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为什么这么不堪一击?

一只活泼的小猪


这个问题只有秦始皇,汉高祖,两大老最有资格说清白。

我认为伟大的秦帝国刚成大器顷刻土崩瓦解,其原因太多。第一是秦始皇弱智或者是缺乏对帝国长治久安缺乏妥善安排。让几个小人如赵高李斯之流执掌国器。国器在这邦家伙手里摔得粉碎。第二是灭国不久的齐楚燕韩赵魏六邦残余势力仍然强大,虽然无力独自或联合推翻秦国统治,但是时刻窥视秦国的漏洞。时机一到便扇风点火制造混乱。第三是秦始皇在位时期因统一全国频繁用兵残酷征战,各国百姓遭受了家破人亡之灾。人民极端仇恨秦始皇,视秦人为虎狼。恨不得千刀万剐秦国人。这一条是秦始皇最难办好的,要实施统一天下之战,百姓必然遭罪。秦始皇和希特勒拿破仑都属人类历史英雄人物,崛起迅速,衰败迅速。


南荣姬


秦帝国的脆弱至少有三个深层次原因:

第一,秦帝国的法治存在漏洞,那就是最高权力始皇帝的黑洞,他一旦去世,就立即形成了可怕的真空,没有规范的机制承接延续,这也就给了赵高等人可乘之机。

第二,就是丞相李斯以及身边近臣赵高的不忠。在始皇帝的统领下,大家齐心协力统一六国;但是始皇帝一离开,他们人性当中不安分的因子就出现了,最终搅得帝国崩溃。

第三,就是忠于始皇帝的太子扶苏和将军蒙恬等人,没有鼓起勇气选择抵抗,而是比较愚蠢的以“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为理由,接受了叛乱者的意志。






百舸争流莫等闲


非常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大秦帝国并不是不堪一击,最后它其实是衰弱了 ,没有了当初秦王扫六合的力量了,最后导致了灭亡。

大秦帝国为什么会衰弱

大秦帝国灭亡的原因有很多,最主要还是自身的政策出现了问题,以前大秦帝国用商鞅变法,来铸造了一支战必胜的锐士,

大秦灭亡六国后,这时候要做应该是立即改变严厉的酷法,施以仁政,是那些六国的遗民,得以快速加入到秦国统治中,

秦始皇则是让蒙恬率30万秦军抗击匈奴,又开始修建始皇陵,长城,阿房宫等建筑,这些工程耗资巨大,还要征用巨大的人力,

这些六国遗民本身就是刚刚进入秦国的统治,秦国便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压力,他们自然是不愿意的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过秦论》

秦始皇活着的时候,凭借威望可以震慑天下,到了秦二世的时候,他更加的奢靡,这时候便是《陈涉世家》中的一句话“天下苦秦久矣”,这时候便爆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

这些还没有结束,秦国内部也爆发了派系之争,也导致最后秦国灭亡了,所以秦之所以会被灭亡(不堪一击)

“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过秦论》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嘴痕


嬴政兼并六国,结束了战国割据的局面,真个是“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一统六国之后,认为自己的功劳很大,决定采用“皇帝”的称号。他是中国第一个皇帝,自称是“始皇帝”自称曰“朕”,诏旨称制,或者称诏。公元前221年,始皇帝嬴政以咸阳为都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改用郡县制度,征发大批民工修万里长城。又设置严律峻法,焚书坑儒。等到这一切都做得了,他认为天下太平了,就开始各地巡游。

公元前210年,他带着丞相李斯、宦官赵高还有自己的小儿子胡亥一起出行。一路上颠簸劳顿,年纪大了,开始生起病来。到了沙丘这个地方就病死了。临终前遗诏给远在边疆的扶苏,让他回来主持大事,信还没有送出去,就咽了气。

