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昌钰:英气勃发的“拔哥”

“韦拔群同志以他的一生献给了党和人民的事业,最后献出了他的生命。他不愧为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英雄,他不愧是一个模范的共产党员!”

这是邓小平为百色起义领导人之一、100位为新中国作出突出贡献英模人物的韦拔群所题的词。在四十年多前纪念百色起义五十周年之际,北影厂名导演成荫执导了韦拔群的人物传记大片上下集《拔哥的故事》;腰插驳壳枪,眼神斩钉截铁、刚毅、果敢,一身的英武勃发,率领农民军打豪绅分财富的拔哥,曾感染过那一代人,至今还为中老年影迷们难以忘怀。去年底,正值百色武装起义发动90周年之际,作为该片中领衔主演主人公拔哥的江苏省话剧院资深表演艺术家马昌钰,更是心潮起伏感慨不已,四十多年前拍片的一幕幕往事,又历历在目。

拔哥的故事 精彩片段

马昌钰:英气勃发的“拔哥”


名导成荫慧眼识才

1976年初,当时难以一见因而引人入胜的谍战样式的反特片《难忘的战斗》一经公映,就引起了全国观众普遍反响,由于马昌钰在其中出色扮演了李光明区长,得到了业界认可并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于是,1975年的下半年,马昌钰便第一次领衔主演拍摄了被称为“北有决裂、南有小凉河”的《欢腾的小凉河》;两年后,他又主演了八一厂王苹执导的《我们是八路军》中张思德原型的主人公赵长龙,并且还获了1978年度电影“百花奖”最佳男主角奖提名。在70年代后期为数不多的国产故事片中,全国的电影观众领略到了马昌钰那外形精悍、刚柔相济,含蓄深沉与激情并存,朴实自然、神态洒脱的银幕形象。

马昌钰:英气勃发的“拔哥”

《难忘的战斗》马昌钰在其中出色扮演了李光明区长


马昌钰:英气勃发的“拔哥”

1976:《欢腾的小凉河》(上影)饰生产队长周昌林


马昌钰:英气勃发的“拔哥”

马昌钰主演《我们是八路军》


在陕北的山沟里拍完了《我们是八路军》外景,正要打算离开北京回南京前,马昌钰去北影厂看望了一位年青的导演朋友,这个导演朋友告诉他,成荫正在筹拍一部新片《拔哥的故事》,先前选了四川人艺的演员刘子农(曾在《春苗》里扮演支书李阿强),但觉得不甚理想(后来正式拍片时改为了扮演片中的国民党东兰县长),你不妨去找找成荫导演看看有没有机会上。

其实说来,马昌钰与成荫导演也并不陌生,是有过一段短暂的合作交集的。那是1975年他在拍完了《难忘的战斗》之后的1976年,上影厂准备拍《重上井冈山》,马昌钰和上影厂演员陈冲、吴喜千都在这个剧组,成导来到排练场给剧组执导排了一个片段,马昌钰扮演一位党代表,丝毫没有大导演架子的成荫给他留下了较深印象;当然,后来由于粉碎四人帮的政治形势原因,该片下马了。

马昌钰:英气勃发的“拔哥”


所以,听到这个导演朋友这么一说,马昌钰顿时来了精神。成荫当时正在出席厂党委会,是从会场上出来见马昌钰的。甫一见面,成导还有点一时想不起来眼前这位英气的年青人,马昌钰便提起了去年在上影厂排《重上井冈山》的事,成导这才一下回想起来了,便一见如故,并一连想起了马昌钰这两年里拍的几部很有影响的片子,立马叫他第二天让制片主任黄兆义接到北影厂摄影棚。次日在摄影棚现场,北影厂的一级电影美术师、该片的首席化装师王希钟(后来曾为《西安事变》《周恩来》等多部影片里领袖角色的特型演员化妆造型,)给马昌钰做了神形兼备的化妆造型,一位活脱脱的拔哥形象呈现出来了,成导审看了定妆照样片后很是满意,随即给了《拔哥的故事》剧本让他仔细阅读并让他等待进剧组的通知;同时还嘱咐他,韦拔群这个人物性格刚直、豪爽,他必须要改掉以往那种稳、温、文的表演性格,进一步靠近角色。

确实,马昌钰一直以来身上具有较浓郁的知识分子气质,塑造的人物形象多半是文、温、稳特点的,而韦拔群的性格则是刚毅、直率、豪爽的,是知识分子出身、同时也是农民家庭走出来的,很显然距离不小,这在话剧舞台上可以通过动作、声音等手段来弥补,而在银幕上,表演要求生活气息重、真实细腻,不能夸张过火。于是,马昌钰埋头阅读有关韦拔群人物的历史史料,实地采访韦拔群家乡的群众回忆当年那些传奇色彩的故事,诸如韦拔群参加护国讨袁、追求革命真理、上山打游击的战斗经历,从而逐步加深了对角色的理解认识,在思想感情上向人物靠拢,再加之有过先前的《难忘的战斗》《欢腾的小凉河》《我们是八路军》出演男一号和主角的经历,表演拍摄时通过眼神、语气语调、动作姿势等方面的手段,充分展现出了人物的特有性格,表演上是松弛的到位的。

