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山之祖,諸水之源——浙江磐安

磐安是年輕的山區縣。1939年設縣,1958年併入東陽,1983年恢復縣建制,縣名出自《荀子•富國》中“國安於盤石”之說,意為“安如磐石”。縣域總面積1195平方公里,人口21.31萬人。下轄7鎮5鄉2街道、216個行政村、20個居委會。


群山之祖,諸水之源——浙江磐安


  區位獨特,活力無限。磐安有“浙江之心”之稱,是杭州、寧波、溫州、金義四大都市區輻射圈結合部,到四大都市區都在2個小時之內。正在推進中的金臺鐵路、杭溫高鐵、杭紹臺高速均過境內。進入“高鐵時代”後,40分鐘即可到達杭州,不用2小時即可抵達上海。區位條件不斷改善為磐安加快發展、後發崛起注入了強勁動力,現代農業、生態工業、休閒旅遊、建築業、電子商務、清潔能源等產業蓬勃發展,縣域經濟實力不斷增強。2018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96.62億元,增長7%;財政總收入16.9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0億元,分別增長12.7%和12.3%;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38621元、17809元,增長9%和10.2%。

  生態大縣,天然氧吧。磐安素有“群山之祖、諸水之源”之稱,是錢塘江、甌江、曹娥江、靈江四大水系的共同發源地,是天台山、括蒼山、仙霞嶺、四明山等山脈的發脈處,是全國首批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國家生態縣和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全縣森林覆蓋率達80.9%,林木蓄積量562.6萬立方米,森林年生態價值達74.8億元。出境水質全部達到功能區要求,空氣質量優良率98.1%,PM2.5常年平均25 微克/立方米,縣域負氧離子平均值3567個/立方厘米,被譽為“浙中水塔、天然氧吧”。

  旅遊勝地,養生福地。旅遊資源豐富,集原真山水、地質奇觀、文化古村和奇特民俗為一身,有百杖潭、十八渦、舞龍峽等國家4A級、3A級旅遊景區10多處,以及25個古樸優美的古村落,大盤山風景名勝區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是全國森林旅遊示範縣、省級全域旅遊示範縣。有“玉山古茶場”“孔氏家廟”2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趕茶場、煉火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138項,其中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2項,是非遺大縣、中國民間藝術之鄉。近年來,依託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打造了“櫻花谷、杜鵑谷、玫瑰谷”等“五大花谷”,推出了“共享農屋•磐安山居”等項目,大力培育森林生態養生、中藥康體養生等系列產品,“鄉村慢生活+中醫藥健康養生”的主體業態加快形成,“身心兩安、自在磐安”的品牌不斷打響。

  千年藥鄉,特產之鄉。磐安是“中國藥材之鄉”,大盤山自然保護區則是全國唯一以中藥材種質資源為主要保護對象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全縣有家種和野生中草藥1219種,種植面積8萬餘畝,“浙八味”中白朮、元胡、玄參、貝母、白芍主產磐安,俗稱“磐五味”。“江南藥鎮”被確定為省首批特色小鎮,“浙八味”特產市場是目前華東地區規模最大、設施最先進的中藥材交易市場,是第二批省現代服務業集聚示範區。磐安是“中國香菇之鄉”,年鮮菇出口量佔全國50%以上。磐安是“中國生態龍井茶之鄉”“中國名茶之鄉”“中國茶文化之鄉”,列入龍井茶原產地保護,共有茶園面積8.7萬畝。磐安還是“中國香榧之鄉”“中國高山茭白之鄉”。此外,板栗、獼猴桃、山茶油、土雞、高山蔬菜等綠色農產品品質優良,深受消費者歡迎。

  平安山城,道德高地。民風淳樸,鄉風文明,百姓安居樂業,是國家衛生縣城、省級示範文明縣城。先後湧現了感動中國人物、孝老愛親模範陳斌強,最美母親、把兒子背進浙江大學的韋慧娟等道德模範。社會和諧穩定,是首批省級“平安金鼎”縣,有望實現省級平安縣“十四連創”。

  當前,磐安正圍繞“綠色發展、生態富民、科學跨越”的總要求,以“往實處幹、朝前列走、向潮頭立”的姿態,矢志不移推進“八八戰略”,朝著實現“五大願景”、建設“五個磐安”目標邁進,全力打造身心兩安“大花園”。

文物古蹟:

