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山海关兵败,退回北京。又仓皇一路南逃,为什么不往西退回老家陕西,拒守西安?

玉刚哥哥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李自成的农民军攻进北京城,也就是这一天,明朝崇祯皇帝在景山自缢,一时之间,闯王李自成的大顺军占据了整个北京城。

经过多方与明朝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协商未果,招降不成,李自成便亲率大顺军队,压向山海关,这年的四月二十一日,大顺军与吴三桂部在山海关附近一片石展开大战,双方厮杀的难解难分,仗打到第二天,吴三桂部已经渐趋不支,这时候,大顺军的身后,突然出现了头戴红顶子的满清军队,几乎是一个照面,就冲垮了大顺军的阵脚,吴三桂部与满清军队携手,强力击溃了李自成的大顺军队,等大顺军队一路奔回北京城,人马折了大半,此时正是四月二十六日。

那么,我们回答题主提出的问题;“李自成山海关兵败,退回北京。又仓皇一路南逃,为什么不往西退回老家陕西,拒守西安?”

首先,李自成及其麾下征讨吴三桂的大顺军队的确被满清军队与吴三桂的军兵所重创,仓惶回到北京城之后,也真是不走寻常步数了。

闯王李自成一回到北京城,先诏令杀了吴三桂一家大小老少34人,之后,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又在紫禁城正式的登基坐殿称帝,此前,闯王李自成本来在西安已经称大顺皇帝,可能觉得崇祯皇帝这紫禁城更有权威性和特殊意义吧。

称帝后次日,就火焚皇宫,然后退出了北京城。

但是,在此子由要郑重提醒题主,闯王李自成退出北京城之后,军队的战略指向就是陕西西安,而且,在山西与河南的全部大顺军队也渐次撤退,只是留下一些军兵和大顺官员驻守一些重要的是城市和隘口。

潮水一般的大顺军队一直到了这年的7月,才渡过黄河,到达了西安。

所以,请题主放宽心,当时闯王李自成与您一样,临难思家乡,确实把自己的军队收缩、撤退到了陕西,进了西安。

可是,问题到此还是没办法解决,崇祯皇帝的死难,虽然标志着明朝的灭亡,可是,放眼中原之地,山西、河南等地的大顺军势力尚且依旧影响力不小,这样的情形之下,基本已经彻底投降了清军的吴三桂与满清军队兵合一处,将打一家,开始死死咬住闯王李自成的大顺军队不放,没等到年底,就把大顺军在山西的势力基本肃清,然后,清军与吴三桂等人开始调集兵力,向陕西压了过去。

