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17岁得了肺痨,明知自己命不长久,还要强争王位,是不是很自私?

用户50035732909


曹丕得了肺痨?曹丕暗害了曹冲?由此可见,电视剧对人的误导之深。事实上,历史上的曹丕曾以为自己能活到八十岁,成为千古留名的英主咧。

一、关于曹丕到底是得的什么病而死,就没有看到记录,更别说他什么17岁得的肺痨

当然新三国电视剧编出这个桥段也无可厚非,毕竟电视要具备娱乐功能。三国时代,人的寿命普遍不长(其实中国整个封建时代,人的平均寿命都不长,应该没有超过五十岁的朝代),比起一些稳定时期,三国因为战乱、饥荒、瘟疫等原因,那人的寿命就更短。曹丕到底得的什么病?星火辰倒认为是一种突发的瘟疫之类的疾病,而非是这种慢性的、消耗性的肺痨。毕竟,三国时代瘟疫经常爆发,建安七子里就有好几个死于瘟疫,曹丕常常和这些人交往,是不是得这种突然传染病的可能性更大呢?

二、曹丕应该不是长期患病,而是临时患病

有一个故事是被明确记录下来的,说曹丕请一位当时的命相学高手看过,那人说他富贵无比,受到八十。曹丕对此不但很欣喜,还很相信。由此可见,曹丕当时不可能得了什么不治之症,而是身体很健康,否则他不可能相信那人说的话,那人也不可能这样骗他。等曹丕到了四十岁,突然患病,乃至于病重不起,他这才感慨说:某某说的寿到八十,是指日夜来计算的啊!(即一日一夜各算一日)

三、曹丕去争王位是否自私?

千古帝王,又有几个不是自私的?汉武帝自私到儿子都不信,唐太宗自私到杀兄屠弟有逼爹,相对来说,曹丕虽然对曹植不算好,但也把曹植的命留下来了,对曹睿这个儿子虽然不太喜欢,但还是让曹睿继承了他的位置。曹丕算是有些情谊的了,这点恐怕和死前分香卖履的曹操有点像。

说起来,曹丕当曹操的继承人这是名正言顺,谈不上和别人争什么的。本来,他大哥曹昂死了,曹丕就是老大,在古代嫡长子继承的惯例下,世子的位置本来就该是曹丕的。结果,反倒是曹植、曹冲等人因为曹操的疼爱被莫名卷了进来。曹丕不过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而已,只不过后世人大多同情才高八斗的曹植而已。

需要说明的是,曹冲也不是曹丕给害死的,害死曹冲的桥段,同样是新三国电视剧编造的。

其实吧,新三国什么曹丕得了肺痨,乃至于害死曹冲的编造桥段,星火辰都可以接受,毕竟还属于情理之中,有一定逻辑。最不能接受的,是孙权害死吕蒙的桥段,那才是毫无逻辑。


星火辰


曹丕17岁得肺痨,这只是影视剧的说法,历史上无从考证。

以现代医学的角度,肺痨就是肺结核。肺结核是一种呼吸道传染疾病,不是遗传病。通过空气传播。现在得了肺结核可以通过药物来治疗。但是在古代得了肺结核只能等死了,以为古代的医术根本治不好肺痨。肺结核的症状是身体消瘦,盗汗多痰,不停咳嗽。这么明显的症状长期下去根本瞒不住别人,而且也活不了几年。更别说坚持到40岁。

在皇权的斗争中没有对与错,是与非,只有成王败寇,只有你死我活。什么道德伦理三纲五常,等到一个人时时刻刻活着都是提心掉胆,时时担心别人算计的时候,一切都会被抛诸脑后。

曹操有四个著名的儿子。大儿子曹昂因为曹操而死。曹操讨伐张绣时,张绣投降曹操。结果曹操当晚就睡了张绣的老婆。张绣气不打一出来,当夜偷袭曹操,曹操逃跑时战马没力了,曹昂就把自己的马给了曹操,结果曹昂战死。


曹冲是曹操最喜欢的小儿子,著名的曹冲称象就是指他

然后就是曹丕和曹植了。曹丕和曹植之间最广为人知的就是七步诗了,最著名的两句就是“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历史上的曹丕是一个很有建树的帝王,他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大修水利,兴建农田,发展农业。为以后魏国统一三国做了铺垫。