此时,宦官赵高就想,他和胡亥是一伙的,而扶苏和蒙恬是一伙的,而赵高和蒙恬一家有仇,如果让扶苏当了皇帝,自己只能在牢房里吃盒饭了,甚至还有可能身死家亡。于是赵高与胡亥就强迫李斯,假传秦始皇的遗嘱,杀害扶苏,让胡亥继承皇位,这就是秦二世。

秦二世当上皇帝之后,除了吃喝玩乐,什么也不干,把政治大事都交给了善于“指鹿为当”的赵高处理。他和二世怕泄露篡夺皇位的事情,就罗织罪名,杀死了秦始皇的十二个公子和十个公主,受株连的大臣不计其数,不久赵高也施展计谋把李斯也杀掉了。赵高自己独揽大权,把朝政弄得一片昏暗。

天底下的老百姓可受苦了。早在秦始皇那会,建造长城,发兵三十万,征集了民夫几十万,为了开发南方,动员军氏三十万,后来他又开始修建豪华宫殿阿房宫,动用了七十万的囚犯,让天下人更是苦不堪言。

秦二世时,更加严重了,因为在秦始皇活着的时候,他就为自己修巨大的陵墓,规模非常巨大、复杂。将大量的铜熔化了灌下去铸地基,上面盖了石室、墓道和墓穴。后来二世又叫人把墓内挖成江河湖海的样子,并灌上了水银。把秦始皇入葬之后,为防止陵墓内的秘密泄露出去,竟然把大批工匠都活活封死在陵墓里边。根本把老百姓不当人。之后,二世和赵高继续建造阿房宫。那时,全国人口不过两千万,可派去当苦力的就有两三百万人,青壮劳力都上阵了。于是老百姓奋起反抗。得民心者得无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所以,秦朝失去民心,必然灭亡。





宇宙里的明星


大秦帝国面对各个起义,表面上是不堪一击。横扫六国的大秦为什么短短几年在二世之治下变得这样呢?大家从历史上应该明白,不堪一击的是秦帝国,而非秦军。

根源在一统后未变秦法。商君变法,其法在促秦强,适于战国之势,奖励耕战。面对六国分秦之势,秦法虽苛,却能整风肃纪,提升战斗力;秦法虽苛,却能让民众免于亡国灭种,民众虽苦,但能国安家存。

然商君之法功在统一天下,却不适于治一统之天下。天下统一后,无战争之忧,应变奖耕战为奖耕商,与民休养。一统之下的百姓为七国之民,而别于秦人。新法应让天下感统一之恩,即非一统之威。

而始皇以为天下无战,军队不打仗,可以搞建设,继续征发徭役,修长城,修道路,未与民生息。

战国之时,面对亡国之危,秦人苛苦亦甘,心甘情愿。天下一统,民无亡国之忧,百姓最大的苦难就是始皇给下达的各种工作。且六国之余孽尤存,推波助澜,变得百姓苦秦法久矣。

秦二世无非就是加速了这个过程。

那段历史上还有一个细节,秦亡后秦将赵佗偏居岭南,南越国存在了近百年,而归于汉,他们可一直秦制,唯独注重修养生息,则偏安百年。

历史上还有一个隋朝,和秦帝国惊人的相似,一统华夏,而不与民生息,两世而天下归唐。


平民草根史


原因有二:一是统治集团内部的原因,秦帝国经历了三位皇帝:始皇嬴政~二世胡亥~三世子婴执政15年,嬴政雄才大略建立强大的秦帝国,但用人很失败,重用奸臣赵高、李斯等人,使公子扶苏没有顺利继位,含冤自杀。大将军蒙毅、蒙恬被害,使秦帝国元气大伤。

胡亥即位以后,实施暴政,在赵高等人的教唆下,大肆扑杀包括扶苏在内的兄弟姐妹,几乎灭族。杀害包括蒙恬在内的文臣武将,使秦帝国无人可用,李斯包括胡亥本人也被赵高所杀。

三世子婴即位,秦帝国已千疮百孔,难以慰籍。子婴又把赵高诛杀,虽然报了仇,但秦帝国已完全无人可用,灭亡在所难免。

二是统治集团外部原因,秦帝国历代帝王都实行暴政,使得民不聊生,爆发陈胜吴广起义。是灭亡的导火索。

同时楚王项羽,汉王刘邦势力不断壮大,替代秦帝国的条件已经成熟。

个人观点,请高人指教!




