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的精华是什么?

风卷大地


周易》的这个核心思想也叫中和,易道贵中和,中和的实质性的内涵,可以归结为阴阳协调,刚柔并济,双向互补,动态平衡,是事物生生不已持续发展的内在的生机活力,总体上是从阴阳哲学的基本原理自然引申而来。

照《周易》看来,整个客观世界是由阴阳两大势力所组成,处于普遍的联系之中,是个一体化的大系统,表现为大化流行的动态过程,生生不已,变化日新,其内在的动力机制则是阴与阳的协调并济,相反相成。

《周易》是中国本源传统文化的精髓,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哲学巨著,历经七千多年的历史至今经久不衰,奠定了中华文化的重要价值取向,开创了东方文化的特色,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不可取代的重要价值和巨大影响。

《易经》是群经之首,包罗万象,信息量极大,很多慕名想学易的人,读半天读不懂。其实,整部《易经》,都围绕“理、数、象”3个字,悟透了,就是得到了易的精髓,能读懂《易经》。

什么是理?当然不是“道理”、“理科”的理。读易,首先要放下现代人的惯性思维。

朱熹先生说,去人欲,存天理。这个意思接近。

明朝被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 的宋濂,运用医家和道家的概念,解释“理”,更容易理解。

道家认为,天地有“气母”或“元气”,“其出无根,其人无门”,无涯无际,人们虽不能觉察它,但它确实存在。这是从道家的角度去解释“理”。

宋濂认为,理,亦即天地之心,它通过元气而致有万物和运动。万事万物的兴盛衰败,包括人的生老病死,就是因为生生不息的“天地之心”通过元气在起作用。他认为,求道问学,修养道德,就在于体认和获得这个“天地之心”,而使“吾心”能够“冲然”、“渊然”、“浑然”、“凝然”、“充然”。苟能如此,人便能与天地并运,与日月并明,与四时并行,于是便实现了“君子之道”。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一种叫“以太”的概念,存在整个宇宙之中,是物理学史上一种假想的物质观念。在亚里士多德看来,物质元素除了水、火、气、土之外,还有一种居于天空上层的以太。这个“以太”的概念,类似我们《易经》中说的“理”。

自然界五大元素,水、木、火、金、土,是构成万物的基本元素,而“理”又比这五大元素还“微”。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数,是万事万物演化的规律,是不可见,但确实存在的东西。

比如:一年有春夏秋冬四时,是什么力量让四时依时而动?能不能捣乱顺序,先过夏天,再过冬天?肯定不能。四时一乱,万物皆乱,人也乱,不得安生矣。有一种看不见的力量(规律),在主宰四时依次而行,不能造次,这就是“数”。

“数”存在八卦九宫中,人也受“数”的规律约束。

“数”是规律,可以推算,推理。比如,你在春天的时候,就知道,下一个季节必然是夏天。这是最简单的推理。

而最复杂的推理,是人的“数”,古代人用来“占卜”,通过规律,去推算一些可能发生的事情,达到逢凶化吉的作用。

其实“占卜”从科学的角度看,它是一个概率,概率大,就准;概率小,就不准。

周文王演绎了《周易》,在西周占卜是很重要的吧,可周武王和姜太公攻打殷商时,占卜是出师不利,而且当时大风骤雨吹断了出师的军旗,这一切都是不好的征兆,周公主张撤退。(据说,《周易》的卦辞、爻辞,是周公写的。)周武王犹豫,而姜太公坚持要征战,他才不迷信占卜。最后,事实是姜太公赢了。周武王打败纣王,灭商建周。

我学易经,但是不占卜。任何一个人,只要能掌握天地运行的规律,洞悉其变化的规律,都可以预知事物的来龙去脉。如果难以达到洞察天地心的境界,借用数术,也是可以推算出来,古人从《易经》发展出来“四柱”“称骨”等,都是根据规律,去推算一种最大,最可能的概率。概率内的事情,就说是“算得很准”,概率外的事情,就说“算得不准”,就这个意思。