启程向前



要明确的是,史料并没有明确的记载,说明曹丕是在17岁时得的肺痨。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曹丕确实是身有疾病的。据《三国志·魏书》记载:

夏五月丙辰,帝疾笃,召中军大将军曹真、镇军大将军陈群、征东大将军曹休、抚军大将军司马宣王,并受遗诏辅嗣主。

可见曹丕最终确实是染病而死的。或许曹丕在争夺皇位时并不知道这件事。但如果他知道了自己的病情,仍争抢皇位,算得上是自私吗?以下便是个人的观点。


第一,曹丕明知自己命不久矣,却拼命上位,对曹家和其他兄弟来说不甚公平。

在当时,能够与曹丕争夺王位主要有三大劲敌,分别是曹昂、曹冲和曹植。曹冲十三岁因病而死就不必再提。曹昂则曹操长子,曹昂聪明且性情刚胆谦和,深得曹操喜爱。

更是曹丕上位之路中的一大劲敌。但在宛城之战时,曹昂为了掩护曹操撤退,将自己坐骑让给曹操,自己因力战而死。曹丕的两大劲敌都已死亡,接下来就只剩与其一母同胞的曹植了。


曹植才华横溢,文采斐然。在王位的争夺中,曹植凭借出色的文学才能,一度赢得了曹操的喜爱,曹操也对其寄予厚望。然而当时的曹植显然不是从小便在军营生活、性格果敢的曹丕的对手。虽然曹丕在这一点上占据优势,但是其明明身染重病,命不久矣,就算上位,也不会待很长时间。

对曹植这样身体健康、很有可能上位的人来说,是十分的不公的。更可况曹丕在上位后,就召曹植进宫,意图以"七步诗"永绝后患。又先后对其他子弟痛下杀手,对曹家及曹氏子弟极不公平。


第二,曹丕有帝王之心,在他看来称帝后将改变曹家的历史命运,这是无上的光荣。

在《三国志·魏书》中曾记载:

是时有高元吕者,善相人,乃呼问之,对曰:“其贵乃不可言。

这就已经为曹丕登上那个位置埋了伏笔。更可况在其父曹操在世时,还顾忌着世人的言语,以及魏营中忠义之士的眼光,只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但到了曹丕,却直接是废了汉献帝,自称一帝。而其久在沙场,自然知道曹家从丞相变为帝王之后,其所还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他拼命上位也就不足为奇了。


或许在曹丕看来,登上帝位为曹家带来的荣耀和价值,远高于后人对其批判的自私与廉耻。10岁时曹丕就随军出征,跟着曹操四处打仗,小小年纪就吃尽了军旅生涯的苦楚。见多了战场的残酷,生命的脆弱,曹丕自然会想着摆脱这种残酷的处境。

况且此时曹操刚刚去世,曹魏集团趋于分裂,曹植也同样对皇位虎视眈眈,此时可以说是谁先出手,谁就把握先机。所以说,曹丕或许只是把曹植想做的事提前做了而已。由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曹丕拼命想要登上那个位子了。


第三,皇权之诱惑,再加上如果争不到皇位,下场可想而知,曹丕难以拒绝。

更可况储位的竞争历来异常激烈,遍观史书,失败者的下场,无外乎身首异处。秦有胡亥登基之后,原本应顺利继承皇位的扶苏,被胡亥与赵高所杀。

唐代时,秦王李世民杀死自己的长兄和四弟,后立为太子,继承皇位。当然,在三国时期,也有类似的事件发生。在曹丕同时代的袁绍儿子,也是互相残杀的。所以说曹丕没有理由,任由曹植取得王位,置自己于险境。


因此,在这样大环境中,他只能够力争上游,保全自己。当时曹丕继位前,曹彰因为武功高强,也十分得曹操的喜爱。曹丕继位后没多久就毒死了他。而与其同母的文采斐然的曹植,后来也没能逃脱被整治的命运。

被曹丕一贬再贬,最后爵位是陈王,抑郁而终,谥号为思,享年四十四岁。像曹熊等弟兄,也多因此而死。但是如果曹丕没有登上帝位,而是他的兄弟之一登上帝位,曹丕的下场也不过如此。曹丕没有理由不拼命上位。


正如陈寿于《三国志》所评:

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蓺兼该。若加之旷大之度,励以公平之诚,迈志存道,克广德心,则古之贤主,何远之有哉!