天道酬勤66


大秦帝国统一六国,建立大一统的国家之后,秦始皇做了一个伟大的决定,将秦国的主力军队都派到了边疆,一部有蒙恬率领开往北方茂边,并修建了长城,而另外一部则由赵佗代领前往岭南开拓疆土,这两人带走了当时全国的大多数军队,使得秦朝内部军力空虚,而逢战事之时无兵可用,反叛的势力乘机越做越大。

当时,蒙恬问秦始皇,我们都被派往了边疆,万一秦国国都有难,我们能否来救?秦始皇回道,他日秦国有难,你不可班师回朝。蒙恬跪倒,流着泪说,如果这样,我岂不是秦国的千古罪人?秦始皇说了一句话,保住了华夏族群,护住了中国版图,秦国可以灭,但是华夏族群不能!

这就是为什么刘邦项羽两万人的杂牌军,就可以攻破咸阳!你可知道当年秦国百万大军,横扫六国,所向披靡,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秦始皇乃中华民族第一英雄也!



笨小孩思维


读史阅世常会顿生疑窦,以秦国七代君王宵衣旰食,秦始皇也堪称雄才大略,何以千秋帝国的大梦刚开了个头,就二世而斩,只活了十四年。

当时的很多问题都超出常识,拼死命去挖一座动用七十万民力连修三十余年都无法完工的陵墓,修坟修到把国家折进去,秦始皇属于头一份。这绝对不正常,不是一个理性人的行为。

当然也可以说秦始皇气魄大,但气魄再大,他关起门来也要跟赵高、李斯算经济账。秦陵的问题其实跟法老造金字塔是一回事,唯一的解释是不得已,秦始皇肯定是遇上了一个大麻烦,正是这个大麻烦催生出的秦代这一系列超级工程。道理要从老赢家发家说起。

秦国崛起靠的是并购

1

秦国是从西陲贫瘠之地崛起的争霸新星,并显示出了超越一切对手的进取心。“从公元前356年(商鞅变法之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灭齐完成统一),秦国在96场有大国卷入的战争中发动了52场战争(占54%),并取得了其中的48场胜利(占92%)。”

这种超乎寻常的进取心,根本原因在于穷。秦国穷得相当有境界,甚至超越了阶级。不但老百姓一穷二白,贵族乃至君主也是穷困潦倒。

当时的情况,对于秦国来说,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数百年的贫困把秦国拖入通缩的深渊,政府丧失了向这块土地上辛勤劳作的人们兑付财富的能力,不管是金属货币还是粮食、食盐。贫困如癌症一般四处蔓延,甚至侵袭到王室,不变革的结果就是上上下下组团僵尸化,社会崩溃。

穷则变,变则通。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为左庶长,相当于分管经济的副总理,拉开了秦国变法大幕。新官上任先要立威,于是找托儿在国都南门演了一出徙木立信的话剧。实际上,商鞅搞根木头就立信,这是针对通缩开出的“紧财政、宽信用”药方。

紧财政就要勒紧裤腰带、例行八项规定。而宽信用就是宽货币,彼时全世界都尚处于货币刚性兑付的年代,宽货币的形式不多,能搞的只有存量博弈。

简单说就是把“低端”的人口手里的钱抢给“高端”人口用,因为“高端”人口拥有更好的产业效率,所以资源倾斜于“高端”人口,是寄希望于效率的改进可以拯救这个国家。

既然需要存量博弈,以命相博。商鞅的方案是锅往东边甩,发动群众斗六国。商君军功爵制规定,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斩二首者爵二级,欲为官者为百石之官。”简单说就是要想富,交头颅。头颅越多,钱就越多。政府与官兵两家,你帮我打仗,我与你分账。

