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帝赐给弘历一块白水煮成的肥肉吃,后者吃完后为何被立为太子?

文史砖家


吃一块肉就能被立为太子,这太子来的未免太容易了些。但是这一说法确来自乾隆自己的回忆录。

雍正继位之初,弘历就已经是太子第一人选了,这是不争的事实,雍正元年正月11,雍正继位后第一次去天坛,举行祈谷大典,回宫后,就将弘历召到养心殿,赐给了他一块肉,让他吃掉,之外就并没有再说一句话。弘历默默的吃掉了这块肉,除了味道鲜美外,并没有分辩出这是什么肉,也没有多说话,就退了出去。

不过这个事情给了乾隆非常深的印象,因此以前无论有什么,父亲对他和弟弟弘昼都是同等的,而这次却单独召见了他,并且是刚刚从天坛回来之后,显然是有深意的。从那天起,弘历就已经知道自己被默定为太子了。

毫无竞争力的接班

弘历算是比较幸运的接班人了,回顾清初的几位皇帝,都经过了激烈的斗争,几乎每 一代都是剑拔弩张,甚至到了腥风血雨的地步,只有弘历的继位光明正大,水到渠成,没有一丝波澜,命运对他实在是太慷慨了。

弘历能如此顺利的成为接班人,这还要感谢一个人,那就是他的祖父康熙皇帝。

在康熙的众多孙子中,弘历本来是极不起眼的一个,他在康熙50年的时候,生于北京的雍王府,母亲是20岁的普通格格钮祜禄氏,长到十多岁才有机会见到自己的祖父,但是正是这第一面给了他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他身材颀长,容貌清秀,言谈自信,举止从容,凭借着丰富的阅人经验,康熙相信这个孩子 与众不同。

过了几天,康熙派太监到圆明园取走了弘历的生辰八字。

又过了几天,康熙再次驾临圆明园,并宣布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决定:要将弘历带回宫中养育。

这一段在《清圣祖实录》、《乐善堂全集定本》中都有记录。

养育宫中对于康熙时代的孙子们来讲,确实是极大的恩遇,在弘历之前,近百个孙子中,也只有太子的长子弘晳被养育宫中,康熙对这个孙子特别 喜爱,以至于在太子两废两立之间,最重要 的考虑都是割舍不下这个弘晳。

所以才有人认为,康熙将大位传给雍正,是因此喜欢弘历。但是也不可否认,雍正将自己的儿子介绍给父亲,不是老谋深算的一步,何况这样做对雍正来讲并没有任何坏处。首先,试探康熙的一个态度,如果康熙将自己列为继位候选人,那对自己的孩子必然要关心。如果不将自己列入后选人,而使祖孙建立良好的关系,也对自己的政治安全,有好处。

当然事实的发展显然超过了雍正的期望,康熙非常喜欢这个孩子,这也成为了他和康熙之间一个良好沟通的渠道。

康熙晚年病重时,自知不能起,召见内阁大臣马齐说道:我的第四子最贤,我死后立为嗣皇。胤禛第二子弘历有英雄气象,必封为太子。”乃以为君臣不易之道,平治天下之要,训诫胤禛。解脱其头项所挂念珠,对胤禛说:“此乃顺治皇帝临终时赐朕之物,今我赠尔,有意存焉,尔其知之……”言讫而逝。(《朝鲜李朝实录》)

对于这个说法,许多人都持怀疑态度,毕竟朝鲜实录,也不可尽信,但是也可以知道,这个说法在当时流传的有多广,连朝鲜都知道了。

根据《清世宗实录》记载的雍正遗召:宝亲王皇四子弘历秉性仁慈,居心孝友,圣祖皇考于诸孙之中最为钟爱,抚养宫中,恩逾常格。雍正元年八月间,朕于乾清宫召诸王满汉大臣入见,面谕以建储一事,亲书谕旨,加以密封,收藏于乾清宫最高之处,即立弘历为皇太子之旨也。其后仍封亲王者,盖令备位藩封,谙习政事,以增广识见,今既遭大事,著继朕登极,即皇帝位。

根据遗召记载可以知道,乾隆被默认为太子确实是雍正元年的事情,所以乾隆的感知是正确的。吃的那块肉应该就是祭天时所用的祭肉。


雨霁视角


其实,这并不是一块简单的白水煮肥肉,这是用来祭祀天地和祖宗神灵的祭肉。皇家祭祀祭品完事后,需密封保存,上蜡封印,然后送给皇上,皇上象征上的每样吃上一口,象征皇上对天地、先祖的敬畏和绝对的权威。其实,祭品确实难吃,但别人除了皇上赏赐,是绝对不能动的。皇上有时也会赏赐给族人和大臣,那可是极大的荣光。雍正帝赐给弘历祭肉,在巜清实录》中确实有记载,但也并不能说弘立是因吃肉后被立太子的。只是说明雍正偏爱弘立,早己认定他为太子了。

弘立幼时就聪慧过人,深得康熙爷厚爱,直接被接入宫里教育成长,时常与康熙帝在一起,爷孙俩感情至深,康熙早就有意培养他作为未来的储君了,在那么多王子残酷竞争中,雍正能当上皇帝,在一定程度上还占了弘历的光呢!