曹丕性格是不甚旷达,但若是过于旷达,不够小心谨慎,是怕坐上这个位置的也就不会是他了。所以说,即使是曹丕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仍拼命上位,是谈不上自私的。

你是如何看待曹丕的?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三国逐鹿


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曹丕得了“肺痨”。

我们先来看一下《三国志》,对曹丕患病去世的记载:

夏五月丙辰,帝疾笃,召中军大将军曹真、镇军大将军陈群、征东大将军曹休、抚军大将军司马宣王,并受遗诏辅嗣主。遣后宫淑媛、昭仪已下归其家。丁巳,帝崩于嘉福殿,时年四十。


黄初七年(226年)正月,曹丕回到洛阳的宫殿。五月丙辰日(6月28日),曹丕病重,命陈群、曹真、曹休、司马懿受领遗诏,共同辅佐嗣主曹叡。同月十七日(6月29日),曹丕去世,时年四十岁。

从曹丕病重到去世,只有一天时间。此前他可能得病,但最多不会两三个月的时间。


因为在前一年,曹丕还巡游淮南。再往前几年,他还曾亲征孙权。这些,可不是一个病秧子能做到的。

曹丕从小能文能武,而且擅长骑射。一个“肺痨患者”能骑射?

又是亲征、又是巡游,如此精力旺盛,不可能是一个严重慢性病患者。

所以曹丕,很可能是像刘备那样,偶感风寒,的了小病,医疗条件不行,最后病死。


也可能是司马懿暗中动了手脚,下毒谋害。

曹丕作为一个有雄才大略的人,想当皇帝很正常。话说回来,有机会,谁不想当?

人不都是这样吗?只要还有一口气,就想多争取点利益。


上将嗳福斯


要我说啊,其实和曹操这个人有关,其实曹丕和曹操还是挺像的,都爱美女,尤其爱“人妻”,曹操还好都是打赢战之后,霸占失败者的妻子,曹丕是直接把曹操死后在铜雀台的妃嫔全部霸占了。


可能正是因为像,曹操非常不喜欢曹丕,认为曹丕不够仁德,偏爱曹冲,曹冲死后,又偏爱曹植,曹丕得了肺痨之后,除了他自己,别人都不知道,包括曹操,可是曹操当时是存了废长立幼的心思的,皇权之争何其危险啊,不说曹丕是嫡长子,不管谁继位,那也是容不下曹丕的,所以曹丕只有隐忍了,暗地里积极笼络大臣,最后夺了皇位。


虽然曹丕有肺痨,但也是儿孙满堂,不少还是很健康的,曹丕初始还是很厉害的,南征北战,不过好色的毛病着实改不了,还遗传给了他的儿子曹叡,也是个好色之徒,最终丢了江山,被司马家夺了去。


虽说肺痨有遗传,后续曹丕的子孙大部分也是早逝,但这应该不是主因,最主要的因素我猜测还是因为女色掏空了身体,在加上各方压力以及司马家为了夺权做了一些手脚的缘故。


霍凌渡




要说有些小私心也未尝不可!

但人都是有梦想的,越到生命垂危的时候就越会珍视生命,更易体会到生命的意义!随着时光的一天天消逝,他对未来也感到无比地恐惧与焦躁,常叹老天对其的不公——其文列建安三曹,武功亦属上层,妥妥的文韬武略,人才一枚!想不通此事为何要落在他的身上……

悲伤过、无助过、疯狂过、颓废过……



在经历了无数个黑夜白昼的心路历程之后——顿感既然还没离去,总还得活下去吧!经历过生死,连死都不怕,还怕其他什么呢?

既还在世,哪怕是“得过且过”,日子也得一天天过下去,当然身闲心却闲不了——

各大“教条主义”式的“请安”还得有序进行;

也会被动地接受“竞争者”的敌视与挑战;

还会感受到支持者的种种落寂与不甘!

反正是人在宫中——身不由己!

翘首以盼者都在“弦上”——也不得不发!