当时的清军兵分两路;一路的统帅是清朝廷的亲王阿奇格,另一路统帅则是豫亲王多铎。

阿奇格的大军中搭配着吴三桂与尚可喜率领的军兵,多铎的队伍当中更有着孔友德、耿仲明等部的协助。

于是,清军以这样的阵势,直接出河南地界,攻击陕西的军事重镇潼关。

闯王李自成也未曾怠慢,派出了援军增援潼关。

但是,大顺军的头号大将刘宗敏率部迎敌却首战失利,接着,大顺军大将刘芳亮率军再战,依然不敌。

无奈之下,闯王李自成亲自率骑兵与步兵协同冲击清军大阵,依然大败。

大顺军甚至组织了几百人的敢死队,几番泼了命的去冲击清军阵营,都是铩羽而归。

这个时候,清军站稳了阵脚,后面的红衣大炮也运了上来,大顺军队更是难以应付,苦战13天之后,潼关落于清军之手。

这个时候的军事态势已经由不得闯王李自成犹豫了,两路清军横扫陕西之势已经形成,李自成遂决定退出西安城,经过陕西蓝田,走武关,进入湖北境内的襄阳。

此时在湖北据守的正是明朝将领左良玉,此人原本是闯王李自成的老对手,于是,大顺军队的到来,逼的左良玉让开了这一地区,闯王李自成饮马武昌。

本来,大顺军在李自成的统一指挥之下,准备自武昌东走,夺取东南半壁,再图大举。

可是,清军的进兵速度极快,很快的再度咬住大顺军,而且,围追堵截,李自成发挥自己之前的闯劲儿,引军四处游走,忽而湖北、忽而湖南、悠忽江西、再入湖北。

本来,这样飘忽不定的战术是拖不跨大顺军队的,可是,由于闯王李自成的轻敌,其竟然在湖北通城九宫山被山民武装所杀害。

这才是所谓大江大浪行船不在话下,谁曾想在这荒山野岭阴沟之处竟然翻了船,每读书至此,不由得掩卷长叹。

综上所述;闯王李自成兵败山海关之后,发现了大顺军队人数虽然居多,但是,每当与彪悍的满洲骑兵对阵,还是难以抵敌,况且再加上吴三桂等人的关宁铁骑与清军合流。

所以,李自成开始对军队的战线做了战略收缩,先是试图回到陕西,以此徐图恢复,可是,每一步军事部署都在清军的迅速冲击之下被粉碎,以至于身死于无名之辈手里,岂人谋也,亦天意乎?

直面历史,继往开来,子由愿与读者诸君结成默契,共勉同行,恳请关注兄弟之头条号,如有不同看法或争鸣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和指正。


子由拍案惊奇


您在开玩笑吧——谁告诉您他没退回去的?

大顺永昌元年(1644年)四月廿六日李自成兵败一片石,三天后在北京武英殿补即帝位,四月卅日匆匆离开北京,其目标就是先从固关退入山西,再西渡黄河入陕。因为大顺的首都一直是西京(西安),李自成东征始终以“行在”名义发号施令。。

在从北京至固关的途中李自成遭到清军和吴三桂的追击,蕲侯古可成等重要将领战死,但清军暂时未能翻越太行山进入山西。五月,大同守将、明朝降将姜瓖降清,山西门户大开,但和李自成有一箭之仇的陈永福(仕明时射瞎了李自成一只眼)固守太原,暂时挡住了清军。清军直到十月才攻下太原。

十月十九日,清军阿济格部原本南下攻打南明弘光政权,但李自成恰在此时反攻河南,诱使阿济格部转而攻打大顺且因为早已准备好南下,反应速度奇快,结果李自成部败回陕州(三门峡),十二月十五日大顺军大败于灵宝,留巫山伯马世耀七千人守潼关,李自成退回西京。次年正月,清军多铎部攻打潼关,马世耀伪降被识破,全军被坑杀,清军多铎部从潼关直取西京,同时阿济格部也从大同绕过榆林,自北路威胁西京,迫使李自成匆匆放弃西京南下湖广。

李自成并非“没有回陕北”,而是先回陕北,但此后决策接连出错导致无法守住。大同失守后北路门户洞开,尽管精锐的高一功可以死守榆林,但只有不到两万人马的高部无法阻挡绕过榆林南下的清军大军,而在潼关方向李自成的浅尝辄止,则直接令他在山西无法驻足。

即便清军先南下攻打弘光,李自成在关中也很难持久,因为自唐末后关中残破,李自成部近20万大军在丧失河南、山西后根本无力自给——明朝流贼遍地,不就是因为关中大饥么?如果陕北能够丰衣足食,李自成好好的邮政局干部不做,没事造啥子反哟。


李厚何


因为守不住,只能往南逃。首先我们来看李自成在北京总共只有六万军队,这六万人就是从西安出发的东征军,虽然一路上招降纳叛接受了十几万的明军投降,但是投降部队显然不可靠。



一片石大战,李自成以不到六万人的部队攻打吴三桂四万军队和唐通两万军队,打到一半被多尔衮的十万八旗突袭。这最精锐的六万人损失惨重,除了刘体纯带的部队全身而退以为,几乎损失一半。 所以一片石之后,李自成面临的情况是,前有吴三桂多尔衮的十几万军队攻打,后有十几万投降明军蠢蠢欲动,而自己手上只有三万人的可靠兵力。

这时候李自成还有可能据守北京吗?李自成做出的选择是将已经下狱的吴三桂父亲吴襄又请出来吃饭,之后做了什么事情历史没有记载,但是我们可以估计到可能是希望吴襄劝降吴三桂?次日吴襄被杀,大概吴三桂已经是铁了心要做汉奸了。



之后李自成迅速撤离北京返回陕西,这当然是正确选择,不然区区三万闯军陷在十几万明军和清军中间还有活路吗?同时李自成又命令分布在河南湖北等地的袁宗第等等驻守地方的兵力迅速回援。 而清军方面做出的战略选择则是兵分两路,一路西征入陕西,一路南下山东直驱江淮,同时舆论上声称是为崇祯报仇来麻痹南明。

