了什么,体验了什么,他就会成为什么。比如郭晶晶带儿子去体验插秧,那是体验劳动的快乐和成就感。一些父母给孩子报国际游学班,就是为了开阔孩子的眼界,提升孩子的格局,给孩子在心里埋下一颗梦想的种子。

第二种。有针对的进行一些训练,提高孩子的自制力。在网上可以查到一些训练方法,根据二则的特点去选择。这个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父母付出耐心和陪伴。

第三种,跟第二种有些相似,但还是不一样。需要家长也是有针对性的给孩子做一些专注力训练。比如捡豆子。

爱学习是需要培养的,没有哪个孩子生下来就爱读书学习,这也体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一个书香门第培养出来的孩子,自身就带着书卷气。父母天天耍手机看电视玩游戏,连书都不摸一下,你要求孩子天性喜欢看书,可能吗?


孙蕾昕带娃记


我是铷萍,一个把心理学和语文教育融合起来的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我来回答您的问题。

首先,我不赞同您给孩子贴上“不爱学习”的负面标签,每个孩子天生都有好奇心,都愿意学习和成长,您眼里的不爱学习,可能另有原因。

原因是什么呢?这就要看到第二点了。

第二,这是多大的孩子?您在问题中没有具体提及,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采取的辅导措施是不一样的。

第三,您要孩子学习的内容有多高的难度?您提供了什么帮助吗?如果是幼儿园的小朋友,您让他学小学的内容,并且不注意引导的方法,没有哪一个孩子看一眼就会,没有哪一个孩子对难度太高的知识点会感兴趣。

第四,一个孩子对于自身不感兴趣不擅长的东西,也是没有学习的热情的。譬如,您觉得提前学习新概念英语很好,对将来的升学很有帮助,但是,你的孩子就是对英语不感冒,看见英语课本就头痛,您还要他自己学习,这不就是自欺欺人吗?譬如我教的学生都是七到九年级的,有的孩子升到七年级了,还不会拼音,请家长来学校了解情况,家长满腹委屈,说:“我都给他在新东方报名了,但是他去了一两次就不肯去了,在家里学习就是磨洋工。”我说:“您先陪孩子把每个字都认准确,他就慢慢愿意学习了。”但是,家长以事务繁多来推脱,我说:您实在要请家教,就请个小学语文老师或者能准确读音的大学生吧。但是,家长又觉得不值得。您给的却不是孩子想要的,您要的却不是孩子给得起的,您让孩子怎么去学习?

第五,言传身教很重要。您让孩子学习,您学习了吗?您都不能静下心来学习,您要看电视玩手机交朋结友,凭什么要求孩子静静地爱学习呢?

所以,蹲下身来,放下父母的架子,平等地跟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需求、痛点,从细微处着手,帮助孩子解决困难,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做到高质量地陪伴孩子学习,我想孩子一定会慢慢爱上学习的。

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愿您对孩子付出加倍的耐心。

祝您好运!



铷萍


那孩子为什么会注意力不集中呢

1.孩子爱玩是天性,大人现在不照常手机不离手吗?对于孩子来说学习是枯燥无味的

2.孩子有可能是不会,或者不想学习,因为他无法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而且毅力也不坚定

3.孩子有可能学习的时间久了些,或者有其他的想法

基于以上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让孩子慢慢的爱上学习

1.给孩子多讲一些励志的故事,让他们感受到学习可以解决这些问题,而且以后能够享受好的生活条件,这个需要家长多看一些这方面的书籍,教育孩子也是一个系统工程

2. 静下心来和孩子聊一聊他心里的想法,好的方面,我们及时鼓励并支持奖励,不好的,及时改正或者处罚,标准需要提前指定,让他看到做好后的希望和奖励,奖励要大,处罚要小些,后续可以加码

