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簡,兩千年前漢字開出的花朵!沉甸甸的滿載古人智慧

西周之前,我們早期的文字——甲骨文,它是刻在青銅器上的,但是考慮到青銅器的製造成本,還有對其擁有者身份的嚴格要求,如果把青銅器作為主要的書寫載體,那明顯太不現實。所以,我們的先人很快就找到了甲骨和青銅的替代品——竹簡。

在接下來的一千多年時間裡,從西周到東漢,竹簡成為我們華夏文明最主要的文字載體。它上承甲骨下接紙張,繼往開來,成為我們文明發展過程中相當重要的一環。竹簡對我們華夏文明的影響是全方位的,不只是閱讀習慣或者是書寫習慣,它甚至影響到了我們的語言和思考方式。

比如有個詞叫學富五車,能裝五車的書,一聽這就是竹簡。如果紙質書裝五車估計要把人看吐血。舊唐書李密傳中說,李密曾經控訴隋煬帝的十大罪狀,說罄南山之竹,書罪未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這句話聽起來雖然不怎麼環保,但是從一個側面也反映了竹簡對我們民族文化的影響。同時期其他文明的文字主要還是寫在石頭、金屬或者是羊皮上,這些材料從成本和便於攜帶上面明顯不利於推廣。那為什麼竹簡只有在我們國家得到了大範圍的推廣和使用呢?

竹簡,兩千年前漢字開出的花朵!沉甸甸的滿載古人智慧

歸根結底還是社會組織形式的需要。歐洲總面積跟中國大小差不多,歷史上它經常分成幾十上百個小國。小國寡民有他們特有的優勢,比如古雅典,它之所以可以搞那種所謂民主制度,就是因為他的人少。對於古代地大物博的中國來說卻很難實現。

竹簡為什麼會出現?

在生產力還很低的古代社會,想統治好這麼一個幅員遼闊的國家,那是相當不容易的,這對歷代統治者都是一個非常現實的考驗,特別是秦朝實行郡縣制以後,需要大量的頻繁的信息溝通,才能保證中央對地方的有效管理,比如法律的頒佈、政令的下達、人事的任免,還有軍事財政信息的傳遞等等。要想讓這麼多信息實現一個長距離的有效傳輸,總不能靠人口口相傳,文字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這個時候對文字的載體就提出了要求,比如要耐磨損、方便攜帶、造價低廉、取材廣泛等等。之前出現的比如說甲骨文、金文、石刻文字,顯然都不能滿足這些要求。比如周天子要寫一部法律,如果用甲骨的話,估計全國人民得吃半年甲魚。布帛和羊皮的成本也非常高,無法大面積推廣。金石的笨重,那就更不能滿足要求了。

竹簡,兩千年前漢字開出的花朵!沉甸甸的滿載古人智慧

刻在陶片上的文字

竹簡的使用就變得順理成章了,後面紙的發明也是同樣道理,改進書寫材質的工藝一直是權力中心長期以來的一個追求。竹簡究竟是源於何時?今天也沒有個定論。但是我們在甲骨文、金文已經找到了“冊”字的象形,就是兩根繩子,穿起一排竹簡,還有“典”的象形,就是一堆冊放在一個桌子上就叫做“典”。證明竹簡在骨文時代就已經有了。不過隨著周朝的興起,竹簡才得到大面積的推廣。

竹簡,兩千年前漢字開出的花朵!沉甸甸的滿載古人智慧

商代甲骨文

竹簡,兩千年前漢字開出的花朵!沉甸甸的滿載古人智慧

甲骨文“冊”字

目前實物出土最早的是戰國早期的曾侯乙墓竹簡,大約是在公元前440年。我們說竹簡,其實簡的材質是有竹有木,通常竹質的叫竹簡,木質的叫木牘。西北地區出土的更多的是這種木牘,簡通常都比較窄,多數只能寫一行,少數有寫多行,比如我們在吳魏漢簡裡面就看到了三行的簡,其他地方多數是多行的簡。前一段出土的海昏侯墓的竹簡就是多行的,而且上面的隸書非常漂亮,清新疏朗,即使是跟歷史上漢朝那些名碑比也絕對不落下風,但是絕大多數竹簡都寫成單行的。

