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從不會缺席


浙江,從不會缺席

■文|小袍子

  1. 掌握這些百強縣的興起、繁榮、衰落和轉變的規律,就可以窺見改革開始四十年,浙江經濟逐步崛起的奧秘。
  2. 如果說改革開放的前20多年是浙江縣域經濟發展的紅利期,那麼從2004年左右開始的浙江經濟放緩則是縣域經濟的衰弱期。
  3. 浙江人可能會遲到,但是從未缺席,相信浙江在未來依然可以引領中國經濟。


在中國的東部沿海,有一個以民富聞名全國的省份。這裡有全國差距最小的城鄉經濟,有全國發展最為均衡的省域版圖。

造就這一發展成果的,要歸功於這裡異常發達的民營經濟。可以說,用村村有工廠,人人做生意來形容這個省的經濟都不為過,這就是浙江省。

受益於發達的民營經濟,這裡的鄉鎮經濟和縣域經濟也極為發達。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面積不大,人口不多的浙江省,其擁有的百強縣、千強鎮數量穩居排行榜前三名。

蕭山、餘杭、鄞州、慈溪、義烏、東陽、紹興(縣)、上虞、黃岩、溫嶺、樂清、瑞安、海寧、桐鄉等,這些地區都是曾經或者當下中國縣域經濟響噹噹的名字。在縣域經濟最輝煌的時候,許多縣甚至可以和他的上級城市分庭抗禮。

例如,紹興縣的經濟實力長期強於紹興的主城區越城,義烏的經濟實力長期吊打他的上級政府駐地金華市區。

然而,在時代的車輪下,這些曾經盛極一時的百強縣半數轉換了身份,以區的形式續寫新時代的傳奇。

可以說,掌握這些百強縣的興起、繁榮、衰落和轉變的規律,就可以窺見改革開始四十年,浙江經濟逐步崛起的奧秘。


『3』

七山一水二分田,

人多地少逼出來的智慧
打開中國地形圖,會發現浙江正好處在長江中下游平原向東南丘陵過渡的地帶。除了浙江北部靠近江蘇、上海的一塊地方存在較大平原,在浙江的東部、中部、南部和西部地區,基本以丘陵地形為主。在這些地區的群山間點綴著許多小盆地和濱海平原。

金衢盆地、寧紹平原、松古盆地、溫黃平原、新剩盆地、溫瑞平原、天台盆地、瑞平平原,這些浙江人都不一定聽過的地理名詞,就是浙江地形支離破碎的真實寫照。

浙江,從不會缺席


與支離破碎的地形相伴的還有浙江的河流。除北部地區屬於長江流域之外,浙江的大部分河流都是獨流入海。苕溪、錢塘江、曹娥江、甬江、椒江、甌江、飛雲江、鰲江,各自自成體系,相互隔絕,形成浙江一個個相對獨立的“小世界”。

如果用一句話形容浙江的地理地貌,就是“七山一水二分田”,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

受地形影響,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多數居民就只能擠在這些小盆地、小平原之中。人口眾多,耕地資源匱乏,吃不飽飯的現象自然就成了這片土地上的居民長期揮之不去的記憶。

為了討生活,出去收雞毛,收破爛,擺小攤,跨地域倒賣東西成為浙江人早期改善生活的手段。長此以往,浙江人形成了想盡一切辦法賺更多錢的特質。

1978年,神州大地迎來改革開放,束縛浙江人經商頭腦的“枷鎖”終於被打開。窮怕了的浙江人擺脫貧困,追逐財富的熱情一下子被點燃,在中國東南沿海這片小小土地上,開始書寫屬於自己的輝煌。

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在改革開放強勁東風吹拂下,溫州樂清的柳市鎮一些頭腦靈活,手藝精湛的年輕人開始嶄露頭角。他們抓住當時物質緊缺的機會,搞起了個體私營經濟。很快,短短一兩年時間,這些個體戶迅速壯大成為當地的創富領軍人物,有的開始修建廠房,有的蓋起了高樓大廈,高級別墅,非常令時人嚮往。

