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韓友好之路的開拓者張保皋

中韓友好之路的開拓者張保皋


公元8世紀,位於朝鮮半島的新羅國出了個傳奇式的民族英雄張保皋,他不但在唐朝和本國戰功卓著,也為大唐與新羅建立友好關係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790年,張保皋生於新羅國的莞島(今韓國莞島郡)。當時的新羅實行骨品制,等級極為森嚴,平民無氏不能做官。幼時的張保皋因出身微賤,連姓氏名字都沒有,被人稱為“海島人”。但張保皋少懷大志,喜歡舞槍弄棒,又好水性,練就一身武藝。17歲那年,他同好友鄭年結伴渡海來到赤山浦(威海市榮成石島),不久輾轉南下到揚州。

張保皋入唐時,唐朝已開始衰落。安史之亂以後,藩鎮割據愈演愈烈,不時發生叛亂。張保皋和鄭年浪跡揚州時,適逢鎮海節度使李琦據潤州(江蘇鎮江)反。唐軍擴募鎮壓反叛,張保皋和鄭年被募編入了徐州武寧軍中。

中韓友好之路的開拓者張保皋


張保皋和鄭年在唐軍中,先後參加了平定鎮海李琦,淮西鎮吳元濟和淄青鎮李師道的叛亂。張保皋“善鬥戰,工用槍,其本國與徐州無有能敵者”,因本領高強、英勇善戰、累立軍功,唐憲宗元和十四年(819年)被擢升為武寧軍小將。他和鄭年都被視為唐軍中的新羅英雄。

他在唐軍轉戰十幾年,所見“遍中國以新羅人為奴婢”,特別是李師道控制的山東一帶,情況尤為嚴重。李師道是高麗人李正已之孫。其祖父入唐後因平定安史之亂有功,官至淄青節度使,經過三代發展,形成與唐朝割據對立局面,獨霸山東,並屢次進犯徐州。高麗原為新羅世仇,故在李氏控制地區,便把新羅人賣為奴婢。這一現象,使張保皋忿然不平,上了回國建功立業、發展中韓友好事業的道路。

唐穆宗四年(824年),出於民族義憤和對中韓人民友好關係的考慮,張保皋毅然辭掉武寧軍小將之職,來到新羅人聚居較多的赤山浦,奏請允許在這裡修建了法華院。法華院建有大殿及配樓、鐘樓、講經堂等,常住僧人多時40餘人。寺院長年講經,法會有時超過250人。同時還開墾了許多莊田,每年可獲稻米500石,所收糧食、蔬菜以供寺內眾僧。增設了食堂、客房,以供吃齋和接待客人。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新羅人都聚到這裡,載歌載舞,歡度節日。一時間赤山華法院成了新羅人往返大唐的驛站和文化活動中心。

張保皋於唐文宗太和二年(828年)回到新羅。

他回國後做的第一件大事是蕩除海盜,禁絕擄掠轉賣新羅人。張保皋一回國,就奏請新羅興德王:“遍中國以新羅人為奴婢,願得鎮清海、新羅海路之要,使賊不得掠人西去”。興德王準請。張保皋招募周圍一萬島民組成一支軍隊,在清海鎮成立了大本營。這一萬島民組成的軍隊是一支特別能戰鬥的軍隊,他們對群島之間的航路十分熟悉,這對於追捕剿滅以群島為基地的海盜,是非常有利的。張保皋率領軍隊,向海盜基地發起了進攻,同時採取分化瓦解政策。在張保皋的強大軍事政治攻勢下,海盜屈服了,其首領閆長不得不俯首稱臣,投向了張保皋,被收為六驍將之一。自“大和後,海上無鬻新羅人者”。