竹簡,兩千年前漢字開出的花朵!沉甸甸的滿載古人智慧

海昏侯墓竹簡

木牘則有寬有窄,窄的也跟簡一樣窄,但是寬的就很寬,有的是一整塊木板可以寫成很多行。只是這種特別寬的也比較少見,因為這個加工難度比較大。在我們中國所有的木工工具中,其他工具都出現得很早,比如說常說盤古開天地用的是一把斧子,戰國魯班就發明了鋸,這些工具都是很早就出現了,但是用於木板鑿平的刨子出現的最晚,大概是在宋朝的時候才出現。

竹簡,兩千年前漢字開出的花朵!沉甸甸的滿載古人智慧

宋代清明上河圖中的木工工具刨子

編連竹簡的這個繩子叫編,多數時候都是用的麻繩,也用絲叫絲編,也有用熟牛皮叫緯編。有個成語叫緯編三踅,說的就是孔子晚年的時候喜歡讀易經,他把穿竹簡的牛皮繩都翻爛過三次,可見有多愛讀書。

竹簡製作流程

關於竹簡的製作過程,首先得有一個脫水的工序,就是把新鮮的竹子做成竹簡,放在火上烤,烤去枝葉,以防止蟲蛀。烤的過程中水珠就會凝結在這個竹簡的表面,就像出汗一樣,所以叫汗青。汗青這兩個字就被用來指代書籍或者歷史,所以文天祥才會說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竹子表面上那一層青皮,它富含油脂,如果把字寫在那個上面,墨跡是不會下滲的。所以當我們寫一個東西,比如寫一份公文的時候,開始要寫一個初稿,我們就把這個字寫在這這層青皮上,等定稿了之後,再把這層青皮颳去再謄抄到一個竹片上,竹片上的墨不再容易擦去了,所以竹簡是比較耐磨的。

再說颳去青皮這個動作就叫殺青。殺青就是定稿的意思,所以我們今天這個影視劇拍完了還叫殺青,這個說法就來自這裡。竹簡還對我們的閱讀習慣造成很大影響,新中國成立以前的古籍包括民國時代的報紙都一樣都是豎行的,這明顯受到了竹簡的影響。用我們今天的標準看,那些古籍古碑帖都應該叫做列,但是當時都叫行,比如靈飛經墨跡43行、王獻之的玉版13行等等都叫行。還有一個影響就是讀寫順序的問題,我們今天通用的原則是橫寫右行,就是橫著從左向右寫。但是古代長時間採用豎寫左行的形式,就是文章要從上向下寫,從右向左寫,這也是受到了我們竹簡文化的影響,

本來大部分竹簡都是單根寫好了,然後再把它穿起來,所以左行右行對書寫者來說其實是無所謂的。但是我們古人發現把這個竹簡寫好之後,捲成一個卷之後,如果左手展開看它看起來更加舒適方便,所以竹簡都是採用左形的形式,這個形式一直等到紙質書出現以後仍然延續了很長時間。

竹簡,兩千年前漢字開出的花朵!沉甸甸的滿載古人智慧

曾侯乙墓竹簡

在書寫過程中如果是謄抄一些法令或者是一些經典,比如儒家經典通常就先把這個簡穿好再在上面寫,因為這種抄寫的出錯概率比較低,而這種竹簡都偏長,比如曾侯乙墓,出土竹簡72到75釐米。漢書中也提到三尺律令,就是說法令都寫的這種三尺長的竹簡上,漢尺的一尺是24釐米,三尺正好是72釐米。但是對於日常的一些公文或者一些普通的書籍,簡都比較短,多數都是一尺或者一尺幾寸,大概也就是在24釐米到30釐米之間的這個長度,而且常常都是先書寫好再穿成冊,因為這些書寫內容在寫的過程當中需要修改的可能性比較大。