南明方面做出的战略选择则是相信清军是来帮忙的,提出借虏平寇的计划来,希望和清军会师潼关消灭闯军。 结果在三分战略选择的推导下,西征入山西的清军迅速得到投降明军响应,十几万投降明军做了汉奸攻打闯军,使得清军长驱直入到黄河边上。而南下的清军在山东等地也没有遇到南明抵抗而是直达淮河,原本山东的闯军也被李自成调回陕西了。



面对这一情况,李自成将从河南湖北山东等地回援的闯军集中,在河南怀庆对西征清军发动反击,使得清军兵力吃紧不得不将南下的另一方面军也调到西面来——然后南明就坐视清军返回而无任何动作。

怀庆反击之后,李自成将兵力集中于潼关,试图坚守陕西,于是和清军爆发激烈的潼关大战。此时在陕北方面,清军接受了大量明军投降,使得闯军陕西北面空门大开,于是清军从陕北渡河进入关中。李自成不得不从潼关撤退,将陕西兵力带走进行突围,试图转移到最后一个根据地湖北北部。



最后结果就是李自成在湖北北部战死,突围的两部闯军合并后改为忠贞营投向南明,成为之后二十年南明川鄂抗清主力,直到康熙三年李来亨战死。


奇文笑谭


很荣幸能够看到这个问题,也很高兴给大家分享我对这个问题看法与想法,废话不多说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问题,那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关于这个问题。

在下面优质内容我为大家分享,首先我分享下我个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与想法,也希望我的分享能给大家带来帮助和快乐,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

李自成山海关兵败,退回北京。又仓皇一路南逃,为什么不往西退回老家陕西,拒守西安?

其实李自成正是这么做的,李自成的确退回了陕西,只是李自成面临两路清军,一路阿济格率领从山西南下,另一路是多铎率领,有河南西进。李自成自然扼守潼关要塞,目的就是要确保陕西。李自成派重兵拒守潼关,并且亲率主力在潼关与清军交战,仍然难以击破清军的围困,同时北线阿济格的清军已经突破山西,进入陕北。李自成面临两路包抄的压力,才不得不放弃陕西,由商洛撤往湖北。

李自成自山海关兵败,到最后被杀,只有短短一年时间,真可谓其兴也勃也,其亡也忽也。尤其是从北京撤回,一路逃窜,毫无还手之力。的确对不起闯王的名号,作为具有丰富军事经验的李自成,在军事上有没有大的失误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大失误:

失误之一:退兵途中未扼守娘子关

娘子关是由北京进入山西的重要关口,在此驻兵把守,可以防止清军进入山西、陕西,给自己营造一个相对稳定的后方,以利于恢复实力,巩固政权。相反,清军轻易尾随入关,山西在一个月内就完全失陷,造成了被动局面。

失误之二:主动进攻沁阳引来重兵

李自成退到陕西后,仍然有很强的实力,并且主动进攻河南北部的沁阳等地。本来清军兵分两路,一路追击李自成,一路准备下江南攻打南明,由于李自成进攻河南北部,多尔衮意识到李自成仍然有强大军力,于是将进攻江南的清军转而向西进攻李自成。这样,李自成面临两线作战的压力。

失误之三:两线作战顾此失彼

李自成派大军扼守潼关,又担心陕北被突破,在两地来回折腾。最后在潼关十几万大军未能击破2万清军,反而清军调来了红衣大炮,轰击潼关城,眼看潼关不保,而此时陕北也被突破了,李自成只好放弃陕西,再次南逃。

李自成终究还是流寇本色,顺风仗可以,啃硬骨头还是差点劲!

