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养越少吗?别对惹了一身病痛的劳动者的付出视而不见

2007年,东北林业大学与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的学者,对东北林蛙进行了资源调查,本次的调查结果显示:分布在黑,吉,辽三省的东北林蛙野生种群数量为8.48亿只。 2008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3.1——无危(LC)。

从实际情况出发,通过林蛙的生态放养模式,东北林蛙的种群数量已经比七八十年代初期的养殖增长了100多倍,(这一点可以求证这些养蛙人,进山的时候有多少是几十斤的?现在是几千斤的?质疑的人可以慢慢调查,挑自己熟悉认为不会骗你的人调查一下。)

2019年黑龙江省有人做过林蛙养殖户抽样调查,此次调查共有200多个林场所,600多个蛙场,调查的总承包面积63万公顷,据调查,一年龄幼蛙76万斤,二年龄幼蛙(雌蛙)69万斤,种蛙(雌蛙)70万斤,总量215万斤。据调研数据,黑龙江省适宜林蛙生长的森林资源总面积是730多万公顷,养殖户7000人左右,此次调查的养殖户人数,面积都不足总数的10%,只有8.6%。我们可以计算一下数量,一年龄幼蛙120只/斤,二年龄幼蛙30只/斤,种蛙17只/斤,此次抽样调查的林蛙总数量是1.3亿只,这1.3亿只的数量只占黑龙江省适宜林蛙养殖面积的8.6%,且其中还不包括二年龄幼蛙及种蛙中的雄性林蛙数量和已经出售的雌性商品蛙和雄性商品蛙数量,更不包括没有承包区域的野生林蛙数量,如果全部加起来的话,黑龙江省林蛙种群数量绝不低于20亿只,所以单黑龙江省就远超2007年的整个东三省的林蛙资源调查结果了。

此处还要提及一下森林覆盖率。在网上搜到一篇由国家林业局华东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的胡屾,刘骏,东北林业大学的毛学刚等人联合发表的 《中国东北地区2007-2010年植被覆盖度及变化》文章,给大家发一下它的摘要:

为研究中国东北地区植被覆盖变化特征,基于MODIS归一化植被指数(INDV)月合成数据,利用双组分线性混合模型估算中国东北地区2007—2010年植被覆盖度(fc),并对4年间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1)中国东北地区植被覆盖度整体处于较高水平,植被覆盖度平均在70%以上,并呈现出东高西低的分布特征;

(2)2007—2011年,中国东北地区年最大植被覆盖度总体较稳定并有一定增长趋势,以稳定和轻微恢复为主。稳定及轻微恢复的面积占总面积的90%以上,出现了不同程度退化的面积在10%以下,主要出现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以及中部,其原因与该地过度放牧等有关;

(3)中国东北地区2007—2010的植被覆盖度变化波动不大,相对稳定;

(4)中国东北地区2007—2010年间植被覆盖状况呈良性发展趋势。

越养越少吗?别对惹了一身病痛的劳动者的付出视而不见


总结一下,第一个调查数据是说明林蛙越养越多,第二个论文是想说明即使是过度放牧导致了林地里可以穿拖鞋,破坏了林下植被,但也是个别现象,东三省的总体森林覆盖率还是稳中有升的。(必须强调的是,养蛙人没有谁是喜欢有人在自己蛙场过度放牧的,那是脑袋让牛踩了,牛吃的林下寸草不生,虫子没了,蛤蟆吃啥?认为是蛤蟆没了虫子多了把草吃干净的小伙伴们,我同情你们的智商!)

有的人确实不喜欢面对现实,总喜欢用自己的主观意识去判断事物,所以盲人摸象的现象就会有,以点带面,以偏概全的现象也会有,你看到的或许是真的,但是不代表这是行业的全部,你生活的地区是那样,不代表其它地区也是那样。最近总能看到大家讨论非洲蝗虫对西亚、南亚地区的影响,会开玩笑的说:“这些蝗虫那是没来中国,来到中国,我们烦恼的是‘炸’,‘烤’还是‘干煸’”!诸如此类的玩笑还有澳洲的野兔,美洲的“中华鲤鱼”,挪威的帝王蟹,这些玩笑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中国人确实可以把一个物种吃到濒危,我不怀疑我们的实力(同样是玩笑),所以,养了几十年的林蛙,是越养越少吗?几十年都吃不绝,这个物种也太坚强了吧!

养蛙人不容易,几乎个个都有这样那样的病痛,积劳成疾,常年在空山水里泡着,忍受着蚊虫叮咬,孤独寂寞,这份罪没有试过的是无法想象的!曾经也是意气风发的少年,如今已经年过半百,二三十年扔给了大山,通过勤劳养家糊口,守护着这片绿水青山,留些尊重给这些勤劳可爱的人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