竹簡,兩千年前漢字開出的花朵!沉甸甸的滿載古人智慧

雲夢睡虎地秦簡

古代官府中負責抄寫公文的人,叫刀筆吏,因為這些人在書寫錯誤的地方需要用刀颳去重新書寫,這個刀就類似於我們今天橡皮的作用,所以他們經常隨身攜帶著刀和筆,所以叫刀筆吏,像班超、李斯都做過刀筆吏。

傳世竹簡,可窺歷史

近代竹簡出土最多的地方主要是在西北地區,因為這個地方比較乾旱,有利於竹簡的保存。當然後來逐漸在南方也出土了一些。在早期的一些竹簡出土,因為當時沒有技術把它留下來,那些竹簡都已經超過了一兩千年之後,細胞壁完全破碎,如果沒有一個很好的萃取技術,等它稍微幹了之後就會馬上粉化成粉末狀。

直到後來一些專家學者把這個問題專門公關,用一種特殊的介質,就是一種溶液把裡面的水分給它替換掉來撐住這個細胞壁,等到這個竹簡再幹了之後,他就不會變形了,甚至工褶如初。當然這個技術是很後來才有的,所以我們早期出土的那那些竹簡都是在西北那些乾旱的地方。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時候,所謂一些西方的探險隊在樓蘭、敦煌、酒泉這些地方盜掘了很多。一直到1930年國民政府才組織了一次在甘肅居延的一個重要發掘,當時就發掘了一萬多枚竹簡。

竹簡,兩千年前漢字開出的花朵!沉甸甸的滿載古人智慧

居延漢簡

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們也有過幾十次的發掘,比如重要的有1972年的山東銀雀山漢墓,出土了大概5000多枚竹簡,72到76年又在居延刨出了2萬枚竹簡,75年的時候我們在湖北雲夢睡虎地出土了一千多枚竹簡,到77年的時候出土了著名的曾侯乙墓,同時也出土了200多枚竹簡,多數都是三尺律令!伴隨著一批又一批的竹簡出土,我們一些以前的觀念逐漸被打破更新。比如銀雀山漢墓出土了《孫臏兵法》和《孫子兵法》是同時出的,證明《孫子兵法》並不是孫臏寫的,而此前學術界對這個問題一直是有爭議的。

雲夢睡虎地秦簡是發現簡牘以來第一次出土的秦簡,而且這個墓就在秦始皇時期建造。竹簡的內容包含了大量當時政治、法律、生活各個方面。更令我們吃驚的是,竹簡上的字並不是我們期待的小篆,而是更接近於隸書。我們都知道小篆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中央集權對文字的頂層設計。所謂書同文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但是小篆作為官方指定書體,可能僅限於秦朝的中央政府或者是正式的官方行文中才會被用到。在一些地方或者一些非正式的場合,小篆可能從來沒有被認真的執行過,更多用到的是從大篆的基礎上直接發展出來的這種隸書,這就是我們經常說到的隸變。

書於竹帛,非“刻於竹簡”

  • 隸變是中國文字史上最重要的一次變革,而之所以發生跟我們的竹簡有最直接的關係。

我們都知道甲骨文是用刀刻出來的,金文是用金屬上鑄造出來的,少數的金文,比如中山王鼎,那也是用刀鏨刻出來的。只有竹簡上的文字是用毛筆直接書寫的,也是因為毛筆的書寫才出現了隸變,隸書是書寫者對篆書的簡化,即古人說的隸乃篆之捷,是毛筆和竹簡的配合才導致了這次字體的進化。隸變是我們中國古代文字和現代文字的一個分界線,又是我們現代意義上書法的發端。