关于在以上我的精彩的分享是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与看法,都是我个人的想法与观点,在这里同时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于分享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解答,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与看法,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走进这话题。

我在这里,发自内心真诚的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拥有好身体,同时也祝大家在自媒体行业有一个好的发展,谢谢。

最后欢迎大家关于这个问题畅所欲言,有喜欢我的记得关注下哦,每天为大家分享与解答我的想法与见解哦。



公子灵均


从北京撤退之后,李自成一路撤回陕西,连山西都放弃了。清军继续追击,1644年12月清军进至陕州(今河南省陕县)。大顺军张有曾部驻于灵宝县城外,因兵力有限,被清军击败。清军推进到距离潼关,李自成得到这个情报,知道驻防潼关的军队只有七千余兵马,难以抵御清军。一旦潼关失守,西安在所难保,因此他亲自同刘宗敏、刘芳亮等大将带领原拟赴陕北的大顺军主力赶往潼关。

清军对夺取潼关的战略意义高度重视,作了充分的准备。十二月内增派固山额真阿山、马喇希等统兵经山西蒲州渡河协征,并且急调红衣大炮供攻关之用。潼关战役开始。大顺军主将刘宗敏先战,失利。1645年正月,刘芳亮领兵出战,又被清军击败;李自成亲自率领马、步兵迎战,多铎命令八旗兵全力反击,大顺军再次失利,步兵损失很多。


接下来两天,大顺军连续利用夜间袭击清军营垒,都没有取得效果。不久,清军红衣大炮到达;进逼潼关口。大顺军“凿重壕,立坚壁”加强防守。清军先用红衣大炮轰击,随即大举进攻。在不利的情况下,大顺军仍然顽强拼搏,力图扭转战局,先派骑兵反击,又调遣部分兵马迂回到清军阵后突击,都被清军击败。  

正在这个关键时刻,清英亲王阿济格部大批军队已经进入陕北,尽管李过、高一功在延安、榆林英勇抗战,阿济格为了夺取西安,只留下大同总兵姜瓖率领一批明朝降将继续攻城,牵制陕北大顺军,自己却统领大军南下,向西安推进。


李自成深知原驻西安主力已经调到潼关,如果继续在潼关同多铎部硬拼,西安必将被阿济格部攻占,大顺政权的文武官员、将士家属以及重要物资都很难保住。在两路清朝大军的合击下,李自成被迫决定主动放弃陕西,另寻出路。正月十一日潼关战役明显不利,他同刘宗敏、刘芳亮等率领来援主力奔回西安,十三日到达,当天就带领兵马、部分文职官员、家属和财物由西安经蓝田、商洛向河南撤退。十二日,留守潼关的巫山伯马世耀向清军伪降,潼关失守。马世耀很快被清军发现并且杀害。


潼关之战,大顺军败了,正月十八日多铎部占领西安。不久,阿济格部也到达西安。清摄政王多尔衮命多铎部进攻南明,阿济格部负责追剿大顺军。

1645年正月十三日,李自成率领西安地区的大顺军主力经陕西蓝田、商洛撤入河南。由于撤退时携带家属和辎重,行军速度相当缓慢。阿济格继续统兵猛追李自成部大顺军。从这年三月到四月,他带领的满汉军队先后在河南邓州、湖北承天(今湖北省钟祥)、德安(今安陆)、武昌、富池口(湖北省阳新县境)、桑家口、江西九江等七地,接战八次,大顺军都被击败。


大约在三月下旬,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主力到达湖北襄阳一带。当时,他麾下的士卒有从西安、河南带来的十三万,又把原先部署在襄阳、承天、德安、荆州四府的兵员七万调集随营,合计二十万众,“声言欲取南京,水陆并进”。李自成决策把襄、荆四府驻防主力调集跟随主力东下,是因为想抢在清军之前夺取以南京为中心的江南地区,需要这支比较完整的生力军。


大顺军来到武昌,阿济格部清军就追踪而至,刘宗敏、田见秀领兵五千出战,被清军击败。李自成决定放弃武昌继续东下。这时,大顺军的处境已经相当艰难,既无地方提供后勤供应,又要保护着随军家属,十万以上的大军随地筹粮,势必出现组织混乱,指挥不灵。

四月,清军追到阳新富池口,趁大顺军不备冲入营垒,李自成军又一次失利。四月下旬,在距江西九江四十里处被清军攻入老营,大顺军久历战阵、位居文官武将之首的汝侯刘宗敏被俘,军师宋献策、自成的两位叔父赵侯和襄南侯以及大批随军将领的家属也被清军俘获。牛金星和宋献策投降满清。


李自成统率的大顺军在连续遭到清军重创后,实力损失很大,士气低落,为东下南京而准备的几万条船只也被清军缴获,此时多铎部清军已从河南归德(今商丘)、安徽泗州直趋南京,原先的战略意图已经无法实现。