但是,80年代初期國家對私營經濟的謹慎讓這些剛剛富起來的樂清人遭受了一次牢獄之災。1982年,有八個人以“投機倒把罪”被抓了起來,這就是當時震驚全國的“八大王”事件。事件之後,當地的創富熱情受到了一定的打擊。但是,抱著致富夢想的年輕人沒有停止行動。

浙江,從不會缺席


▲“合同大王”李方平(左一)、“電器大王”鄭元忠(左三)、“螺絲大王”劉大源(中)、“線圈大王”鄭祥青(右三)、“目錄大王”葉建華(右二)合影,“舊貨大王”王邁仟1995年因病去世。


在八大王事件之後的第三年,一個叫南存輝的年輕人和一個叫胡成中的年輕人,因為看好柳市鎮當地快速興起的低壓電器行業,決定合夥大幹一場。


為了能在當時的柳市鎮眾多廠子中脫穎而出,銷售經驗豐富,極富遠見的胡成中決定親赴上海尋找技術人員。幾番打聽以後,鎖定了當時即將退休的工程師王江中。但是最初,對於偏遠的溫州,王實在是不想去。最後,胡成中用真情和毅力,“三顧茅廬”才終於挖來了王江中。在當時人才匱乏的柳市鎮,有專業人才“撐腰”的小電廠很快就脫穎而出。

日後,引領中國低壓電器行業最大的兩家公司正泰集團和德力西集團就是從這小廠子分立而來,前文提到的南存輝和胡成中正是這兩家民企巨頭的掌門人。在柳市鎮,像南存輝和胡成中類似的創富故事還有很多,他們依靠自己智慧和膽識創造財富的故事,支撐起柳市鎮經濟的持續發展。

經過40年努力,柳市鎮已經成為一個城鎮居民收入超7萬,人口達28萬,財政46億,GDP293.5億元的超級強鎮。低壓電器是這裡的名片,擁有“中國低壓電器之都”的稱號。坐擁柳市鎮、虹橋鎮等經濟強鎮的樂清市,自然也就成了中國百強縣榜單的常客。

在樂清東北方向幾十公里處,有一個叫路橋的地方。80年代初,路橋還只是黃岩縣下屬的一個鄉鎮。當時,有一個長相“土不拉幾”的男孩靠著自己的智慧,搗鼓出一臺“純手工”照相機,開始了他的財富傳奇。起初,他只能走街串巷去拉人拍照。半年後,靠著照相賺的1000元,開起了照相館。

此後幾年,他積累的財富越滾越大,先後進入了冰箱配件行業、冰箱行業,賺的盆滿缽滿。1989年,他創辦的北極花電冰箱廠年產值超過千萬,每天到工廠拉貨的車子排起了長隊。但是,當時急轉直下的國內形式,讓整個民營企業界信心不足。他也不例外,心生退出市場的念頭。隨後,他將當時正紅火的冰箱廠低價送給了當地政府,去外面上大學去了。

90年代初,不滿足於現狀的這位企業家學習歸來後,又開始重新創業,這一次他先進軍鎂鋁板行業,後進軍摩托車行業。兩次創業也都非常成功,為後面的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90年代中期開始,他在家鄉隔壁縣臨海,蓋了一個很大的廠房,開始偷偷摸摸的搗鼓一個當時國家不允許的“大物件”。幾年後,這個非常有技術含量的“大物件”被他整了出來,還獲得了很好的銷量。10年後的全球金融危機,他震驚了全球商界,以18億美元收購國際大牌沃爾沃,他就是中國最大的民營汽車企業掌門人李書福。

在李的家鄉,當時的黃岩縣以及後來偷偷摸摸搞實驗的臨海縣,他曾經搗鼓的冰箱、摩托、汽車製造業無形中促進了當地產業集群的形成。目前,圍繞汽車、摩托車、冰箱形成的完整產業體系構成了台州強大的製造業基礎。得益於這些產業的發展,黃岩縣、臨海縣也都成為當時中國的百強縣。

在李書福開始創業的80年年代,還有更多的傳奇故事在浙江的大地上發生。在浙江中部的義烏縣,曾經挑著貨郎擔走街串巷的小商販開始了小商品市場傳奇。經過幾十年發展,義烏最終成為小商品王國,世界超市。受益於批發零售業的強大,當地的老義烏人和外來的新義烏人將義烏推上了中國最強的百強縣之一。