3.对于不会的问题,我们要悉心教导,千万不要发火,发火伤身,而且未必能够解决的了问题。

4.对于孩子的学习情况在家也一样,要注意时间节点,劳逸结合,作业前给出时间要求

5. 要和孩子做朋友,不能一味地强硬,也要时不时的放下身段,鼓励是最好的催化剂,不要吝惜自己对孩子的赞扬。

希望可以帮到你,大家一起努力前行(●°u°●)​ 」



富贾巨贾甚燚


首先,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非常能理解您的苦恼。

但是我认为,没有一个孩子是不求上进的,孩子不爱学习,从根本上是“内在动机”出了问题。

“内在动机”激发自然学习行为

“内在动机是指学生的学习目的是指向学习活动本身的,学习活动本身能使学生得到情绪上的满足,从而产生成功感。内在动机提供了一个促进学习和发展的自然力量,它在没有外在奖赏和压力的情况下,可以激发行为。”

促使一个人产生行为的动机有两种: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两种动机从激发的行为本身来看似乎是相同的,但实际上提供的动力来源不足。比如一个学生学习,既有可能是源于老师、家长要求这样的外在动机,也有可能是为了满足个人好奇心、兴趣的内在动机,而后者激发的学习行为往往是自然且持续的。


1970 年,罗彻斯特大学心理学教授爱德华·L·德西做了一个关于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的实验:

他将学生分成A、B 两组,分别在不同的房间玩立体积木拼图,每个房间都有娱乐杂志。随后,他要求学生们在规定的时间内使用积木拼出指定图案,同时告诉 A 组学生,如拼图正确则有金钱奖励,而 B 组没有告知,也没有奖励。


实验中途,德西告诉学生,实验时间已到,他将离开房间 10 分钟录入数据,学生们可以自由活动。但实际上,德西并没有去录入数据,而是通过隐秘的单面镜观察两个房间学生的不同反应。他发现,A 组在自由活动时间往往会放下积木拼图跑去翻杂志,而 B 组则会继续玩积木拼图。


实验结果表明:内在动机更有可能激发自然学习行为。因为A 组学生行为的动力来源是金钱奖励,即外在动机,因此当被告知实验结束的时候,这种动机起到的作用就失效了,他们会转而去寻找别的目标。而B 组学生并没有被告知任何信息,或者得到“奖励”的可能,因此他们的行为完全出自个人意愿,即内在动机,即使实验结束,出于对事情本身的兴趣,也会自然继续下去。

回到孩子学习这件事上来,当老师、家长每天不停地在耳边强调“要好好学习,将来考个好大学,找份好工作”的时候,孩子就会把老师、家长的要求,或者是高分数作为一种学习的外在动机,而当这种动机不足以支撑达到学习好的这个目标时,动机就会失去作用,孩子会放弃学习,甚至跟老师、家长形成一种对峙关系。


相反,如果孩子是出于自己的意愿、兴趣来对待学习,内在动机就会促使行为自然发生,而不需要各种奖励、惩罚或者老师、家长的催促,内在动机会像一台“发动机”,让孩子在学习的道路上拥有持续动力,并且乐在其中。


如何重建孩子的“内在动机”?


满足孩子的“三个基本心理需要”


前文中提到的德西教授,在完成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的实验后,他与另一位心理学教授瑞恩Ryan共同提出了“自我决定理论”。

这个理论认为所有的人都有三个基本心理需要:归属感、自主感和胜任感。如果这三种心理需要得到满足,儿童的内在动机就可以形成或者重建。


先说归属感,每一个人除去在社会、生活中的身份,首先作为一个人存在,都希望被无条件地认可和接纳。


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把对孩子的爱附加条件:“你好好学习,才是妈妈的好孩子”,“你再这么不听话,我们就不管你了”。孩子的归属感慢慢被削弱,错误地认为只有学习好、听话的孩子才能得到尊重和认可,外在动机逐渐形成。


因此作为家长,首先应该想清楚,我们有没有无条件地接纳孩子?只有孩子得到足够的信任和爱,才会进一步勇敢地去探索外部世界。

自主感对孩子来说,就是行为可以由自己选择、决定。然而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社会、学校对孩子的要求大多是统一性、标准化。