如此,便打理好心境,卸下包袱,轻装上阵,经历过生死,看透过世事,还有什么让他放不下的,还有什么让他不清醒的!

诸多残障甚至绝症人士都会有这样的一个蜕变过程,但凡此刻没有被击倒,他们都会迸发出顽强的意志力与超脱的人生态度,令人赞叹!

归来便若脱胎换骨一般——

老练地不光让对手佩服,还让司马懿有些许胆寒!曹丕在位时,司马懿终其一生都是谨小慎微,不敢越雷池一步!



无招胜有招,其以摧枯拉朽之势摧毁了一切自命不凡的“牛鬼蛇神”,化解了一次又一次的危急,终于让自己“健硕”成长起来……



这就是不畏生死的的力量!

是生存还是毁灭——

力量之大,超乎想象……


共赏五千年


我是五色土聊历史,我来回答:

首先说一下,肺痨不是遗传病,而是传染病,是由于外部细菌感染,内部自身抵抗力下降,两方面结合才能得这个病;如果自身抵抗力很强,即使接触了结核杆菌,也不会得这种病。另外,史书上也没有记载,曹丕在17岁得过肺痨。



曹丕要争王位,原因如下:

其一,曹昂去世,曹丕就成了长子,他继承王位是理所应当,所以他必须争取,可以说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其二,作为长子,他如果没有继承王位,那他以后的命运,就掌握在别人手里,是死是活很难说,那就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只能是任人宰割。



其三,曹丕和曹操有些相像,虽然没有曹操那么大的魄力,但也武能征战沙场,文列建安七子,才能也是可圈可点的, 综合素质,还是在其他兄弟之上的。

其四,权力的诱惑是巨大的,曹丕只是个凡人,不是神仙,这是人之常情,登上王位,那就意味着拥有四海, 天下的所有人尽归自己驱使, 君临天下,所有人都匍匐在你的脚下,那怎是一个”爽”字了得。



其五,曹丕曾请一个高人给他算命,说他寿命是80,但是40岁的时候,有一个坎,如果能过了这个坎,就能活到80,从这一点看,曹丕平时应该没有什么大病,曹丕应该是突然患急病而亡的, 而不是固疾。如果他17岁的时候患肺痨,按当时的医疗条件,他是不可能活到40岁的。

其实人的寿命不在长短,更在于是否能青史留名, 与日月同在。与其默默无闻,不如像夏花般灿烂,在最美的瞬间,噶然而止完美收场,我想曹丕可能就是这么想的吧!!!

我是五色土聊历史,欢迎大家关注!!!


五色土聊历史


这个说法,应该是出自新三国,即使三国演义都没有这样的说法,更何况是正史所记载了,但其实,曹丕的四十年寿命,已经还是不错的,有人做过统计,中国可考生卒年的皇帝有两百多个。

而这些皇帝的平均寿命只有三十九岁多,也就是说曹丕是超过这个平均值,如果我们拿东汉时期的皇帝来做比较,东汉皇帝,除了第一个汉光武帝刘秀,第二个汉明帝刘庄,还有最后一个皇帝汉献帝是超过四十岁的,其他的都是低于三十六岁的。

而且必须指出的是,肺痨不是遗传病,曹睿之所以死于三十六岁,也跟这个完全关系,而是曹睿一些比较不好的生活习惯,另外,曹睿生的时候,曹丕只有十七岁,要是曹睿的亲生儿子不早夭,那么在曹睿死的时候,继位者也能有二十岁了。

就不会是八岁的养子曹芳继位了,所以题主所说的事情都不成立,而且题主说曹丕十七岁得了肺痨,明明知道自己命不长久,但是这个命不长久,可是整整二十三年呀,说命不长久的,应该指没有两三年,才能这样说吧。

退一万步讲,即使曹丕能够预知自己的生命不能超过三年,那么他还会争王位吗?当然争,也必然要争,因为如果是曹植或者是曹彰得到王位的话,曹丕可能连这三年都过不去,提前结束了,这个也就是曹彰暴病而亡的原因了。

古代为了争夺皇帝,那是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的,比如朱棣的靖难之役,比如唐太宗李世的玄武门之变,像曹丕这样的又算得了什么呢?