浙江,從不會缺席

在義烏隔壁,一個在紡織、化工、製藥等領域積累了大量資本的男人,開始在家鄉小鎮修建大量仿古建築。日後,這些建築成為中國最熱門的古裝劇拍攝地。這個男人就是徐文榮,這個傳奇的小鎮就是橫店鎮,它位於金華下屬的東陽市。得益於東陽發達的文旅產業和製造業,東陽也躋身了全國百強縣行列。


在浙江的蕭山、餘杭、鄞州、慈溪、紹興(縣)、上虞、溫嶺、瑞安、海寧、桐鄉等地,農民企業家和小鎮青年靠著自己的辛勤和智慧,創造財富的傳奇故事不斷上演。這些數不勝數的奮鬥故事彙集在一起,就是浙江無比發達的鄉鎮經濟和縣域經濟的真實寫照。

在整個90年代,自由發展的縣域經濟也將浙江的經濟推向了改革開放的前沿。1978年,浙江經濟排只在全國第12名,1988年,僅僅過了10年,浙江經濟就上升到了全國第5名。

6年後的1994年,浙江經濟進一步迅速躥升到了全國第4名,並一直保持到現在。可以說,在整個八九十年代,浙江的以縣域經濟為主導的發展模式也是相當成功的。


『3』

縣域經濟沒落的前哨,

最強百強縣也難逃被合併的命運

2000年,在人們的一片篇歡呼中,迎來了一個新世紀。進入21世紀的浙江也開始了新的經濟征程。面對競爭更加激烈的新世紀,當時的浙江人沒有經驗,一切只能摸著石頭過河。

90年代末,蓬勃發展的杭州已經越來越感到自己“伸展不開手腳”。

1990年,為了支持杭州發展,杭州在錢塘江南岸原屬於蕭山市(縣級)的地方成立了一個國家級高新區。1996年12月,以整個高新區為基礎,劃入蕭山的西興鎮、長河鎮、浦沿鎮,成立了一個行政區與高新區合一的濱江區。

與之類似的還有下沙和九堡。1996年的行政區調整中,杭州從餘杭市(縣級)劃入了九堡鎮和下沙鄉,併入江乾區。

濱江、九堡和下沙劃入後,杭州市轄區面積增長了160平方公里。但是即便算上這三個地方,當時的杭州市轄區也僅僅只有683平方公里。683平方公里有多大,大概浙江省一個普通縣面積的一半。在當時的省會城市裡,杭州市轄區面積屬於倒數。這使得杭州在和其他省會城市競爭時經常感到力不從心。

擴充土地,增強杭州發展後勁,成為了共識。

在杭州錢塘江對岸,經過八九十年代發展的蕭山市已經是浙江縣域經濟的領軍者,製造業發達,百姓富裕,財政殷實。浙江第一百強縣的名號讓當時的蕭山人對未來充滿信心,埋頭獨立發展才是他們的內心願望。即便江對岸的省城,蕭山人也不看不上。

但是省裡、市裡卻未必這樣考慮。杭州要發展,浙江要崛起,沒有地怎麼能行。2001年4月,國務院下達了蕭山、餘杭撤市改區的文件,從此兩地成為杭州第七、第八個區。

在蕭山發展的巔峰期,終結自己的城市夢,被迫改成“杭州人”的蕭山人是“牴觸”的。但是,犧牲蕭山獨立發展的“小我”,成就杭州崛起的“大我”是成功的。

以蕭山、餘杭市改區為契機,杭州的土地一下子從600多平方公里擴充到了3000多平方公里,面積擴大了5倍。

在此後的十幾年時間裡,杭州在蕭山、餘杭的土地上先後開發了錢江世紀城、未來科技城、大江東工業區(今天錢塘新區的東半部分)、良渚新城、臨平新城、蕭山新城、蕭山高教園區等一系列城市新區,以及地鐵1號線、2號線、5號線,蕭山機場、杭州南站等一些列重大基礎設施。