第二件大事是不計前嫌重用鄭年,共同平定國難。張保皋與鄭年原是少年摯友,親如兄弟。二人攜手入唐,同入徐州武寧軍,“皆善鬥戰,工用槍”。但論武藝,張保皋不及鄭年。因此,自張保皋因功被擢升小將後,鄭年為之不平,二人常發生口角以致決裂。唐憲宗元和十四年(819年),鄭忿然離張而去,投到楚州。張保皋回國顯貴以後,困窘於漣水的鄭年冒死回國投靠張保皋。張不計前嫌,重用鄭年。當時新羅大臣殺其王,國亂無主。保皋分兵五千人給鄭年,拉著鄭年的手,哭著說:“非你不能平禍難!”此後二人攜手作戰,很快誅滅了反叛者,擁立國王,雙立匡國大功。王遂招保皋為相,以鄭年代守清海。《新唐書·東夷傳》記述了張保皋和鄭年的事蹟,杜牧還為二人立傳。范文瀾在其主編的《中國通史》中,對張保皋和鄭年的歷史功績給予了高度評價。

第三件大事是開闢海上通道,發展國際貿易。張保皋蕩除海盜後,組建了龐大的船隊,往還於新羅與中、日三國之間,進行海運和商業貿易。他在莞島象皇峰、濟州島河源洞也建了法華院,與山東半島赤山法華院相對應,互為海運貿易的聯絡點。後來很快發展擴大,形成了以清海鎮為大本營,以赤山(今榮成石島鎮)、登州(今山東蓬萊)、萊州(今山東萊州)、泗州(今安徽泗縣)、楚州(今江蘇淮安)、揚州(今江蘇揚州)、明州(今浙江寧波)、泉州(今福建泉州)和日本九州為基點的海運商業貿易網絡。

海盜的禁絕,海路的暢通,海運商貿的發展,促進了中、韓、日三國之間人民的友好往來。特別是新羅人,入唐經商、從業、求學、居留的迅速增多,因此在中國各商貿網點和交通要道周圍,形成了許多純新羅人居住的新羅村。據韓國統計,當時僅在赤山一帶就有十多個。從赤山去文登、牟平、登州、青州、臨淄、長山等地,沿途還有許多新羅院。

張保皋開創的海運商業貿易網絡,活動並不限於中、韓、日三國之間。張保皋除了進行直接貿易外,還經營造船業和出租船隻、水手、艄工等。當時阿拉伯商人東航者喜乘中國船,而中國浙東地區採用新羅造船術,造出的水密隔艙、多桅杆船最先進。這樣,造船術和航海術便隨著出租的水手、工匠傳到阿拉伯等地。而中國的“長安、洛陽、揚州、廣州也聚集了許多南海、中亞、西亞各地的商人”,他們把稀缺的商品運到中國銷售,這樣張保皋的海上貿易網絡就與中西海上貿易之路聯繫起來。

就是這樣一位對新羅王朝有“中興”大功的民族英雄,54歲時卻被自己維護的新羅王朝殺害了,成了新羅舊制度“骨品制”的犧牲品。

新羅骨品制分為聖骨、真骨、六品頭、五品頭、四品頭五個等級。品級世襲不變。民無氏,不能做官。張保皋出身微賤,是不能做任何官的。他自任清海鎮大使,這與骨品制不合。獨自發展國際貿易,在國外商業站點和新羅館、所,自派“大使”,也有違舊制。聖文王和新羅貴族懼怕其勢力強盛,於846年,借“欲謀亂、據鎮叛”為罪名,派閆長設計將張保皋殺害了。

中韓友好之路的開拓者張保皋


張保皋英年被害,他開創的海上國際貿易事業因此而中斷,但他所開拓的中、韓、日友好之路卻綿延不絕。中國改革開放之後,中韓日三國人民不約而同想起了張保皋和他的赤山法華院。早在1972年日本即有人向文登縣政府查問法華院舊址。自1981年始,中、日學者經過艱苦努力,1988年,終於找到了赤山法華院的舊址。1989年,赤山法華院重建落成之後,韓國人在此修立起高6米的紀念碑,以記述張保皋的事蹟。1994年7月,由韓民族聯合會籌資,在榮成赤山蓮花頂上建起“張保皋紀念塔”,韓前總統金泳三題寫了碑名。重建後的法華院成為韓國人朝聖和旅遊的聖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