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的人越来越多,是大家越来越穷了吗?

霓裳◆落花瓣◇


据有关统计,目前我国人口中负债率42%,也就是说,大约七亿人背负各种各样的贷款,七亿人哦,贷款的人确实是越来越多了,那么这么多人都是穷人吗?

这个问题需要一分为二的看,有的人越来越富,有的人越来越穷。

一方面,全国信用卡发行量达到7.11 亿张,人均持有信用卡 0.51 张。手机上各种网贷APP越来越多,贷款人数量虽没有准确的统计,估计量不小,这些小额消费贷款越来越多,说明什么?说明失业率上升,钱难挣,更多的人需要短期周转资金维持生活。看看我们身边,有多少人需要刷信用卡支付房租?多少人是依靠以贷养贷勉强保持个人现金流动态的平衡?2020年春节马上就要到了,又有多少人需要靠撸网贷回家过年?

这些贷款人群越来越多是经济形势的预警。

另一方面,据有关资料显示,有房一族85%背负有房贷。房贷不同于上述信用卡、网贷,那是资产基础上的贷款,贷款人是有产阶级。即使是刚需住房,房贷也是引以为豪的贷款,说明至少付得起首付,供得起月供,是资产,足以让贷款人洋洋得意显摆一阵;投资性购房就更不用说了,那些“房叔”、“房姐”们,贷款对于他们来讲等于杠杆,是在用贷款赚取财富,贷款越多,意味着资产越多,未来赚取的财富越多。

不管是刚需还是投机性房贷,随着房产的增值,这些贷款越多说明是越来越富了。

因此在我看来,贷款的人越来越多,说明两极分化越来越明显,富的依靠贷款,拥有更多不断增值的资产,穷的靠刷信用卡、撸网贷来保持个人现金流的平衡。

贷款映世间百态,芸芸众生,谁在春风得意上青云,谁又在苟且偷生如蝼蚁,人生无常,且贷且珍惜。


金融知道分子


我在银行工作这几年,恰巧都是在小微贷款条线。对于贷款数字连年上涨有非常深的感触。

我所在的一家城商行,在2014年的时候,贷款任务要求是10亿,此后每年都是以10亿为单位递增。刚开始我还是个小兵,听到这个任务,我都替领导捏把汗,这怎么能完成?几年下来,让我涨见识的是,几乎每年都通过各种手段将贷款任务完成了。这证明了,行里领导有能力。也证明了,这些年国家总贷款需求是不断增高的。毕竟全国贷款总余额是在逐年上涨的。

题主说的贷款量上涨是不是说人民越来越穷呢?我并不认同这个观点,我认为贷款量增多有很多原因,但绝不是因为人民穷。

人民物质需求在不断提高

没有房行不行?也行也不行,结婚的时候没房就不灵,这是国内的行情!没有车行不行?也行也不行,出去谈生意,没车没面子,这是大多数人的看法!人们对这些物质的需求是在增长的,但收入的增长可能没有跟上物质增长的脚步,怎么办?贷款能解决这个尴尬!

银行飞入寻常百姓家

以前银行几乎只给企业贷款,很少给个人发放贷款。除了个人贷款的需求少,银行不给个人批贷款也是很重要的原因。现在不一样了,各个银行都在主打零售战略,争着抢着也要给个人发放贷款。

没人存钱,拿什么贷款?

银行能贷款最根本的原因是银行有存款。银行贷款逐年增加最主要的原因也是银行存款在不断增加。如果人民没有钱,银行存款又怎么会增加呢?

国家经济大发展

国家的经济建设离不开企业的支持,企业若想发展的好,就少不了资金的推动。资金从哪来,当然是银行咯!只要经济发展不停歇,银行贷款只增不跌!

还有很多原因,但没有一条与人民变穷有关。

银行研究僧,你学习,我也跟着学习!快来评论区互相学习吧!


银行研究僧


我觉得不是越来越穷了,是越来越好了吧!现在代款的大多数人为房贷车贷。房子最少也是几十万,车也是十多二十万,如果连基本生活都保证不了,还会去买房买车吗?记得在以前 ,我们小的时候,吃顿好的都要看年看月,那个时候最喜欢过年了,因为只有过年才会有很多好吃的,才会有新衣服,爸妈平时省吃俭用一年也最多只够开支,根本没有多余的钱,更别说其它的了。而现在的人吃穿不是问题,有多于的钱就会考虑买房买车了,不够才会去代款,去代款证明他们就有那个能力偿还。曾经听别人说过,代款的人才是有本事的人。其实,我也不知道对不对。就拿我们家来说吧,几年前,也只有几万块钱,去买了个房,二十万,就代款12万,不到两年刚还清,没过多久,又买个营运车子,又代款,到现在,基本上是还完了。我想说的是,如果不欠帐,用钱的方式肯定不一样,这么些年也存不了还的那么多钱,欠着帐,心里面就会想着还帐还帐,用钱就没那么大手大脚了,钱有的时候也是节俭出来的。还钱比存钱容易些。所以代款的人多了,我觉得不是越来越穷,而是越来越好了。


茶乡丫丫


只有富人才勇于贷款,债多不愁,虱多不痒;穷人一般不贷款,总担心还不起。


安平西桥


现在这些平平无奇的80后90后,只要胆子大,敢拼敢闯,到最后一定是一地鸡毛,负债累累……[捂脸]


大土9


当能力跟不上欲望时,自然就需要贷款了!当能力超越欲望那存贷什么款!只能说明当今社会绝大多数人欲望超越能力,才产生了老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