比较好理解。八卦乾、震、坎、艮、坤、巽、离、兑,以及两两重卦得到的64卦,都是象。

理、数、象,这三者,是一个顺时针的发展规律,从无到有的过程。从一个基因,到一个基因组,到一颗种子,到一颗参天大树的衍化过程。

1、易有三变,但易只有一种,不要理解为有三种易。

“夫易之有三者。非三易也。易之三变例也。既有三变。已备天地人之数。为用已足。虽有他变。终不出乎三者。文王之易。合三者而一之。故言卦之变与易之用。以周易为主。”

孔子认为,易之有三者,非三易也。

学易的人,都知道《连山易》、《归藏易》和《周易》,这三种易,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揭示大自然的规律,只是用法和规则,稍有不同。

《连山易》以艮卦为首,《归藏易》以坤卦为首,《周易》以乾卦为首。

2、周易之精,不在辞之美备,而在序之精当。

易经》之变,主要分两种途径,同时进行,一是外在的变,二是内在的变。也可以称之:“可见之变”与“不可见之变”。

顺为凡,逆为仙,只在中间颠倒颠。

“顺为凡”,这个顺,就是从理、数、象顺时针衍化,为凡,也就是我们所处的世界。

“逆为仙”,这个逆,就是从理、数、象逆时针回归本真,透过现象看本质,格物致知,求道,为仙,道心惟微。

整部《易经》的核心即围绕“理、数、象”这三层关系,把握住重点,理清脉络,基本就抓住了易的精髓,有所感悟了。易经中的变化规律,总结为一句话,就是:事必求中,物极必反。

《素问·天元纪大论》曰:“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即遵循生、化、极、变这样一个规律。

“物极必反”,大家比较好理解,无论是好事,还是坏事,发展到了极点,都会有变。

“事必求中” 怎么理解呢?比如:事情之所以有矛盾,难解决,是因为有争执,大家各执一方,互不退让,此为矛盾。如果双方求中,你让一步,我让一步,事情和解了,矛盾也就消散。这就是“事必求中”。

《尚书》中写:“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就是让大家在为人处世,做事,多用求“中”的心态去解决问题,则会顺利、畅通。


文利wenli


《易经》是大道之源,群经之首,它的精髓就在以下六句话:

一、简易

简易就是简单成大美。一阴一阳之谓道,宇宙万物的变化都有一定的规律和道理,万变不离其宗,无论世界如何变,道理是相通的,正所谓大道至简。

二、变易

变易就是指世界上的事,世界上的人,乃至宇宙万物,没有一样东西是不变的,所以我们要应时而进退 ,正所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当事物发展到了极点,他就一定要变化,唯有变化,事物才能够通,才能够解决问题。只有通了这个事物的发展才能长久。

三 、不易

不易就是不变的道理,万变不离其宗,无论世界如何变,道理不会变,自然规律不会变。


四、吉无不利,自天佑之。

自天佑之告诉我们,自己努力,老天才会帮助我们,也就是尽人事以听天命。不尽人事,就不要期待有什么天命,天命是计划,人是执行,没有执行,计划也等于空,我们在追求大吉大利时要记住,重点在自己,不在别人,也就是要靠自己,不要完全寄希望于别人的帮助。


五、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道德是天地的规律,本分是个人的规律,我们违背了规律,人就有灾难了,老人无德,一家灾殃,子女不孝,没有福报。男人无志,家道不兴,女人不柔,把财赶走。老人性格温和无火气,少说话,不唠叨,不说家人长短,以德为根,才能托起一家福报。一个家庭的兴旺发达要依靠仁厚的德行家风,老人有德,才能让好的德行在家庭中彼此传递、上下传承,生发出积极向上的能量。


六、顺天应人

顺天应人就是顺乎天理而适应人情,也是我们经常讲的天人合一。


易心向上


我一直认为《周易》是中国文化的根本,它的精华就在于《周易》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

《周易》,由“易经”和“易传”两部分组成。“易经”先有阴阳,而后八卦,衍生出六十四卦。64卦中包括卦象、卦辞和爻辞;“易传”则是从不同角度对八卦和六十四卦的诠释,包括彖、象、系辞、文言、说卦、序卦和杂卦等传。

