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斯坦主播的美国遭遇《波拉特》

从小学便开始教导我们,要尊重他人的民族习惯。

发达国家总是看不惯某些地区的生活习惯,真不是人家愿意过那种生活,而是在特定的经济环境之下,当地的人民很难有更高的觉悟。《波拉特》用一个新闻主播的工作、生活经历,讽刺了文化冲突现象不仅有落后的弊端,同时也是发达地区歧视多元化的结果。

哈萨克斯坦主播的美国遭遇《波拉特》

影片用新闻报道的形式首先展示哈萨克斯坦的生活,主要就是体现当地人如何地落后。关键的是它们有一项运动,一群人追着巨大的犹太人偶,向孩子们言传身教犹太民族是多么的可恶。看似这是在讽刺哈萨克人,实际上在为前往美国拍摄纪录片做铺垫,这样才能展现那些优越感超级强的美国种族主义者。

哈萨克斯坦主播的美国遭遇《波拉特》

波拉特来到美国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如何打招呼,吻面礼没有那么招人烦,之所以大多数人躲闪或者恶语相加,就是单纯的看不上这个穿着落伍的土包子。换作那些穿着得体、金发白肤碧眼的法国帅哥,场面定是一派祥和。

哈萨克斯坦主播的美国遭遇《波拉特》

生活习惯也有很大的不同,将马桶当成面盆还好,至少没人看到。波拉特在河边洗衣服、在马路上撇大条、甚至做出一些不可描述的事情。不过生活习惯不会影响人类的本能,波拉特很快被电视中的女演员吸引,从此刻起,女演员代表就是美国,而波拉特扮演的就是急切融入美国社会的外来移民。波拉特也表现出了哈萨克人情感上优点,即使他的太太看上去不怎么可爱,但婚约存续期间,波拉特从精神上遏制住了出轨的想法。

哈萨克斯坦主播的美国遭遇《波拉特》

采访过程中,波拉特将哈萨克人对女性的歧视发挥的淋漓尽致。关于女性参与社会分工的问题中,波拉特竟然举出了“科学依据”,哈萨克斯坦的科学家研究表明,女性的脑子特别小,跟松鼠的差不多。由此能够看出,“专家”这个身份,在很多落后的国家,绝对是为国家机器服务的。

哈萨克斯坦主播的美国遭遇《波拉特》

对于三位女权主义者的听而不闻可以理解,按照波拉特的说法,在他的国家,男人走在街上,所有的女性都有向他们服务的义务。所以波拉特对女权主义者的称呼也特别难听,基本上就是将她们形容为某种工具。幸好人家脾气好,换做咱们打他一顿都是轻的。

唯一让波拉特感到欣慰的是德克萨斯居民,算得上是美国种族歧视残留比较严重几个州之一。事实证明,发达的国家不一定所有的人都拥有先进、包容的思想,某个国家如果提倡平等、正义,只能说明它的领导者有这方面的倾向,有些公民多少还会保留排外的思想。

哈萨克斯坦主播的美国遭遇《波拉特》

通过波拉特对犹太人的反应,能够看出国家教育对人民的影响。宣扬不做软柿子,犯我国土者、虽远必诛是一回事,像纳粹企图种族灭绝是另外一回事。一个国家有好人就会有坏人,哈萨克对犹太人的妖魔化,导致在波拉特这种普通国民眼里,不仅犹太人邪恶,而且会妖术,蟑螂什么的说变就变。

搭顺风车的过程中,波拉特得知喜爱的女演员是个“特殊”电影女星之后世界观崩塌。激烈的讽刺了美国的宗教文化,教众看上去更像是被妖魔附体的疯子。影片虽然这么表现,实际上在强调信仰的重要性。波拉特认识到需要抱着一颗开放、包容、进步的思想,生活才能充满阳光。

哈萨克斯坦主播的美国遭遇《波拉特》

然而克服了心理障碍的波拉特并没有得偿所愿,爱情从来都是双向的,突然冒出的波拉特让女演员惊恐不已。按照波拉特的习俗,看上哪个姑娘,用麻袋套住就算是成婚了。显然男女平等的美国无法接受,就如同哈萨克民族没法不能接受美国现代化的生活一样。抛开人种歧视,生存环境、文化传统决定了彼此生活的方式,真不是某些习惯改不了,需要给他们一些时间,当国家发展到某种程度,自然能与世界接轨。

波拉特想起了旅程中遇到的应召女郎卢内尔,来到美国的时间里,无时无刻不像是被拉上餐桌的卢内尔,除了急着避开的人,迎来的全是不欢迎的目光。如果某个阶层真的认为自己高高在上,是不是更应该对底层的人民多一点耐心、多一份包容。

哈萨克斯坦主播的美国遭遇《波拉特》

剧中饰演波拉特的男演员科恩就是个犹太人,但他很多讽刺作品中,总是会通过对犹太人的攻击来提醒观众歧视是多么的可笑。如果每一个人都能试着用对立群体的眼光思考,也许这个世界纠纷能少一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