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人人熟悉、浅显易懂的唐诗,被诗词大会点评嘉宾解读出新高度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现代文学作品如此,阅读古代诗词更是如此。赏读古诗词,我们不但能够体会到音乐美,格律美,意境美,还能感受到一个时代的辉煌或衰落,体会到一个地域的富庶或荒凉,感悟到一个诗人内心的高尚或卑微……但是,不同生活阅历、不同知识层次、不同理解能力的读者,所读到的东西往往也是不同的。这正是诗词的魅力之所在。比如我们在看《中国诗词大会》的时候,听到点评嘉宾对一些常见诗词解读的时候,顿觉其观点新颖,见解独到,令人耳目一新,受益匪浅。所以很多观众说收看《中国诗词大会》,不是奔着比赛去的,而是奔着嘉宾老师的点评去的。下面一首人人会背的唐诗,在《中国诗词大会》上,就被两位老师解读出了新的高度。

这首人人熟悉、浅显易懂的唐诗,被诗词大会点评嘉宾解读出新高度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我们每个人都很熟悉,也很喜欢这首一直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唐诗,很多人阅读这首诗的时候,或者是自己领略到的,或者是借鉴了他人的解读,或者是在老师的引导下,获得了如下结论:这首诗运用拟人手法,以极大的喜悦之情细致地描绘了春雨的特点和成都夜雨的景象,热情地讴歌了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春雨。诗中对春雨的描写,体物精微,细腻生动,绘声绘形。全诗意境淡雅,意蕴清幽,诗境与画境浑然一体,是一首传神入化、别具风韵的咏雨诗。

这首人人熟悉、浅显易懂的唐诗,被诗词大会点评嘉宾解读出新高度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除此之外,这首诗的成功之处还有很多,除了题目之外,诗中没有一个“喜”字,却处处流露出喜悦之情。平常之景最为难写,但这首诗能写难状之景如在目前,且如此真切入微,令人如临其境。诗从听觉写至视觉,乃至心理感觉,从当夜想到清晨,结构严谨,描写细腻。在择韵上,诗人以韵就情,他选择的“庚”韵,是后鼻韵母,其发音过程较长,客观上拖慢了整首诗涵咏的时间和语调,这恰恰宜于表达诗中喜悦而不冲动、醇厚而不奔放的绵长细腻的情感。

这首诗题目就是“春夜喜雨”所以,这种种赏析总结,不外乎都围绕着如何写“雨”来进行的。但是,在《中国诗词大会》舞台上,两位点评老师却都换了一个角度,重点强调了“人”,可以说,他们的解读,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这首人人熟悉、浅显易懂的唐诗,被诗词大会点评嘉宾解读出新高度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康震老师说,我觉得杜甫是唐代最温厚的一个诗人。你看《春夜喜雨》,这雨为什么是“喜”的?因为它来的是时候,而且来的方式是一种温柔的方式:随风潜入夜,晚上大家都安睡了,它悄悄地进入了这个村庄。润物细无声,细细的春雨,温润地润物,所以这样的雨,在晚上,在春夜,在我们最需要的时候来到,就好像我们最需要一个人引导的时候它来了,就好像我们听到了很温润的话语一样。所以老杜写的虽然是雨,但用意却在乎人。因此这首诗经常被人们用来教化人生,润入心田。所以我觉得不愧是“诗圣”,写出来的诗真是有感动,有深度。

这首人人熟悉、浅显易懂的唐诗,被诗词大会点评嘉宾解读出新高度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蒙曼老师说,这下雨也能看出人品来。杜甫人品确实好,为什么呢?因为他是人民诗人,是“诗圣”,他境界很高。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一想到这雨能够滋润万物,她觉得很开心。清朝也有一个这样的诗人,孔家的子弟孔宪彝,他写过这样一首诗:

阻雨谣

孔宪彝

不雨悯农夫,既雨愁客子。

不惜行路难,为汝老农喜。

什么意思?我本身不喜欢下雨,因为我是一个旅客,一下雨就没法赶路了。但是农民是喜欢下雨的。所以我宁可自己不方便,也希望这雨继续下下去。所以说雨品里头也看人品,好雨见好人。

这首人人熟悉、浅显易懂的唐诗,被诗词大会点评嘉宾解读出新高度

春夜喜雨

两位老师能够跳出一般人解读的思路,不落窠臼,见解新颖,观点独到,把一首人人熟悉的诗解读出一个新的高度,可见学问之高深,不愧为《中国诗词大会》点评嘉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