【昌文塔】在縣城安文鎮北,建於明代萬曆三十五年(1607)六月。塔高43.68米,圍24.58米,徑7.85米。為六稜形七層樓閣式空心磚塔。塔基用條石砌成,塔身全用特製磚,石灰夾縫,外用石灰粉飾,飛簷上翹,造型優美。塔每層有三個拱卷形門洞,塔內置有樓梯,鋪設樓板,可盤旋而上。塔頂鐵葫蘆用四條鐵索固定。建資由安文陳姓捐算。為風水塔,意為使安文昌盛,故名“昌文”。郭一鄂作有《昌文塔記》。原塔頂鐵葫蘆已傾斜,1987年縣人民政府撥款重修,1988年完工,耗資近3萬元。1984年重新公佈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萬工堤】俗稱萬工城,位於縣城安文鎮文溪上游西南側,為使三溪合流改道而建之水利工程。初築於宋。明景泰間,由陳仔堂加築“高三丈,長三里,寬二丈,疊石為堤,亙石九重”。嘉靖間,又在城上加築胸牆。牆內可配備火銃、臺槍以防寇,遂為防洪、灌溉、防禦之綜合工程。因工大資巨而命名“萬工”。建國後,重修三次。城上有“永濟橋”,為明代所建,今已改建。1984年,公佈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夾溪橋】位於尖山鎮夾溪嶺下,明嘉靖十七年(1538)始建石橋,後屢屺屢建,今之轎建於清代光緒二十一年(1895)。橋高15米,長38.5米,寬6.8米。兩巖岸山勢險峻,水勢湍急,“鑿山而壘,凌空而渡”甚為壯觀。橋欄上有象徵治水之三把石斧和蚊龍圖案之雕刻。橋上可俯視“十八渦”之部分景觀。明劉愨有記。1990年公佈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蔡氏宗祠】位於雙溪鄉梓譽村,朝東南,背山依水。初建於明祟禎四年(1631),現存大部分為清代建築。宗祠平面為一縱軸線佈局,分別由牌坊式門樓、天井、前廳、穿堂及二小天井和後廳組成,前廳、穿堂和後廳組成“工”字形。整條軸線長32.25米,寬12.4米,成一矩形的平面。其中前後廳簷柱,內拄均雖稜形,有側腳,柱身上端成卷殺,柱礎鼓形,屋簷用勾頭滴水。整座建築樑架結構為穿鬥式和抬梁式相結合。宗祠裡尚存朱熹題贈的“理學名宗”匾額。1990年批准為縣文物保護單位。

【鍾英堂】位於雙溪鄉梓譽村,建於清乾隆年間。其平面佈局為一三合院的建築,有正廳三間,東西廂房各六間,正廳拼柱全部用抬梁式,廳房拼柱用穿鬥式,柱礎為帶圓點的鼓式形。1990年批准為縣文物保護單位。

【花臺山】又名鑾輿山、金交椅,位於縣城安文鎮西側,今建有賓館。明陳懷堂開基於山下,建中和堂(今縣府招待所)。宋建炎初,陸游幼時寓居安文曾遊此山。有“非烏”詩傳於世。1951年中共磐安縣委設於此。1983年磐安恢復縣建制後,縣委、縣府又曾設於此。

【石霞嶺】俗名西華嶺,位於深澤鄉、雙蜂鄉之間。《金華府志》(清·康熙)載:“有日月潭,廣畝。”又載:“其上石壁,赤白相間,圓,各二三尺許,如日月狀,故名。”

【長壽嶺】又名長蛇嶺、殊閒嶺,為安文鎮之東北屏蜂。康熙《金華府志》載:“長壽嶺高七百丈。”嶺上有二亭,中享有住戶,施茶;上亭可憩。嶺頂為臺地狹長盆地,名曰殊閒,其境甚為幽雅。

【斤絲潭】位於雲山鄉陳華坑,離城15公里,由瀑布衝擊而成。相傳水深無底,曾有人以一斤蠶絲結鐵放試,絲完而末到底。潭內有贓物沙石樹木積存時,偶爾水從底部衝出將其物翻出,曰:“洗潭”。旁有龍王廟。四周林木蔽蔭。

【安福禪院遺址】又名安福寺,古名安文寺,位於城區環城南路。建於唐代鹹通八年(867)。開山僧為古心和尚,宋代紹興間住持為葛禪師,陸游《別僧詩》。清代名僧為智員、雪山、普祥、普瑞等。今已廢,其址已闢為糧庫和糧油廠,山門外之大樟樹仍踞於公路中。

【馬鬃嶺】位於維新鄉龍溪村(現名孔家鳥)與仙居縣交界處,離縣城55公里。明代嘉靖三十三年(1554)倭寇犯臺州。於嶺上築寨,屯兵以備。寇屢犯境,義勇陳百二率眾迎戰於破崗嶺,挫其前鋒,寇遂走。清·光緒《仙居縣誌》載:馬鬃嶺“延袤三十里為婺臺之咽吭,草徑崎嶇,蒼崖陡絕有似馬鬃,故名。上為黃山瑞巖村。有藥包巖、斷井坑諸勝。明嘉靖間,婺人御侯寇於此,石壘猶存,傷呼風門嶺。”康熙《金華府志》載:於明嘉靖三十五年築馬鬃嶺寨,以御倭寇。

大盤、高二及始豐溪、溪滬港流域地區高山重疊,為古代統治者“鞭長莫及”之地,又是至天台、仙居要道,古代名人多有隱居,勝蹟較多。今選載6處。

【大盤山】位於大盤、雲山、墨林、雙峰、仁川等鄉之間,海拔1245米。山頂有湖潭,終年有水,旁有洞。舊志載:相傳為南梁昭明太子蕭統讀書處,後入建騰雲宮以志紀念。明陳修蟾有《大盆山詣昭明太子祠》詩,又清俞允撰有《盤山洞》詩傳世。山岙有村,曰王隱坑.《民國東陽縣誌稿》載“昭明避讒寓居於此,故名。所遺金鐘一枚,於宋時貢於朝廷。”後人以昭明為大盤山之神,稱“盤山聖帝”。在大盤嶺頭建有應濟廟,塑梁昭明太子像。廟前有古柳杉一裸,胸圍8米餘,高25米。高聳入雲如華蓋,傳“為千餘年物”。至今尚存。

【紅軍洞】位於高二鄉慄樹坑村塢導佑自然村(又名塢大義)以南1公里之大平頭坑。左右與後都是懸崖絕壁,前有巨石阻擋。1940年底,範連輝等10多名紅軍戰士曾在老百姓的掩護下於此養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