他不得不改变进军方向,准备穿过江西西北部转入湖南。五月初,李自成行至湖北通山县境九宫山下,突然遭到当地民团的袭击。当时跟随在他身边的只有义子张鼐和二十余名士卒,当地团练不知道这就是名震遐迩的大顺军,更不知道大顺皇帝就在这二十余人之中,就一拥而上。


混战当中,李自成和随从侍卫被击杀,张鼐和一名伴当逃出,向后续部队报告了这一恶耗。大顺军将士闻讯,悲怒交集,立即对当地团练予以报复性打击。李自成的死纯属偶然。

在通常情况下,全军统帅在行军时往往处于队伍的适中位置,李自成当时手下的军队还有几万人,屡败之后进入通山县境,在这偏僻山区为了决定大军的行进方向,亲自带领少数卫士去察看地形道路,也在情理当中。当地的九宫山区团练武装是在对大顺军主力入境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才敢于动武。


李自成的死标志着大顺政权的最终覆灭,大顺军余部从此开始了联明抗清斗争。


鄜延路节度使李


关于李自成起义,我们都了解不少,明朝末年,来自陕北米脂的下岗驿卒李自成在数十支农民起义军中脱颖而出,虽历经磨难,但最终终于打进北京城。当年阅读明末史料和姚雪垠小说,发现明朝廷已经腐败透顶,李自成后期基本上是传檄而定,监军的太监献关、献城,李自成兵不血刃进入北京,一生勤政的崇祯皇帝无奈之下杀死、杀伤妻女,“自挂东南枝”,据说身边只有一个太监跟随,事后也随他而去。

这样一种朝气蓬勃的队伍,进了北京之后却一败涂地,最后被清兵一路追杀,李自成丢盔卸甲,刘宗敏、牛金星、宋献策等人死的死,逃的逃,降的降,李自成本人在鄂西深山中被当地农民杀死,他的几个妃子也被清兵掳去,沦为玩物。李自成起义军为什么如此不堪一击?

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李自成没有得到士绅官僚和知识分子的支持。起义军进入北京后,并没有将这座城市当做自己,而是百般蹂躏,烧杀奸淫,无恶不作;以刘宗敏为首的高级将领则接收了明朝官员的府邸、财产甚至妻女,然后对这些官员严刑拷打,逼迫他们交出财产,这样就挑战了士大夫的底线,必然得不到士绅群体的支持。

二、对占据山海关的明朝大将吴三桂政策失误。如果李自成将其安抚,使其凭山海关之险抵挡清兵,然后经营关内,那么就不会后面的事情了。

三、听不进内部将领和官员的逆耳之言,自高自大,疑神疑鬼,终于自尝苦果。这一点以李岩兄弟为例,李岩被杀是李自成彻底失败的一个转折点。当然,学界对李岩其人还有疑问,这一点需要后人继续考证。

湖北通城锡山原来也叫九宫山,有座李自成墓地,还是郭沫若题写的墓志

最后回到本题上来,李自成山海关兵败后仓皇退回了西安,他也有经营关中的想法,但此时的形势已经不允许了。清兵尾随而来,在满洲军队凌厉攻势下,潼关失手,李自成被迫兵分两路,向南逃窜,进入川鄂一带,但不久就兵败被杀。


民国年间那些事


李自成山海关兵败,退回北京。又仓皇一路南逃,为什么不往西退回老家陕西,拒守西安?

其实李自成正是这么做的,李自成的确退回了陕西,只是李自成面临两路清军,一路阿济格率领从山西南下,另一路是多铎率领,有河南西进。李自成自然扼守潼关要塞,目的就是要确保陕西。李自成派重兵拒守潼关,并且亲率主力在潼关与清军交战,仍然难以击破清军的围困,同时北线阿济格的清军已经突破山西,进入陕北。李自成面临两路包抄的压力,才不得不放弃陕西,由商洛撤往湖北。

李自成自山海关兵败,到最后被杀,只有短短一年时间,真可谓其兴也勃也,其亡也忽也。尤其是从北京撤回,一路逃窜,毫无还手之力。的确对不起闯王的名号,作为具有丰富军事经验的李自成,在军事上有没有大的失误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大失误:

失误之一:退兵途中未扼守娘子关

娘子关是由北京进入山西的重要关口,在此驻兵把守,可以防止清军进入山西、陕西,给自己营造一个相对稳定的后方,以利于恢复实力,巩固政权。相反,清军轻易尾随入关,山西在一个月内就完全失陷,造成了被动局面。