在城市擴張的助力下,杭州老城區與蕭山、餘杭緊緊的聯繫在一起,成為一個整體。從外地過杭州工作的年輕人,也把蕭山、餘杭當做自己“杭漂”的歸宿地之一。

在杭州之外,浙江的第二大城市也迎來了自己的“城市擴張”。

早在1985年,為了支持寧波發展海港經濟,地處寧波海濱地帶的鎮海縣撤縣設區,分別設置了鎮海區和北侖區。經過八九十年代的快速發展,寧波現代化港口城市的形象初見成效,但是土地的困境越來越困擾著寧波的發展。

作為寧波的附屬縣,鄞縣的命運或許早已註定。就在杭州“吞併”蕭山、餘杭的第二年,2002年4月,國務院批准了鄞縣撤縣設區的請求,從此叫了1000多年的鄞縣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鄞州區。與蕭山、餘杭一樣,鄞縣也是浙江排名前列的頭部百強縣。

與蕭山、餘杭類似,被併入寧波的鄞州區是幸運的。在此後的歲月裡,寧波南部新城、鄞州高教園區、寧波東部新城等一系列城市新區,還有地鐵1號線、2號線、3號線等基礎設施在鄞州先後興建。今天的鄞州區越發繁榮,是寧波大都市的一部分,而非“小縣城”。


『3』

浙江經濟增速持續低迷,

大城市經濟全面崛起

如果說改革開放的前20多年是浙江縣域經濟發展的紅利期,那麼從2004年左右開始的浙江經濟放緩則是縣域經濟的衰弱期。

作為新中國建立之後,國家投資最少的省份之一,浙江一直缺少大型國有企業。這帶來一個現象,浙江即便是城市也沒有太多的工作機會。城市裡沒有工作機會,就只能自謀生路,在自己家樓下圍個圍牆,蓋搭個簡易雨棚,放幾臺機器,生產就可以開始了。

出生於草莽的浙江企業家在改革開放之後的幾十年裡,在浙江各地創辦了大大小小數以百萬計的小微企業。這些小微企業,從鄉村到縣城,再到大城市都有分佈,這才造就了浙江極為發達的鄉鎮經濟和縣域經濟,以及全國最小的城鄉差距。

但也就是浙江鄉鎮和縣城一直存在大量就業機會,造成許多地級市一直髮展不起來。縣強市弱的現象長期存在。再加上浙江長期實施的財政“省直管縣”,浙江縣強市弱現象的更加嚴重。

然而,縣和縣級市的經濟實力再強,畢竟和大城市無法相比。大城市對於年輕人有著無可比擬的吸引力。對於國家而言,大城市實力雄厚,更容易被關注到。在爭取國家支持方面,縣是永遠無法和大城市相比的。

在經歷了幾十年的發展之後,浙江縣強市弱的弊端終於開始暴露。

浙江,從不會缺席


▲粵蘇浙1978年-2018年GDP及增速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從2004年開始,廣東、江蘇等經濟大省的增長速度開始長期高於浙江。

與粵蘇相比,浙江可以稱之為大城市的城市僅僅只有杭州、寧波和溫州3座,而廣東和江蘇分別是7座和6座。其中,廣東的廣州、深圳、東莞、佛山,以及江蘇的南京、蘇州、無錫、常州、南通經濟實力之強,令浙江十分“眼紅”。

成就廣東、江蘇今天大城市林立格局的,還要歸功於這兩省的前瞻性佈局。特別是廣東,在90年代就已經在推行這一政策。

80年代的廣東珠三角地區,曾經存在過一個廣東四小虎的說法,用來形容當時東莞、順德、南海、中山發達的縣域經濟。其中,順德、南海曾長期位居中國百強縣前兩位。與浙江不同的是,廣東並沒有滿足於發展出幾個百強縣,而是選擇了優化整合。

浙江,從不會缺席


▲2000年和2018年百強縣TOP10名單(左為2000年,右為2018年)

1988年1月,發展突出的東莞、中山,廣東沒有讓他們停留在百強縣的層次,而是直接提拔為地級市。2002年12月和2003年1月,縣級南海市、三水市和順德市分別撤市設區,成立新的大佛山市。

