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醫生丨羅文元90後“大白”守護生命每天與死神賽跑

救死扶傷,醫者仁心。他是一名90後,身著白衣大褂,每天與死神賽跑,做生命安全的守護者。

好人說:“作為一名急診醫生,必須要爭分奪秒與死神搶時間。就算醫護人員不是創造神話的人,但一定會付出全部的努力拯救悍衛生命。”

好人簡介:行駛的高鐵上,急促的廣播求助,他挺身而出及時援手;爭分多秒的急診室裡,每次驚心動魄的搶救,他將患者從死亡線上拉回;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他不懼危險堅守崗位,連續奮戰守護生命。他的身影是溫暖,他的善行是安心。他就是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急診科醫生羅文元,一位暖心的90後“大白”。

專題撰文 信息時報記者 李丹 通訊員 李濱

偶遇乘客“掉下巴”及時援手施救

2019年9月1日,結束休假的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急診科醫生羅文元,正乘坐從老家昆明南開往廣州南的高鐵,準備趕回醫院值當晚的夜班。突然,列車廣播裡傳出急促的求助:“請問有沒有醫生,有患者需要幫助,請迅速前往7號車廂……”作為一名急診科醫生,羅文元下意識地緊張起來,毫不遲疑地往7號車廂走。

到達車廂時,羅文元看到有幾個人圍著一個女乘客,此時她已言語不清、口角歪斜、不時噁心嘔吐。“我第一反應是中風,就上前做進一步詢問。”羅文元回憶道,不過經過對乘客的體查和對過往病史的詢問,羅文元快速判斷這位女乘客“掉下巴”了。

女乘客說她之前有過掉下巴的經歷,這次打了個哈欠下巴又掉了。羅文元及時安撫乘客情緒,表示可以幫她進行手法復位。他隨即從乘務員那裡要來手套,伸進這位乘客的嘴裡進行復位。但由於該名乘客緊張、焦慮面部肌肉僵硬,第一次嘗試復位失敗。“當時高鐵列車到達該乘客目的地還需兩個半小時,最近一站也需要一個小時。她就十分激動第一次復位失敗讓她變得十分激動,不舒服,有嘔吐的症狀。”於是羅文元再次嘗試復位。

他一邊叮囑乘客穩坐於列車座椅上、頭部緊靠牆壁,一邊戴好手套並在拇指上纏上紗布,以保證手指的抓持力以及復位的效果,趁著列車乘務員與乘客交談轉移注意力的瞬間,他突然發力牽拉下頜骨並快速將關節復位成功。隨後,羅文元給患者進行了簡單地關節固定,並交待後續注意事項,叮囑其要到醫院進一步治療。這時,女乘客突然起身往羅文元口袋裡塞錢以表感謝,羅文元婉拒後便默默離開了。他表示,“當時聽到廣播本能的反應就是作為一名急救醫生,我應該站出來出手施救,能用自己的知識和技能成功幫助到她,我也非常開心。”

急診科裡爭分奪秒每天與死神賽跑

出生於1993年的羅文元是醫院新生力量的代表,2017年醫學專業畢業的他來到廣州,成為一名救死扶傷的醫生。而且他選擇了每天都要爭分奪秒的急診科,與死神賽跑搶時間就是每天工作的日常。在急診科內,常常出現驚心動魄的救人場面:止血包紮、氣管插管、心肺復甦、電除顫、洗胃、血液透析等等,每一項急救操作都至關重要,醫護人員需要團結協作,將患者從死亡線上拉回來。

羅文元介紹,急診患者的病情都很“急”,尤其是患者親友內心的急切程度更為突出。因此,急診生活也鍛造了急診科醫生特殊的思維——先救命,再治病,動作要迅速,態度要客氣。“記得有次科室三個重症病床一個接一個地搶救,與病人家屬溝通都是邊走邊講,或是在救護車上就提前溝通知情。我們來不及悲喜,因為還有更多的生命在等著我們。”羅文元總是行色匆匆。

在急診科,突發的病情變化都存在很多的可能性,一念之差就可能誤診,稍有遲疑就可能導致病情延誤。因此,羅文元在診斷時,總是儘可能想出無限種情況總是儘可能想出各種可能的診斷,避免誤診。“不久前接診的一個患者,才20出頭,噁心嘔吐。通常會判斷急性腸胃炎,但是她月經不正常,準備給她做早孕排查。但剛讓患者躺到搶救床上,其身體各項指標顯示已十分危急。”羅文元說,“這個病人應該不是胃腸炎,高度懷疑是“宮外孕”。經過他們的對症搶救和治療,患者血壓仍不穩定,最終收住ICU治療。由於該患者從入院到ICU一直都是清醒的,家屬並沒有意識到情況的危急,醫護人員做了很多工作家屬才同意入院。不過幸運的是,患者經過多學科診治,最終康復出院。

像這樣的突發狀況,常常在急診科上演。羅文元表示,對於患者的各種情況,醫生們必須再三鑑別,密切觀察,監測病情變化。“面對生命的離去,我們常常會聚在一起討論,要是院前有人給他做心肺復甦或者早點做預防,結局會不會不一樣。”羅文元感慨道。因此,近年來,廣醫三院急診科也在學校、社區等地開展急救知識的普及,羅文元積極擔任急救科普老師,教授大家心肺復甦等急救技能,讓更多的人在關鍵時刻能夠自救或幫助他人。

忙時一天出車15趟 只為努力捍衛拯救生命

除了院內的搶救治療,院前120出車也是急診科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羅文元笑著說道,“曾有段時間經常出車,幾乎患上‘吃飯恐懼症’。那時沒有吃過一次完整的午飯,單天出車最多時有15趟,一整天不是在搶救病人,就是在搶救病人的路上。”羅文元坦言,雖然嘴上喊著苦,但其實“痛並快樂著”。每當看到病人恢復,聽到病人的一聲謝謝,他感覺一切付出都值得了。在羅文元看來,每一個生命都值得尊重,作為急診科醫生,就算不能創造奇蹟,也會拼盡全力悍衛生命也會拼盡全力拯救生命。

與專科到點下班不同,急診科24小時從不“打烊”。急診科的白班是早上八點到下午六點半,夜班是下午六點半到早上八點。“夜班是最難熬的,一整晚下來平均要看五六十個病人,忙的時候就連上廁所都要見縫插針。為了少上廁所,我們儘量不喝水,週末和下班時間段患者會明顯增多,在高度緊張的狀態下連軸上完一次夜班,就感覺身體‘被掏空’。”羅文元如是說道。

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羅文元變得更加忙碌起來。疫情期間,廣醫三院也設有隔離觀察病房,荔灣區的疑似感染病例都要到該院進行排查、隔離。原本打算春節回老家的他放棄了休假留守廣州,成為此次戰疫“逆行者”的一員,近一個月以來始終堅守在崗位一線。作為90後,他不懼危險,勇挑重擔,每天在隔離觀察病房忙裡忙外,像戰士一樣守護生命。

有人說,急診室就像是一個硝煙瀰漫的戰場,各種爭分奪秒、兵荒馬亂、生離死別,不僅苦累,而且風險大,萬事皆有可能。但在羅文元看來,正是因為緊張和不可預測的各種突發狀況,才鍛造了急診醫生獨立、獨當一面的勇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