在这个背景下,一切社会产业、国家政策都转而以供养及扩充军队为目的,能否满足军队建设是检验产业有无必要存在的唯一标准。

秦国的战斗分成经济

但战国时代的生产力毕竟有限,当时环境下要维持一支20万人的常备军,需要400万人当后勤,这比早期秦国总人口规模还要大。

也就是说,秦国要想拥有一支成规模的战斗部队,意味着全体国民都必须围绕着这支军队打转。男人要去修路、架桥、开矿、冶炼,女人要养蚕、缫丝、耕种、纺织。不如此,军队就不会有足够的铠甲、武器、战袍和粮食。

于是在“打战—发财—扩军—再打战”这个正反馈循环下,全体秦国人民或被迫或自愿都坐上了全面奔向小康的敞篷车。对于秦国中央政府而言,劫掠与灭国则成为充实政府利润表,扩大国家总资产的不二法宝。

贫困的秦国算是抓到了救命稻草,但是秦国政府垄断产业,国内产业效率奇低,缺乏产业支撑的秦国自然收获不到战争利润带来甜蜜的果实,只能走上以战养战的流动性之路。流动性模式同时受制于流动性资产的量与价,任何一个参数落于阈值之外,等待玩家的只有崩盘。

秦国在战争机器正反馈链的自我驱使下,先掠河东,再并韩灭赵,实际上,就是把非常规的并购经营活动,当成了国家发展的常规路线。舍弃了自身对于盈利产出的要求,而用外部流动性掩盖巨大的资产负债不匹配的风险。

随着并购生意的持续深入,秦国军队产业开始不满足吞噬一域一地所得的营收与利润。嗜血欲望呈指数式增长,需求从一城变为一域,再由一域升格为一国。此时的秦王政,正得心应手地驱动着这头效率怪兽,他的目标已经从灭国变成了一统天下。

始皇帝的大麻烦

2

公元前221年,秦军兵不血刃,攻破临淄。东方六国中曾经首屈一指的大国齐国,就此灭亡。此时的秦王政尚沉醉在胜利声中,万万想不到一个大麻烦已浮出水面。

天下一统对于秦始皇自己当然是不世之功,可天下一统后没战可打了,你让那些指着军功爵制发财致富的军民同胞兄弟们怎么办?

这个游戏玩到灭国的层面,已经玩无可玩。齐王建断气的那一刹那,数十万军力以及背后支持军队的数百万劳动力突然无事可干,谁是秦始皇,都一定慌神。灭齐时才五月份,今年接下来的GDP怎么办?

六王毕,四海一

秦国崩溃的开始

秦帝国的就业人口、国家营收、产业利润、政府税收绝大部分都从这支军队处来,靠的是养羊薅羊毛。现在一把玩High杀羊吃肉,羊肉虽美,但羊毛却没得薅了。后面最少三大风险:绑架就业、产能过剩与流动性危机。

政府找不到事情给军队干,军队效率就会驱使着自己找事干,更何况是秦国军队的效率。关于秦军的效率,有一个例子:

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了一份秦国家书。两个在淮阳打战的弟弟黑夫和惊,给在老家安陆侍奉母亲的哥哥写了封信。信里说,我们在前线打战,让妈妈赶快帮我们做夏天的衣服送到前线。但做之前,先比较下价钱。安陆的丝布便宜,就在安陆做好了送来。如果淮阳的比较便宜,干脆直接寄钱给我们在淮阳自己做。

这表达出的意思是,当时秦国军队的运转效率已经远远高于秦国的商业效率。军队的运转效率分摊了运输成本,加上驰道、直道的修建,进一步压低物流费用。一件丝布做的夏衣,可以从家乡几百公里送过来,跟现在上网买衣服也差不多。赖于全国性高等级道路网络运输体系的支撑和高效率的物流产业,运费完全在可接受范围内。