正是在這樣大刀闊斧的行政區劃改革下,廣東珠三角區域的經濟發展像開掛了一樣,並逐步形成今天欣欣向榮的珠三角大都市連綿區。

江蘇在發展大城市方面雖然晚於廣東,但是早於浙江省,而且涉及的面更廣。與廣東撤縣(市)設市,或者縣級市提拔為地級市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區域不同。江蘇行政區劃大城市化的浪潮遍佈全省。(注:東莞、中山縣級市升地級市的做法可以理解為縣級市全域直接變為自己的市轄區)

從2000年開始,江蘇撤縣(市)設區的腳步就沒有停過。基本上每隔一兩年,江蘇就有好幾個縣或縣級市被撤縣(市)設區。據筆者統計,從2000年至今,江蘇撤縣(市)設區的縣(市)已經達到23個。

浙江,從不會缺席


▲2000年以來江蘇撤縣(市)設區名單

其中南京已經成為江蘇第一個“無縣市”,即全市管轄區沒有一個縣或者縣級市,全部都是區。放眼全國,除去成立時因特殊原因設置的“無縣市”,“全區化”是一座城市經濟高度發達的體現。除南京外,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天津、武漢和廈門也都是“無縣市”,這些城市清一色都是我國第二產業、第三產業高度發達的大城市。

因特殊原因設置的城市具體包括特殊年代為工礦業和能源開發而設置的城市,由縣(市)直接升為地級市而沒有管轄其他縣(市)的城市,為經濟特區試驗或者軍事目的設置的地級市,因為省域面積狹小不設置代管縣的城市等等。這些城市多數經濟活力不強,與那些曾經管轄大片縣(市)後因發展需要逐漸撤縣(市)設區的大城市有著天壤之別。

浙江,從不會缺席


▲中國“無縣市”城市名單及成因


『3』

“棄縣保市”,浙江改變思路,

全面擁抱大城市

對於許多在大城市周邊的縣(市)而言,撤縣(市)設區的效果無疑是顯著的。

筆者統計了2002年至今,杭州餘杭區與浙江部分頭部強縣的GDP數據、增速數據。從數據來看,剛併入杭州頭幾年的餘杭區,其增速並沒有表現出明顯的優勢,但是從2006年開始餘杭區的增速持續保持領先,特別是2011年之後,餘杭區的經濟增速持續保持高位,最近還有加速增長的勢頭。反觀另外的縣級市,經濟增速除了2010年(可能是因為4萬億投資)之外,一直在走低,直到近兩年才有所回升。

從原因來看,剛併入杭州初期的餘杭,大規模建設還未展開,因此大城市的帶動效應沒有顯現出來。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杭州大城市外溢的人口、產業,還有杭州直接投入的經濟資源讓餘杭區開始迎來高增長。其中,2012年杭州地鐵1號線開通,2013年阿里巴巴西溪園區落成和未來科技城的啟動,讓餘杭成為杭州增長最快的區域。

浙江,從不會缺席


▲浙江部分頭部強縣和杭州餘杭區經濟數據對比 數據來源:餘杭、慈溪、義烏、樂清統計局

現如今,當浙江多數縣級市還在為產業轉型升級,吸引人才落戶發愁的時候,杭州的餘杭區已經成長為中國最重要的信息產業集聚地之一。發達的互聯網、軟件、電商產業,以及扎堆的創投機構和創業項目,讓餘杭享盡數字經濟帶來的強大動力。

正是注意到了大城市在發揮規模效應、土地節約、吸引人才、爭取國家政策等方面的巨大優勢,曾經以縣域經濟為驕傲的浙江也開始了撤縣(市)設區大潮。

浙江,從不會缺席


▲2013年之後浙江撤縣(市)設區

在這一輪調整中,浙江不再侷限於杭州、寧波兩大城市,紹興、溫州也都有調整。調整之後,浙江傳統的蕭山、餘杭、鄞州、紹興縣、慈溪五大強縣只剩下最後一個慈溪。未來慈溪是否最終被併入寧波還有待觀察,但是慈溪北部的杭州灣新區已經先行一步,目前由寧波市政府直接管轄和開發。

而前文提到的黃岩縣早在1994年8月,撤銷台州地區成立台州市的事件中變成了台州市管轄的三個區,今天椒江、黃岩、路橋三個區成為台州市最重要的經濟增長引擎。

最後,浙江人可能會遲到,但是從未缺席,相信浙江在未來依然可以引領中國經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