车工00


首先,就弘历皇帝的登基来说,并没有那么的简单,因为一个皇帝的儿子,从皇子慢慢长成为皇太子再到储君,是需要经过多种程度的锻炼,以及磨练的。所以,我们不能认为弘历(也就是后来的乾隆)只是吃下了雍正赏赐的一块水煮白肉,就是他继承王位的原因。

白水煮肉

据说,这种白水猪肉非常的难吃,因为这种肉是一种祭祀用肉,而且可能是出于某种迷信和规矩,所以在制作这块肉的时候,只是用清水煮熟,不加任何的调味料便捞上来,放在供奉祖先的桌子上。在祭祀完祖先后,皇帝通常会将这些肉分发给在场的大臣,这样的做法其实和现代的一种习俗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个习俗便是将供奉给“先人”的供物(例如核桃酥、小饼干等吃食),在祭奠完毕后,再将它发放给自己的孩童,以此来取得平安和好彩头。

就规矩来说,皇帝也是需要将那块肉吃掉的,可能因为皇帝深知这样的肉不好吃,所以才会以“赐福”为名,将这些白水煮肉分给重臣,一方面使得自己免遭这样的“痛苦”,而另一方面也让大臣们知道皇帝的无私。其实,能够吃得上这样肉食的大臣,大都是品级较高的人,如果说是皇帝的心腹是一点都不过分的;虽然是皇帝的赏赐,但是这些大臣们却叫苦不迭,原因便是这样的肉实在是太难吃了。

这种肉只是放在清水煮熟,不加入其他的调味料,所以吃起来会很不好吃,很多大臣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他们便在“吃肉”的时候,将一些特制的调味包放在自己的袖中,在皇帝赏赐该肉类的时候,便偷偷的抹在肉上,然后吃下。

在电视剧上,一些大臣在受到了乾隆如此“殊荣”的赏赐后(电视剧中是皇帝让他们带回家吃),他们可一点都不烦恼,这是因为纪晓岚特别爱吃,于是在每次皇帝赏赐的时候,他们便将这些“白水煮肉”放在纪晓岚的轿子中。由此我们便可以看出这样的肉食究竟是有多难吃了。

为什么只是吃了一块肉,雍正便觉得乾隆可以做皇帝?

其实乾隆当上皇帝,可不仅仅是因为吃下了一块无味道的肉,而是因为他后期的努力,以及才学。之所以民间会流传这样的传言,这是因为白水煮肉在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是对列祖列宗的尊敬。虽然味道难吃,但雍正皇帝就曾经将此作为一大考验来试探乾隆。据说当时的乾隆帝不过十岁,为了测试这个皇子有没有被富贵的生活所“惯坏”,于是乾隆便将祭祀后的白水煮肉赐给了弘历(也就是乾隆皇帝),当时年龄幼小的他不管三七二十一的便吃了下去,并且没有呕吐的不当之举。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使得乾隆皇帝对这位皇子大加赞赏,认为他没有被富贵的生活所“惯坏”,认为他的性格是坚毅的;最后,弘历顺利的成长为了乾隆皇帝,继承了祖宗的衣钵。


木剑温不胜


康熙二十多个儿子,有九子参与夺嫡。雍正皇帝最后只剩下三个儿子有缘帝位,可是弘时因年少放纵,于雍正五年死去,弘昼无心政治。倒不是弘昼真的无心政治,而是弘历真的很优秀,从小被康熙皇帝看重,亲自带在身边教诲,这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弘历才是雍正的继承人。打小在皇宫长大的弘昼,能不知道其中的道理?

