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成长之路

这是一篇2016年的旧文

互联网思维的公共关系沟通策略——持续影响关键影响者,finding and connecting with influencers can help give a 2B brand or product release a big boost

一般互联网市场专家,都着力追求通过某次事件、某篇文章引爆影响力,痴迷于标题党、热点事件和微信公众号的阅读量。璀璨如同流星,耀眼一定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如果不能持续,热点很快就会被人忘记。

任何组织企业的公共关系沟通的目的本质上就是为了说服,所以一般来说,人们都主动提醒自己不要相信。大多数人都以为,如果自己知道某个信息是来源于广告,故意宣传给自己看的,那应该就不会相信了,尤其是自己不信任的来源,就更不会被影响了。但是对于宣传,人受到的影响会随着时间递增,尤其是不信任的来源,可能一开始不会被影响,但是时间长了也会不知不觉被影响。

《明智行动的艺术 》中有一个例子。二战时期,美国政府曾经花了很多钱来制作宣传电影,想利用电影来提高士兵的作战热情,以更好的状态投入战斗。到20世纪40年代的时候,美国的陆军部就想看看,花重金制作的宣传电影到底有没有用,这钱花得值不值。所以他们就做了一系列研究,结果发现,看不看电影对士兵的士气没有什么影响,他们并没有比以前更有作战热情。因为电影虽然有触动人心的地方,但是看之前观众就知道这是为了宣传拍的,所以电影传达出来的信息就贬值了。但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9个星期之后,心理学家再次测试了士兵对战争的态度,结果发现,那些之前看过宣传电影的士兵明显比没看过的更有热情了,也就是宣传起作用了。可为什么作用这么迟钝呢?

一般来说,论据的说服力会随着时间递减,你读了一篇文章,再觉得它有道理,过了几周兴奋劲也就没了。但是,宣传的效果不一样,而是随着时间增强的,心理学家卡尔管这叫“睡眠者效应”。意思就是说,我们的大脑对信息来源的认知要比信息本身的认知减弱得更快。换句话说,虽然我们会淡忘信息的内容,但是相比之下,我们遗忘信息来源的速度更快。所以,士兵第二次做测试的时候,其实是忘记了宣传片的来源,但是内容还记得,热情就受到了鼓舞。美国的选举用恶意的宣传片来抹黑竞争者也是这个道理,虽然大家都知道是为了竞选宣传,但是“睡眠者效应”还是会发挥作用,恶意的言论还是会被大家记住。

品牌成长之路

​GDT

罗振宇在9月份《势能创造》深圳站的演讲中,提到了一个【国民总时间GDT】的观点。如果我们参考国民总收入GDP(GrossDomestic Product,简称 GDP),可以给国民总时间一个简称:GDT(Gross Domestic Time)。

移动互联网跑马圈地的原始用户积累时代接近尾声,时间才是真正的战场。消费升级,本质上是从空间消费转移到时间消费。现在的新兴中产阶级,其实已经买不动东西了,在未来你给人送个礼物,如果这个东西要占据对方的家庭空间,其实对他来说都有可能是个负担。

所以,未来的战场,消费升级中很重要的一个领域,是从消费有形产品到消费无形产品。比如各种服务、娱乐、旅游等等,在这里领域里,空间不再起作用,时间变成了唯一刚性的资源。

社交、媒体、电商领域的Top App已经聚合了大部分的GDT,而且增速实际上已经放缓。

华兴资本刘佳宁曾经在馒头商学院2016开学大课上,指出了互联网模式的新变化,今天的互联网发展,已经从旧模式进入了新模式。

2012年到2015年,很多巨无霸公司的扩张模式,首先是花钱买流量;然后做补贴,快速融资,看谁补贴更多,融资更快,布局更大;最后进行并购、合并、垄断,实现盈利。

但这种模式今天很难复制了,因为流量现在的价值比几年前涨了十到二十倍,买流量的路走不通了。

流量潮汐

路走到尽头,就会绝处逢生,一个新模式产生了。在新模式下,关键内容变得至关重要。有了好的关键内容,去社交、媒体领域的珠穆朗玛级别的大App去吸引粉丝,然后关键内容驱动交易,通过独立应用App,跨越用户数的瓶颈。

