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唯一纪念铁道兵博物馆,兵种建制虽已撤销,但铁军精神永存


不曾想到,在偏远的深山峡谷中,居然还隐藏一座为兵赞歌的“铁道兵博物馆”,这个在共和国铁道史上立下丰功伟绩的兵种早已撤消,也许已经渐渐被人淡忘,他们是扛枪的工程技术特殊专业部队,用血肉之躯铺就的铁轨横亘中国大地四面八方,这一条条铁轨就如同一座座丰碑永存人间。

博物馆位于四川省乐山市金口河区、雅安市汉源县与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接壤部位,所在地名是隶属乐山的胜利村,馆址下面便是被外界称为山洞火车站——关村坝火车站,碧绿江水在山崖下缓缓流淌,两岸群峰耸立,火车从山洞中发出沉闷声音,汽笛长鸣、呼啸而过,仿如在向老铁们致敬问安!

没有成昆铁路就没大渡河今天的变化和发展,一条铁路改写了山村的命运,如今胜利村已成为旅游观光景点,走进山坡上村庄天色已晚,博物馆装修不对外开放,为了能参观,选择住宿在与管理员有亲戚关系的老板家中,


第二天,黎明既起,清晨山村空气清新,鸡鸣狗吠伴随着岩石下火车轰鸣,老板电话让亲戚为我们打开博物馆大门,山崖边上的建筑被对岸高山遮挡住了阳光。

开国上将,原全国政协副主席、铁道兵政委吕正操题写了馆名,由乐山金口河区人民政府创建,2012年6月开馆,是国内唯一以英雄铁军为纪念主题 的历史类博物馆。走进大厅,身着绿色军装战友向来宾敬礼。

我们那个时代兵就这样简单军装,“两面红旗、一颗五星”,物质条件很差,所以大多瘦骨嶙峋,义务兵期间只有几元钱津贴用于购买牙膏肥皂;干部也不过几十元工资,每天都是繁重的体力劳动、累得精疲力尽,体力单薄的身躯支撑超负荷运转着。

展厅中保存有战友们用过简陋,他们就是用这些原始的工具,“天当被子地当床”风餐露宿,沐雨栉风,用顽强的毅力和精神逢山开路,遇河架桥。让"锦绣河山织上铁路网"。把青春无私奉献给了祖国。

也许现在的人看到这个东西会不屑一顾,可却是我们当兵时身家全部,生活和环境异常艰苦,"我们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那里落户那安家。

这是铁道兵战友一张合影照,就是这些稚气未脱的青春少年,把人生最美好岁月默默无闻献给了大山,用青春的热血和汗水铸就了一条条动脉。敬礼,我的战友们!如今,都已人到暮年,祝你们晚年过好!

那时注重精神鼓励,根本没有什么物资奖励,更不用说金钱,立功受奖得到一枚毛主席像章就是最大精神慰藉,人是需要一种精神力量!

能到北京受到最高领袖的接见是最高的荣誉,但那是属于首长们的,义务兵几年,有的连大山都没走出过就完成了兵役。背着捆扎发白的被子和破旧军装,或许能俭省下来一套新军装,带着疾病退伍返乡。

展馆分为"领导关怀、鼓舞人心"、"枪林弹雨、建功沙场"、"开山筑路、功勋卓著"、 "永志不忘、继往开来"等四个版块,通过珍贵的历史照片文字资料以及生产生活用品,展示铁道兵的辉煌历史和精神风貌,供世人瞻仰,以此激励后人传承和弘扬铁道兵精神。

馆后的青山上,矗立着全国铁道兵联谊会捐建、原铁道兵政委宋维栻和原铁道兵参谋长龙桂林分别为"成昆铁路建设纪念碑"题写的碑名和撰写的碑文。

历任兵种首长,好多都是赫赫有名的战将和英雄。铁道兵从1948年组建到1984年并入铁道部,这一工程技术兵种,存在了35年。人数量最多时有40多万,其中8300多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走进这里感觉亲切,不仅是铁道兵战友们的娘家,也是我们这些当年军人的纪念馆和怀念之地。

历史将永远记住这一天,1984年1月1日,铁道兵正式归国家铁道部建制领导,编制为铁道部第十一到二十工程局。向军旗告别后这支从战争中走来、在抗美援朝战争和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英雄铁军从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中永远消失,但他们用血肉之躯铸就的铁道兵精神成为人民军队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敬礼,老兵,虽然我们或将陆续凋零,但我们把无悔的青春奉献给了复兴中的民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