今天我們中國人或多或少都會理解一些書法的概念,竹簡出現之前,從來沒有人把書寫視作一種高雅的藝術形式,或者是把書法單獨拿出來討論其美學價值。

  • 竹簡的出現,開啟了書法作為一種藝術的啟蒙。

這裡還伴隨著另外一個變化,從竹簡上的隸書開始,漢字被進一步的符號化,變成了不再象形的象形文字。

竹簡,兩千年前漢字開出的花朵!沉甸甸的滿載古人智慧

居延漢簡

除了極少數的獨體字,今天還能看到一點象形的影子,比如火、田、月,對於絕大多數漢字的最初的造字原理,我們只能追溯到小篆,甚至大篆才能搞清楚,我們看說文解字,看到小篆的時候基本就知道這個字是怎麼回事了,那個“水”真的就是流水,“木”也真就是一棵樹!漢字進一步符號化變成隸書之後,那種橫平豎直、方圓周正的線條就變成蠶頭燕尾的筆畫了,變得不再象形了,這麼做的好處就是書寫速度大幅提高!

竹簡,兩千年前漢字開出的花朵!沉甸甸的滿載古人智慧

李斯小篆

竹簡,兩千年前漢字開出的花朵!沉甸甸的滿載古人智慧

蔡邕隸書《熹平石經》

不信你拿一支毛筆試著寫寫小篆,相當的慢。但是寫隸書就快多了,隸書的出現就是為了快。竹簡上的隸書最先應用的是底層人民,上層社會開始是不怎麼認的,再加上剛剛誕生的隸書,因為沒有書法家的精心修飾,確實也顯得有些粗糙,比如雲夢睡虎地秦簡就能看出來剛剛演化出的隸書,看起來是相當幼稚的!這種情況隨著時間的推移,竹簡慢慢的也在發生變化,到了西漢中期的時候出土的竹簡,比如居延漢簡、銀雀山漢簡上面的字就變得非常有味道了,但是隸書真正的爆發期還要等到東漢!

竹簡應用最鼎盛的時代應該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和秦漢時期,到了公元105年的時候,東漢蔡倫就向漢和帝獻上了蔡侯紙,這個時候紙就開始慢慢推廣開了。所以東漢末期三國這段時期,正是紙和竹簡併用的一個時期。一直到魏晉以後,竹簡就徹底被紙取代了。但是三國這一段因為是一個新技術,剛剛發現以後它首先肯定會應用在軍方和政府,隨著技術不斷的升級、成本更加下降,才會大面積地向民間推廣。所以三國時候關羽如果收到了劉備的密函,那應該是紙條或者是帛書。但是說關公如果閒著沒事,夜裡要讀春秋,那讀的可能還是竹簡。

竹簡,兩千年前漢字開出的花朵!沉甸甸的滿載古人智慧

蔡倫

竹簡墨香千古傳

說了竹簡這麼多好,竹簡最終還是退出了歷史的舞臺,為什麼呢?因為它太重了!所以在當時的書寫者為了讓一本書用盡量少的竹簡,他就會把每一根竹簡上擠上儘量多的字,每一個字要儘量的壓扁。這就是隸書一改甲骨文的修長變成了矮胖型的根本原因。甲骨文為什麼瘦長,隸書變變成矮胖,這些字形的變化符合客觀事物發展的一個內在邏輯。

竹簡有它的缺點,但是在沒有紙的時代,因為竹簡取材廣泛、造價低廉,它為我們文化的大範圍傳播起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要知道同時代的歐洲人還是要把字寫在羊皮捲上,羊皮成本太高,從根本上就限制了文化的大範圍傳播。竹簡的應用與普及,把我們華夏文明推向了一個更新的高度,同時竹簡帶來的書寫藝術也成就了後世燦若群星的書法家,開啟了我們波瀾壯闊的書法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