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于心的山西太谷往事

1972年春末夏初,我家从陕西潼关港口镇搬到了山西的太谷县,先是租住在孙家老宅的院内,一个二层小楼的房间里,楼下都是住着太谷中学的教师,据说在1934年11月10日蒋介石携宋美玲来太谷“探亲”时,为表情谊蒋介石的大姐夫孔祥熙,就把太谷城内的这个“孙家大院”送给蒋介石做为礼物,所以这座大院又被称为“蒋介石路居”但蒋介石却从来没住过。

铭记于心的山西太谷往事

当年晋商孙家在其鼎盛时期,他们家的宅院曾盘踞太谷城的东南角,宅院群的占地规模非常大,我家周边的四合院,地面均是青灰色的方砖铺就,屋檐下雕梁画栋依稀可见,只是房子无人居住且年久失修,一次我跟邻居小孩从二层楼窗户爬进里面玩,突然房顶上落下的瓦片把她砸得头破血流。1972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我家租住的小楼与挨着的主建筑产生了裂缝,最高处可达7寸,肉眼观看已经倾斜。

到了70年代后期,当时太中兴建新校舍把孙家老宅夷为平地,若是梁思成先生地下有知,他该何其痛也!

铭记于心的山西太谷往事

东南街小学是我学生时代的开始,1973年3月1日我成为一名小学生,我还记得语文第一课是“毛主席万岁”。但让我记忆最深刻的是我们的班主任吴老师,她当时三十来岁长着一双大眼睛梳着两个辫子,经常穿的件蓝色上衣,她对学生非常严格,眼睛一瞪很吓人,而她左手的虎口外增生一指,但她的板书却写的特别端正。


我们班的黑板左下角是用彩色粉笔写的光荣榜,标题是:毛主席的好学生,而我的名字端端正正用耀眼的黄色粉笔写在上面。当时为了安全吴老师不让我们玩单双杠,一日下午我和姐姐到学校较早,就在操场边的双杆上玩,预备铃响后吴老师走进教室,一同学站起来就给我告了状,吴老师瞪着那双大眼睛就像一把利剑直射向我,她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狠狠的批评了我,还用红色的粉笔在我名字下浓重地画了一道。从此每当我进入教室,就不由自主地看那赤眼的一道红,那道赤红让我面红耳热。这个教训也让我刻骨铭心,从此我严格遵守规章,不敢越雷池半步,但后来终因我做了一件好事,她才用黑板檫把那条又浓又粗的红线一点一点地擦掉,对我的警告算是告一段落了。

铭记于心的山西太谷往事

印象中离太谷中学不远处有个粮站,曾经是一个寺庙,粮站里古木参天,青色方砖铺地。当时细粮只占百分之十几,地瓜也是粮站供应的,一次我妈借了辆小推车买回半车地瓜。在太中大门斜对面有个水站,周边居民都是购置水票,排队打水,一分钱一担水。


三处家属院建成后,我家搬到南院编号15栋的一间半平房里,家属院临街的是四幢二层楼,中间有一座大门,大院后面东西有两处自来水管,东西两侧以及学校均建有厕所。家属院南边是三处学校,也是几栋平房。当时因为三处学校的建成,所有的子弟都转回自己单位的学校上学,但学校的课桌椅是由外地运回到太谷火车站的,当时因解放车运力有限,学校就号召学生们手抬肩抗地搬运,我还从火车站搬回学校一张桌子,期间休息了很多次,那时我九岁累得浑身是汗。


我们学校围墙的后面是一条柏油马路,马路的南面是庄稼地和南同蒲铁路线,绿皮客车与黑色货车交替穿行。远处的凤山绵延不断,凤山的砖塔也清晰可见。南院家属院对面是某部解放军大院。记得在那年八一前夕,我曾作为军民鱼水情的小使者在赵丽老师的带领下,去军队大礼堂慰问演出,战士们身着绿色戎装整整齐齐地坐在台下,部队首长还讲了话。