所以,雍正皇帝建立或者说发扬康熙的作法,实行秘密立储制度,对于雍正皇帝本人而言,实在没有多大用处,谁是储君都摆在那里,不像康熙皇帝那么多儿子来争储。雍正皇帝要建立秘密立储制度,主要还是考虑解决后继之君或许会存在康熙年间九子夺嫡的问题。

雍正元年,据《清高宗实录》记载:

雍正元年,癸卯,春正月,次辛祈谷礼成,是为世宗登极后初次大祀之典。召上入养心殿,赐食一脔,意巳为他日付托之本。志早先定,仰告昊苍,故俾承福受也。

这段话是什么意思,翻译为:雍正登基元年,初次举行祭祀大典。雍正皇帝将弘历召入养心殿,赐给他一块祭祀之肉,意思表明弘历即为雍正继承人。先行定下国本,告知上苍,以此承接福祉。弘历当时吃的就是祭祀之肉,“胙”就是祭祀之肉。

清高宗就是乾隆皇帝弘历,虽说是《实录》,也并非见得都是据实所记,但是我想弘历为储君是毫无争议之事,所以就算是这样写,也不见得因为吃祭祀之肉才是他继承皇位的缘由。为何要如此强调这件事,主要可能是因为雍正元年,从九子夺嫡脱颖而出的雍正皇帝担心历史重演,故而在元年初次祭祀之时就已定下国本之事,以免夜长梦多,横生枝节。

雍正这么做也是无可厚非的,康熙在位六十年,皇太子胤礽两废两立,九王夺嫡弄得朝野动荡,雍正四十五岁登位,在封建王朝历史上人均寿命只有三十多岁的情况下已属步入老年之列,况且即位之初还面临很多重大的政治问题,国家行走在腐败不堪的边缘,若没有壮士断腕,力挽狂澜的气魄,大清可能就此消沉亡国。

在这样的情况下,先立国本,显得尤为重要,这和康熙皇帝当时立胤礽为太子时的政治意图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考虑到将来建立秘密立储制度,赐予祭祀之肉彰显国本,完全可以理解。


青灯问史


雍正赐给弘历的肉,可不是一般的白水煮肉,而是祭天用的胙肉。

这件事记载在清朝的官方史书中,当为真正发生过的事情。具体见于《清实录》:

雍正元年,癸卯,春正月,次辛祈谷礼成,是为世宗登极后初次大祀之典。召上入养心殿,赐食一脔,意巳为他日付托之本。志早先定,仰告昊苍,故俾承福受胙也。

事情发生的雍正元年的正月。

当时,雍正登极后首次举行的国家规模的大祀礼,也就是在祈年殿行祈谷礼,祈祷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雍正在向上天祷告时,需要供奉祭品,其中就包括胙肉。礼毕后,雍正将十一岁的弘历悄悄召入养心殿,赐给他一块胙肉,其用意显然是要将江山社稷托付给他。

所谓的胙肉,其实就是白水煮猪肉。

这种肉食不加任何盐、糖等调料,吃起来没有味道,而且还会感到很油腻。

在很多祭祀场合中,都会用到胙肉。

但很显然,大祀场合所用的胙肉,规格等级最高,它代表着向天地的祭典,与天地进行沟通的媒介。

因此,雍正赐给弘历胙肉,其实是有一定的政治象征。


HuiNanHistory


之前我在看《延禧攻略》的时候,有一个片段让我很是难忘。

祭祀大典的时候,王公贵族都要分食祚肉。魏璎珞想要陷害傅恒,给了他盐,但是他没有用。

那么,什么是胙肉呢。

宋代的陆游在 《入蜀记》卷五里面写道。:"招头盖三老之长,顾直差厚,每祭神,得胙肉倍众人。"

胙肉,指的是祭祀时供神的肉。

我国固然一直很重视祖宗,在古代的时候啊,扫墓对于每个人来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每次到应该扫墓的时候,全族的男丁一齐出动来到祖坟祭祀,他们打扫墓地四周的杂草乱石,用红漆重新描写墓碑的文字,然后用猪肉等供品拜祀先人。

在拜祭祖先之前,大家都会在某人家里集合,各家都会交纳一定的钱买猪肉。等拜祭结束,再把这些猪肉分发给各家,这个仪式呢古称"分胙"。

这就是胙肉的由来。

当然,为什么我这么肯定他是胙肉呢,原因也很简单。

帝王之家,怎么会弄一块白水煮的肥肉,不加任何作料。然后还当很珍贵的东西赏赐给儿子。没道理嘛。

由此可见,这块肉应该是胙肉。

而帝王赏赐给某个儿子祭祀祖宗用的胙肉,这意义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孤舟弦歌


雍正继位之后,一共有十个儿子,但是这十个儿子中,要么早夭,要么还没长大,能被选为继承人的其实只有三个皇子,分别是弘时,弘历和弘昼。有传说在雍正继位后的第三年,他带领着文武百官在天坛祭祖,当时所有的皇子,大臣都参加了,祭祀完之后,雍正就赏给弘历一块肥肉,这块肉是祭祀用的,叫做胙肉,制作方法非常简单,就是用白水煮了一下,没放任何的调料,所以口感非常不好,一般人是不愿意吃这种肉的,关键是它还难以下咽。当时的弘历只有十岁,人们都以为他平时娇生惯养,肯定吃不下去,没想到他毫不犹豫就吃了进去,吃完还非常镇定的离开了。