作为家长,我们无法改变整个教育体制,但应该试着多为孩子提供自我选择、决定的机会:涉及到孩子的事情,多听听他们的意见和想法;试着让孩子参与到规则的制定中来并共同执行;不是催促、监视,而是陪伴和一起分析既往的得失。这样的事情说起来很多、很小,却可以一步步帮助孩子找回自主感。

要想重建孩子的“内在动机”,增强胜任感也十分重要。胜任感就是让孩子觉得他能做到,而方法就是给予及时的积极反馈、帮孩子确立学习目标。


很多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只爱玩电脑游戏,不爱学习。那么为什么孩子都爱玩游戏呢?除了感官刺激,游戏往往能给予我们正面的反馈,例如玩完一局游戏,虽然可能暂时失败了,但是屏幕会提示我们:“你的分数又刷新咯!继续加油!”相比,孩子在学习中得到的反馈,却正好相反:“你怎么有这么多错误的地方?”或者“你怎么连这个都不会?”因此,家长应该改变思路,及时、积极、具体地去肯定孩子,让孩子能用对待游戏的心态去对待学习。


除此之外,帮孩子确立学习的目标也是增强胜任感的好方法。但这个目标不是下次要考多少分、要前进多少个名词,而是孩子自己真正想要实现的目标。从孩子的兴趣着手,引导孩子思考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是什么?自己的优势在哪里?想要做好这件事还需要做出哪些努力?当孩子真正地把想要做的事情转变成目标,自然会朝着这个方向不断努力,而不需要老师和家长在后面不断地鞭策。同时在实现一个个小目标的过程中,孩子的胜任感也会不断提升。

做“悠兮其贵言”的父母

《道德经》第十七章记载:“太上,下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最好的领导者,被领导的人并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领导者,被领导的人亲近他并且赞美他;再次的领导者,被领导的人畏惧他;最差的领导者,被领导的人看不起他。你不信任别人,就会失去别人的信任。有的人悠然自在,很少说什么,事情自然就办好了。老百姓还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


其实,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也可以借鉴老子的智慧。我们想要达到的效果也不过是孩子“我自然”喜欢学习的目的。


只是我们首先要学会做“悠兮其贵言”的父母:不要逢人就说“我家孩子不爱学习”;孩子把画作拿来给我们看时,不要评价:“画的不错,不过这里不应该这样画”;当看到孩子玩游戏时,不是一句“就知道玩玩玩,怎么不知道好好学习”,而是可以试着欣赏孩子在游戏中表现出的机智和勇敢,或者至少给他一点自由时间,同时告诉孩子这个世界还有哪些比游戏更精彩的事物值得去探索。


孩子的“内在动机”天生就有,只是有时我们在无形中说得太多、做得太多、期望得太多,让孩子心中的光黯淡了下去。


或许当我们试着换一个角度、换一种方法,孩子会发现有了不一样的父母,我们也会看到不一样的孩子。


抹茶妈妈育儿


熊孩子很多,当年我就是,好在没有一直熊下去。

提提我的想法吧:

1、不爱学习,一定有原因,家长需要找出来,然后破解。

1)或者是基础不好,怎么学都没有进步,失去学习动力。

2)或者是玩心太重,觉得学习没有意思,对学习没有兴趣,所以更喜欢玩。

3)家庭平时对孩子的学习关注不够,没有培养好孩子学习的习惯来。

2、孩子装样子学,其实还是玩

1)你还是需要培养孩子学习的习惯,跟孩子沟通,定下彼此认可的规矩,比如,放学先做作业,作业完成好,家长检查过后认可了,才可以去玩。比如,学习期间身边不能放手机等等。

2)如果孩子成绩不好,导致他没有学习的动力和信心,那么,需要帮助孩子把原来落下的功课、知识点等等补上,把现在的课程跟上,并对孩子的进步随时提出表扬和鼓励。孩子觉得自己一天天有进步,成绩慢慢好了,就有了成就感,对于学习自然多了信心,也多了兴趣。