周末的傍晚,军队经常在大门口挂上白色幕布放电影。每当此时,小孩们奔走相告,早早地把家里款式不同,高低不一的小板凳摆好占地方,无论暑夏与严冬,看露天电影成了上上下下、老老少少的美好时光,放映员在调试光线时,半大小伙子会用双手扮演飞鸽,小狗,狐狸兔子等。那时在正式电影前往往加演新闻记录片,我们常常能看到毛主席、周总理接见外宾,认识了柬埔寨的西哈努克亲王、斯里兰卡的班达拉耐克总理······还有小象米杜拉;了解了祖国各行各业欣欣向荣的景象。那时候大家就坐在大马路上看电影,晚上基本没有车辆通过。

铭记于心的山西太谷往事

因学校场地限制,全校运动会有两年是在山西省农学院操场召开的,全校师生各班排着队浩浩荡荡从家属院大门向东一路步行,同学们中午都是带饭的,如同春游般的愉悦!我记得农学院里楼台亭榭、雕梁斗拱,花草树木繁盛,人生第一次品味了丁香花的芬芳。


有一年学哥学姐去附近农村义务劳动,为表达感激之情,淳朴的老乡用拖拉机拉来几麻袋大枣,学校让各班拿脸盆领回满满一盆,班主任分给每人一把,同学们就在教室里大快朵颐,快乐无比。

铭记于心的山西太谷往事

为了满足三处子弟的教育,三处在北院北边修建了一座完全学校,含小学、初中和高中。南院只留下小学低年段。从此南院的孩子上下学均要横穿太谷县城,少数是自行车,绝大多数是步行。那时虽然没有“素质教育”一说,但学校却真正践行着素质教育,每天下午常规课后,是有趣的第二课堂活动。第二课堂的辅导老师都是本校的老师,义务辅导。教物理的付老师指导乒乓球、音乐赵亚丽老师辅导乐器队、高中物理另一位年长老师还开辟了无线电小组,美术老师组织绘画组、体育老师负责篮球、羽毛球队、音乐老师合唱、舞蹈队等等,放学前的校园生机勃勃。


南院门前的大道西边通向制药厂,东边通往火车站,三处机关大院。往东直行是乌马河。乌马河的沙滩是我们儿时向往的乐园,暑假里我们结伴而行,在沙滩上玩起了藏凉鞋的游戏,等到该回家时,有个同伴果真找不到自己的一只鞋了,尽管那时一双塑料凉鞋不过二元上下,为了避免母亲责骂我们大家齐心合力在我们玩过的区域努力地翻沙寻找,每个人都想成为发现鞋子的功臣,但最终未果。太阳快落山了,只得步行返回,同伴互相帮衬,一会张三把一只鞋借她穿,一会李四脱给她一只,总有个人是一只脚赤足走在柏油马路上的。估计得有十几里地,小时候感觉乌马河很遥远。


循着南院门前的大道西行,在南门坡处是个十字路口,就是太谷的商业区了,有百货商店、照相馆、蔬菜副食店,南门坡的西北角是二层楼的国营百货,一层是文具、乐器、布匹,二层有芳香的友谊牌雪花膏、蛤蜊油等。在十字路口南行尽端路西有延风剧场,那里经常有话剧、杂技等节目演出。南门坡北行就是南大街了,估计有十米宽,两侧商铺林立,一直通向鼓楼。是我们去北院学校上学的必经之路,每个商铺里售货员的摸样都了然于胸。在路东有一口井,不知是不是“老家太谷”中提到的那条“甜井巷”?在南门坡北行不远处有条小巷,里面是人民影院,那时学校经常包场组织学生看电影,《青松岭》《向阳院的故事》《奇袭白虎团》等,有一次跟父亲半夜二点去看朝鲜宽银幕电影《卖花姑娘》,坐在第一排,身后唏嘘声不断,散场时人人都哭红了双眼。

铭记于心的山西太谷往事

太谷白塔位于南大街以西,在太谷师范学校院内,我曾去那里玩过,就在学校操场的边上。那时副食店出售奶粉就是“白塔奶粉”二元多一袋。其商标就是白塔图案。

鼓楼的西侧是西街,鼓楼下就是新华书店,原来的商铺是二层楼。每当新年临近,人们都在那里热闹地选购年画,上中学后我还常去那里买参考书。三处医院就在鼓楼西侧的小巷里面。


从南大街穿过鼓楼走过一条向东的斜小巷,从一段高高的监狱围墙下走过,就是三处北院家属区。再北行二百米就是学校了。学校的北围墙后就是高高的黄土城墙。城墙之外是一望无际的田野。