可以说《周易》是集中华上古阴阳文化之大成者,它把一切自然现象和人事吉凶统统纳入由阴阳两爻组成的六十四卦系统中。

因此,只有懂得了阴阳之概念,才能了解《周易》的思想基础;只有参悟了阴阳之道理,才能剖析《周易》的思维模式。易经阴阳辩证——就是无所不包的智慧源泉

下面这个故事相信大家都听说过:

沙漠中两个饥渴的人面对着半瓶水,一个人说:“太棒了,还有半瓶”,另一个人说:“上帝啊,只剩半瓶”。这种对比的话语和态度,反映出两种不同的人生观,前者充满了乐观,后者却凝聚着悲观。

对待人生的态度可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种,世间万物均可划分为相互对应的两大类。古人把宇宙天地间一切事物划分为阴阳两部分。

凡是积极的事物都属阳,因此阳代表积极、进攻、天、日、昼、刚、健、男、君、夫、大、多、上、进、动、正、天使、博爱等。

凡是消极的事物都属阴,因此阴代表消极、防御、地、月、夜、柔、顺、女、臣、妻、小、少、下、退、靜、负、魔鬼、自私等。

\t

自然界万物,其内部都同时存在着相反的两种属性。这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相互依存、互为其用,阴极生阳、阳极生阴,阴阳双方的此消彼长,决定着事物的变化方向。

然而知道阴阳二字仅为入了《易经》治学之门了,还要通晓阴阳的相互对立依存,相互统一变化,层层剥茧式地钻研,才能知道古代中国哲学的博大精深。


如是道国学易经文化


学习《易经》的最大收获,并不在于死记硬背六十四卦的卦辞、爻辞,也不是学会了占卦就沾沾自喜,而是领悟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法——唯易辩证法,以及行为指导准则。

《易经》有三大理论精华:阴阳对应统一、五行生克制化、天人合一。

不要一提阴阳就认为是迷信,任何事物都是阴阳对应的统一体,有男就有女,有好就有坏,有矛就有盾……关于阴阳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在他著名的《矛盾论》中就阐述的极为详细!

学习并掌握《易经》的本质东西,才会明白: 《易经》是容易学习之经,只不过很多人没有明师指点,学习不得法,掉进六十四卦的漩涡里去了……如果很难学会,应该叫《难经》才对!

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应用和感悟,《易经》让我们充分明白:在看待每一个事物时,都能辩证的看问题,顾此及彼,不但要看到事物的可见一面,还要明了它不可见的一面,推断出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结果,从而帮助人们趋吉避凶!