失误之二:主动进攻沁阳引来重兵

李自成退到陕西后,仍然有很强的实力,并且主动进攻河南北部的沁阳等地。本来清军兵分两路,一路追击李自成,一路准备下江南攻打南明,由于李自成进攻河南北部,多尔衮意识到李自成仍然有强大军力,于是将进攻江南的清军转而向西进攻李自成。这样,李自成面临两线作战的压力。

失误之三:两线作战顾此失彼

李自成派大军扼守潼关,又担心陕北被突破,在两地来回折腾。最后在潼关十几万大军未能击破2万清军,反而清军调来了红衣大炮,轰击潼关城,眼看潼关不保,而此时陕北也被突破了,李自成只好放弃陕西,再次南逃。

李自成终究还是流寇本色,顺风仗可以,啃硬骨头还是差点劲!


郑说豫见


这个问题非常好,这涉及到了历史上几乎全部农民起义的通病,就是如果没有经历挫折,那么很有可能是势如破竹,一帆风顺犹如神助。但是一旦遇到了挫折就很容易意志崩溃,昏招叠出,以至于自暴自弃,永无翻身之地。太平天国北伐失败,天京事变后就开始耽于享乐,不思进取就是例子。

首先,农民起义没有固定的社会基础,靠的很多就是一鼓作气,乘胜追击。一旦遇到挫折很难重新召回信念,稳住局面。李自成当时采用的就是流寇战术,也就是说他的后方实际上并没有得到有效的管理和统治。这就是正规军和起义军最大的区别,没有牢固的后勤补给和稳定的财政税收,战争根本不可持久。李自成大败之后南逃和西逃实际上差别不大。而且,李自成的队伍中文臣少武将多,没有人能够积极的为他出谋划策。危急关头,他还要搞什么黄袍加身,自娱自乐,根本就没有意义。

第二,李自成的最初计划是放弃北京转战山东河北一带,可是当时的山东河北非常混乱,他只能不断南逃,他最后的目的地可能是想回到他发家的襄阳一带,试图东山再起。李自成最后死于九宫山也正是在这附近。

第三,从北京到山西路途遥远,当时的李自成携带了大量从北京搜刮出来的财富,所以向西很难说会不会被清军阻截。而且,向西走靠近蒙古很容易遭到清朝的盟友蒙古骑兵的追击,基于以上考虑李自成才开始向南逃奔。


经典守望者


李自成从(大顺永昌元年,1644年)三月十五日入主北京,再到四月二十九日离开北京,前后仅仅四十二天。李自成为什么如此之快地放弃了北京,而不是在兵败之后继续坚守北京城,在北京进行防御战曾是有先例的,李自成完全可以效仿明土木堡之变后的北京保卫战,但是他并没有那样做,而是选择放弃北京。

  李自成放弃北京城,首先要从他进入北京城讲起。在李自成入住紫禁城后,为了笼络民心便下令:“敢有伤人及掠人财物妇女者杀无赦。不过李自允许属下拷掠明官,抄处明官的家产,还颁布法令规定规定助饷额额为“中堂十万,部院京堂锦衣七万或五万三万,道科吏部五万三万,翰林三万二万一万,部属而下则各以千计”,对不从的明官,便对其采取酷刑,备极惨毒,不死不休。这一举动招致了北京士大夫阶层的憎恨。在李自成的纵容下,李自成的官兵开始杀人无虚日,大抵兵丁掠抢民财者也。城中恐怖气氛逐渐凝重,人心惶惶,李自成已经失去民心。导致后来兵败山海关之后,无法再控制北京。

  当时的李自成虽然占据了北京,但是满清在山海关击溃李自成后,控制住了山海关。满清军队不用再绕道蒙古从山西进攻中原,而可以直接率军从山海关进军关内,拥有骑兵优势的满清军队可以直下北京,横扫华北平原(可参考控制了燕云十六州的辽朝)。而且,当时的李自成并未统一整个中原地区,从陕西起兵的李自成,在攻占了北京城时只控制了陕西,山西,河南,安徽北部和北直隶地区,长江以南地区还在明朝的控制之下,在崇祯死后建立了南明弘光帝朝廷。李自成可谓是腹背受敌,难以招架。