马昌钰领受了成荫导演的拍片任务后赶紧回到了南京,当即向所在单位的江苏省话剧团领导汇报了情况。团领导一时拿不定主意,因为前面他已经去八一厂拍了《我们是八路军》,现在再外出拍片,势必会影响到团里的排戏,只好又去请示话剧团的上级省文化局,时任局长李静也是明确反对他再去拍片的;他多次跟团里领导磨破了嘴皮,反复强调此片是全国隆重纪念邓小平组织领导的百色起义的重大题材影片以及能主演该片将极大提升江苏演员影响力的意义,当然最后团里在权衡了之后还是不得已同意了。

马昌钰:英气勃发的“拔哥”


拔哥又回来啦

影片在袁世凯妄图复辟帝制、各地方军阀混战纷纷武装割据、民不聊生的旧中国积贫积穷画卷里展开了剧情;刚出场的韦拔群正是20岁出头的青年时期,就胸怀着救国救民的大志,一身蓝灰色的中式长衫大褂,打着油纸伞、手提行李箱,面部表情坚毅目光睿智,迈着坚实的脚步,风华正茂地行走在家乡东里村的乡间山路上,颇有当年毛泽东去安源的意气风发和那幅著名油画的历史画面感。

全片上下集刻画了韦拔群从进步青年知识分子成长为广西农民运动卓越领袖和壮族人民优秀儿子的非凡人生,生动展示了他追求真理坚持理想的坚定信念、艰苦奋斗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韦拔群在经历了护国讨袁、加入旧军的一系列的人生碰壁挫折后,切身认识到只有靠自己起来闹革命。为了寻求革命真理,1925年3月,韦拔群参加了毛泽东主办的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学习。学习结束回到家乡后,他四处发动了乡亲们组织起来,在东兰成立了“改造东兰同志会”,学习毛委员也办起了农民讲习所,宣传革命理想,为右江地区十几个县培养了大批农运骨干,播下了革命的火种,右江农军的农民武装后来于1929年底就参加百色起义编入了红七军的红军队伍,扯起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大旗,揭竿而起,开展打倒土豪劣绅的斗争,领导乡亲们反抗“团防捐”等苛捐杂税,组织农民自卫军三次攻打东兰县城,夺取了县城,这是中国现代农民革命运动史上最早的一次武装起义,一时间,农民运动在桂西北的山区里开展得有声有色。

1978年拍了上集、1979年主要在广州拍了下集,还在桂东北地区的桂林、漓江沿岸和桂西地区的百色等地拍摄外景。在韦拔群的故乡桂西北地区的河池市的红水河畔东兰县拍外景时的动人场景,至今马昌钰都还记得:全剧组在当地村寨摆开了阵势准备要拍韦拔群与众乡亲歃鸡血结盟誓揭竿而起的一场戏,老乡们都十分惊喜,一见到他的扮相,纷纷说“拔哥回来啦!”就连韦拔群的八旬高龄的妹妹韦武月也紧握着他的手并颤颤巍巍地抚摸他的脸颊,激动地说“我又见到我哥哥啦!”英雄故里的父老乡亲们对拔哥的无比爱戴和深厚感情,激励着他一定要塑造好拔哥的光辉形象。

该片中,可以看到一些知名演员的身影:上影厂的老演员林彬扮演韦拔群的母亲,今天知名的喜剧笑星蔡明在片中扮演韦拔群的妹妹,当时也只有十六七岁的样子;《抓壮丁》的主演吴雪扮演韦拔群任职黔军的顶头司令,还有北影厂的老演员李孟尧及赵子岳、珠影厂的林岚、后来的央视名嘴刘璐都客串演出。扮演韦拔群未婚妻秀梅的演员,原定的是北京人艺的一名青年女演员,后来,改为了老一辈革命家叶帅的三儿媳妇苏丹丹,马昌钰还与她有过一场对手重头戏:在家乡的山区坚持斗争抗击国民党官军的重重围剿的战斗中,拔哥负了伤后藏在山洞里养伤,未婚妻秀梅一直在照料他;在革命一再受挫的气愤懊恼的情绪之下,铮铮铁骨的汉子一拳打在山洞的岩石壁上;虽然拍摄时在墙壁上已经埋装了海绵垫,但因表演激情所致拳头用力很猛还是打出了血。而他与未婚妻秀梅之间的情感,通过两位含情脉脉的眼神对望,也彰显露出拔哥好男儿的侠骨柔情。

成导非常得平易近人,没有丝毫的大导演的架子,在拍片间隙,马昌钰还与成导打打乒乓球,相处的时光很是温馨难忘。

当时,成荫导演还打算拍第三集,即反映韦拔群1926年入党、1929年底率领家乡东兰县的农民武装参加邓小平组织领导的百色起义、进而创建红七军和右江革命根据地,最后于1932年10月被叛徒暗害而牺牲的经历,但因当时港台片和西方电影开始大量引进了国内,国产片遭遇了滑铁卢,随即便停拍了。而且,有趣的是,作为主演者的马昌钰,居然后来影片公映时,都没看过该片的下集。

拍完《拔哥的故事》后,北影厂有意留下他;但马昌钰割舍不下话剧舞台,又考虑到身处南京的妻子女儿、自己父母、岳父母无法照顾,便婉言谢绝了仍回到了故地。

今天回首往事,马昌钰多少不免有些伤感,因为否则的话,他也许会为全国观众奉献上更多的好影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