另外,在这封家书里,两个弟弟请哥哥确认,他们为家里面争得的爵位有没有得到落实,这是全家主要收入来源。正是由于前线出了人,后方分钱的时候,黑夫和惊的家里才有了一份。

军队运行绑架了整个国家以及全体国民的命运走向,是秦国自己形成130年的路径依赖。上至君王,下到蚁民,都在这个正反馈链中获益颇丰。对于秦国人来说,几代人的奋斗,总算是杀出了一条血路。

但问题随之而来,其实就是军工产能尾大不掉。耍猴耍成齐天大圣,就耍不下去了,接下来是他耍你的问题。怎么办?

本质在于解决政府对于军队产业(军工产能)的兑付问题。军工产能作为债主,它要向皇室收债。这个问题解决得好,帝国的大业就能永续。解决不好,那军工产能就要重置政府。

这个过程中,秦帝国第一代领导集体面临的最大困难是货币刚性兑付属性,刚兑极大地挤压了政府腾挪的空间,给以始皇帝为核心的帝国中央政府空前压力。

从后面施政的情况看,也体现出了这一点。秦帝国几乎在完成统一的同时,就开启了若干超级工程。包括但不限于垒长城、挖陵墓、修驰道、建灵渠、筑阿房、北却匈奴、南平岭南,每一项都是这个星球上的顶级体量,其中尤以秦陵与长城为标志。

这个地球上,再没有比秦陵更大的坟头,比长城更长的围墙。这也从反面雄辩地证明了兼并六国的秦国军队已经具备了当时世界上的顶级战力,因为只有化解顶级战力,才会催生出顶级工程,这是相匹配而毋庸置疑的。

修金字塔也就是这个原因,经过长期发展,法老工程队已经被锻炼得无比强大,宫殿神庙满足不了过剩产能(效率),只能死磕金字塔。秦国要不想上马超级工程,理论上,只能去迦太基搞定汉尼拔。

帝国资产负债表的崩溃与重建

3

秦始皇的那些大手笔作为,当然是骄奢淫逸、好大喜功,但同时进行如此多的大动作,比战争频繁的战国时代还要折腾得多,则还有其他的原因在内。

秦始皇有利用超级工程这个相对平和的方式出清人口产能、化解军工产能(减速)的意图,这样就可以解除产业集中度风险,以维持政权的基本稳定,为国民经济恢复赢得时间(换轨)。但这种不人道的方式,也只有高度集权的秦制能够办到。

一言以蔽之,对军工产能实行供给侧改革,以时间换空间推动缩表,完成国家主要矛盾的战略切换。

此计要成需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军工产业吸纳的人口分流要有序,二是军工产能的效率要软着陆。

对于第一个问题,秦始皇选择大力发展国防与基础设施建设。范文澜计算过战争结束后军队分流情况,“征发造宫室坟墓共一百五十万人,守五岭五十万人,蒙恬所率防匈奴兵三十万人,筑长城假定五十万人,再加上其他杂役总数不下三百万人。”

这种处置方案的着眼点有二,一是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有计划地吸纳并逐步减少壮年人口规模(尽可能的弄死一部分),来降低效率。通俗说,就是修桥补路无尸骸;二是把作战部队的建制进行拆分,南北远调,利用组织架构的去中心化,压制军队效率。

修阿房宫——靠虐杀青壮年来解决问题

第二个问题的处理,要求管理结构与生产效率相匹配。从关系上说,产业效率决定了管理体制,互联网企业的组织架构为什么与传统企业架构大相径庭,原因就在这里。

现在问题是,秦国的军队运行效率远高于行政管理体制,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出现了明显的脱节。因此,压制军工产能效率的同时,需要提升行政体制运行效率并尽快培养其他产业独立承接就业人口和产能需求。确保战略切换,做到同速换轨,才能把风险降到最低。

