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為什麼不用大興安嶺木材建皇宮?

用戶1962788703528


大興安嶺確實有大量的木頭,但是當時的東北地區還是荒蕪之地,所以就算去深山當中把木頭砍下來也運不出去,而古代的皇帝往往會選擇在南方地區選擇建造皇宮的樹木。

只要一個新的朝代建立,大興土木是必須的,一個新的王朝是不可以使用舊朝的宮殿的(滿清除外)。而古代的朝代又這麼多,為了避免漫無目的的講,所以我們今天著重說一下明朝是如何建造皇宮的。

如果你是一個皇家木匠,生活在明朝一定是很悲催,因為工作量實在是過於巨大。明朝有三個都城:南京、北京、鳳陽,而這三個地方都有一套完整的行政機構,所以必須要建造三套像故宮一樣的宮殿。這可苦了那些修建宮殿的人,材料還比較容易蒐集,最難的就是木頭。

如今北京三大殿內的支撐柱,但是可以依靠人力一點點從南方地區運過來的。並且用作殿柱、殿梁的木頭為了堅實耐用往往選擇的都是楠木,楠木木質堅硬,經久耐用,耐腐性能極好,所以自古以來就是皇室御用的木料。而這種價比黃金的木頭只出產於南方的深山老林當中,要砍伐出來極其不易。

“木夫就道,子婦嘀號,畏死貪生如赴湯火”,“以一縣計,木夫死亡約近一千,則合省亡夫不下十萬”,“其偷生而回者,又皆黃膽臃腫之夫。略似人形,半登鬼簿矣”。所以,“楚、蜀之人,談及採木,莫不哽咽。”

當時的明朝政府強制徵用民夫進行砍伐工作,但是因為環境惡劣造成了大量的死亡。砍伐下來的楠木會藉助水利運往遙遠的北京,先沿著長江順流而下,接著借大運河北上運往北京,所以這些木頭背後往往都有數百人的死亡,而這些僅僅是為了滿足帝王的虛榮心。

而當時的東北並沒有南方這麼發達的水路運輸,而依靠人力與畜力將木頭運到數千公里外的北京顯然是不科學的,所以古代皇帝修建宮殿一般會去南方砍伐樹木,而不是去大興安嶺。


七七談歷史


大興安嶺位於內蒙古高原東北部與黑龍江西北部。是我國面積最大的原始森林。古代王朝建都距離大興安嶺最近的是元明清,都是定都北京(明朝短暫都南京)。當今社會如此發達的公路體系距離都有接近1700公里。在古代交通狀況下,把大興安嶺的原木運到首都應該是超級工程了!

永樂造紫禁城參考的是南京皇宮,南京主要用料是楠木,楠木是闊葉林,主要生長在中亞熱帶地區。大興安嶺都是針葉林,都是松樹。材質上比楠木要差。南方可以用海船從沿海地區拉到天津港口,比陸路更方便。北京左右有燕山山脈 太行山脈,700米以下分佈落葉闊葉林(櫟樹為主),700米以上主要是針葉林松樹為主。也就是說要松樹周邊左右就有,何必捨近求遠。

總結:主要是用料跟物流的問題,大興安嶺不具備這方面的需求。

以上僅是劣者個人愚見,如有不妥之處望海涵。




漱溟客


第一個。古代運輸不便。從那裡砍伐的樹木很難運送。

第二個。樹木各地到處都有。沒必要捨近求遠。

第三個。原始森林。猛獸眾多。毒氣,樟氣。地形複雜。不利於人工砍伐。

第四個。古往今來所有的皇帝都有環保意識。保護森林。給地球留一片綠色淨土。


海龍兄帝


中國古建築大多都是用木材建成,楠,樟,梓,椆並稱“四大名木”,其中最有名的當屬名貴的“金絲楠木”。

金絲楠木自古就十分珍貴。明成祖朱棣修葺北京宮殿時,太和殿用的就是金絲楠木。太和宮失火後再行維修時,因為金絲楠木有價無市,改用了檀木等珍貴木料。

清朝入關後,東北的木料如黃松木等也開始大量使用。但是對於金絲楠木一直是孜孜以求。乾隆在位時期曾經拆毀明陵,取其木料維修宮殿。然後用次一級的木料將明陵縮小規模重建。


醉飲一曲嘆往事


第一當時東北不在明直接管轄區只是稱臣納貢。

第二論建築物的耐久性還是楠木因其生長緩慢穩定。

第三東北地區明時大部分未開發道路不暢。


無域名解析


最主要的無非就是距離比較遠,運輸不便,而且靠近塞外,常年戰亂,苦寒之地一般不會去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