这块白煮肉虽然让人难以下咽,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吃到的,这块肉是祭祖祭神用的肉,有了祖先和神灵的保佑和赐福,这便是一块有福的肉。

而这块白煮肉还叫胙肉,在古代胙通阼,皇帝登基叫践阼,雍正把白煮肉赏给弘历,这也代表着有意立他为皇储。

没过几个月,雍正便悄悄立下皇储,并把立储的密旨放在了正大光明牌匾的后面。三个月后,雍正命弘历代替自己去参加康熙的忌辰,这也代表了未来皇位的人选已定。



独秀文苑


要说弘历因为吃了一块白水煮成的肥肉,就得到了太子大位,那他这个太子位未免有点太容易。

现实中我们经常看见一些传说,某个去应聘的大学生,见到一个衣着朴素的老头子,以礼相待,扶了他一把,却错过了重要的喊号。一起参与面试的人都以为此人无缘offer.谁知最后结果出来,就是这个人得到了录用,因为他扶的是董事长。

人们之所以津津乐道于这类奇遇,是因为贪快走捷径的心理在作怪。当然,故事为了情节吸引人,也常常会设置这么些出奇不意的细节。

弘历的这个故事,估计也是出于此类心理所作。立继承人偌大的事,就凭吃块水煮肥肉来确定?且这个故事也没有讲明雍正其他有资格的儿子有没有一起被要求吃。估计弘时、弘昼看到这个场景,也要大呼不平:凭什么老四吃块肉就能当太子,我们连吃肉的机会都没有?

如果说雍正帝赐给弘历一块白水煮成肥肉让他吃的事情属真。那么这也正是雍正帝将自己的属意表明的一种举止。

这种白水煮肉也叫作胙肉,胙肉是有讲究的,胙通阼,意指庙堂东边的阶梯,吃了它,意味着要掌天下之权。弘历估计明白了它的意思,因此,即便此肉难吃,他还是硬着头皮吃了。

而雍正帝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来了这么一出,也昭示着,这个吃胙肉的孩子就是内定的继承人了。

为何雍正要表明这个意图?盖因他考察已久,认为弘历是最适合当继承人的。

弘历自幼聪明,五岁就学,过目能诵。

1721年,康熙帝在雍亲王府见着了十岁的孙子弘历,见而异之,令养育宫中,亲授功课。据说雍正能上位, 也有弘历的面子。

而雍正帝另有资格的儿子弘时、弘昼皆因行事不谨,失欢乃父。

综合种种情形,雍正把弘历视为接班人,以白水煮肉赐于他,只是借这个举动将其意愿公诸于众而已。

并不仅仅是弘历吃了块肉就得到了太子位。

就像那个应聘的故事一们,也许是哪个讲情怀的企业看中了这个人的品行。他之扶人不过是表象。


钱多多读文史


过分解读比干脆读不懂史料更可怕,也是古今皆有的通病。题主及有些答主所讲的吃一块水煮白肉后就被选定为清王朝的接班人,便是非常典型的例子。

在《清高宗实录》中记载着这样一句话:

“雍正元年,癸卯,春正月,次辛祈谷礼成,是为世宗登极后初次大祀之典。召上入养心殿,赐食一脔,意巳为他日付托之本。志早先定,仰告昊苍,故俾承福受胙也。”

不少人从这条史料出发,开始大肆渲染雍正对乾隆的宠爱,认为在雍正元年时,皇帝在祭祀典礼后赐给弘历“一脔”,便表明了打算要传位给他。

当然,这条史料本身也是这么讲的。然而,尽管时人这么写,我们却不能这么读。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这是《清高宗实录》,也就是记载乾隆皇帝事迹的官方史料。说白了,撰写这部分实录时,弘历已经是皇帝,而描写的这段情节,却是雍正朝的事。

实录虽然叫实录,却是依据起居注、上谕档、脉案等诸多文献修撰而成的,其中有不少刻意美化和夸大的成分。《清高宗实录》中关于雍正赐给弘历“一脔”的记载,便是一种美化和拔高。