从北院向东行不远处是三处机械厂,占地面积很大,不仅有车间厂房,食堂,还有个大礼堂,这个礼堂可以说是当时三处的艺术中心,处文艺宣传队,学校文艺演出,单位的工业学大庆会议等等,均在这里举行。

铭记于心的山西太谷往事

鼓楼的东街路北有个国营澡堂,在民国时这个澡堂叫“隆泉澡堂”里面都是由木板间隔,每个小间内有水管、浴盆。因终日潮湿,隔断和小门都有不同程度的破损。对面是顾客休息的床,床上有小茶桌,有个胖婆婆坐在床上吸着烟、嗑着瓜子,喝着茶水,管理者顾客的洗澡顺序。那里整日雾气氤烟。后来三处材料厂盖了澡堂,就不再来这了,从南院走到这里着实很远。

铭记于心的山西太谷往事

进入腊月,太谷县空气中开始孕育年的味道,在南门坡、东街口用笔直的木棍,彩色布带,搭建彩色门牌坊,杂货店开始出售炮仗,小巷里不时地传来节日的序曲。正月前,各单位、商铺张灯结彩,甚至是与本单位工作性质相关的创意彩灯,蔬菜副食店张挂大白菜、苹果灯笼,百货店挂六面走马灯……当年太谷电业局的灯展可谓是龙头老大,年年推陈出新:五彩缤纷闪烁,电动火车穿行在秀美山川间。每年的正月十五前后,晚饭后的人们相约结伴,扶老携幼在大街小巷观花灯。电业局大门前,总是涌动的人群最多。

铭记于心的山西太谷往事

正月十五是年味最热烈的一天,各单位、村镇要出花车、秧歌队连绵不断绕县城一周。届时万人空巷,街道两旁人们穿新衣,带新帽,兴高采烈地等待着大年的盛宴!先是花车展示单位性质特征,有明显的单位名称,紧跟着是该单位的群众表演队伍。各部门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彰显实力,不甘人后,尽显广告效应。花车有传统的嫦娥奔月,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有现实的美苏争霸的比喻,有龙腾虎跃,有生肖动物,还有农作物果蔬花卉……群众表演更是精彩纷呈、气势磅礴:背贡,孔武有力的汉子可背三个小娃娃,小娃娃从五六岁到十二三不等;划旱船;踩高跷;大头娃娃;舞狮子;二贵摔跤等等。铁三处也是这游行队伍中的牛人之一,三处的花车是解放车改装的,鲜艳喜庆。记得有一年三处大秧歌队左右领舞是机械厂职工赵双锁兄弟俩,他们大高个,腰系大红稠,双手牵稠子两头,舒展洒脱、姿态阳刚豪迈、喜庆欢快把东北大秧歌的浪与俏、柔与刚、美与稳演绎到了极致,吸引了无数粉丝,人们跟着队伍观赏,造成了人潮拥堵。作为三处人,我倍感荣幸与自豪!

铭记于心的山西太谷往事

1976年9月10日毛主席逝世,那天下午四点多,在我们放学的路上,正走在南大街上,快到南门坡时县高音喇叭传来低沉悲痛的声音,播报了主席逝世的消息,我们几个同学的情绪立刻沉浸在悲痛之中,谁也没有说话,默默地回到家中。母亲流着泪做饭,我也无心写作业,心里担忧:主席去世了,这可怎么办呢!


学校组织学生在三处机关临时搭建的灵堂内,依次祭奠伟大领袖;家委会组织家属为主席捐款送花圈,并在南院大门口三号楼的山墙上公示大家的捐款数额。九月十八日那天下着小雨,全县二十万人参加了公祭大会,就在南院门前那条大道的西端,在制药厂附近临时搭建的主席台,我们在雨中聆听了王洪文致的悼词。


粉碎“四人帮”以及邓小平主持经济工作,开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太谷县委都组织了大型的群众游行。三处学校还出了鼓号队。

铭记于心的山西太谷往事

时光如梭,转眼已过天命之年,现如今张冠李戴、混淆称谓、转头忘事成了难以逆转的生命常态,然而太谷儿时的往事却清晰在目,永远铭刻在记忆的深处。


本文作者“银亚君”女士,来自河北石家庄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