水木小易


要说到易经,我是读易经世家出身,也是三皇治世世纪的传承人。我认为今天讲易经的精髓已经成为了历史不存在了,引出来的都是一些牛鬼蛇神。要问易经的精髓是什么?我的回答是,它是一个经过验证的错误的逻辑推理的思想理论。在没有经过验证之前,它可以构成是哲学理论,它的理论也合理的归纳出了,当时人类社会的人文事物。所以我说它也构成是哲学理论。但是它有一个错误的前提,第1个错误那就是它的主题意志产生的根源。根源就是易经来自于周易,周易是来自于伏羲的八卦图。可是伏羲画八卦图,是为了讲解宇宙大自然的运行规律,它的规律就是地球绕着太阳转的日心说。在这里我还要详细的讲解一遍,伏羲画八卦图的用途。伏羲夜观星斗发现了北极圈,以北斗星作为定位。他发现北斗星每天夜间的出现,位置都在变换。满天的星星也都是在一致的走动,他想到了这不是星星在走动,而是地球在转,并且还是绕着太阳转的北斗星每天晚上的变换位置是地球变换位置所产生的。一年四季气候的变化和黑天白天都是由于地球转所产生的。于是他向世人发表了他的发现。才画出了八卦图,作为教材讲解图。图里面的圆圈是代表地球,里面有黑白两个鱼代表是在走动,也就是地球在转。是逆时针转的,这样太阳东出西落就顺理成章了。外边的8个不同符号代表是有8颗行星也是在走动的。可是他的理论并没有得到人们的认同。人们认为地球如果要是转的话转到下面去,一切的东西都会掉下去了。但是它得到了神农氏和轩辕黄帝的认可。轩辕黄帝还制造出了两部罗盘仪用北斗定位证实了伏羲的理论宇宙大自然的自然科学发现。可是周文王否定了这个科学的发现。这是周易的第1个错误。第2个错误,那就是他把大自然一年4季的气候变化和昼夜的产生,说成是一阴一阳而产生的。他的理论就是地球肯定不会是转的,如果要是转的话,一切物质都会掉下去的。实践证明地球还就是绕着太阳转的。这就证明了他的理论思想是玄学凭空设想的逻辑推理。在没有证实地球要着太阳转之前,他的理论思想,也合乎逻辑推理的,也算得上是哲学。第3个错误,就是64卦的基础产生来源,它的基础来源就是伏羲的八卦图。可是伏羲八卦并没有说是代表,乾,坎,艮,震,巽,离,坤,兑,的这一说法。这种说法是周文王的玄学创意的理论逻辑推理。他的逻辑就是把这8个不同的符号,按照他的逻辑理论分成了奇数和偶数,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他又重新了安排了这8个符号的位置。把4位奇数符号安排在阴鱼的一面,把偶数的符号安排在阳鱼的一面。这样的安排法是合乎自然逻辑的,因为这里面包含着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按这样的自然逻辑来归纳人文事物是合乎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但是他有一个错误的前提,那就是64卦基础产生的条件。错就错在64卦是由一阴一阳由下而上产生的。用这种方法产生出来的64卦他和摇号儿是没有任何区别的,那么用摇号的方式来确定一个理论思想真理可信度能有多少是可想而知的。这就明显的证明了易经理论是唯心论凭空设想逻辑推理的玄学。最后的总结,易经理论逻辑推理认识的大自然是规纳人文事物的。它不是科学的宇宙大自然,和科学的宇宙大自然是不能够相辅相成的。可是有一些别有用心之人,非把他说成是科学的宇宙大自然,这里边就包含着牛鬼蛇神的泛滥。就是那些讲命理看风水的牛鬼蛇神。


程林4721


个人领悟,易者医也,易者卜也。医者,八卦五行,八卦,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其数序可为用药剂量,如一钱,二钱等的,也对应五行及五脏,判知病征所在。只是简略这么一说,但实际应用广泛深厚,也不是这简略一句二句就说得清楚的。卜者,八卦以论其方位,远近,人物表示等的。配以六爻、六神,断其病征,卜其吉凶,也不是这简略一句两句就说得清楚。易经就是对万物万亊发展变化,处理应对的方式的总结,所以称为经,是为易经。易理,易者一也,万物的起源。学习易经,在于应用,不可究其理,究其意,要学得进去,要退得回来。进去者,要熟知其卦象的意义。退得回来,是要站在外面,全方面的认知易经及应用,辩识断事,要依据相邻卦象和相对卦象,参识应用。要死的说成活的,活的说成死的,根本的意思是辨证施用。


手机用户62364108981


易经,代表作为周易,洁静精微,其精华之所在,差之毫厘,谬于千里。周易四千零九十六卦极尽变化之数。可以按照立体的角度来讲有四千零九十六个角度。法度森严,吉凶有序。察看风水,得大地者所出圣贤奸佞,非精周易者不能识也。天星垂象,天下治乱,非有道者不知也。婚取丧葬,治国用兵,庙堂之算,非诚心诚意不求也。是以易经,虽周易,简易,不易,变易,交易,心易,不能尽述之。现在社会科学院,为了传承文明,发扬光大,特意招周易预测之博士,我是为之鼓之舞之,自不待多言矣。


八卦小一


"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当厚德载物"。就这一句是《易经》的精华。你把它理解透了、悟透了,那么朝闻道夕死足矣。

