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年前的正月初六,镇江人为何会火烧英国领事馆

位于镇江西津渡街的英国领事馆旧址是一座19世纪后半叶的拱券廊式建筑,199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廷和英国签订了《天津条约》,长江沿线被迫对外开辟了五个通商口岸,镇江就是其中之一。1865年,云台山下沿江一带被划为了英租界。清同治三年(1864)在这里修建了英国领事馆。有人会发现,主体建筑上有“1890”字样,这是因为现在的领事馆旧址是在1890年重建的。

131年前的正月初六,镇江人为何会火烧英国领事馆

当时英租界内大部分巡捕为印籍锡克族人,他们头缠鲜艳的大红头巾,故老百姓多称其为“红头”。

1889年,光绪年间农历正月初六的下午,一名印度巡捕用棍棒暴力驱赶行商小贩,加以拳打脚踢,小贩当即昏死过去,巡捕认为小贩在装死,就把小贩拖出租界扔在路边。周围的老百姓见到此情此景,实在是忍无可忍,便将巡捕围了起来要讨个公道。

就在这时,镇江当地官府谴人将巡捕护送至租界的巡捕房,此举更加激起民愤,老百姓怎肯就此罢休,他们浩浩荡荡的来到英国领事馆索要那名巡捕,英国领事在惊恐之余居然鸣枪警告。愤怒到极点的老百姓根本无所畏惧,一齐高呼口号冲进了领事馆,就在混乱之中,也不知道是谁点了一把火,把领事馆给烧了起来,英国领事发现火情,连忙带着亲属从后门逃离现场,一直躲到了江边太古公司的趸船里。

镇江老百姓火烧英国领事馆的消息传遍了大江南北,当时的《申报》在正月初八特别作了报道,正月初九又跟踪报道,初十、十一、十四、二十、二月初二接连续补充报道。

当时镇江的老百姓还编了一首唱词,名字就叫《火烧洋楼》,唱词的内容是通俗生动,朗朗上口,传遍了镇江的大街小巷,从清朝一直唱到了20世纪的60年代。

1927年,北伐大军兵临镇江后,为镇江的老百姓收回了英租界,这才结束了英帝国主义在镇江享有的特权。

131年前的正月初六,镇江人为何会火烧英国领事馆

附:火烧洋楼小唱

唱的是满江红嘞,满江红,哎哎哟!兵乱后,我镇江的码头让与外洋。哎哎哟!自从那洋人把我们镇江上,你看他,住在我们此下砌多少洋房。马路直通到江边上,未曾到晚,一路的洋灯,点得亮堂堂。哎哎哟!镇江关两旁边,砌下了多少栈货行;你就看,两旁边栽下多少垂柳子杨。恼恨他,红头鬼子沿街上闯,他手拿一根短棍乱把人来伤。眼看着,三层楼砌得贴角正方多好看!耳听得第一楼上琵琶、三弦、月琴,自鸣钟儿呀,这么一劲儿响叮当。

热闹不过是镇江,哎哎哟,洋人看中我这块好地方,哎哎哟,镇屏山下砌了多少天主堂,哎哟哟子油,福音堂,浸会堂还把耶稣讲,哎哎哟!昭关脚下巡捕房,哎哎哟!紧靠着抛球场,哎哎哟!外国领事衙门住在昭关上,哎哎哟子大,大呀“大英”、“大美”的领事衙门墙靠了墙。

光绪乙丑好不风光,正月呀初五,锣鼓那个喧扬,大家的小户,热闹呀风光。正月的初六,洋人猖狂,领了多少“红头”,打坏了人家行商,上身一足,下身受伤。众百姓不服,县大老爷作慌,带了那个兵勇,去护他的洋房。马路上抓人,众百姓遭殃,不问那清白,抓到他洋房,众百姓拼斗,放火烧他洋房。哎,先烧三层楼,后烧“大英”、“大美”领事府的衙门,一烧净大光。

洋人一见火光起,烧了我的洋房,好不悲伤,伙家,云台山上拆我院墙。怀中抱的呀财和宝,右手提的呀衣和裳,快把一个太古轮船上。哎哎哟子油,快把一个太古轮船上。一路江边都走过,赶紧逃命到上洋,哎哎哟,赶紧逃命到上洋!今朝鬼子只好在太古轮船上看,他躲在太古轮船望镇江,伙家!这桩事儿好不心伤,哎哎哟子油,这桩事儿真正心伤。

131年前的正月初六,镇江人为何会火烧英国领事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