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书法家的字有立体感?

郭保庄之古今斋


书法立体感的问题涉及到两个词,以及跟这两个词相关的用笔方法。

锥画沙,印印泥这两个词大家都知道,是唐朝楷书大家褚遂良说的。是什么意思?是形容用笔还是形容线质?禇遂良在<>中说:“用笔当如锥画沙,如印印泥。" 我们分析一下这句话,褚遂良这里说的很明白,用笔当如,那么这句话是形容用笔无疑了。 锥画沙,顾名思义,就是用一个铁锥子在沙地上画线,这里先不说这沙是干沙还是湿沙,为什么要分的这么清楚?因为后人因为沙的干湿问题生出许多口舌。就说锥画沙这个行为,这里显然是把毛笔比喻为铁锥,强调的是刺入感。

写字就像用一个尖锥子扎到沙里面拉。可以想象一下,这个画面感很强。这可能吗?毛笔虽然是锥形,古代也被成为毛锥子,但是它是毕竟是毛做的,是软的,沾上墨,批好笔,没写字之前是尖的,一落纸,立马就早泄了,成了弯的,不可能入到纸里去。 印印泥也一样,印印泥说的是古代的封泥,用一个印章往泥上面盖,就像我们用手在泥上按一个手模似的,也是强调进入感。印印泥跟按手模不同的地方是,印章方整,压下去后四棱见方,立体感强,有明显的嵌入感。 既然印印泥,锥画沙褚遂良说都是形容用笔,那么具体到笔法上,是怎么一回事?

锥画沙,印印泥不是强调刺入感吗,毛笔用笔上面的中锋行笔,恰恰跟它不谋而合。

什么是中锋行笔,绝对的中锋行笔就是让毛笔的笔尖走在线条的中间。当毛笔处在中锋行笔的状态下时,它就会有一种明显的注入感,我们说,万豪齐力,力透纸背,都是在说中锋行笔,中锋行笔写出来的笔画,圆浑厚实有力量,圆浑本身就是一种立体。如果圆浑沉实的笔画在墨汁稍有化开的时候,它的立体感会更加明显,此时实在的笔画在水墨交融的晕染下,字鼓起来一样。

形容中锋用笔还有一个词叫笔沉墨实,因为中锋行笔,笔尖入纸的感觉十分明显,走起笔来一点不浮滑,笔锋死死咬住纸面,故而写起来感到笔沉。中锋行笔,墨汁通过垂直的笔毛,滴滴流注笔端,几乎不会出现飞白,而且中间实两边弱,因为中间墨水最多,力量最大,这其实就是中锋笔画圆浑,而圆浑能够产生立体感的原因。

我手里正好有一幅字,立体效果很明显,大家可以看一下。




齐金论书


立体感是书法所特有的一种艺术效果,它与所用纸张、墨的使用尤其是笔法的运用密切相关。

一、纸张

首先我们注意观察一下上面的图,从笔画的交叉处可以清晰地看出笔画的顺序,后面的笔画压住了前面的笔画。

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宣纸的独特之处。宣纸由稻草与青檀树皮制造,独特的工艺使得笔墨在纸上不容易相互交融,故交叉处前后笔画清晰可见。


而另一种常用的书画纸要么是草浆制成,要么是竹浆制成,墨落于纸上会相互交融,看不出笔画顺序。

宣纸上这种笔画的先后顺序,能增强空间感,于是立体感就体现出来了。

二、用墨

古人有意识地使用墨法,大约始于明代,王铎是用墨的高手,尤其是他发明的涨墨法,极大地丰富了书法的艺术表现手段。

用墨说穿是要会用水。上面讲了,宣纸由稻草和青檀树皮构成,稻草的纤维短,青檀的纤维长,两种纤维在纸中纵横交错排列,这种独特的方式,使得水和墨在宣纸上的运动快慢不同,水跑得快,墨跑得慢,于是形成了墨色由浓到淡的变化,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墨分五色”。

墨色的变化,让书法的层次更丰富,立体感更强。

三、笔法

上面说的纸张和用墨,都是形成立体感的客观条件,而其根本原因在于笔法的正确使用。

中锋行笔就是其关键因素。中锋行笔时,主毫居中,墨色较浓;副毫在两侧,墨色稍淡,这样在一个笔画中,自然形成中间深两侧浅的立体感,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锥画沙”。


所以说,书法中,字的立体感是人与书写材料完美结合形成的,其中书写者是主要因素。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千年兰亭


美术字有立体感,书法家的字美在线条上,中锋运笔,不折不断,或藕断丝连,如虹飮涧,似猱攀援。开合有度,形态万千,富有节奏感。如怀素的自叙帖,甘之如饴,飮之如泉,观之有酣畅淋漓之感。而今所谓的书法家望尘莫及也。一笔成字的有几人,一笔多字的又有几人?自吹自擂,互相吹捧,造诣深的又有几人?多是固步自封,三观不正之辈。更有甚者丑书,邪书搅闹不休,混淆视听,着实可憎。当下书法界,急需正本清源。


团山子3


称为书法家的字都是日积月累,久久为功,颓笔如冢,铁砚磨穿,练就的金钩银划,达到笔力抗鼎,入木三分的效果,所以,大家们的字就会出来浮雕一样的立体感不足为奇。



翰墨古今


书法不是绘画,是平面线条。不要无中生有,生硬的说什么立体书法。所谓立体,只不过是你个人的曲解。就像某些书家把字的结构东连一条线,西连一条线。说能写好写准字。其实古人的田字格在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其实就是伪理论。不要搞标新立异牵强的去欣赏书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