全国统一后,秦政府快速建立皇帝制度,强推郡县制而拒绝选择与六国贵族和解稳定政局,并实施了以“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为标志的制度标准化改革,目的都是为了尽可能快的实现行政体制效率提升。超级工程是一箭双雕,既为效率革命提供物质基础,又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完成对军工产能人口的出清。

只不过生死有命、漏算人寿,秦始皇只活了49岁。缺乏雄主的帝国,根本无法压制军工产业,超级工程也只能被舍弃。

秦朝最终没能有效出清军工产能,产业无处转移,政权组织又无法消化,效率于是硬着陆。军队效率冲垮了官僚体系与国家组织形态,秦政府缩表计划失败,国家资产负债表崩溃,政权从内坍塌。

帝国的崩溃释放了制度牢笼里的效率怪兽,战争被再次推向全国。楚汉内战一打四年,中国人口折损近半,一千万人归于尘土,其中大部分是精壮劳动力。输赢不再重要,战争本身解决了出清问题,这让后起的王朝立稳了脚跟。

劳动力的消失让国家对于军工产能及国民劳动的兑付责任一笔勾销,楚汉战争的本质就是通过战争消灭债主,从而显著降低国家负债率,帮助国家逃脱债务追索。

汉承秦制,虽然换了皇帝,但西汉皇室选择与贵族相妥协,相当于承认帝国老人们的既得统治利益。又取巧地继承了郡县制,为新进人马划定权力场。所谓中华第一帝国,从内核看,秦汉一体,并无本质上的不同。但换了个马甲,完成了资产负债表的清洗。

从这个意义出发,陆贾进谏刘邦那套“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乎?”的大道理并没有说到要点。西汉帝国能活下来,是有人埋了单。不管是刘邦还是项羽,最后之所以能去敲钟,是因为他们拿到的是净壳。


破乞


不是说大秦帝国不堪一击。秦朝在我国历史上写下了浓墨一笔。统一六国,开启封建社会,统一度量衡,发行货币等等。至于为什么只存在短短几十年,也就是楼主说的“不堪一击”,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秦朝法制体系僵化。秦统一六国后不懂变通,法律因循守旧,比如说陈胜、吴广因为大雨误了戍期,本来是个不可抗力的事,最后还是要追责,于是揭竿而起,这从侧面也可以看出秦朝法制的僵化。

2、长期暴政脱离民心。秦朝的基本策略就是军事至上,“没有什么不是一场战争解决不了的事”。统一六国前这些都好使,统一六国后就要聚民心谋发展。然后秦朝并没有,在统一六国后,还大兴土木,修阿房宫,修长城,修秦始皇陵。皇帝如此,下面的官吏当然也不断剥削老百姓。

3、朝廷运作和调度失效。陈胜、吴广起义,区区几百农民就可以攻打一个乡,可见当时的秦朝在地方武装力量是多么匮乏。

4、外敌常年入侵,秦朝不得不把重兵镇守边疆,疆土内部空虚。内忧外患是秦朝奔溃的直接表现,内部各地揭竿而起,外部有匈奴骚扰。而秦朝野心不断,还在想着对外扩张,于是国内防御管理就放松了。

5、秦始皇突然暴毙。国不可一日无君,秦始皇在出行途中突然死亡,都来不及安排后事,无能后君继位,最后只能是灭亡。

除此之外,六国的后裔从未放弃复国的目标,他们一直在默默等待着一个推翻秦朝的时机,尤其是同秦朝有着不共戴天之仇的楚国后裔,所谓“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而最终秦朝也正是灭亡于楚国后裔项羽。


木札


秦始皇时代,使大秦帝国东到辽东,北至阴山,西达陇西,南至南海,实现了全国大统一,也使他赢得了“千古一帝”的称呼。不过,后世不少历史学家认为他建宫室,筑陵墓,谋长生,求仙丹,焚烧诗书,坑儒士,使得大秦帝国灭亡,我个人认为,秦始皇死后,用人不当是大秦帝国灭亡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