物竞天择,适则生存。是丛林法则、也是宇宙铁律。

"天",指日月星辰,泛指宇宙天体,也指天地自然永恒运动变化万千的物质现象。君子当然指人,而且应该是"自强不息\

资料完善度低


别再吹了,一本丢失三分之二内容的书,你能知道精髓,周易是对八卦图的瞎猜,你们也信,周文王是圣人思想家吗?就连八卦图也是河图洛书的抽象,你知道它在讲什么?河图洛书都没搞明白说八卦,不是很好笑吗?除了这个八卦图,周易还有多大价值,屁思想性都没有。正因为没有价值所以保存下来了。最重要的部分早就被人管控了,能轮到你去发现。你知道吗,有价值的东西,定有一股势力去主动保存,就像《道德经》有道教保护传承,《佛经》有佛教保护传承,《圣经》有基督教保护传承,《古兰经》有伊斯兰教保护传承等等。《易经》谁来保护传承?肯定是由政府保护传承,因为他是上古人类的文明精华,极具价值,由政府传承保护,老百姓无法染指也无力保护。那政府频繁更迭毁灭,最有力安全的地方反而成了最危险的地方,以至彻底被破坏。留下只言片语,岂是周文王在狱中所能参透。

如果《易经》真的伟大,有谁能说出它的伟大思想来?要原文,不要自己编,然后你问问你自己此话有多伟大?


觉醒吧人类


现将《正易心法》介绍给大家,供易学爱好者参考:一、羲皇易道,包罗万象,须知落处,方有实用。二、六画之设,非是曲意,阴阳运动,血气流行。三、卦象示人,本无文字,能识其象,知会吉凶。四、卦画不明,易道难传,习有周、孔,胡为不晦。五、六十四卦,无穷妙义,尽在画中,合为自然。六、消息卦画,旡止于辞,辞外见意,方神《易道》。七、天地万物,理有未明,观于卦脉,理则昭然。八、经卦重卦,或离或合,纵横施设,理无不在。九、《乾》《坤》错杂,乃生六子(其它六卦),六子则是:乾坤破体。十、一《乾》一《坤》,即是阴阳,圆融和粹,平气之名。十一、至于六子(其它六卦),虽分阴阳,偏颇反侧,不平之名。十二、健·顺·动·入,陷·丽·止·说,非特《乾》《坤》,六子训释。十三、《坎》《兑》二水,明须辨别《坎》润《兑》泽,理自不同。十四、钻木凿井,人物《坎》《离》,天地《坎》《离》,识取自然。十五、八卦不止——天地雷风,一身一物,悉具八卦。十六、卦有反对,最为关键,反体既深,对体尤妙。十七、六十四卦,皆有取象,其为名义,无不反对。十八、诸卦名义,须究端的,名义不正,《易》道悬绝。十九、一卦之中,凡具八卦,有正有伏,有与有参,二十、六十四卦,唯《乾》与《坤》,本之自然,是名真体。廿一、六子重卦,《乾》《坤》杂气,悉是假合,无有定实。廿二、卦义未审,须求变复,不唯辞合,义实通明。廿三、古今传《易》,外讹为多,《履》《畜》八体,最为害义。廿四、画卦取象,本为特物,见于日用,无所不合。廿五、中爻这义,足为造化,纳音切脚,其理则一。廿六、反对正如—“甲子”“乙丑”,有本有余,气序自然。廿七、每卦之体,六画便具,天地四方,是为六虛。廿八、《乾》《坤》六子,其象与数,《乾》《坤》之位,皆包六子。廿九、爻数三百 八十有四,以闰求之,其数得合。卅十、二十四爻,求之八卦,画纯为叠,是为闰数。卅一、一岁之数,三百六十,八卦八变,其数已尽。卅二、数成于三,重之则天,其退亦六,是为《乾》《坤》。卅三、凡物之数,有进有退,进以此数,退以此数。卅四、凡具于形,便具五数,五数既具,十数乃成。卅五、大衍七七,其一不用,凡得一数,理自不动。卅六、策数六八,八卦定数,卦数占卦,其理自然。卅七、五行之数,须穷落处,应数倍数,亦明特时。卅八、卦位生数,运以成数,生成之数,感应之道。卅九、一变为七,七变为九,即是卦妄,宜究其实。四十、名易之义,非训变易,阴阳根本,有在于是。四十一、《易》道弥漫,九流可入,当知活法,要须自悟。四十二、世俗学解,浸渍旧闻,失其本始,《易》道线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