【流量潮汐】是通过主流平台把用户聚集起来,用户找到了自己感兴趣、沉淀为忠诚度的内容,跟着内容向其他应用流动,并且这种流动可以形成商业变现。这种流动的状态,就叫理解为流量潮汐。

视频、直播、资讯、微信、微博这样的大平台,已经帮你覆盖了足够多的用户,你要做的就是去上面找到你想要的用户。

IP分散化​

大家越来越关注自己的生活,价值观越来越多元化。同时,我们的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供给端来看,过去电视、广播是一个点覆盖很多面,现在所有的信息都分散在各个App里。从需求端来看,我们对信息的选择也是圈层化的,都是从朋友圈、微博好友那里获取信息。这里面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圈子内部是高度认同的,圈子与圈子之间的隔离感非常强,甚至是排斥的。

关键内容的范围将变得很广泛,从现在的脱口秀、时尚达人、电竞主播、网红、作家等,向体育、教育、军事等方向扩散,表现形式也会更多。未来将会有一批拥有关键内容的小而美的公司出现,内容是分散化的价值观,工具是专注精品化。

大平台也会参与这一轮头部内容与工具应用的竞争,和过去不同的是,大平台可能会用拆分出来团队单独运营的模式。

品牌成长之路

新技术创新指数级地增加了新的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供给侧改革已经不仅仅是在传统经济领域,在人类所知的任何一个领域,都面临着漏斗过滤的法则。

从用户的角度来说,每天都有新的服务、应用诞生,每时每刻每秒都有新消息,然而人类用于选择的大脑还远远没有进化到可以理性选择的能力,大量的信息像潮水一样涌来。如同德鲁克所说的那样,几百年后,人类回顾这段历史,未来历史学家在记录这段历史的时候,他会发现可能这个时代最重要的不是技术创新、不是电子商务、不是互联网,而是人类的境况发生了史无前例的变化,人类面临的选择是如此之多,他已经不仅变得不稀缺,而是如同洪水一般汹涌而来、无法抵挡,而人类社会却完全没有准备好应对这一切。

品牌成长之路

品牌成长之路

品牌成长之路

品牌成长之路

品牌成长之路

前不久在经济观察报的一个沙龙上, 王军分享了一个观点,在各个细分领域领军的App,从App的最初发布算起,大约都要经过5年的时间,如果按照每天8小时、每年250个工作日来计算,正好是10,000小时。

很多人都知道“一万小时定律”,意思是说要想在某个领域成为专家,需要一万个小时。万维钢对此有个观点,实践“一万小时定律”正确的姿势是刻意练习。

品牌成长之路

品牌成长之路

品牌成长之路

品牌成长之路

品牌成长之路

讲人话

语言不仅是沟通的工具,也是拒绝沟通的工具,例如江湖黑道的黑话,专业人员外行听不懂的术语,小孩之间的纸条,降低内部交流成本的同时,也提高了外部交流的成本。这就是窄门,宗教一般门内人对门外人的歧视,这其实是人类进化而来的本能。

但如果能摆脱这样的本能,能深入浅出、用听众听得懂、可以理解、形象化的语言,你所表达的观点往往更容易被理解、记忆,持续影响就会沉淀成为“知道、知道”,甚至“不知道、知道”的自然而然的习惯行为模式。

找支点

人类社会已经进化到需要复杂下同才能完成任务、达成目标。

首先是每一次努力应该能最大程度用上前一次努力的结果,而不是每一次都从头开始。比如希腊科学体系,任何发明都是可以叠加的。形成对比的,是东方工匠式的知识体系,其实不成体系,都是零碎的知识,很容易失传,后来的人又要从头开始。

另一点就是要找到在某个方面比你强、甚至最强的伙伴,密切合作,就会形成品牌的背书,你的下一次努力就可以以这个强伙伴为支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