李自成目光短浅,也是他放弃北京的原因之一。李自成在陕西起兵之初,并未想过征服天下,而只是想成为一方诸侯,甚至在兵临北京南郊,入主北京只需临门一脚时,李自成居然向崇祯皇帝提出“闯人马强众,议割西北一带分国王并犒赏军百万,退守河南……闯既受封,愿为朝廷内遏群寇,尤能以劲兵助剿辽藩。但不奉诏与觐耳。由此可见李自成并无什么雄心壮志。

  大顺军败回北京以后,李自成经过斟酌决定放弃北京,主动西撤,是因为当时李自成认为大顺军在北京地区不可能集中一支足以固守待援的兵力,跟踪而来的清军一旦围城,大顺政权的领导人物和败回兵将就可能成为瓮中之鳖;但是冒然撤离,使得大顺军军心不稳,在李自成撤回陕西的途中,大顺军就不对有逃兵的情况出现;不战而弃城,也让之前投降大顺的明朝旧将纷纷倒戈相向。

李自成在放弃北京城之后,也开启了他流亡覆灭的结局。顺治元年(1644年)十月,清军分南北两路进攻大顺军:北路由英亲王阿济格、吴三桂、尚可喜率领经大同、榆林、延安南下,南路由豫亲王多铎、孔有德率领经河南进攻潼关。同时,肃亲王豪格率领的一部清军业已占领河南、山东一些地方。翌年(1645年)正月,多铎在潼关击败大顺军,李自成率主力连夜撤回西安。

  潼关为清军所占,入陕门户洞开。阿济格部清军进入陕北后,以一部分兵力围攻据守榆林、延安的李过、高一功部大顺军,自己领兵南下西安。自此,李过、高一功部被切断了往西安的退路,被迫放弃陕北,取道汉中,由四川入鄂。在清军两路重兵合击下,李自成不得不放弃西安,取道商洛、豫西,转入湖广襄阳。领西安后,清廷命多铎部东进南京,摧毁弘光政权,命阿济格部继续追击大顺军。此时,50万大顺军已是军心涣散、纪律松懈、指挥混乱,在清军追击下,在襄阳、九江等地连败十三仗,丧失了全部辖地。五月,李自成率兵一部退至湖北通山县九宫山时,遭当地地主武装袭击,不幸牺牲,大顺政权遂而瓦解。



鹮香


李自成在山海关兵败后的第一应对措施就是坚决退回陕西老家,希望在西安重整兵马,无奈时事异也,可想而不可得。


(李自成剧照,源自网络)


崇祯十七年(1644年)初春,李自成率领大顺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攻破京城,迫使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从而志得意满地踏入紫禁城,他绝对不会想象到自己仅仅在一个多月后就会面临入关的满清大军和吴三桂关宁铁骑的联合剿杀,功败垂成,不得不仓皇逃出北京城,几乎按着当初的进军路线反向溃退,经山西逃回陕西西安。


清军一路衔尾追击,当初向大顺军投降的山西、河北、河南、山东等省的官吏、军队瞬刻间又向清军投降,清军不费吹灰之力占领山西、河北、河南、山东等省,然后清军兵分两路进攻陕西。


北路清军由英亲王阿济格率领吴三桂、尚可喜等部,从山西河曲县渡过黄河,进入陕北,攻克榆林,紧接着从陕北南下进入关中,围攻西安。


东路清军由豫亲王多铎率领孔有德、耿仲明等部,从河南向西进攻陕西潼关。李自成率领大顺军亲自镇守潼关,经过与清军的数日激战,还是不能挽回败局。大顺军在遭受重大损失后潼关失守,陕西的东大门被占领。


(李自成剧照,源自网络)


在清军两路夹攻下,陕西全境陷落只在朝夕之间。经过连年兵祸,关中破败不堪,已经不能为李自成这位大顺皇帝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来保证他坚守西安,他不得不放弃西安,经过蓝田、商洛、武关,退入湖北襄阳,而此时距李自成在湖北通城九宫山遇袭,身死国灭也已为时不远。


(李自成剧照,源自网络)


真是终点又回到起点,一年间如梦如幻,李自成逼死大明崇祯皇帝,自己登基称帝,转瞬间又为他人作嫁衣裳,使得满清唾手入主中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