众所周知,雍正即位后鉴于康熙晚年的九子夺嫡之争,决定实施秘密建储。他将选立接班人的事秘而不宣,为的就是避免悲剧再次上演。所以,即便他中意于弘历,也不会过于张扬。

古代帝王举行祭祀大典时,会专门制作肉食,称之为胙。举行典礼后,会根据情况赏赐给皇子和群臣一部分食用,以示恩宠,称作“分胙”。题主所讲的情节,便是指的这一事。

所谓的
赐食一脔,指的就是一小块肉,它既没有个别题主说的那么难吃,也并非是一大块,不过是一种恩泽的象征罢了。

纵观大家的解答,其实都是源于某网络写手的一篇文章,而网文的撰写者显然是在刻意寻找“卖点”,以便博人眼球。可以非常肯定的说,能从实录中翻出这条文献并编造出一篇长文的人,绝非泛泛之辈,想必也是赚得金盆满钵了。当然,更多人还是从《延禧攻略》来编造撰写的。

然而,正是这些充斥于网络中的看似有理有据的文字,会在不断传播中造成更多的误解,可谓贻害无穷。

其实脔所指的就是一小块肉,实录中的脔就是雍正在典礼后分赐给大家的胙,也就是祭品。得到赏赐的,一般不会仅有一人,但多半是宠幸的皇子或是近臣。这种礼节,早在先秦时期便已出现。

《清高宗实录》中刻意渲染了这一情节,并刻意说明,雍正当时已经有了想把皇位传给弘历的想法。事实上,这不过也是拍马屁的写法罢了。所以说,由原来的那篇网络文章演化而来的题目及个别看似有理有据的回答,着实是一种为提问而提问、为写作而写作了。


夕阳下的晚枫


“雍正元年,癸卯,春正月,次辛祈谷礼成,是为世宗登极后初次大祀之典。召上入养心殿,赐食一脔,意巳为他日付托之本。志早先定,仰告昊苍,故俾承福受胙也。”




上面这句话是出自《高宗实录》,这里的高宗就是指的爱新觉罗弘历。相对于雍正的九子夺嫡来说,乾隆的皇位来得就比较轻松一点。在民间一直流传着这么一种说法,是说雍正让乾隆吃了一块生肉,然后就把皇位指定给了他,那一年乾隆才刚刚十岁。

据说在雍正初年,他刚刚登基之后,就确定了以后传位弘历的想法。并把这份传位诏书,藏在了养心殿正大光明的牌匾之后。其实这不是简单的一块肉,而是清朝皇室的传统,正规的说法是“承福受胙”。这里的胙指代的就是胙肉,是清朝用来祭祀的肉块。

这种肉的做法很简单,只需要放在锅里用白水煮烂。里面不可以放任何的调料,而且也会有很多的肥肉。现在很多人在做饭之前,会用热水把肥肉卯一遍,清朝时期把这种肉称作是胙肉。对于很多人来说,这种肉都比较难以下咽。


但是清朝一直把这种作为传统,甚至认为吃这种肉的人有福气。这种做肉的方法起源于努尔哈赤时期,后世也就一直传承了下来。意思是为了忆苦思甜,让后人体会到努尔哈赤打江山的艰辛,也不失为一种教育手段。

有关于这一传统,在之前热播的电视剧《延禧攻略》当中播出过。乾隆皇帝对制作胙肉的怡亲王严惩,可见乾隆对他的重视程度。因为在他还是皇子的时候,就曾经被雍正试探过一次。虽然乾隆并不是长子,但是却是为数不多里面相对较好的。

当时雍正只是将他作为考察对象,看看他是否拥有当皇帝的潜质。所以雍正按照曾经的祖训,赏给了乾隆一块胙肉。当时乾隆才刚刚十岁左右,正是娇生惯养的年龄。但是他看到这块吃肉之后,二话没说直接咽了下去。因此雍正从这件事当中,认为乾隆吃得了苦没有被惯坏。


而且有关于“承福受胙”的传统,一般情况下都要在坤宁宫举行。在明朝的时候,坤宁宫一直都是皇后的住所。清朝入关之后才将它改建,变成了清朝祭祀的地点。因为根据满人的传统,他们更加偏向于祭于寝。

因此在坤宁宫被改建成功之后,这里每天都要宰上两头活猪,遇上盛大的节日,还要增加祭祀的数量和种类。由于这种情况,坤宁宫很难住得下去人。除了满清刚入关的时候,皇后还会经常住在这里。从此之后也就只有刚刚结婚的时候,皇帝与皇后才会搬到这里小住几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