3)建议不要给孩子单独设立一个书房,这样的话,孩子随时可以关上门,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家长也无法监控。其实,如果家里客人不多,书桌完全可以放在客厅,放在家长眼皮底下。

4)家长要在家里给孩子一个学习的好氛围,并且自己也尽量培养出读书学习的好习惯,给孩子个榜样。起码做到孩子学习的时候,不要开着电视,不要大声说话干扰孩子等等。有付出,才有收获。


豆子也是醉了


很多孩子不爱学习首先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因为他们不知道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很多家长会这样和孩子解释学习的目的:学好了你长大就可以实现你的愿望,学好了你将来就可以出人头地,学好了就可以考个好的大学,出来就可以找个好的工作,可以挣大钱等等。但孩子不理解:这是将来的事,将来的事和我现在有什么关系呢?现在还是让我玩会,我以后会好好学习的。所以我们要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学习?孔子曾经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真正的意思就是学了知识后要去实践,那才是一件开心的事。打个比方:某个学生上了一堂营销课,老师教了一套方法,出门可以挣个10万元,教完了老师只是让这个学生在课堂上复习一遍老师教的方法,我估计这个学生会觉得很枯燥。如果这个老师让这个学生出门用他教的方法去实践,这个学生用了老师教的方法去挣了10万元,我想这个学生一定会很开心,然后他就会更想去请教这个老师教他挣100万的方法。那他就更会努力的去学了,学了习,习了学……这样就形成了良好的学习循环。说白了就是学以致用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所以说孩子不爱学习的一个根本原因是“只学不习”。孩子每天在学校学知识,如果没有学以致用,哪能有学习的兴趣呢?就像喜欢天文的物理好,喜欢阅读的作文好,喜欢旅游的地理好,喜欢逛博物馆的历史好…….这就说明“习”的重要。孩子学知识的实践环境,需要我们家长来营造。就像我孩子在数学方面比较突出,因为从小带他去餐馆吃饭,买单时就培养他算账,有时候我故意算错了,让他算,然后他算对了,我会说:“你原来数学这么好,爸爸都不如你!”让孩子知道原来数学可以算账,而且还比爸爸强,他觉得得到了认同,并学以致用,这样激发了他更好的学数学的动力。

我觉得影响孩子不爱学习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否建立了正确的学习认知;二、是否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三、是否具备学习动机。这几点都不能光靠“讲道理”来传授给孩子,其实生活是最好的老师,“习”的快乐可以让人更爱去“学”,所以家长只要在“习”上多做文章,孩子自然就会好好学习。








生活家ok先生


做为一个男孩子的妈妈,在陪伴孩子的 学习成长过程中,我的切身体会是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非常重要。

我们所有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学习上取得好成绩,将来上好的大学,在人生当中取得成就。所以我们中国的家长,百分之百都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但是对于学习重要性的了解并不意味着我们对学习规律的掌握。

有些孩子是幸运的,他来到这个世界上,通过与父母的互动,父母告诉他学习是快乐的,是好玩的,所以他最初的学习经验是快乐的。而另一些孩子是不幸的,没有人告诉他学习是快乐的,反而告诉他学习是痛苦的,所以他最初的学习经验是学习就得痛苦。

人 是一个有机体,有机体的基本生物学法则是:“逃避痛苦,追求快乐。”没有人可以逃避这个法则的。 让孩子喜欢学习的根本原因是在学习上找到快乐。如果孩子学习的最初经验是我不会,这很难很痛苦,然后你在逼着孩子去学习,把他培养成一流的科学家,那是不可能的。

一个英语单词,如果他想学习在他眼前过一遍,他就可以记住,如果他不想学习,要在他眼前过164点才可以记住,那就意味着学习与不想学习有快乐与没有快乐之间的差距在100倍以上,所以我们要让孩子培养好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