新三国的这个设定其实很没有逻辑性,就是想把曹丕塑成一个呕心沥血,就是为了实现自己的雄心壮志的人,但其实,没有那么复杂,曹丕就是想称帝而已,即使曹丕知道他过两年要死,他还是要这样做,至少会是由他的儿子来继承帝位。


历史简单说


曹丕17岁得肺痨,史书上找不到记载,是导演们的创造。在古代有"十痨九死"的说法,曹丕活了四十岁,如果17岁得了肺痨,还能挺23年,那可能性太小了。

就算曹丕有病,他也一样追逐权力,尤其是皇位。这不是单纯的自私问题,而是他作为帝王子孙的宿命,不争夺皇位,命运捏在别人手里,只有争到皇位,才能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但凡有抱负的王子王孙,谁不想君临天下,建立丰功伟绩。


羽书迟


受小说家和影视剧的影响,曹丕几乎成了一个阴险狡诈的人物。然而,历史上的曹丕实则颇有建树,在位期间也曾取得了许多令人称道的政绩。如果说曹丕有什么“把柄”的话,可能也就是在夺嫡时有些急功近利,在获胜后又对曹植过于严苛了。

其实,原本最受曹操喜欢的儿子,既非曹丕,也非曹植,而是那个想出称象办法的曹冲。不过,曹冲虽然聪颖,可惜短命,未能有幸夺得世子之位。此后,最大具势力的两位,便是曹丕和曹植了。

在历史小说和影视剧中,一直强调曹丕患有肺痨,并称他为了争夺世子之位,将这个秘密隐藏了起来,以免曹操得知后会影响他的前途。不过,在正史中,却并未提及曹丕年轻时患有疾病。

不仅如此,一些史书还对曹丕有所盛赞。比如,《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魏书》称:

帝(曹丕)生时,有云气青色而圜如车盖当其上,终日,望气者以为至贵之证,非人臣之气。年八岁,能属文。有逸才,遂博观古今经传诸子百家之书。善骑射,好击剑。

尽管那些描写“祥瑞”的此句属于附会之语,但曹丕天子聪颖,饱读诗书,且善于骑射,喜好练剑,大体上是颇为可信的。由此来看,曹丕不仅富有才气,而且身体也很硬朗。

后人杜撰曹丕少年时患病,可能是因据四十而亡所演绎而来的。曹丕是一位颇有建树的雄主,可惜并不长命。也正因如此,有史家便为曹丕安排了一次“相面”。此说在《魏略》中有曾提到:

太祖不时立太子,太子自疑,是时有高元吕者,善相人,乃呼问之。对曰:“其贵乃不可言。”问寿几何?元吕曰:“至四十当有小苦,过是无忧也。”无几立为太子,至四十而薨。

此等说法,吕思勉先生曾于《秦汉史》一书中列举并评述,称诸如类似记载,实不可信。然而,正是这些后人附会杜撰的内容,又为后人提供了再次演绎的前提和空间。历史上的曹丕并不长寿,故《魏略》称早就有算命者指出,若曹丕能熬过四十岁这道坎,便可无忧,可惜魏文帝却并未闯过此劫。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大体可以知道,曹丕青少年时代并无恶疾,也谈不上什么隐藏肺痨之说。所以,就此史实来看,曹丕“强”争世子之位的说法,固然是不成立的。

那么,假使曹丕却有隐疾,却进行隐瞒,为了一己私欲而与曹植争夺世子之位呢?

一旦我们触及这个问题,便涉及到了道德伦理层面。曹操的世子,将来是要承袭父业,挑起千钧重担的。无论曹丕日后是否称帝,作为丞相也好,继任魏王也罢,都需要有一个强健的体魄,否则便无力挑起重任,愧对国家和百姓。

然而,丞相、魏王之职,已然无异于天子。面对如此至高无上的的位置,可能很少会有人不动心。就出身、才华而言,曹丕有资格,更有机会去奋力一搏。所以,可能即便是他身患疾病,也不会轻易放弃。

或许,如果从道德层面去规范个人的选择,大多数情况下被衡量者可能都是不合格的。但是,如果站在个人的立场上,他追逐自身梦想的权利,是否也需要被尊重呢?

我想,这个问题才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大家觉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